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藝林往事

上海藝林往事

《上海藝林往事》是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上海藝林往事》主要描述的是上海近現代約三十餘位老藝術家的掌故逸聞、生活瑣事,其中有名聲顯赫的張大千、吳湖帆、唐雲、陸儼少、程十髮、沈尹默等大師,也有因種種歷史根源、社會原因,未為大家詳知的詩人、學者。該書讀起來非常貼近人們的生活和記憶,年歲較大的讀者,能從這些藝術家置身的社會環境找到自己經歷時代風雲的影子,感受時代的變遷;對於年輕的讀者來講,則可從中窺視前輩藝術家的生活,對藝術的追求,對生命自由的渴望,感悟到一切表象下隱藏的人生哲理。真可謂老少相宜,雅俗共賞了。無論是文章本身,還是作為歷史資料,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作者簡介

周正平,筆名周宓。1980-1984,就學於復旦大學;1985-1987,就學於上海中國畫院。現為上海大學藝術中心副教授、國家二級美術師、上海民盟書畫院畫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文物博物館學會會員、上海詩詞協會會員等。自八十年代以來,從事藝術教育與創作。興趣廣泛,善鑑賞書畫器物。在國內外重要刊物已發表文章數十篇。已出版個人專輯有《周正平作品選集》二種、《百年復旦校長印集》(原印石現藏復旦大學校史館)。

目錄

賀詞

慢跑助恆遠(代序)

藝壇珍聞篇

《富春山居圖》與黃公望的上海足跡

代筆畫家沈士充

任伯年學畫有成

蒲華生平逸事

吳昌碩畫得益於金石氣

張大千名號出自松江

吳湖帆的學識修養

蘇州美專與吳子深

齊白石與上海書畫家的交往

謝之光的月份牌創作和大寫意畫

唐雲的情趣

蔬果清純張大壯

前言

我和周正平教授是同事,任教於上海大學。我對他的印象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深的。他是金石書畫多面手,在書畫界已有一定影響,平時話語不多,淡泊超然,也不去爭什麼。可能是對他比較了解的緣故,承正平君信任,熱忱相邀,為其新著《上海藝林往事》寫序。然而,說心裡話,接受這樣的重託,難免惶恐不安,好在正平為人謙和誠懇,笑道:“不必介意,寫你真實感受即可。”我聽後心甚寬慰。

閱讀書稿的那些日子,正值歲末年初,窗外大雪紛飛,屋內寒氣襲人。讀著、讀著,漸人佳境,竟然不覺寒冷,久久不忍釋手,這大概就是一部好書的魅力吧!

東南形勝,江海通津,繁華都會。上海,融東西方文化之精華,開一代新風之先,藝家雲集,藝事輝煌,舉世矚目,海派文化,永遠是說不盡的話題。為了不讓海上藝術家們珍貴的歷史資料流失,也為了完成自己多年來的一個心愿——為自己敬重和熟識的已故師長們寫一些回憶文章以志紀念,正平在教學之餘,花費多年功夫,寫成了《上海藝林往事》這本令人喜愛的書。

《上海藝林往事》也許只是眾多書籍中的滄海一粟,然而,其內涵豐富,主要涉及書畫、篆刻、詩文,圖文並茂,語言樸實,感情深厚,值得我們去讀、去理解、去深思。作者主要描述的是上海近現代約三十餘位老藝術家的掌故逸聞、生活瑣事,其中有名聲顯赫的張大千、吳湖帆、唐雲、陸儼少、程十髮、沈尹默等大師,也有因種種歷史根源、社會原因,未為大家詳知的詩人、學者。本書讀起來非常貼近人們的生活和記憶,年歲較大的讀者,能從這些藝術家置身的社會環境找到自己經歷時代風雲的影子,感受時代的變遷;對於年輕的讀者來講,則可從中窺視前輩藝術家的生活,對藝術的追求,對生命自由的渴望,感悟到一切表象下隱藏的人生哲理。真可謂老少鹹宜,雅俗共賞了。筆者以為無論是文章本身,還是作為歷史資料,都具有很高的價值。其主要特色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賞析。

其一,熔趣味性、真實性、知識性於一爐。

作為一本掌故逸聞性的著作,讀者隨處可見詼諧戲謔、可供閒讀談資的行文。比如,在《張大幹名號出自松江》一文內,作者描寫極生動:張大千青梅竹馬的未婚妻病逝後,他傷心至極,萌生了“人生無常、悟入空門”之念,在松江禪定寺落髮為僧,相傳是寺院主持逸林法師後任之方丈給他取法號為“大千”;接著,作者又寫大千還俗的經過:因害怕“燒戒”逃出寧波觀宗寺;後來又因囊中羞澀在西湖邊為船錢與船夫起爭執,感到“和尚不可做,尤其是沒有錢的和尚更是不能做”。日後,張大千成了舉世聞名的大畫家,回憶這些往事,自嘲當了“百日和尚”。這篇短短的文章,寫得生動靈俏……又比如,作者寫“月份牌”畫家謝之光的生活趣事:謝之光如何懼內,離異後又如何迎娶“美麗牌”煙標月份牌的模特芳慧珍的經過。真是名士風流,千古佳話。作者娓娓道來,妙筆生花,讓人讀了妙趣橫生,忍俊不禁……

本書除了趣味性、可讀性的一面,其可貴之處還在於含有知識性、學術性的一面。

我覺得正平在寫作此書時的態度是嚴謹的。讓我們來讀《聽程十髮談畫》吧。許多年前,程先生看了作者的幾張畫後,婉轉地指出其中的缺點:“濃墨不可多用,如同演員唱戲,大部分是中間調,高嗓門不可持續往上提,下來再提,才上得去。同樣道理,畫中太濃的墨是起提神的作用,不能常用,要賦予變化。”用唱戲比喻丹青墨法,既形象生動,又含有繪畫知識、技巧。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還列舉了程先生的諸多藝術觀點,如:“無寫實基本功的變形,是無本之木,無水之源。”“藝術要誇張,要比真實的高。”作者由此感悟到“藝術修養其實是心靈深處的升華,世俗的審美趣味易於被常人接受,藝術的美並不僅僅等同於此。”此乃真知灼見……同樣,在《沈尹默的書學思想》一文中,作者闡述了作為一位嚴謹的、學者型書家沈尹默的帖學理論、藝術追求和書法中的嚴格法度。作者以較多的篇幅,分析探討了沈先生的理論觀點及實踐經驗後,鮮明地表示:“我們今天看待沈尹默的思想,不應認為是對古代帖學研究簡單的回歸和復古,也不應認為是對碑學的完全否定。”沈尹默認為“書法藝術家,既要學習前人的法度,又要創造自己的風格,尤其要有時代精神”。“所以,他是一個有理想、有古、有今、有自己追求的真正大書家。”至此,讀者不僅能從中獲取這些公認的、有成就的前輩藝術家的治學與為人,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本人的學術觀點和藝術穎悟。

其二,親歷其境,占獲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本書所撰寫的三十餘位海上藝林詩書畫家,其中有不少作者曾與他們直接交往,日積月累,聚沙成塔。作者在漫長的歲月、藝術之路上有意無意之中獲得了不少未經面世的第一手資料,這也避免了僅從圖書館蒐集文獻資料寫文章的尷尬,因而讓讀者感到新鮮的同時又倍感真實和親切。這是一種優勢。有時,作者往往隨意擷取幾個回憶片斷,所寫的人物形象就會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如寫陳從周先生贈給作者一對嵌字聯,是多么“語出驚人”;而陳先生的諸多言論,又是如何“憤世嫉俗”,具有“紹興師爺”的個性……又如,寫與唐雲先生的親密交往,唐雲告誡:“許多畫是沒法臨摹的,要悟!”作者說,“他的話帶有濃重的杭州音,最後一個字聲音較重”(《唐雲的情趣》)。寥寥數語,刻畫出人物的性格、面貌,也表達了對前輩師長的感懷。

其三,以靈動傳神的細節,勾勒出鮮明的生活畫面和人物性格。

一部著作的藝術形式是多方面的,成功的細節描寫是一個重要方面,能夠加強真實性,使形象生動飽滿,讀者身臨其境並激發出想像的空間。《上海藝林往事》的文筆極好,在細節描述中有許多令人過目不忘之處。如:寫施蟄存先生時有這樣一段文字:“他舉止從容,悠閒,包含著中國古典的溫雅氣息與西方文化的紳士情調。他性格樂觀,絕沒有老學究式的嚴肅感,講到高興時,他竟會像孩子般地笑著用手輕輕推我一把,那種童稚的天真、那顆純真之心,我永遠難忘。”“對於齊白石的作品,他認為雖然趣味好,但有些過於簡潔,並用手比劃寥寥數筆的樣子,說‘是天下懶惰人的畫!’我聽後大為驚訝,不禁失聲笑了出來……”(《施蟄存的晚年逸趣》)又比如:寫蘇淵雷先生晚年一文,我覺得與寫陳從周先生、唐雲先生那幾篇文章一樣,都是本書的“明珠”,非常出色,充滿靈趣。請讀:“蘇先生知道我喜歡他的字。一天下午,在書齋里,他對我說:下細小雨的時候,你來,那時我寫字的興趣最好。”這個細節將詩人的性情寫得極其傳神……

好了,舉這么多例子,也不知是否說到點子上,該打住了。驀地想起正平在談及這部書稿時曾對我說過的一段話來:“我屬於慢跑,別人說這類書花一年就夠了,我卻寫了數年,還邊寫邊蒐集資料呢。”是的,做學問、寫文章其實都需要厚積薄發,沉得下心來,所謂十年磨一劍,怪不得這部書一點也沒有急功近利的浮躁氣。靜水深流,寒梅浮香。《上海藝林往事》底氣充足,學養深厚,正是我所敬佩的。這是一個學人的堅持與追求、艱辛和努力。至此,一個題目自然而然地浮上心頭:“慢跑助恆遠。”讀者朋友們,我想你們定會贊同此言吧!

張燁

2008年3月於上海

精彩書摘

明代中葉以來,畫家輩出,首先在蘇州,以沈周、文徵明為代表,至後期集中在松江地區。松江大畫家董其昌的聲名最著,其實還有一大批重要人物值得關注,如顧正誼、莫是龍、陳繼儒、趙左、沈顥等,本文所述的沈士充就是其中一位。

沈士充,字子居,華亭人(今松江)。他本出自畫家宋懋晉的門下,也得到趙左的指點,當地人對他是很重視的,喜歡畫畫的人也多向他請教。然而,在今天看來,對這樣一位有成就的畫家卻缺乏研究,甚至不能確定他的生卒年月,只知道他擅長畫山水,偶爾也畫些人物。他的筆墨技藝是在元代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秀潤、清逸,布置或疏朗或繁複,此外,他也常常畫些實際景物。

沈士充的名聲雖不卓著,但按現代人的看法是實力派畫家,所以,每每為董其昌代筆。明代的畫家以文徵明、董其昌找人代筆最多,他們的畫確實非常出色,但名氣太大,地位也高,應接不暇;董其昌找沈士充代筆,畫史上已是公開的秘密。可笑的是,陳繼儒有一封寫給沈士充的信,內容是請他為董代筆,清代人程庭鷺《箬庵畫塵》具體記載如下:“子居老兄,送去白紙一幅,潤筆三星,畫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出名也。”又據《明畫錄》、《無聲詩史》等記載:日後,董的贗畫充滿市肆,但沈士充和趙左的代筆,已為上品了。

可貴的是,沈士充為董其昌作代筆畫,並沒有將自己淹沒掉,今天能見到他的出色作品,主要表現在仿古和實景寫生兩個方面。

他崇尚古代董源、巨然和黃公望等人的作品,傳世的以《仿宋元十四家筆意》手卷為代表,意境曠遠,表現出文人藝術家超凡的筆墨風韻,堪稱摹古傑作;同時,還有沈士充的友人如董其昌等十三位書畫家的題跋。這一卷子,清代《石渠寶笈續編》有著錄,乾隆皇帝甚欣賞,竟親筆題詩十五段,鈐印記三十二方,這在他的收藏品中是少有的。其中,有一段沈士充仿趙孟頫《青山紅樹圖》,乾隆的題跋更值得玩味,細細吟讀如下:“展卷古香撲鼻,了知手筆不凡;精神全是天水,秋色只在雲岩;紅葉綠葉錯出,遠靄近靄相銜;弗者遊人策杖,恐妨濕卻衣衫。”接著書:“右仿趙孟頫青山紅樹。”鈐兩方御印:“幾暇怡情”,“得佳趣”。意思是:辦完了公事以後,打開畫卷看看,可使自己心情愉快,有好的品位。

沈士充的山水畫,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皆有藏品。台北故宮博物院有一套他的《郊園十二景》冊頁,極精緻,用筆松秀,設色淡雅,是為莊園主王時敏畫的。

談到王時敏此人,應該略敘述一番:字煙客,太倉人,其祖父輩皆顯貴,與董其昌同朝為官且友善。王時敏少時曾隨董學畫,李流芳的詩中將其列為“畫中九友”之一。他晚年與董結兒女姻親,是董其昌畫的主要倡導者。人清以後,王時敏和王鑑、王原祁、王翬形成“四王”畫風,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讚賞,成為正統畫派。

這套冊頁畫共十二張,每幅一尺多見方,右上角有細篆字題景,下側鈐一朱文小印:“子居”,僅最後一頁有款字,茲略舉四幅如下:

其一:畫的是桃源景色,一條小溪由左下方蜿蜒而上,兩邊桃花盛開,真是陽春三月的好時光,有兩位隱者悠然自得,還有小橋迴廊、瓦屋亭榭、喬松綠柳點綴其間,可居可游,足以賞心悅目。畫的右上角題細篆字:“浣香榭”。

其二:畫面布局為兩疊式,底下的枯林在初春時節泛出一點嫩綠,一位老者拄杖而行,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像是去訪友;透過叢樹斜坡,有一座高大的樓房,還有兩人憑欄眺望,順著他們的目光遠去,田邊樹林後,隱隱約約露出三片風帆。畫的右上角題細篆字:“帆影閣”。

其三:主要景物皆集中於畫面的下方,平緩的山坡下,樹木叢深,有小屋長廊,兩位隱者端坐其問,對景賦詩,談藝論文;透過一片桃樹林,遠處迷濛、空曠,給人以無限的遐思。畫的右上角題細篆字:“霞外”。

其四:畫中部是大片耕地,鬱鬱蔥蔥,畫面右側樹林後有兩間瓦屋,兩位隱者小坐,很像是在領略田家的閒情;畫面左側楊柳依依,溪水木橋,真是人問仙境。畫的右上角題細篆字:“田舍”。這是畫冊最後僅有款字的一頁,內容為:“乙丑春仲,沈士充為煙客先生寫郊園十二景。”鈐一朱、一白兩印:“士充,子居。”

沈士充與王時敏的交往情況,今人無法細知。很有可能,在那一年春天,沈士充走訪王時敏的山莊,實景寫生出這套畫,算作給老朋友的留念。畫上還有乾隆、嘉慶、宣統皇帝的精鑒璽印,經畢沅審定,證明此冊頁畫日後流人清宮,備受珍視。

沈士充有一弟子名蔣藹,字志和,於明代天啟、崇禎年間,為文人職業畫家,善摹唐、宋古山水,蒼勁多用渴筆,陳繼儒等極為推崇。蔣藹傳授後人技藝,有效地發展了松江畫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