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點一線法

三點一線法

與傳統理論相比,梁衡的新聞寫作理論三點一線法生動活潑,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卻更實用,更具操作性,更得其中精要。因為它不是閉門造車的產物,它來自活生生的新聞實踐,真正是一朵鮮艷的創新之花,充滿著勃勃生機。

三點一線法概述

材料類問答題,即圍繞一定的背景材料來設計問題是高考政治主觀題的主要命題方式。它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其中經常出現這樣的題目:聯繫材料,運用課本有關知識,談談你對某種現象的認識。針對這種設問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一種解題的方法“三點一線法”。三點一線法主要用於解決談認識類材料問答題。“三點”是指在分析此類問答題時,要充分考慮到是什麼、為什麼(必要性和重要性)、怎么樣(措施或後果)。“一線”是指組織答案時,要注意把聯繫材料、運用相關知識、談認識形成一條有機的線索,防止材料與課本知識相脫節。

問題

1如何寫出精彩的頭條新聞,是許多新老記者關心的問題。梁衡結合自己在“沒有新聞的角落”屢屢寫出頭條新聞的經驗,總結出頭條寫作的“三點一線法”。他說——打靶時有一個術語:三點一線,眼睛從標尺缺口裡看出去,缺口對準星,準星對目標,三點連一線,這時扣動扳機,就能擊中目標。記者的上稿率也就是他對目標的命中率,要提高命中率也有個“三點一線”,這就是:中央精神、客群熱點和事實。一般來說,只要你採訪的事實是中央所提倡的,又是客群所關心的,你這篇稿子就基本命中了。

方法

梁衡認為,中央精神、客群熱點和事實,一定要三點結合成一線,這才是真正的頭條好新聞。

當你采寫的事實,雖與上面精神連線,但不是民眾最急切關心的事實時,就是生硬的圖解。我們常看到一些稿子,如上面說廉政,下面就找廉政的例子;上面說抓思想工作,就找思想工作的例子,但這可能並不是民眾當時所最關心的問題。這叫兩點一線的新聞,眼睛向上,只顧和上面掛鈎。這種新聞在我們過去的報紙上是司空見慣,有“假”、“大”、“空”的毛病。

當民眾所想的事已經發生,但上面還沒有這方面的政策,這事實可能引不起上面的注意,發不出稿去。但是如果一旦發出去,就會引起大的轟動,或者反過來影響上面的新政策,新聞史也經常有這種情況發生。

當上面精神與民眾的關注點正好一致,發生共振,我們采寫的事實正好在這個共振點上時,這時的新聞就不是兩點一線,而是三點一線了。

一般來說,坐在編輯部里的記者,很容易寫事實與上面精神兩點一線的新聞;業餘通訊員很容易寫事實和客群熱點兩點一線的新聞;而經常跑基層的記者則要掌握好三點一線,將中央精神、客群熱點和事實很好地結合。而這事實必須是新鮮的,能說明上面的精神,能回答民眾關心的問題,能給人新啟發。

套用

梁衡提出“三點一線法”時,還是一個活躍在採訪第一線的30多歲的青年記者,20年後,已是人民日報副總編的梁衡談及這一公式時,反覆強調——

“三點一線法”是我1982年在基層當記者時總結出的方法。這裡有幾個要點:1.堅持唯物論,新聞必須是事實;2.堅持辯證法,這個事實必須是在全局中有積極作用,要體現黨和政府的政策;3.堅持民眾觀點,即客群意識。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只有人民民眾才是社會的主體,才是歷史前進的動力,因此,我們的新聞必須體現民眾的意願。

報紙的頭條,特別是黨報的頭條擔負著導向輿論,穩定社會、推動發展的任務。“三點一線”比較準確簡明地體現了頭條新聞的性質和功能,在具體操作運用上也好把握。多年來許多記者、通訊員一直記著並在使用這個公式。

策劃新聞第一衝擊波

分析

晚報、生活報、時報2月份頭條之分析

為什麼比較頭條呢?為什麼選在2月份呢?

如果說頭版是報紙的臉,那么頭條就是它的眼。我們看報紙,一般都是先看頭條,在這“眼”與眼的交流中,頭條選得如何做得如何,左右著讀者對整張報紙的印象。現在經濟學上有一個詞叫注意力經濟,也叫眼球經濟,就能說明這個道理。

去年年底,晚報、生活報和時報都醞釀擴版和改革,以期在新世紀的新聞大戰中贏得主動。那么,晚報、生活報和時報有什麼變化和動作呢?與之相比生活報優劣勢何在?我試圖收集信息並作一比較。1月份跨了春節,2月份比較有說服力,所以我對三報的頭條做了數據統計。

整個2月份,晚報時報28張報紙,生活報24張。生活報頭條新華社稿件4條,策劃稿件8條,其它12條;晚報頭條新華社稿件9條,策劃稿件3條,其它16條;時報頭條新華社稿件2條,策劃稿件7條,其它19條。從中可以看出,晚報頭條採用新華社稿件較多,生活報和時報策劃稿件較多。2月份新聞熱點代幣券(卡)禁用、“三孔”文物被洗、兩會、三菱帕傑羅問題、B股、國家重獎科學家等。

綜合看來,三報頭條都注重生活化,操作上都強化了策劃手段。風格大致可以概括為:晚報偏重高度,不怕“硬”,比較權威;生活報偏重生活化,追求可讀性;時報2月份前期鋒芒初露,頭條選擇有突破,值得關注,但後期又陷於文山會海,有點可惜。

時報分析

時報2月份之初,有三個頭條稿子很有特色:1日的《八大商場春節銷售突破3億元大關》,此稿當天是獨家新聞,對省城春節商場銷售的情況最早做了報導;2日的《離最後期限不足一月 代幣券(卡)成為‘末路狂花’》,此稿不僅是當天的獨家新聞,而且緊扣住了當前熱點,因為中央早已下令,要求在2月28日以後代幣券(卡)全部作廢,代幣券怎么啦以及怎么花成為人們一時關注的焦點,可以說,誰做了代幣券的稿子,誰就抓住了讀者;5日的《聚焦‘三孔’被洗真相》做得非常足,派幾名記者到曲阜現場採訪,突出就在眼前的新聞事件,值得強調的是,時報在篇幅上給這樣的重磅頭條以超常規的篇幅,三孔和代幣券稿都在1版頭條位置占了半版,然後下轉2版又占了半版,篇幅非常大,可謂不惜重金,讓讀者一次過把癮。

晚報分析

概括起來講是承襲之中求變化。有著十幾年的辦報積累和沉澱,或許沒有必要大起大伏,但晚報求變的思路仍然躍於紙上。有兩個策劃性頭條說明了這一點:筆走蛇年話消費欄目中的《城市出現‘供房一族’ 房產進入‘零售時代’》和《‘苦惱的的哥’要昧三萬巨款》,其目的在於貼近生活抓住讀者。從2月份看來,晚報頭條採用的新華社稿件和行業稿件在三報中仍是最高的,這一點可能是見仁見智。這樣做,或許不如一個活潑的稿子有可讀性,但可讀性的稿子往往不如新華社的稿子有高度,許多讀者看不到大眾日報等黨報,一些國家大政等往往喜歡從晚報中獲得,報紙也體現出了主流意識。我覺得,晚報的一些行業工作性和會議性的報導是值得玩味的,如《‘定單農業’引領‘買菜革命’》、《‘十五’省城建成什麼樣》等稿子,晚報都做了頭條。這類的稿子不是譁眾取寵,它試圖把每一個層面的有高度的有社會意義的信息傳達給讀者,報紙顯得大氣,也讓這一層面的讀者買賬。一個層面一個層面多了,也就有了廣泛的讀者基礎。總的說來,晚報的頭條可讀性並不是最高的。這也與各個方面對她的要求有關。但報紙非有“抓人”的新聞不可,晚報2月後期推出的倒頭條新聞就有效彌補了這一缺憾。

生活報分析

追求生活化服務性已成為風格,而且注重策劃塑造自己的品牌已明顯成為努力方向。像《掃雪令:令箭何以成雞毛》、《廣場大屏緣何還不亮》等等,都關及市民,淋漓盡致地體現出都市報的特色。在今年的“兩會”報導中,以包裝和推出生活報熱線為重點,進行了一系列策劃。其中,《十大熱點 民心可鑑》稿子評價頗高,既反映了市民心聲,對報紙自身的宣傳也達到了預期目的。

從2月份頭條的比較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報紙新聞需要策劃,頭條更應該突出策劃。也有些觀點是現在新聞資源共享,很難出新出彩,但是我覺得只要認真策劃了,新聞就有了個性,就有了衝擊力。生活報“兩會”報導,分“兩會直通熱線”、“兩會線上.對話”、“兩會漫畫”等等,自始至終有一根紅線牽繫。這樣可以進入記者有的寫編輯有的編讀者有的看的良性循環。

新聞策劃階段

採訪工作

又可分為采和編兩個階段的策劃,作為新聞採訪一面,一定要力所能及地搶發獨家新聞,時報當時的《離最後期限不足一月 代幣券(卡)成為‘末路狂花’》一稿,就反響很大,從中可以看出是預見性的策劃。而作為編輯加工的一面,如何策劃出個性也很重要。像新華社國家重獎有貢獻的科學家一稿,可謂日常少見的集可讀性政治性社會性於一體的好題材,三報都做了頭條,僅從題目就可看出個性的差異:生活報為“江主席簽署並頒發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 兩科學家分獲500萬巨獎(主題)”,晚報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吳文俊袁隆平分獲獎金500萬(主題)”,時報為“黨和國家重獎科技精英 江澤民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 吳文俊袁隆平獲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 獎金500萬”。這三個題目,生活報和晚報處理得好一些,又簡潔又抓住了新聞亮點。在報導上,晚報用新聞背景形式解釋了五大國家科學技術獎,以人物資料形式對兩位科學家做了介紹,又翔實又大氣。生活報的形式比較成功,頭條後導讀加框,並且加大字號,清楚醒目,體現出臨場的策劃。

編輯加工

比較頭條得出的第二個結論是頭條須強化,遇到好題材,要做足,不惜篇幅。像時報“三孔”一稿,將近一個版的現場報導,就顯得很必要,並不覺得信息量小。讓該做大的題材在版面上豐厚起來,該小的就要簡約,這樣不僅報紙有了拳頭產品,而且記者也解放了生產力。因為每個都不大不小的,記者每天都為找線索忙活,編輯版面語言也少變化。同時,適時做大也符合報紙擴版後的要求和特色。 此外,報紙頭條應少上思考性和真情性的稿件,讓讀者一看就看到信息。假如報紙的第一篇就是做思考狀的稿子,讓讀者感到累,閱讀起來不舒暢,不符合閱讀習慣;煽情性的稿子也是,一上來就催人掉眼淚,一些報紙在最初階段喜歡選擇這條路子,但在進入成熟階段後就值得商榷了。貼近市民生活的經濟報導該多上頭條,像代幣券集中消費時有的商家不是貨不全就是賣存貨現象,就可上頭條,還有像空調降價、超市競爭等題材,只要角度巧一點,分析中肯一點,是完全可以上頭條的,讀者也會喜歡的。

溫馨提示

分析材料

第一,分析材料。材料類問答題就是以材料為載體創設一定的情景而設計的問題。因此,緊扣材料,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保證答案準確性的前提。在一道材料問答題的答案中,具體是寫“是什麼”、“為什麼”還是寫“怎么樣”,要具體分析題目中材料設定的情景。如例1,依據材料,對哥本哈根大會“激烈交鋒、最終達成共識”這一現象的理解,首先要回答出這一現象的實質——是什麼;其次要答出發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為什麼;最後答出怎樣發生這一現象的——怎么樣做。例2,依據材料,對浪費行為的認識,要回答出浪費行為所造成的危害以及解決的措施,而不能寫它產生的積極影響。再如,要準確回答例3,對中國對美出口額不斷上升現象的認識,必須注意到材料中談到這一現象所產生的影響有正反兩個方面,如果只知其一,則是片面的、是一點論。因此,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和提高自己的閱讀分析能力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審讀設問 

第二,審讀設問。設問是命題意圖在試卷中的直接顯現,體現所要考查的知識點和能力點。因此,準確地把握設問直接關係到組織答案的準確性。如,例1第(1)問的設問,有一個限制性規定:“運用國際社會的相關知識”,它要求必須運用政治常識,而不是經濟常識或者哲學常識來分析,並且只能是政治常識中國際社會的相關知識來回答,而不能是國家制度、政黨和政黨制度、民族和宗教的相關知識點。所以,準確把握設問,可以有效地減少錯答、漏答,提高得分率。

第三,回歸課本。課本不僅是教師教學的範例,更是學生學習的範例。考試的題目儘管豐富多彩、千變萬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所謂“宗”,即課本知識。回歸課本,就是在分析材料和設問得到有效信息的基礎上,與課本上的知識點聯繫起來。如何找出與課本知識的結合點:一是設問本身涉及課本知識。如,例2中第(2)、(3)問的設問已指明考查的是人生觀與價值觀的相關知識以及公民與國家關係的相關知識。二是材料體現課本知識。如,例3的材料中“中國對美國進出口情況”表明這道題考查的是關於我國的對外貿易的知識。由此可見,紮實的基礎知識是保證答案正確率的關鍵因素,是我們在學習中必須始終重視和掌握的基本內容。

總結

總之,只有把認真分析材料,審讀設問和回歸課本三者有機地聯繫起來,才能全面、準確的理解命題意圖,從而形成正確、嚴密的答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