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良

丁曉良

丁曉良,1956年生於山西。工學博士、經濟學博士、工商管理碩士;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思想政治理論學科部主任,北京理工大學兼職教授;艾森豪學者,中關村優秀創業留學人員,北京市朝陽區學術技術帶頭人;易社社會企業導師;河北省懷來縣政協委員,懷來原鄉社區業主委員會籌備組牽頭人、首屆業委會、S-863計畫軟課題組常務副組長。 2014年12月,任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思想政治理論學科部主任。現任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常務副院長、教學卓越與創新中心主任。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丁曉良 丁曉良

1978.2至1982.2, 武漢工業大學非金屬礦系採礦專業,獲工學士

1982.2至1984.11, 中科院武漢岩土所岩石動力學專業,獲工學碩士

1984.11至1988.7, 中科院力學所爆炸力學專業,獲工學博士

1991.1至1997.6, 中國人民大學國民經濟巨觀管理專業,獲經濟學博士

1999.6至2000.12,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那-香檳分校工商管理碩士

進修情況:

1999.9至1999.11 參加艾森豪學者項目,該項目在全世界選拔新興領袖,加強其專業能力和聯繫。我重點考察了美國20餘個城市的高新技術區和風險投資的相互作用。

1995.8至1995.9, 參加中國科學院高級管理人員赴美培訓

1996.9至1997.1, 在中共中央黨校地市級幹部進修班進修

1997.11, 參加第五期中國公務員行政課程赴韓國研修

學術和社會兼職:

1993年至1999, 中央國家機關青年聯合會委員

1995.5至1996.9, 國家科委下達的21世紀初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

計畫(S-863計畫)軟課題組常務副組長

1995至1996, 中國科技成果管理研究會副理事長

中國科學技術指標研究會理事

1995至1997,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評審

1996年至2001, 中外科技政策與管理(月刊),副主編

1996年至2001,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雙月刊),編委

1998年至2001, 中國科學院機關高級職稱評審會副主任、研究員評審會委員

2001年至2009.10,北京中關村IT專業人士協會監事

2004年至2007, 國家發改委聘請的手機牌照專家評審委員會成員

2008年至2009.12,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

2011.12 至今 河北省懷來縣政協委員

2012.2 至今 易社社會企業導師

2012.3 至今 北京理工大學兼職教授

個人職務

1988.8至1991.1, 中科院力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91.1, 通過中科院力學所高級管理工程師評審

1997,12, 被中國科學院機關聘為研究員

人物貢獻

可以用六句話概括丁曉良30多年來的複合工作經驗:學術研究,小有所成;為官四任,造福四方;海外遊子,漂泊動盪;歸國創業,適得其所;天使投資,創業伯樂;社會啟蒙,比較求索。

具有對國家和民族的強烈責任感,敬業,忠誠,業績突出,曾兩度放棄出國留學機會紮根祖國大地工作;兩度克服家庭困難擔任科技副職,為貧困地區人民脫貧盡心盡力;留學回國後,毅然放棄5個政府部門的正司局長職位和安逸生活,滿懷激情下海創業。獲得國家及各有關單位發放的29項獎勵。

擅長比較文化、比較史學、比較制度、比較政治經濟學方面的研究,創業導師、投資管理、創業企業管理、團隊建設、研究與開發工作管理、戰略規劃、技術成果商業化、運營管理、銷售和市場管理、質量控制、供應鏈管理、科技扶貧、公共事務管理、經濟政策制定。前任國家司局級幹部,1999年艾森豪學者。

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 兼職教授(2012年6月至今)

易社( ecsel )社會企業 導師(2012年5月至今)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科學藝術研究中心 首席專家、綠色遊戲實驗室主任(2012年2月至今)

職責:建立中心內部立項論證程式,學術與空間布局,培養創新人才,與院、地領導對接布局與成果轉化事宜。

成就:建立綠色遊戲理論體系。

河北省懷來縣政協委員 (2012年1月至今)

澳大利亞聖女資源公司 董事(2010年9月至今)

聖女資源公司擁有澳大利亞10個地塊3650平方公里(以煤礦、銅礦、金剛石礦為主)、賴比瑞亞2個地塊1290平方公里(以金礦、鐵礦為主)的探礦權。職責:促進該公司與中國企業的戰略合作成就:幫助達成4個地塊與中國公司的風險勘探合作

北京博星投資顧問有限公司 首席顧問(2010年3月至今)

l 該公司系中國證監會認證的專業證券投資顧問機構(證件號ZX0101),有30名員工。

l 職責:幫助公司募集基金,達成併購重組的業務

l 成就:

n 參與了與上市公司順鑫農業共同組織順鑫萬博農業投資基金的募集工作。基金總規模5億元人民幣。

n 促成環保領域一家上市公司與江蘇一個非上市公司的整合併購工作。

北京奧蘭世紀科技有限公司 / 江蘇競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2009年11月至今)

l 這是一家以商用網路遊戲解決方案以及網路遊戲設計、開發、運營為主營業務的高科技企業,有60名員工。

l 職責:掌控公司戰略,培養團隊,對其做天使投資100萬人民幣,創業導師,融資,政府公共關係

l 成就:

n 該公司的管理團隊是丁曉良自2007年以來輔導的創業團隊。團隊主要骨幹具有14款網遊開發的經驗。具有極強的創業精神、創新能力和自信心。員工為了減少公司初期投入,為了篩選適當的合作夥伴,創造了獨特的項目合伙人機制。40餘名員工都是項目合伙人,在公司贏利前不拿或少拿工資,待將來項目取得收益後再參與分成。

n 公司擁有完全自主研發的3D網路遊戲引擎和中間件,該引擎的各項指標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n 公司被認定為中關村園區高科技企業。

n 針對國區域網路絡遊戲研發企業存在的小而全的完整產業鏈模式、每個遊戲開發商都在重複著中間件工作,但是沒有商用中間件、商用引擎等遊戲行業發展的瓶頸問題,該公司推出了國內第一個商用網路遊戲開發解決方案。

n 率先提出中國網路遊戲創新工廠的產業鏈創新模式,並獲得江蘇省太倉市政府的1500萬人民幣和60畝土地支持,民間資本300萬元人民幣投資,中科院無形資產入股。現該公司已遷往太倉實施中國網遊創新工場項目。新公司更名為江蘇競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本2000萬元人民幣。

n 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院、健雄職業技術學院簽訂了合作協定,聯合培養技術人才。

丁曉良博士百色扶貧勵志獎學基金 捐助人(2007年10月至今)

l 捐款20萬元人民幣設立此基金

l 每年在廣西百色市資助5至10名家庭經濟困難、品學兼優的高中生

北京科創無限技術有限公司 / 蘇州寰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長/總經理(2007年5月至今)

l 該公司系中國專利領域海量數據分析的先驅,有5名員工。

l 職責:初期負責公司的運作,銷售和市場,後期負責公司戰略和團隊建設

l 成就:

n 開發了國內領先的海量數據挖掘系統;移動管理信息系統;面向全球介紹北京的外文網站;申報了9項專利並受到蘇州工業園區科技發展局、知識產權局的獎勵。

n 承擔了全國不同省市項目若干項,主要包括:上市公司投資者關係管理系統,河南省工商銀行鄭州營業部簡訊智慧型管理系統,遼寧省朝陽市百江燃氣公司智慧型信息管理系統,山西晉城市澤州醫院院外病人服務系統等。

北京達成無限技術有限公司 創始人兼執行長、董事(2004年6月至2007年)

l 該公司是一個手機設計公司,有150名員工。

l 職責:負責公司的整體管理

l 成就:

n 籌資200萬美金

n 公司成立第九個月開始當月持平,第13個月開始累計盈利。2005年淨利潤達到187萬美金。

n 設計並批量生產了中國第一個基於主從CPU架構的電視手機、最薄的有觸控螢幕的手機。

n 公司獲得中關村創業50強、2006年最佳多媒體手機設計獎、第一名手機設計方案供應商、2007年最值得投資的50箇中國手機企業、2007第二屆中國最具影響力創新成果(企業)100強等榮譽。

n 2005年獲得中關村優秀留學創業人員、望京科技創業園突出貢獻獎。入選2005中國手機業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榜,世界傑出華人,影響中國創新百名企業家。2007年被北京市朝陽區委、區政府授予北京市朝陽區學術技術帶頭人。

手機牌照專家評審委員會成員(2004年至2007年)

n 這個委員會成員由國家發改委聘請,對手機生產牌照發放有很大影響力

n 成就:評估了30個手機生產廠,給出專家意見供國家發改委參考

3G Cellular, Inc. ,北京嘉盛聯僑信息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美國加州,中國北京

業務發展/經營高級總監,銷售和運營副總(2000年12月至2004年5月)

l 該公司是國內第一個手機設計公司,有員工200名。

l 職責:開拓公司在中國的業務,後期負責供應鏈管理,質量,銷售工作

l 成就:

n 落實了與科健、聯想、海爾、海信、華建、熊貓、中原無線的合作關係

n 爭取了政府的200萬元無償資助

n 妥善處理了由於質量問題引起的銷售渠道退貨問題

NueraCommunications, Inc. 美國加州聖地亞哥

MBA 實習(2000夏)

l 該公司是VOIP網關的領先提供商,有員工150名

l 職責:公司產品的全球競爭性分析,在中國推銷該公司產品

l 成就:

n 安排了公司與中國信息產業部高層的會見

n 公司產品競爭性分析報告得到總裁好評

中國科學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 副局長(1997年7月至1999年6月)

l 該局是負責全院40多個研究所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工作的領導機構,有30員工

l 職責:分管中科院26個國家工程中心(2000員工)和空間光機口6個所(8000員工)的工作

l 成就:

n 促進了國家工程中心轉變運行機制和與企業共建的工作

n 促進了空間光機口各所的分類定位與深化改革工作

n 向北京市委書記劉淇提出:“在中關村設立知識經濟特區的建議”,得到劉淇書記的肯定和批示

中國科學院計畫財務局 副局長(1995年10月至1997年6月)

l 該局是負責全院計畫和財務工作的領導機構,有40名員工

l 職責:分管中國科學院規劃、成果和專利工作

l 成就:

n 對“九五”期間中科院發展目標進行了進一步歸納和提煉,匯總提出了抓貢獻、抓基地、抓隊伍的15項目標,並對其進行了分解,為明確全院奮鬥目標、實行目標管理提供了基礎。

n 採取針對性的鼓勵和評價措施,使得1997年中科院共申請專利945項,較1995年翻了近一番,1997年全國10名專利金獎中,中科院占2名,60名專利優秀獎中,中科院占9.5名;1996年,有4個單位實現了獲國家獎為零的突破。1997年,還開展了評定院首屆發明獎的工作。

n 獲中國科學院科研管理特殊貢獻津貼,被聘為研究員。

21 世紀初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 S 863 計畫)軟課題組

常務副組長 (1995.5至1996.9)

l 此軟課題由國家科委組建,負責863計畫二期的預研工作

l 職責:負責課題組的日常管理

l 成就:

n 篩選並組織全國10大領域、300多位專家開展工作

n 提出我國“跨躍發展、開拓創新、系統集成、示範帶動”的高技術研究發展戰略,選題準則,組織了具體案例研究。例如自主製造國產大飛機的項目就是那時提出的。

n 有關工作得到國家科委領導的肯定。S-863軟課題1995年研究報告作為正式檔案提交863計畫十周年工作會。

中國科學院規劃辦公室 主任(1994)

l 該辦公室負責中科院的發展規劃工作,有7位工作人員

l 成就:充分集中全院智慧,完成了中國科學院“九五發展規劃”任務。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地區行署 科技副專員(1992-1994)

中科院廣西科技副職工作團 團長(1992-1994)

l 百色行署下轄12縣,面積3.2萬平方公里,人口340萬。屬“老少邊窮”地區。

l 中科院廣西科技副職工作團有3位科技副專員,15位科技副縣長,在廣西最貧困的百色、河池、梧州地區開展科技扶貧。

l 職責:

n 領導百色地區的科技教育工作

n 負責中科院廣西科技副職工作團的管理工作

l 成就:

n 在百色組織實施12個科技和教育項目。其中:

u 為百色水利樞紐爭取貸款指標15433萬元;

u 組織實施“科教興農111工程”,即在2000年前為1804個村各培養一個以上農民大專生,19626個屯各培養一個以上農民職中生,60萬農戶各培養一個以上經受過一、二項實用技術培訓的勞動力;培訓1000餘名鄉鎮級幹部,辦農民大專班2個;

u 為百色中學引進無償援助1284.24萬元;

u 籌資辦希望國小1個,女童班4個,全額資助失學兒童1529名。

n 在中科院廣西科技副職工作團內建立了“拼勁、鑽勁、韌勁”、“勤奮、紮實、謙虛、開拓”的團隊紀律與文化,組織新上項目121項,總投資規模預計12.8億元;為地方解決重大技術和管理問題78個,建立鄉鎮企業和經濟實體169個,制定和實施各種規劃和計畫18個。

n 將同期廣西實施的世行項目與科技副縣長實施的科技扶貧項目相結合,使得世行項目有了科技內涵,科技副縣長工作有資金扶持。

n 在當時工資水平很低的情況下,個人為希望工程捐款2800元,結對救助8名失學兒童。

n 1994年10月,中科院廣西科技副職工作團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

中國科學院政策局遠景規劃處 處長(1990-1992)

l 職責:該處負責中科院的遠景規劃工作,有工作人員5人。我負責該處的工作。

l 成就:

n 發起組織香山科學會議。至今該會議已經發展成為我國科技界以探索科學前沿、促進知識創新為主要目標的高層次、跨學科、小規模的常設性學術會議。

n 受周光召院長之託遴選中國科學院優秀青年科學家組織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俱樂部,討論有關科技前沿問題和中科院改革問題。俱樂部中的很多青年科學家後來成為我國科技事業的領導人和傑出科學家。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 科技副區長(1989年至1990年)

l 職責:領導張店區的科技教育工作

l 成就:

n 為當地引進項目20個,落實貸款350萬元,從中科院無償和低價調撥儀器125台

n 幫助一批科技副鄉長開展工作;促成區、鄉鎮政府與科研單位達成8項長期合作協定

n 被中國科學院人事局、山東科技副縣長工作團授予優秀科技副縣長,淄博市政府給予記功獎勵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辦公室 副主任(1988-1989)

l 該辦公室負責力學所的綜合管理工作,有工作人員5人。我負責該辦公室工作。

周光召院長青年改革諮詢小組 成員(1987-1992)

l 該小組曾負責策劃中國科學院在新時期的改革方案。我參與了相應的策劃工作。

山西省長治市馬廠鄉張莊村知青隊 副隊長(1974,4-1978,2)

l 成就:

n 被長治市政府授予先進知識青年(1974,12)

n 在艱苦條件下堅持學習。1977年恢復第一屆高考時在沒有申報山西省外重點院校的情況下以優異成績被重點院校武漢工業大學優先錄取。

獲獎情況

1974、12,長治市政府授予先進知識青年

1984、8,14屆國際理論與套用力學聯合會贊助演講

1985、5,獲湖北省1985年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

1985-198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研究(項目契約號1870369)

1988、8,12屆國際岩石和氣體突出討論會贊助演講

1990、12,淄博市政府給予記功獎勵

1991.2,中國科學院人事局、山東科技副縣長工作團授予優秀科技副縣長

1992.6,受中國科學院機關黨委通報表揚

1992.9,受中國科學院表揚

1995.1,受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表彰

1995.6,被評為“中國科學院科技副職先進個人”

1996.2,在1995年度院機關考核中被評為優秀

1996, 獲中國科學院科研管理特殊貢獻津貼

1996與1997年,相繼入選美國傳記研究所編輯的“著名領導人國際名錄”、“500

個有影響的領導人”、“1997成就金獎”、“1997年人物”

1998.1,入選《中華人物辭海》(當代文化卷),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

1998.7,被中國科學院批准為留學基金項目高級訪問學者

1998.12,在1998年度院機關考核中被評為優秀

1999.2,被選為1999年艾森豪學者

1999.2,獲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獎學金

2005. 中關村優秀留學創業人員,中關村創業50強

2005. 望京科技創業園突出貢獻獎

2006 入選2005中國手機業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榜,手機圈2006.1-2

2006 世界傑出華人

2007 影響中國創新百名企業家

2007 北京市朝陽區學術技術帶頭人

2008 被蘇州市作為緊缺高層次人才引進

智慧財產權

申報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3項(附錄A);軟體著作權2項(附錄B)。

出版作品

自然科學方面文章8篇

社會科學方面文章38篇(附錄C)。

科學出版社出版專著《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經濟學分析》,1998。本書得到了好的評價。例如,中國人民大學趙彥雲教授(我的諮詢人之一)說:本文“得出當前中國科技需求不足嚴重製約科技第一生產力的發揮的結論,其分析細緻、清楚,資料論據充分,結論正確。我認為,這一分析結論對中國科技體制改革將是一重大的理論貢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宜瑜院士說:“本文的許多觀點具有新穎性,對下一步的科技體制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兩院院士、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技術科學部主任鄭哲敏說:“我認為作者得出了一些正確、有意義的結論,這對深入進行科技體制改革有參考價值。”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何祚庥說:“此文指出:‘中國當前科技供需關係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於經濟發展對科技需求不足’,這一論點具有現實的針對性,並可能為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參考。”

相關報導

報紙、書刊、電視台關於丁曉良工作的有關報導

〔1〕青年博士丁曉良,廣闊天地顯身手,中國科學報,1990年11月9日,頭版;

〔2〕從中科院來的博士副區長,大眾日報,1990年11月10日,二版;

〔3〕非彈性碰撞——記科技副區長丁曉良博士,中國青年報,1991年1月5日,頭版頭條;

〔4〕走向廣闊天地的開拓者,科技日報,1991年2月2日,頭版頭條;

〔5〕走出“象牙塔”的人,淄博日報,1991年4月6日,頭版;

〔6〕殷殷為民情,廣西黨建,1993,8;

〔7〕冰心一片在老區,右江日報,1993年9月11日,2版,,《奮鬥者的足跡》,367-370頁,北京中華國際名人研究會會刊,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年11月;

〔8〕一顆璀璨的科技之星,科技經貿報,1993年10月22日,8版;

〔9〕來自京城的博士——丁曉良,廣西電視台1994年1月7日新聞:架金橋的人專欄;

〔10〕大山裡的輝煌,紫荊,1994年1月號;

〔11〕丁博士進山,中國青年報,1994年4月6日,頭版頭條;

〔12〕兩次擔任科技副職的丁博士,歷史的期待——中國扶貧開發紀實,231-233頁,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4年9月;

〔13〕博士的心意,右江日報,1994年11月19日,3版;

〔14〕努力探索科學技術與經濟結合的雙博士——記工學博士、經濟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副局長丁曉良的事跡,科壇文明天地,1998年3期;

〔15〕Students from China find perksat U.S. schools, The News-Gazette, Vol. 148, No. 277, Front Page, May 1, 2000;

〔16〕達到成功 沒有限局——北京達成無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曉良博士,海歸創業中關村,47-53頁,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年11月;

〔17〕丁曉良博士到我市考察,右江日報2007年11月1日一版。

自2001年以來關於丁曉良工作的報導在百度或google中輸入丁曉良即可看到。例如中國僑網2006年03月23日的報導:《中關村群英譜:丁曉良——達到成功,沒有限局》。右江日報2007年11月1日關於設立“丁曉良博士百色扶貧勵志獎學基金”的報導等。

附錄A: 專利

附錄B: 軟體著作權證書

1、軟體名稱:3D遊戲開發平台1.0,登記號:2010SR060742

2、軟體名稱:3D遊戲娛樂系統 1.0,登記號:2010SR060740

附錄C: 社會科學方面發表文章(到國家知識基礎設施CNKI數字圖書館可查到丁曉良曾經發表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大部分文章)

1、論我國經濟發達地區鄉鎮企業的若干問題,丁曉良,科研管理,1991年,3期; 2、技術成果工業化的八項基礎工作,丁曉良,中國科技信息,1991年 第10期

3、經濟較發達地區鄉鎮企業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若干問題,丁曉良,中國科技信息,1992年 第02期

4、對開發百色地區山地資源的思考,丁曉良、農繼博,百色通訊,百色行署,1993,6;

5、發揮群體優勢,實現科技嫁接,丁曉良,當代地方科技,1993,12,被收入《中華之魂——中國黨政企事業幹部論文集》;

6、努力做好六結合,丁曉良,科技日報,1994年9月28日,3版,被收入《全國省市縣領導論市場經濟文集》,市場經濟研究雜誌社,1994年;

7、西南少數民族貧困山區發展支柱產業的組織形式研究,丁曉良,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4,14卷10期;

8、落實科教興國國策的五點看法,丁曉良,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1995年4-6月,17卷,2-3期,46-48頁;

9、中國科學院“九五”及2010年科技發展規劃的特點與編制方法,丁曉良、曹效業、張平、鄧心安,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1995年10月,17卷,5期;

10、 關於科技工作分類管理的理論思考,曹效業、丁曉良,科技政策與發展戰略,1996,4;

11、 Strategy for Hi-tech R&D of China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Ding Xiaoliang,Cao Xiaoye, Niu Wenyuan, Peng Shiliu, Liu Chunjie, PROCEEDING OF APEC SYMPOSIUM ON HIGH & NEW TECHNOLOGY AND ECONOMY IN THE 21ST CENTURY,June 25-27,1996,Beijing,China;

12、 跨躍發展、開拓創新、系統集成、示範帶動--21世紀國中國高技術發展戰略,丁曉良、曹效業、牛文元、彭世鋶、劉春節,科技政策與發展戰略,1996,7;

13、 二十一世紀自然科學和高新技術發展趨勢,丁曉良、張利華、李寧,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科技——首屆中國青年科技發展論壇論文集,全國青聯秘書處編,學苑出版社,1996,8,此文被收入《中外科技政策與管理》1996年9期,《新華文摘》1996年12期,中國改革開放系列叢書之一:《世紀之交的思索——當代中國領導幹部文集(第三卷)》;

14、 中國科學院獲國家科技獎勵情況分析及提高獲獎率的對策,我與成果處合作,情況通報,中國科學院辦公廳,38期,1996,7;

15、 關於我院專利工作現狀和今後對策的調研報告,我與專利處合作,情況通報,中國科學院辦公廳,46期,1996,8;

16、 美國科技政策中值得注意的傾向和我的幾點建議,丁曉良,科技政策與發展戰略,1996年9期;

17、 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的戰略選擇,丁曉良、張利華、李寧,光明日報,1996年10月21日;

18、 正確處理科技供需之間的辯證關係,丁曉良、牛文元,中外科技政策與管理,1996年12期;

19、 應當關注度量技術供給與需求關係的統計指標,丁曉良、牛文元,統計研究,1997年1期;此文被收入《中國當代興國戰略研究》(香港坤輿出版社);

20、 對李約瑟之迷的補充回答:外延和模仿擴大再生產的方式致使我國的發明類型保持為經驗型,丁曉良,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第19卷第2期,1997年4月;

21、 中國科技進步的阻力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丁曉良,中外科技政策與管理,1997年6期;此文被收入《中國當代興國戰略研究》(香港坤輿出版社);選入《中國新時期社會科學成果薈萃》,盧繼傳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

22、 信貸與創新,丁曉良,中國科學報,1997年8月13日,1版;

23、 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分析,丁曉良,中外科技政策與管理,1997年8期;此文被收入《中國當代興國戰略研究》(香港坤輿出版社);新華文摘1998年2期;《中國新時期社會科學成果薈萃》,盧繼傳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世紀聚焦--當代改革發展理論成果文庫》,《中國改革發展系列叢書》編纂委員會;

24、 在中國國情條件下怎樣解決中年科技人員有序流動問題,丁曉良,中國科學報內參,第二期,1997年10月24日;同文還發表於1997年11月24日中國科學報2版;

25、 試論我國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丁曉良,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第19卷第5期,1997年10月;

26、 談中國科技體制改革問題(上),丁曉良,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第19卷第6期,1997年12月;

27、 科技進步對生產方式的影響,丁曉良,鄧小平科技思想學習綱要講解第八講,中國科學院《科技綱要》編寫組,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28、 談中國科技體制改革問題(下),丁曉良,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第20卷第1期,1998年2月;

29、 有同志建議啟動企業家工程和科技資本戰略,趙彥雲,丁曉良,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簡報,總1350期,1998年2月27日;

30、 也談中國科技創新體制的結構,丁曉良,中國科學報,1998年4月24日,4版;

31、 再談中國科技創新體制的功能和環境,丁曉良,中國科學報,1998年5月6日,4版;

32、 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經濟學分析,丁曉良,中國改革發展文庫,厲以寧主編,團結出版社,1998;

33、 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互相促進的理論解析,丁曉良,牛文元,中外科技管理,1998,第3期;

34、 體制轉軌期建設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突破口——要素新組合(上、下),丁曉良,中國科學報,1998年5月11日、13日,4版;

35、 科技體制轉軌應遵循的規律及其配套改革模型,丁曉良,國際技術經濟研究,第1卷,第2期,1998年5月;

36、 對話錄: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經濟學分析,丁曉良,中國黨政幹部論壇,1998,7期,此文被收入《跨世紀中國改革者文集》,中國經貿時報社,1998;

37、 建設高效、公正的公共行政管理體系是韓國經濟發展的關鍵,丁曉良,國際科技合作,1998,2期,此文被收入《二十一世紀中國社會發展戰略研究文集》;

38、 建設高效、公正的公共行政管理體系是發展的關鍵,丁曉良,國際技術經濟研究,第1卷,4期,1998;

39、 中國企業家狀況的國際評價,趙彥雲,丁曉良,企業管理,1998年 第04期;

40、 中國企業家狀況的國際評價小議,趙彥雲,丁曉良,中國兵工,1998年07期

41、 科技體制改革,我說突破口,丁曉良,科技智囊,1999,1期;

42、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特色及啟發,丁曉良,科學對社會的影響,1999年 第02期 43、 無形資產該如何定價?丁曉良,科學時報,1999年3月3日,3版;

44、 建立知識經濟特區,試行知識經濟政策,丁曉良,科學新聞周刊,1999第8期;

45、 關於建立知識經濟特區,試行知識經濟政策的建議,丁曉良,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第21卷第2期,1999年4月;中國科技產業,1999年 第04期;

46、 獻一策:《公司法》某些條款應修改,丁曉良,科技智囊,1999年 第06期; 47、 為知識作價——知識資本與政策環境,丁曉良,中國科技信息,1999年 第07期。

丁曉良近來發表的文章大都在部落格上,在百度上輸入:“丁曉良博士的部落格”即可查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