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粟文化

一粟文化

一粟文化(簡稱一粟),最初是以在校大學生為主發展形成的,後轉型為面向社會大眾的致力於弘揚傳統文化、投身行善志願活動的公益團體。取名“一粟”蘊意“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並有“乾坤馬一毛”表達心物一元的寓意。一粟由薛健老師創建並指導,初始以讀《論語別裁》《新世界:靈性的覺醒》兩本書起步,不斷吸納校內專業課、公選課學生以及社會上有識之士,逐步發展壯大。2011年正式成立一粟讀書會,經過三次轉型,現成為面向社會大眾的致力於弘揚傳統文化、投身行善志願活動的公益團體。讀書會成立以來,幾經波折堅持至今,確立了“讀書、踐行、認知”的宗旨,並逐步發展出“共同讀書”、“國學學習”、“日行一善”、“撿幸福”(撿垃圾)、“護學敬老志願服務”、“做人做事學習”、“線上平台”和“線下課程”等多元板塊活動。從而推動中國的行善公益和義工文化、弘揚傳統文化,啟發更多人貢獻社會、回報社會。弘揚傳統文化、扶助弱勢群體,是一粟永遠的使命。

緣起

由於薛老師從不應付任何一門課,在規定的課時,能夠準時上課、上滿課,加之薛老師的專業課極受學生歡迎,薛老師盡職盡責、全身心投入到教學為學生服務的精神,深得學生愛戴,薛老師身邊不斷聚集願意跟隨老師繼續求學深造的同學。

2010年,薛健老師替一位藝術學院臨時有事老師代上了一門《古典園林藝術鑑賞》公選課。課上,薛老師從中國古典園林講到傳統文化,生動有趣。古典園林,其與傳統文化、尤其與儒家和老莊以及古典文學和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在傳統園林中,處處皆是,無處不在。譬如,大家熟知的頤和園裡的“知魚橋”、“楊仁鳳”;江南私家園林中的“與誰同坐軒”、“聞木樨香軒”等等,都蘊涵著中國人的智慧、美學、文學、藝術和書畫等人文精神,以及與自然環境和諧生存的意識。在課程中,很多同學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孔孟、老莊的經典以及其中的個人身心修養內容感興趣。在課程結束後都覺意猶未盡,應一些同學要求,薛老師結合教程酌情增加了一些傳統文化內容。此外,在薛老師的教學中,特別關注同學人生狀態和心理方面的問題,注重同學心理健康的引導。薛老師認真負責的態度贏得了學生們的尊重與信任。

有了這次公選課的熱烈反響和同學們的渴望,加之不斷興起的國學熱潮,2011年,薛老師開設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概覽》公選課。傳統文化強調為人處世,在公選課上,薛老師根據大學生的現狀及問題,就如何自處、如何與人相處、如何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如何擁有幸福家庭,以及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如何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等問題,結合傳統文化經典內容,旁徵博引,向同學們做了富有內涵和撼人心扉的講授,課中課後對提問的同學們做了中肯生動的解答。

比如薛老師在公選課上提煉《論語》中的精彩內容,用孔子的“不遷怒”來闡釋如何面對和處理情緒;用“君子和而不同”來闡釋寬容與接納;用“色難”來闡釋面對父母和面對他人時態度很重要;用“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來闡釋在做人做事中遇到問題應反躬自省,不怨天不尤人。用《孟子》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訴同學們什麼是人生的根本,跟學生們反覆強調應該追求的真正的學問是什麼。在講到《論語》“顏淵篇”子張問如何辨惑的問題時,老師引用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里的話:“一般人的人生,一輩子多半是糊塗,沒有思考,沒有辨別的能力”這句話,來警示我們自己的人生狀態,讓我們多用功,提升自己的人生和內在品質。諸如此類不一一列舉。針對目前大學生們普遍迷茫的人生狀態以及遇到的種種問題,薛老師盡力給予幫助、指明人生道路。

課程開設階段,教室經常是提前滿座,甚至有些沒選上公選課的同學都跑來旁聽,這在當今功利、商業和厭學的大學裡是不多見的。每堂課結束後,都有同學表達了想繼續學習的願望。於是,薛老師和大家商榷,每周二晚上和周日上午義務帶領大家一起讀《論語別裁》和《新世界》。中間有時根據需要穿插南懷瑾先生講的其它經典或西方心理學論著,剛開始大家稱作“論語讀書會”,即日後“一粟讀書會”的雛形。

其後,每期公選課結束都有新同學留下來加入讀書會。大家跟著薛老師學習交流的越來越多,對老師也越來越信任,不斷有同學找老師傾訴,或提一些困惑、煩惱的問題。薛老師幫大家分析問題,結合實際情況和親身經歷分享經驗。許多同學從痛苦中走了出來,與父母多年的糾結解開了,與中學老師的怨懟也釋然了,甚至落淚了。看著他們的變化,薛老師也由衷地感到欣慰和高興。

每次讀書會,大家都覺得時間過得太快。時間所限,每次也只能學習經典的小部分內容、交流較少的心得,加上學生寒暑假不在學校,大家就琢磨著能否有一個平台,可以長期持續地供大家交流學習,也讓更多的人能看到心得體會並有所觸動。經過大家討論,最終薛老師提議建部落格,讓大家有一個自己的精神家園。

讀書會進行期間,藝術學院勾思同學有感於自己及很多同學在公選課和讀書會的收穫及改變,發心幫助更多的同學,想讓更多同學了解讀書會,也能參加讀書會的活動。於是她與王亭等同學製作宣傳材料,合作撰寫說明、設計版面,自費列印彩色海報,希望吸引更多同學。但苦於讀書會沒有正式名字,同學們向薛老師反饋,薛老師提議讀書會內部徵集,大家獻言獻策,最後經薛老師提出並經大家一致通過,讀書會起名“一粟”。寓意:“我們都是滄海之一粟,一個小水泡,我們既是那個水滴,也屬於大海,大家都一樣,都是大海中的一分子,都來自同一個本體。”至此,“一粟讀書會”正式成立。“一粟”這個名字便由“一粟讀書會”而來,並不斷發展轉型為一個面向社會大眾的致力於弘揚傳統文化、投身行善志願活動的公益團體。

創立者介紹

薛健薛健

薛健,曾任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山東建築大學客座教授,是具有全國影響的著名國學研究家、孔子學說研究學者和著名設計師。1990年代受建設部出版社委託,牽頭成立了由清華、北林等八所院校專家組成的編委會,主持編寫出版20餘部設計與施工方面的權威手冊,10餘部環藝方面的專著,發表論文80餘篇。

薛老師自幼喜愛傳統文化,即便在傳統文化被當做大毒草的時代,仍堅持學習。21世紀初喜愛上南懷瑾的學問,結下了不解之緣,遂走儒釋道共參、實修實證之路。薛老師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運用於人生與生活實踐中,強調實證,一反當今眾多學人枯嚼文字、玩弄概念之傾向。已發表過幾十篇傳統文化文章和研習佛法的心得,特別是撰寫了《論語別裁別裁了什麼》一文和《為孔子平反——南懷瑾的千古一裁》一書,反響強烈,備受關注,贏得很多文化愛好者的好評及讚賞。

2011年起,薛老師在礦大開授《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概覽》課程,深受學生喜愛,每期選課爆滿。為幫助更多的同學,薛老師於同年在礦大創立了“一粟讀書會”,並在大學生中推廣傳統文化,帶領同學們學習國學經典,通過讀書學習,再去躬行實踐,進而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不僅如此,薛老師還經常在課下時間義務輔導、幫助同學,從學習、到生活、再到精神上的關懷,薛老師為同學們付出了很多心血;對於一些遇到困難的同學,薛老師能幫就幫。2014年,薛老師在大學生中推行“日行一善”活動,從學跟隨者逾萬人。如今薛老師雖退休而一粟卻日益壯大,此乃老師知行合一之力也,引起國人重視。薛老師還將國學內涵運用到“日行一善”活動中,並開設了線上國學學習群,對推動傳統文化普及和社會文明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5年退休後,薛老師由古國治老師舉薦任團中央傳統文化德育基地(涇縣)國學講師,教授四書及《原本大學微言》導讀等課程。並在2017年把《原本大學微言》導讀課程成功推向社會,受各主辦方的熱情邀約,至今已舉辦十餘期課程。傳授儒釋道的精髓,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內聖外王”和修行的見地、修證方法。以實證實修為主,引領實驗“七證”、“修止修觀”,參加學習的同學們紛紛表示收穫很大。

導讀課課餘時間,薛健老師及薛原老師為大家傳授實用的養生功法以及自然療法,幫助大家減輕一些病痛,效果顯著,贏得了大家的喜愛。為幫助更多朋友減輕或擺脫諸多疾病的纏擾,薛健老師、付淑珍老師和薛原老師又開設了《身心健康與自然療法》課程。用《大學》的內明之學和黃老之道帶領大家認知天地、自我,認知古聖先賢的生命科學體系,學習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治未病養生知識,防病於未然,以及實用的養生功法,深受大家歡迎。

此外,薛老師不斷受邀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瀋陽、吉林、武漢、江西、泗洪等十餘省市做傳統文化講座《國學與人生》,極受歡迎。特別是2017年四月在南京“全省企業高管國學講座”、六月的北京“北大企業家研修班國學課程”和十月的廣州粵秀書院國學講座,反響最大。

近十幾年來,薛老師不斷將其所學服務於社會、並把傳統文化精髓致力於教育、個人發展,啟發落實到身心生活中,強調實修實證,深受各界推崇與讚賞。

發展與轉型

發展歷程

2012年10月,對於一些生活困難的同學,了解清楚情況後,薛老師開始每個月定期給予他們一定的資助,資助人數近百。一直以來,薛老師經常在課下時間義務輔導、幫助同學,從學習、到生活、再到精神上的關懷,薛老師為同學們付出了很多。薛老師的身體力行默默影響著同學們,這是一粟最早的行善活動,也是一粟的第一次轉型。

2014年9月,在薛老師帶領下,一粟積極回響古國治老師發起的南懷瑾先生提出的“日行一善”活動,倡導大家每天做一件好事。起初,以中國礦業大學為大本營,隨著部分同學讀研、工作至外地,活動擴展到北京、上海、廣州、合肥、南京等大城市及著名高校。截至2018年9月,一粟已建立“日行一善”微信群960個,海內外參與人員達到了11230人。一粟夥伴一直默默堅持日行一善和集體撿垃圾活動,身體力行的做好事、敬畏大地、愛護環境,從未間斷。這是一粟的第二次轉型。

2014年10月,在“日行一善”活動的感召下,一粟開展了“撿幸福”活動(撿垃圾)。在薛老師的帶領下大家身著統一綠馬甲、配置專業工具,每周定期在礦大校園撿垃圾以維護校園環境。之後,薛老師又建議同學們在節假日走出校園,走進徐州市商業區、公園、社區等,繼續開展撿垃圾護環境公益活動,贏得了廣大市民的讚揚。利用節假日,一粟在全國幾十個城市開展了多次各地聯動“撿幸福”活動,甚至還把活動帶到了海外的美國、泰國等地,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在傳統文化經典學習、“日行一善”、“撿幸福”活動持續開展後,一粟開始第三次重大轉型,面向社會大眾,弘揚傳統文化,投身志願公益活動,關愛社會弱勢群體,關注重大社會現實。志願公益活動關係到社會文明進步、關愛他人、培養社會愛心的事業,一粟有責任去做、去引領。為此,一粟陸續開展了護學與敬老活動。

2017年4月一粟在徐州師範學校第一附屬國小開展了護送小學生過馬路活動。志願者們身著統一服裝,在校門口附近將小朋友接下車,護送他們安全進校。2017年6月28日,在薛老師夫人付淑珍老師的帶領與指導下,一粟開始關愛老年人活動。一粟志願者與紅絲帶合唱團合作,前往徐州市社會福利院,啟動了“關懷慰問福利院老人”活動。自此,一粟一直堅持著志願護學活動,截至2018年9月為止,敬老活動也已在徐州社會福利院和康源老年人護理院先後開展了4次,給老人們帶去關愛與溫暖。

時間在流逝,一粟也在不斷發展,弘揚傳統文化,投身志願公益活動,關愛社會弱勢群體,關注重大社會現實,一粟一直在路上。

三次轉型

第一次轉型:一粟由單純的讀書學習團體轉型為讀書學習與資助困難同學、幫助抑鬱煩惱的同學並行的團體。

第二次轉型:一粟開始推廣“日行一善”活動和國學啟蒙經典學習,轉型為以弘揚善行和傳統文化為主的團體。

第三次轉型:一粟由面向學生群體轉向為面向社會大眾,投身志願者活動,關愛社會弱勢群體,關注重大社會現實。同時升級“一粟”微信平台為“一粟文化”,把平台打造成融合文化、國學、文史、公益、線上學習的綜合性平台,啟發全民關注文化,弘揚傳統文化。

至此,一粟成為一個面向社會大眾的致力於弘揚傳統文化、投身行善志願活動的公益團體。

四大板塊

日行一善推廣與志願者

1.“日行一善”推廣活動

一粟日行一善推廣一粟日行一善推廣

“日行一善”活動緣起

“日行一善”是已故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心愿之一。南老曾講,“中國有句老話:“為善最樂”,這是真的,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純粹勸人的話。你可以就這個行為體會一下,我自己的體驗是如此,你真做了一件善事,幫了人家解決了一件大事,那真舒服。善行是喜的,惡行是憂的。喜的東西是陽性的,憂愁的東西是陰性的。真做了好事,不只是精神上會感到非常愉快,身體都會舒服的。就有那么大的功效。”

2014年9月,在薛老師帶領下,一粟積極回響古國治老師的倡議,開展“日行一善”活動。起先以中國礦業大學為大本營,後隨著部分同學讀研、工作至外地,活動擴展到北京、上海、廣州、合肥、南京等大城市及著名高校。

“日行一善”的方式

慈善不是富人、有成就者的專利,它就在我們每個人身邊,觸手可及;慈善不是高高在上的施捨,不是策劃周密的項目實施,也不只是捐錢捐物,它不需要很偉大的理念,它可以從關心我們身邊的人、物、環境開始,給予關懷和支持。正如崔永元所理解的那樣,慈善是信手拈來的事情:“人家唱歌你在台下為他鼓掌,這就是慈善;路邊有一個乖巧的小女孩,你給她送去一個微笑,這就是慈善;甚至連老人過馬路你去扶她,不用有那種明顯的行善的行為,都叫慈善。”

“日行一善”並不拘於形式,撿起腳下別人扔的紙片,扔到垃圾箱裡去;向與你擦身而過的人微笑;堅持一天不說一口粗話;了解施救常識,哪怕你一輩子都沒機會用上;大風天,扶起倒在地上的腳踏車;不經意間看到別人的秘密,停止,也永遠不說出來等等。日行一善遠不止百種,心存善念,點滴行善。慈善就在身邊,就在眼前,就在一轉念間,就在舉手投足中,它是一種生活方式,舉手之勞便可為他人和自己帶來有益的幫助、影響甚至改變。

“日行一善”活動推廣

一粟“日行一善”推廣活動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日行一善”活動推廣,即招募新夥伴進群,另一部分是“日行一善群”成員互動交流。

“日行一善”活動推廣主要通過線上(各網際網路平台、社交軟體)和線下(各大校園、社會場所)的方式開展。線上轉發分享“日行一善”活動宣傳文字,線下發活動宣傳單,現場一對一的交流介紹“日行一善”活動,或者在進行“撿幸福”活動和“志願者”活動時,介紹相關活動,邀請感興趣的夥伴進入“日行一善”活動群。

“日行一善”群分享活動為期10天,加入群的夥伴把每天行善的內容或反思體會分享在“日行一善群”,字數不限。行善群群主以身作則,分享個人行善日記,帶動群友行善,並及時提醒、點評、回復群友。活動結束後,及時總結,希望進一步學習的群友會被邀請進入“反思群”和“學習群”。反思群中能夠發現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並反思自己,進而修正自己的心理行為,也是善,是對日行一善活動的延伸。

“日行一善”不拘於形式,每個人從身邊做起,選擇每天行微小平凡的善,培養自己多為別人著想的情懷,通過在群中分享日記及與群友點讚互動,互相感染、互相鼓勵、互相學習。很多人體會到遇事多為別人著想,替他人考慮,不僅感覺自己不那么自私冷漠了,內心感到溫暖快樂,而且與家人、與同學同事的關係也明顯改善。每個人的視野拓展了,心胸也開闊了。互動和交流中,大家看到了彼此差異,更看到了彼此的善良與溫暖。

在薛老師的盡心陪伴與指導下,一粟同學熱情投入,積極建群邀人,擔任群主並鼓勵更多人做新群主,真誠跟評群友的善行日記,用溫暖、讚美、鼓勵、關愛營造小家園。截至2018年9月,一粟共建立“日行一善”群960個,參與人員達到了11230人。

2.“撿幸福”活動

薛老師和一粟同學參加“撿幸福”活動留念薛老師和一粟同學參加“撿幸福”活動留念

何為“撿幸福”

在“日行一善”活動的感召下,一粟“撿幸福”活動應運而生。2014年10月8日,一粟15名同學跟隨薛老師,開始了對校園公共環境的清理工作。薛老師親力親為帶領大家開始了“一粟”在校園裡第一次撿垃圾活動,“撿幸福”活動就此拉開序幕。

“撿幸福”這個詞正是來源於一個一粟夥伴在參加完活動發出的感慨:“我們撿的不是垃圾、撿的是健康,是幸福。”於是,撿幸福說法被同學們廣泛使用。能夠不亂扔垃圾,看到垃圾撿起來放進垃圾桶,愛護環境,也是一善。校園是大家共同生活的空間,愛護環境、保持校園的乾淨整潔,是每一位學生力所能及的,也是應該做的。

一粟帶領大家身著統一馬甲、配置專業工具,每周定期在礦大校園撿垃圾以維護校園環境,綠色馬甲成為校園一道亮麗的風景。之後經薛老師提議,大家在節假日走出校園,走進徐州市商業區、公園、社區等,繼續開展撿垃圾保護環境公益活動,贏得了廣大市民的讚揚。隨著一粟各成員讀研、工作,“撿幸福”活動進一步擴大範圍。

“撿幸福”活動的推廣

礦大北門“撿幸福”出發合影礦大北門“撿幸福”出發合影

截至目前,一粟已經在徐州、廣州、溫州、蘇州、上海、蘭州、吉林、安徽、北京、天津、上饒、深圳、杭州、南京、拉薩、武漢、大同、嘉興、淮北、湖南、長春等幾十個城市開展多次“撿幸福”聯動活動,甚至還把活動帶到了海外的美國、泰國等地,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正如一位資深南粉和國學倡導者所說的:薛老師和一粟同學“是‘日行一善’最得力的推動者,甚至把讀書和做善事的活動發展到了泰國和美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粟文化平台。”

“撿幸福”活動能夠夯實內心的善念,也讓自己的善行變得更踏實,在付出的同時,收穫喜悅。中國養生經典上有道是:“百練不如一走”。身體力行的感染更多人少丟甚至不丟垃圾,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日行一善”。

看似簡單的撿垃圾,表達的是愛土地、愛校園、愛城市。環境的改變,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我們的狀態和行為。乾淨優美的環境能夠提升學習、生活的愉悅指數,淨化人們的心靈,而堅持不懈的努力能夠帶動更多的人改變環境、改變自己,以積極的態度生活。

活動方式:個人或群體,人數不限。

活動工具:垃圾夾、垃圾袋、一粟馬甲。

活動時間:節假日、周末空餘時間段進行,時長不限。

活動地點:校園、小區、公園、街道、景點等,也可以是身邊的任何地點。

注意事項:1.保護好自己人身、財產安全;2.遵守交通規則;3.聽從負責人安排,不隨意離隊,活動前後在集合地清點人數。

3.志願者活動

一粟志願者護送小學生過馬路一粟志願者護送小學生過馬路

“義”字,是傳統文化(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的重要內容之一。薛老師曾說:“想做好人,就從‘義’開始。義,就是拿出愛、為別人著想、為別人付出。自私自利損害別人,就是不仁不義。力行近乎仁,傳統文化的‘義’是要身體力行的。”在當代社會,志願者活動就是踐行“義”的最好方式。

在傳統文化經典學習、“日行一善”、“撿幸福”活動持續開展後,一粟實現重大轉型,面向社會大眾,弘揚傳統文化,投身志願公益活動,關愛社會弱勢群體,關注重大社會現實。為此,一粟陸續開展了護學與敬老活動。2017年4月24日,一粟志願者在徐州師範學校第一附屬國小開展了護送小學生過馬路活動。志願者們身著統一服裝,在校門口附近將小朋友接下車,護送他們安全進校。一方面減少家長的停留時間,一方面也緩解了道路擁堵。自此以後,志願者們便經常開展護學活動,大家熱心公益的行動獲得了學生家長及學校的一致讚賞。2017年6月28日,在薛老師夫人付淑珍老師的帶領與指導下,一粟志願者與紅絲帶合唱團合作,前往徐州市社會福利院,啟動了“關懷慰問福利院老人”活動。當

一粟與紅絲帶合唱團關愛老人慰問演出一粟與紅絲帶合唱團關愛老人慰問演出

天上午,志願者們為爺爺奶奶們帶來了一系列精彩的表演,給老人們送去歡樂、關懷和感動。此後,一粟志願者和紅絲帶合唱團的叔叔阿姨一起,先後在徐州社會福利院和康源老年人護理院開展了4次慰問關懷老年人活動,為老人們帶去精彩的表演,帶去溫暖的關懷。看到老人們開心的笑容,大家都覺得這樣的付出十分有意義。一粟志願者們弘揚了中華民族“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堅持把關愛鰥寡孤獨作為自身長期的社會責任,堅持將中國傳統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內涵付諸實踐,讓更多的老人感受到關愛與溫暖。

一粟的志願者活動會越來越多,一粟會長期默默的從事志願活動,身體力行的做善事。同時,一粟也不斷面向社會招募志願者,期待更多人的參與和推廣。

4.反思與自我成長分享

為幫助大家更好的成長,薛老師特意提出為大家建立“反思與自我成長分享群”。薛老師曾說:“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能發現自己的問題,就沒有問題了。一個人面對自己的問題是很痛苦的,需要很大的勇氣。一切聖賢的開示都是讓我們懂得檢查反省,進而在實際生活中知道改變自己的心行(心理和行為),為‘見道’‘證道’累積資糧和基礎。否則,你無論讀什麼經典聽什麼課程,那是一點用都沒有。”

反思群在“讀書會”和“日行一善”的基礎上建立,為同學們提供一個檢視自我獲得成長的平台。希望大家將所見、所聞、所做藉助反思群這個契機,結合所讀經典檢視反思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書寫並分享反省報告,暴露問題、解決問題、改變自我。通過反思反省來修正自己的心理和行為。從而累積資糧,獲得成長。

國學啟蒙經典學習

一粟讀書會招新一粟讀書會招新

1.一粟讀書會

一粟讀書會由薛健老師指導,起源於薛老師在大學的專業課和公選課,發展壯大於大學校園,逐步走向社會。讀書會自2011年正式成立,幾經波折堅持至今,確立了“讀書、踐行、認知”的宗旨。讀書會起家兩本必讀書為:一本是《論語別裁》,是指導大家如何做人做事的書;另一本是《新世界:靈性的覺醒》,是有關心靈認知轉念的書,這兩本書正是讀書會宗旨確立的基礎。把書中所講的,自己理解消化後,再去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踐行,踐行以後又有新的認知。“讀書、踐行、認知”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為幫助大家更好的學習《論語別裁》,薛老師花兩年時間撰寫的《為孔子平反——南懷瑾的千古一裁》一書,被作為大家的閱讀書目。

一粟推薦書目

文學、國學基礎:《古文觀止》、《幼學瓊林》、《詩經》、《千字文》

心靈、轉念書籍:《新世界》、《一念之轉》、《愛自己》

經典書籍:《論語》、《大學》、《孟子》、《中庸》、《禮記》、《詩經》、《尚書》、《周禮》、《儀禮》、《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爾雅》、《孝經》等

拓展閱讀書籍:《圍爐夜話》、《菜根譚》、《小窗幽記》、《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

註:《古文觀止》兼有文言、文學、歷史、國學、治國、理家等內容,很重要,把它讀通了才有可能看其他經典和史書。所以,南懷瑾先生再三推薦青年朋友務必讀通《古文觀止》,也是打開文言寶山的便捷之路。

《圍爐夜話》——清·王永彬

《菜根譚》——明·洪應明

《小窗幽記》——明·陳繼儒

2.國學學習

建群背景

從公選課到讀書會,薛老師發現同學們普遍缺乏傳統文化經典的學習基礎。由於我國長期實行應試教育,加上傳統文化傳承的斷裂,使得20世紀60年代之後的人們幾乎都沒有受到過系統紮實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是缺失兒時啟蒙階段的薰陶。傳統文化的復興,是未來的大趨勢,更大的國學學習熱潮將會興起。有鑒於此,為彌補我們缺失的啟蒙教育,同時也為社會培養真正的國學人才,“一粟”順勢啟動“傳統學習法”學習國學。

南懷瑾先生曾說:“現在社會上大家帶領兒童讀經,亂讀。兒童讀經,我在台灣提倡了幾十年。但是大家不要弄錯了,不要把讀經和學習現代知識技術對立,不要以為讀經可以代替做人做事的修養,不要以為讀經就可以當飯吃了,也不要每天讀很久,讀煩了,反感了,一二十分鐘快樂地朗誦慢慢就容易背下來了,不要變成負擔。”

一粟按照南懷瑾先生指出的路子,通過中國古代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如聽讀、吟誦、閱覽等),使同學們能進行輕鬆而饒有興趣的學習。譬如聽讀,利用人耳根的靈利,反覆刺激,再配合誦讀就能夠自然而然的記住詩文,再也不用死記硬背了;吟誦不僅是中國傳統的讀書法,還能在誦讀中積累鮮活豐富的語言,培養的是人的詩性與智慧;配合所學內容而進行的相關閱覽,既擴大涉獵面又鞏固所學內容。

學習群介紹

為了方便大家學習,一粟通過建立群的形式開展國學學習。國學學習群主要以吟誦、讀書、答疑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大家每天按要求完成管理員發布的吟誦和讀書任務即可,如有疑問可在群內提出。學習群有管理員(志願者)監督學員任務完成的情況,以幫助大家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起步作為國學啟蒙,進階式地學習四書五經等傳統文化經典。每天花10-20分鐘,點滴積累堅持學習,逐步紮實傳統文化的功底。通過以上方法循序漸進而有興致的學習,我們能夠體會到真正的母語之美,體味真正的中華文化神韻。

學習群種類:國學啟蒙群(以三百千千為主)、國學學習群(以四書為主)古文觀止精讀群、國學繼續學習群(結合南懷瑾先生的書深入學習)、詩經學習群、做人做事群等。

學習周期:從周一到周日為一個周期。

學習方式:吟誦+讀書+答疑。

指導老師:薛健老師。

做人做事

現在很多人在家裡、單位、學校、社會與親朋、同事、上下級、同學的相處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關係可謂是一團糟。

這些都跟我們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一粟做人做事板塊由薛健老師指導,帶領大家認清人生和周遭事物的真相,改善我們的五倫關係、改善我們的生命狀態。

起源與發展

機緣之下,古國治老師舉薦薛健老師任團中央傳統文化德育(涇縣)基地國學講師,教授四書及《原本大學微言》導讀等課程,之後應邀在全國各大城市開展《國學與人生》講座以及《原本大學微言》導讀課程。導讀課程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朋友報名聽課,在課程開始之前,為指導學員進行《原本大學微言》的學習,也為了能夠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學員能夠學到更多的東西,老師建立了“一粟導讀課輔導群”,在群內薛老師給大家進行課前指導。

在課程結束後薛健老師對於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也會不定期的在群內輔導大家進一步學習。後來,為幫助大家更好的學習、解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問題、看清周遭事物發展的真相,薛老師擴大群的功能範圍,改名“一粟孵化與討論群”,老師在群內組織大家討論各類問題,帶領大家增長智慧,大家都受益頗豐。

南懷瑾先生曾說:“我有兩本書最重要。”分別是《原本大學微言》和《論語別裁》,讀懂這兩本書,才知道什麼叫修行。《原本大學微言》主要講如何靜定修養,《論語別裁》主要講述聖賢是如何做人做事的。薛老師在教授《原本大學微言》導讀課時,發現很多人學了很多年,卻連基本的做人做事都不懂,甚至連基本禮貌都不懂。於是薛健老師在討論群提醒大家說:“這個問題很嚴重,希望引起群里大家的注意。我們學習《大學》主要講靜定修養,很多人就誤以為我只要繫心一緣就完事了,那為什麼心不能在一緣上?因為很多人把做人的道德修養丟掉了。”

南懷瑾先生在書中反覆強調做人做事,就是因為很多修行人做人做事不合格。鑒於此,薛老師為了對一粟學員負責,準備從修行的基礎做起,在抓靜定修養的同時,重點打實道德修養、做人做事的基礎。因此,一粟新建了“做人做事積攢資糧——永遠在路上”群,簡稱做人做事群。

開設意義

此群表面上看只是“做人做事群”,其實就包括中國文化的內涵,即中國傳統文化里的“內聖外王”之道。從怎么樣格物致知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即包含由內而外、自我修行的部分,也有如何跟家人、朋友相處的部分,也包含如何在外做事的部分,可以說全部包括。

薛老師說:“我們這一年來開設的大學導讀課,實際進行的只是內聖部分,沒有外王的內容。現在我們在做人做事群開始,全面進行。內明繼續,還要結合外用。譬如你雖然懂得修止、知道繫心一緣,但怎樣在這個過程中去面對人、事、物,面對複雜的外境而不起情緒,或者說雖起但能夠知道警覺。做人做事群就是讓我們把修止的靜定功夫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做人做事中。”

薛老師總結:“修行好比有兩個輪子的馬車,一個輪子是修資糧(做人做事與道德修養),一個輪子是修智慧(修止修觀)。缺少任何一個輪子馬車都無法前行。靜定修養和道德修養是互相促進的,道德修養不夠,我們的心自然安不下來,所以靜定修養必須要以道德修養做基礎。反過來,道德修養如果足夠,修靜定修養就比較容易,靜定修養也可以去輔助道德修養。所以這兩個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然後產生良性循環。”

“做人做事群”的最終目就是通過靜定修養和道德修養的良性循環,提升心性修養,使我們塑造健全的人格。不斷提升我們人生的品質與修養,解決生活中的困惑,認清人生和周遭事物的真相,進而改善我們的生命狀態。

板塊組成

做人做事群,主要是學員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做人做事的體會並與大家互動點評,薛老師在群內指導大家;

一粟孵化群,主要是群員討論交流學習的大群,討論一些廣泛性的問題。

一粟話題討論與資料群,主要進行討論和存檔一些資料。薛老師或者群友提出問題,大家針對這個話題進行討論,從而解決問題、看清事情的真相。討論群所討論問題涉及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和社會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內容。

平台與課程

1.“一粟文化”課程

一粟文化課程主要有《原本大學微言》導讀課程、《身心健康與自然療法》課程和《國學講座》三種類型。

在“三百千千”的啟蒙學習後,一粟學員們開始進入四書五經的進階學習階段。長期以來,不斷有同學反饋《大學》理解不了,《原本大學微言》讀不懂。薛老師在2015年退休後,由古國治老師舉薦任團中央傳統文化德育(涇縣)基地國學講師,教授四書及《原本大學微言》導讀等課程,後於2017年元旦始,把《原本大學微言》導讀課程成功推向社會。薛老師應邀在全國各大城市進行國學講座,不斷將其所學服務於社會,並把傳統文化精髓致力於教育、個人發展,啟發落實到身心生活中,至今已舉辦十餘期,極受歡迎。後為更好的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薛健老師增設了《國學與人生》講座,後期又和薛原老師開設了《身心健康與自然療法》課程,並多次被邀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瀋陽、吉林東豐、武漢、江西上饒等十餘城市進行授課。

武漢《原本大學微言》導讀課 武漢《原本大學微言》導讀課
課下交流
課下交流

(1)《原本大學微言》導讀課程

如何面對生命關愛生命、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這些珍貴的東西都包含在四書里,更確切地說是包含在《大學》里。修行見地、修證次第、修行功夫、禪定禪修和內聖外王的修養在《大學》里都講到了。

《原本大學微言》導讀課程重在實證,有了體驗,再來印證理論。課堂以實證實修為主,引領實驗“七證”、“修止修觀”,傳授儒釋道的精髓、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內聖外王”和修行的見地、修證方法,視情況附加課程“遊學”內容,去古剎名寺現場教學,參加學習的學員們紛紛表示收穫很大。

武漢《原本大學微言》導讀課 武漢《原本大學微言》導讀課
廣州《原本大學微言》導讀課
廣州《原本大學微言》導讀課

(2)《身心健康與自然療法》課程

病患的來源無外乎兩方面:一是由情緒精神積年促成的,即所謂“病由心生”;二是由外感寒熱風邪引發的。為了幫助廣大朋友減輕或擺脫以上諸多疾病的纏擾,薛健老師、付淑珍老師和薛原老師開設了《身心健康與自然療法》課程。

此課程用大學的內明之學和黃老之道帶大家認知天地、自我,認知古聖先賢的生命科學體系,學習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治未病養生知識,以及實用的養生功法。

身心健康與自然療法課程合影
身心健康與自然療法課程合影
薛原老師自然療法現場
薛原老師自然療法現場

(3)《國學與人生》講座

南京企業高管國學講座 南京企業高管國學講座
東豐《國學與人生》講座
東豐《國學與人生》講座

2.“一粟文化”公益平台

一粟文化是融合文化、國學、文史、公益、線上學習的綜合性公益平台。“一粟文化”於2017年4月改版正式上線,設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推送欄目,引領啟發全民關注文化,並不斷更新“日行一善”、義工志願者、國學啟蒙學習和國學課程講座等相關活動紀實。主要欄目有:南師專欄、一粟原創、文化之旅、義工志願者、國學啟蒙、通鑑故事、圖文史記、圖說孫子兵法、說神道鬼、名家名品、名家逸事、達人小傳、好書文摘、健康養生、育兒教子等。

薛健老師擔任指導老師,一粟夥伴(志願者)組成平台編輯組。一粟文化旨在弘揚傳統文化,推行“日行一善”,分享、傳播如何愛自己、愛親人,如何與親人、戀人、與周圍的人更好地相處,提升正能量,增加彼此的幸福感。從而推動中國的義工文化、傳統文化,啟發更多人貢獻社會、回報社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