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岩龍鄉

三岩龍鄉

三岩龍鄉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龍縣城西南,全鄉轄三個行政村,14個村民小組,面積937平方公里。2000年有人口657戶,2831人,其中:藏族2711人,占95.76%,為藏族聚居區。該鄉屬山地涼溫帶、山地寒溫帶、高山亞寒帶、高山寒帶氣候,糧食生產一年大春一熟,主產玉米、洋芋,次為大豆、青稞。

基本信息

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龍縣城西南,南界木里縣麥地龍鄉、東鄰乃渠鄉、東南與烏拉溪鄉交界,東北與呷爾鎮相連、西北接八窩龍鄉。鄉政府駐柏林村,海拔2250米,距縣城55公里,全鄉轄柏林、田根、白楊坪三個行政村,14個村民小組,面積937平方公里。2000年有人口657戶,2831人,其中:藏族2711人,占95.76%;漢族115人,占4.06%;彝族4人、回族1人共占0.18%,為藏族聚居區。
該鄉屬山地涼溫帶、山地寒溫帶、高山亞寒帶、高山寒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1.1℃,無霜期214天。糧食生產一年大春一熟,主產玉米、洋芋,次為大豆、青稞。土特產有蟲草、貝母、麝香、大黃、秦艽等中藥材,並盛產松茸。

自然景觀

三岩龍鄉三岩龍
茶馬古道上的明珠——三岩龍

三岩龍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龍縣帶“龍”字地名中雄居西南的一條祥,擁有自然秀美神秘之光環。這是一方人傑地靈之寶地,有山川壯麗爭奇鬥豔,茶馬古道風彩神韻,風土人情豐富多彩。勤勞勇敢開拓進取的三岩龍人,用聰明才智,開創了家鄉的文明史。特別是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給這裡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使三岩龍這顆康東南茶馬古道上的明珠更加光彩奪目,引人入勝。

三岩龍是一片神奇美麗的自然景觀世界,北有挺拔俊秀的久魯祝神山,南有潔白如玉的麥地貢嘎雪山和奔騰不息的雅礱江。原始森林遍布全景,高山湖泊星羅棋布,有豐富的珍稀野生動植物種類資源,有亞洲成片的珍貴櫟樹,有世界體型最大的氂牛,還有令人陶醉的濃郁的民族風情。

三岩龍鄉地處九龍縣西南,距縣城67公里,方圓937平方公里,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2250米,平均氣溫11.1℃。這裡山青水秀、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景色迷人。

從縣城往西行至34公里,便是呷爾、湯古、三岩龍三鄉交界處的“山梗子”。登上山頂舉目遠眺,藍天白雲、海闊天空、群山起伏、青山疊翠。山頂公路傍便有海子,再往西約3公里處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雄偉壯觀挺拔俊秀的久魯祝群山。

久魯祝群山由7座5000米以上的山組成,最高處5256米。山腳處三山之間是康屋湖海子。久魯祝山北面與伍須海十二姊妹峰相望,仿佛展示著它那高大健壯的體魄。久魯視群山冬天冰雪覆蓋,白雪皚皚,形如銀色的寶塔,蔚為壯觀,夏天雲霧繚繞,時隱時現、神神秘秘。

三岩龍鄉三岩龍
7座山的中央還有個海子如珍珠般鑲嵌,形成獨特而神奇的自然景觀。傳說海中有水怪出沒,過往人行道過海邊高聲喧譁,驚動水怪,水怪便在海中翻騰,捲起巨浪,天氣驟然變化冰雹隨之砸來,遊人躲閃不及便會傷其頭部。

伍須海往南行20公里,便可一覽久魯祝群山風姿,人們會驚喜地發現這裡又是一處人間仙境。關於久魯祝山的傳說很多,7座山峰像7位壯漢巍然屹立在海子周圍,又像身著濃裝的7位仙女下凡來到湖邊。傳說又是7姊妹爭奇鬥豔之地,面向三岩龍方的姑娘長得美,因而有三岩龍出美女之說。山中有海、海中有山、山海相連、山山相連。觀山雄奇壯觀,賞海美如珍珠。形態上它更像一位巨人伸開雙臂由北向南懷抱著三龍這片綠水寶地。南邊有連線涼山州木里縣的茶馬古道、麥地貢嘎雪山、雅礱江大峽谷。境內青山環繞、地勢開闊、綠樹成蔭、鳥語花香。

奇特的自然景觀和地形,形成了一個村就有一個神話故事。如孔雀吃水、鳳凰展翅、大象背仙、犀牛下山、仙女下凡,天鵝孵卵,羅漢打坐、巨人壘石、三雄爭寶、龍鳳相鬥、仙人洞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南有麥地貢嘎雪山和雅礱江,是神奇的茶馬古道線的必經之地,奇觀異景千姿百態,給人以無窮的回味和遐想。據木里縣誌記載20世紀30至40年代探險家洛克就是沿著茶馬古道從木里縣水洛鄉出發,再經九龍縣到貢嘎山考察。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高山、半高山和矮山3個不同的海拔氣候帶。高山是天然牧場,九龍氂牛的半數以上分布在這裡;半高山有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長著紅豆杉、香樟、樺木、華山松、冷杉等珍稀植物群類,有成片的櫟樹,九龍縣約半數的松茸出產在這裡。還有蟲草、貝母、杜仲、三七、天麻等名貴藥材;有小熊貓、金絲猴、馬雞、鹿、麝、熊、虎、豹等珍稀動物;有金、銀、銅、鐵,鈹、稀土等地下寶藏。矮山有肥沃的土地,氣候溫和,盛產玉米、小麥、大豆等農作物。

三岩龍山川秀美,林海茫茫,綠色明珠閃爍。風景這邊獨好,山山水水都有神話股的傳說,溝溝谷谷都有美妙動聽的故事,悠久的茶馬古道,獨有的亞洲成帶櫟樹,是先天賜給的旅遊絕品。三岩龍擁有的這筆寶貴財富,在當今旅遊開發熱中,成為三岩龍發展的不竭後盾。

優良傳統

(圖)三岩龍鄉三岩龍鄉

三岩龍鄉人民歷來就有團結—心保家衛國的傳統。解放前由於社會黑暗,治安混亂,生產力十分低下,盜匪盛行,民不聊生。三岩龍人民在這種情況下,團結一心反擊盜匪,維護治安,保衛家園。民改時期,三岩龍人民密切配合民改工作隊,從各方面支持民改工作順利進行,對那些不甘心滅亡的上層反動分子,組織的反民改武裝叛匪進行了有力打擊,在民改工作隊和鄉農會的指揮下,成功地圍殲了一股武裝叛匪,撲滅了一場燒及大門的戰火,為保衛民主改革,鞏固新生政權做出了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發出抗美援朝的號召,“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愛國歌曲極大地激發了三岩龍鄉青年,在甘孜州民改前後積極參軍參乾的熱情,湧現出了獨生子也積極參軍的動人事跡,參軍參乾人數達40餘人。甘孜州民改平叛中,張家兄弟二人在甘孜平叛中1人犧牲,1人負傷。獨生子參軍的王世昌在平叛中多次立功,當上了團級幹部。為甘孜州民改做出了貢獻。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三岩龍青年繼承先輩優良傳統,參軍熱情更高,像嚴諾家多子參軍光榮之家不斷增多,湧現了李雪峰這樣的有志青年,在人民解放軍大熔爐里鍛鍊成長起來的軍隊優秀領導幹部。直到1997年對越自衛還擊戰中還有多名青年參戰立功。平時三岩龍鄉民兵發揮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優良作風,在急難搶險中立功,舉不勝舉。

三岩龍人注重提高素質,把握機遇,積極參加國家招生招乾。據統計,全鄉參加工作的職工總計130餘人,出了2名地師級幹部,10餘名縣處級幹部,30多名區科級幹部,1名研究生,16名大專大學生,52名中專生。在各個時期,在國家的各項建設事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20世紀90年代末,三岩龍鄉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土石流災害,三岩龍鄉籍在外幹部職工熱愛家鄉,心繫家鄉,伸出了一雙雙援助之手,捐款5萬多元,保證了災後重建工作的順利進行,特別是分區李雪峰多次為家鄉的救災獻愛心。

經濟社會

(圖)三岩龍鄉三岩龍鄉

三岩龍鄉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糧食產量成倍增長,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主要抓了農田水利、改田改土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農牧科學技術的推廣套用。糧食產量由解放初期畝產100多斤上升到800多斤,翻了三番多。糧食產量由過去填不飽肚子到現在戶戶都有餘糧,畜牧業生產成倍增長,因地制宜發展氂牛、山羊、毛豬、黃牛等畜種,狠抓畜種改良,疫病防治,全面實行了牲畜飼養私有私養,草場承包到戶,大力提高畜產品產量。各類牲畜解放初不到1000頭髮展到15000餘頭,增長了15倍。

多種經營不斷發展,鄉村企業不斷增加,個體工商戶、民營經濟遍布全鄉,出現了農村繁榮的景象。珍稀野生菌類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僅松茸一項人均年收入在500元以上。珍貴的沙棘資源得到保護、利用、開發,與什邡美麗藥業有限公司簽訂了銷售沙棘果籽的協定,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一道亮麗的項目。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及進行了飛播造林工程,生態環境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巨大發展。過去沒有任何公路,只有羊腸山道,一切生產生活物資全靠人背馬馱,苦難的歷史不堪回首。現在寬敞的公路從縣城修到了鄉上,全長61公里的政治、經濟、文化、幸福公路,一舉結束了人背馬馱的艱難歷史。人們享受了公路通家鄉的優越條件,生產生活物資不愁運不進,需要什麼運進什麼,喜歡什麼購進什麼。當地土特產不怕運不出,看好市場想運什麼出去就運什麼出去,真是公路通、財路通、致富通、經濟通、社會通。過去那裡的鄉民們祖祖輩輩依靠松光照明,付出了多少困苦。利用水電照明那是天方夜譚,夢想沒門的事,可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建起了一座座電站,用電照明夢想成真。人們感受到科技文明的喜悅,電燈照亮了人心,促進了文明建設。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而缺水是三岩龍鄉的一大難題,解放前居住在那裡的很多人家因缺水而背井離鄉。如今全鄉已建起了16處人口飲水工程,總架設輸水管道32100米,解決了全鄉吃水難的問題,使全鄉人民都基本上飲上了又方便又衛生的山泉自來水。在農田水利建設方面狠下了功夫,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在縣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全鄉修通了10多條水渠,80%以上的旱地農作物得到了灌溉,促進了農業增產。全鄉對坡地、瘦地、濕地進行了改土造田,大大提高了土地地力,促進了糧食增產增收。

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教育是基礎,學校辦到了家門口,民族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特別是隨著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十年行動計畫的實施,實現了“普九”,教育教學基礎設施落後狀況得到了根本改變,普初得到了鞏固,素質教育進一步增強,學生入學率和升學率不斷提高。

辦起了醫療衛生機構,衛生事業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堅持面向農村、服務農村、救死扶傷的方針,加強了醫療衛生隊伍建設,配備了比較先進的設備,服務質量、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方便了民眾就醫,農牧民看病不出門,徹底改變了缺醫少藥的狀況。

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全鄉已安裝大小衛星地面接收站103個,基本普及廣播電視收視,全鄉收視率達到80%以上,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為農牧民提供了科技、經濟方面的信息,促進了農村兩個文明建設健康發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舊社會為躲避烏拉差役,而居住在麥地貢嘎雪山下的折地、孟東、爛堡子等邊遠村組,都實現了通水、通電、通電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