上海電信博物館

上海電信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以圖文並茂的闡述,通過電信發展變化、上海城市變遷、中國文化底蘊和主要世博會中的片斷、點滴,來展示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裡的萬象更新,詮釋人類社會從自然王國向文明王國發展的必然規律。

上海電信博物館坐落在延安東路34號,1999年上海市政府公布為___優秀歷史建築。

上海電信博物館館名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題寫。
延安東路34號,原為大北電報公司。新瑞和洋行(英)設計,1922年竣工。新古典主義風格。立面中部為巨柱式構圖,每層視窗、窗裙有不同的古典裝飾。室內有表現丹麥國家的裝飾符號。
入口處有一尊雕像,這就是“把電報引入中國的丹麥人”(EdouardSuenson)先生的雕像。
上海是中國最早興辦電信的城市,是中國電信業的發祥地和樞紐港之一。發軔於1871年、創建於1881年的上海電信業,經歷了從被動開放到自主經營、從艱難起步到全面發展的曲折而輝煌的里程。在幾代電信同仁的不懈奮鬥下,通信技術和網路建設與時具進,服務水平和通信質量不斷提升。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上海電信依靠技術創新和市場驅動,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先導產業,信息化建設的主力軍,廣大民眾不可缺少的親密夥伴。
作為中國電信業的起源地之一,上海見證了近現代中國電信業發展的各個歷史瞬間。大北電報公司是丹麥國際電報公司在中國開設電信公司使用的名稱。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丹挪英電報公司、丹俄電報公司和挪英電報公司三家組成,總公司設于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清同治九年(1870年),以大北電報公司名義來華開業。
李鴻章(1823年__1901年)我國近代史上的洋務派首領,中國電報總局的創辦人。1877年6月15日,李鴻章在上海建成從行轅到高昌廟江南機器製造局(後為江南造船廠)的電報線並正式通報,這是上海最早自辦的專用電報線路。

1882年上海電報局遷往當時的外灘8號(今四川中路126弄21號)
1924年上海電報局局址為福州路70號(又稱四川路51號今四川中路200號)
1958年上海電報局遷入南京東路沙遜大廈(今和平大廈)
1930年竣工開通的交通部國際大電台真如發信台,占地面積約為250畝,在當時享有“遠東最大的無線短波發信台”之譽。開通典禮時,北站與真如間用火車專列送迎來賓近2000人,轟動上海。中美政府首腦、外交部長等高級官員均致電祝賀。
1876年電話在美國問世,1882年3月1日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在外灘7號建成開通人工電話交換所,經營“租界”內電話業務,這是上海最早的室內電話。後由英商經營。1930年由美商上海電話公司接盤。 1907年上海電話局成立,開辦“華界”電話業務。 1955年5月1日上海市市內電話局成立,統一管理、規劃和發展上海市內電話。 1984年以來,上海電話飛速發展,全網實現了程控化,是全國第一個實行統一、等位七位、八位電話號碼制的城市。
1982年7月1日,上海電信研製成功150兆赫行動電話系統,向社會開放,這是我國第一個開辦的行動電話系統。當時行動電話為車載失,也可在固定點使用。
展館共展出電話卡三千五百多張,展示各種坐機、投幣機、以及用磁卡的電話機。
展館圖文並茂的闡述,通過電信發展變化、上海城市變遷、中國文化底蘊和主要世博會中的片斷、點滴,來展示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裡的萬象更新,詮釋人類社會從自然王國向文明王國發展的必然規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