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造成

時代急速前進,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一些彌足珍貴的傳統手藝因此被視為不合時宜。現今社會,事事講求效率和經濟價值的計算,令都市人失去耐性,把身邊每事每物視作商品看待,而不再懂得細心欣賞。一連十三星期深入各行各業為大家重新發掘碩果僅存的老手藝。

簡介

電視節目傳統手藝著重承傳,每一門都包含一份堅持與執著;小至旗袍上一個紐扣,大至一盞宮燈、一座象牙雕刻、一隻醒獅獅頭,全憑一班老師傳「一手造成」。從一塊木頭,演變一隻扯線木偶,活現出古代英雄美人,花上師傳多少心血?手作藝術,依靠的不僅是一雙巧手,背後更有廣博精深的學問,非一言兩語說得明白。崔建邦、梁嘉琪、宋熙年會走訪一眾老師傳,拜師學藝,親身體驗「一手造成」傳統工藝的苦與樂,領略每一門老手藝的文化價值,探求當中包含的高深學問。

分集劇情

第1集-花好月圓

播出日期: 2012.09.30 (日)一輩一輩的師傅,一代一代的承傳,令眾多傳統老手藝不至於被時代洪流淹沒,卻難逃式微命運,這些老手藝如何繼續承傳?適逢中秋佳節,崔建邦(Amigo)、梁嘉琪、宋熙年帶大家拜訪多位名師,親身體驗扎燈籠、扎花燈及敲豬籠餅這幾門跟中秋節息息相關的傳統手工藝。圓潤的楊桃、可愛的小白兔,都是傳統手扎燈籠常見的造型,現今二千後的小朋友有多少人認識?紙紮燈籠的手藝卻造就了夏中建師傅盛極一時的「紙紮王國」,為他贏得「香港紙紮大王」的美譽。夏師傅從事扎作已有30年之久,單憑竹篾、砂紙、剪刀以及特別調配的漿糊等基本材料,就可以製作出精美的燈籠,手藝非凡,為何從來不收徒弟?莫非已經找到更好的繼承人?中秋節另一主角- 大型花燈,在元宵或其他中國傳統節慶都大派用場,Amigo拜訪冒卓祺師傳,學造六角形宮燈,且看師傅「一手造成」的功架!冒師傳從事扎作行業近二十年,大部份基本知識及技巧都靠自己「偷師」得來,猶幸後來遇上貴人扶持,是怎樣一份緣?雖然時代變遷,扎作這門手工藝卻有著歷久不衰的靭力,冒師傳一一細味。現今的中秋月餅款式推陳出新,嚴然創意甜品,為標榜以健康食材選料吸引食客嚐新!傳統月餅似乎漸漸少人問津,昔日大受小朋友歡迎的豬籠餅大家又可曾聽聞?到底是甚么食材製成的?有20年造餅經驗的「整餅老手」林俊文師傅,十餘歲做學徒開始,一雙巧手炮製無數豬籠餅,見證幾代小街坊長大成人,林師傅親自揭曉「豬籠餅」的奧秘,回味花好月圓的「那些年」。

第2集 - 花樣年華

播出日期: 2012.10.07 (日)旗袍源於滿族的服裝,後來演變為極具代表性的中國女性傳統服裝,貼身的剪裁,往往能突顯女性纖美的體態,讓時值花樣年華的女性穿起來,別具動人的韻味;其中,張曼玉於電影《花樣年華》一身旗袍的優雅打扮,便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要造成一套旗袍,一針一線必須一絲不苟,釘上小小一個花紐也甚考工夫,非機器能夠代替。花紐雖然是旗袍上最小的單位,卻起著畫龍點睛之效,其藝術價值不容忽視。今集,梁嘉琪便奉命拜師學習這門手藝,而宋熙年會帶大家見識正宗的上海老師傅「一手造成」韻味悠長的旗袍!對於天生一雙纖幼玉手的女生,做起精細的針黹功夫,也許份外得心應手,因為爸爸是裁縫,浦師傅自小便與針線結下不解緣,爸爸更向她傾囊相授,最初何以對這門手藝產生興趣?兩父女一直渴望有一天可以雙劍合璧,女兒造花紐,爸爸造旗袍,但浦師傅何以一度轉行?多年後重拾家傳手藝有何感覺?一幅細滑的捆邊布料,在浦師傅巧手之下,如何扭成一朵清雅的菊花?嘉琪的手勢又如如何?論到度身訂造旗袍,「上海師傅」一直是信心的保證,劉安慶師傅便是一位正宗的上海師傅。入行已經將近50年之久,劉師傅一雙巧手可謂千錘百練,他的剪裁及縫紉功夫實不容置疑,即使瑣碎如選布料入貨也不假手於人,這位旗袍大師對布料選用有甚么特別要求?老師傅一邊解答,一雙巧手一邊熟練地操作,帶大家進入華美、雅致的旗袍的世界!

第3集 - 上海理髮

播出日期: 2012.10.14 (日)時下年青人注重外貌,被視為個人性格標記的髮型尤其不能馬虎!然而50年代以前,香港人幾乎對髮型無甚要求,直至一班執著的上海理髮師傅蜂擁南下創業,才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平頭裝、蛋撻頭、飛機頭等經典髮型相繼出現,即使這些髮型現已不合時宜,各區的上海理髮店亦所剩無幾,這班老師傅依然堅持為一班念舊的老顧客提供最好的服務。究竟上海師傅一雙巧手背後,包含甚么哲學?何以會喚醒地道香港人對「美」的追求?今集,崔建邦、梁嘉琪分別體驗這門老手藝的「情」與「真」,嘉琪更會大膽嘗試替人梳頭恤發!正宗的上海理髮除了標榜技術,更著重「一條龍式服務」,由剪髮、剃鬚、洗髮到梳發,每個步驟都一絲不苟,每一個步驟都有其獨特的程式及手法。高德田師傅,從事上海理髮已逾50年,他的手藝果然是50年不變,當今時興的髮型他一概不懂,也沒興趣去學,但對於他口中的「標準」髮型卻抱持一份執著。簡單如剃刀的運用,原來也需要高深的技巧,且看師傅以利落巧手為大家演繹這門藝術!有些高級上海理髮店講求分工精細,陶復明、陳國培這兩位最佳拍檔,彼此默契盡在不言中。他們一個負責剪髮,一個負責梳頭扎髻,上海理髮所講求的手藝精細、服務周到,可見一斑!兩位師傅又見證過多少時代變遷?

第4集 - 世代相傳

播出日期: 2012.10.21 (日)精細的分工,嚴格設計的生產程式,是現代工業創造傳奇的方程式,加上機械化操作,確保產品大量生產,而質量不變。相較之下,傳統手藝的生命顯得猶為脆弱,手藝一旦失傳便可能絕跡於世,要延續傳統手藝、具有個性的成品,全憑一份執著與世代相傳的精神。一門手作工藝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充滿人情味的感人故事。樸實無華的手制蒸籠,一針一線手工細膩的手造皮鞋背後,又有甚么故事?今集,梁嘉琪與崔建邦兵分兩路,分別拜會已經五代相傳的蒸籠世家,以及一對皮鞋父子兵,發掘手藝背後的承傳精神!一家人上茶樓嘆一盅兩件,是香港人生活的一部份,大家品嘗一籠籠熱辣辣點心的同時,除了品評廚師的廚藝,可有留意盛載點心的手造蒸籠,也滿載扎籠師傅的血汗,以及對獨門手藝的一份堅持、執著?林應鴻師傳從事手造蒸籠逾30年,家族五代以造蒸籠維生,所用工具也是年代久遠的「古董」,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現代的生產模式趨向機械化,林師傳依然堅持人手製作,何以如此執著?林師傳揮刀破竹,手起刀落,又豈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傳授功夫給林師傳的父親林巨森,對兒子的手藝又有何評價?一雙光鮮亮澤的皮鞋,是男士身份的象徵。趕潮流光顧名店,怎及專人手工打造來得體面?劉俊華師傅是目前全港碩果僅存的人手造鞋鞋店繼承人。劉師傅17歲開始跟父親學師,爸爸現時已年逾90。他憶述「那些年」日本與義大利造的手工鞋堪稱世界第一,但二次大戰後,日本開始發展高科技,不再人手造鞋,他卻拾起剪刀,以雙手造出一對又一對名貴皮鞋,在人們對科技趨之若鶩的年代,是甚么原因驅使他繼承爸爸的手作工藝?

第5集 - 畫出彩虹

播出日期: 2012.10.28 (日)中國畫講求氣韻生動,著重意境,以展現人文精神。畫家以毛筆勾勒,透過水墨設色,遊走於宣紙或絹布之間,甚至家具之上,今集為大家介紹香港碩果僅存的中式家具畫師馮德文,他如何以小小一支毛筆創造出他的書畫世界。不少香港人小時候也曾以毛筆習寫書法,亦只視毛筆為書寫工具,但馮德文老師卻視之為「命根」。毛筆不但是馮老師的謀生之本,更為他畫出人生。梁嘉琪將會拜會馮老師,學習如何運筆,畫出彩虹!馮德文老師自小已經對畫畫甚感興趣,而且甚有藝術天份,但畢竟那只是興趣,對於出身農村的馮老師來說,畫畫只是浪費時間的玩意。後來得一位長輩提點,馮老師猛然醒覺,長輩一席話如何助馮老師踏上書畫人生?為何最後會成為一位中式家具畫師?馮老師會教嘉琪先學畫梅、蘭、菊、竹,未知嘉琪畫功如何?馮老師深信畫畫講求天份,他最初如何自學成材?馮老師堪稱一位中式家具的藝術家,對於每一件家具的每一個製作步驟都一絲不苟,所以他從來不假手於人,每一件家具都親手用原木材製作。家具製成後,馮老師便會動筆作畫,在家具畫上山水畫等,造成一件件藝術品。今次,馮老師決定教嘉琪造屏風,且看屏風如何在馮老師指導下一手造成!

第6集 - 精雕細琢

播出日期: 2012.11.04 (日)每一件精緻的雕刻品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與生命,因為將粗糙的材料雕成藝術品是一個漫長的蛻變過程,需要雕刻師無盡的心血。雕刻師必先耐心用時間去掌握原材料特性,慢慢累積經驗,最後加上創意,才能打造出一件件藝術珍品。所以,不論是價值連城的象牙,還是大冬瓜一個,全憑雕刻師一雙巧手去精雕細琢,方成精品!今集,梁嘉琪、宋熙年將分別拜訪兩位雕刻師,重新發掘及欣賞兩門逐漸被時代遺忘的手藝。到底一隻象牙、一隻冬瓜,兩種性質各異的材料,如何被兩位師傅的巧手化為神奇?隨著象牙貿易於90年代在國際間禁止,以致雕刻原材料缺乏,象牙雕這門手藝日漸絕跡,唯獨梁利昌師傅依然醉心於象牙雕刻,用僅存的象牙碎繼續「雕刻人生」。他精湛的雕工、出色的手藝曾雕刻出不少大作,有的參展,有的甚至奪得獎項,其中稱為《藤王閣圖》的作品更是鬼斧神工,到底如何構思?如何從雅、細、繁三個角度去欣賞?嘉琪會親嘗雕象牙的滋味,甚么是雕象牙的三步曲?果品雕刻最能體現中國人對色、香、味的執著及烹調美學。美饌佳肴若配上果品雕刻作裝飾,不但起了錦上添花效果,更為美食增添視覺享受。雕刻冬瓜盅超過三十年的譚國柱師傅,如何掌握這套美學及技術?譚師傅曾經報考美術學院,後來為何到酒樓為人雕刻冬瓜盅?三十年的雕刻生涯之中,遇到過甚么難忘的挑戰?

第7集 - 佳偶天成

播出日期: 2012.11.11 (日)木偶,是富有奇幻色彩的玩具。工匠心靈手巧,塑造出各種造型奇特的木偶,帶出段段勾起大家無限幻想的童話故事。今集的主角,化名「海潮」的蔡錦潮,正是一位「七十後」木偶工匠。這位奇裝異服,性格好玩的「潮人」,造木偶時卻一臉認真,判若兩人。他如何塑造木偶形象,為角色注入靈魂?梁嘉琪帶大家走進海潮的神秘領域,見證一隻提線木偶誕生的經過,更為大家送上一場精彩的木偶劇!一隻最複雜的提線木偶可以用上多達三十條線去牽扯控制,模仿人的動作細緻入微,可謂神乎奇技!今次嘉琪跟隨海潮學造四線木偶。無論是四線木偶,還是更複雜的木偶,其構思過程都絕不簡單,不能閉門造車。設計木偶角色,必先深入人群,觀察各式人物,了解他們的性格特徵、服飾造型、身體語言、樣貌眼神,再創造自己心目中的角色形象。海潮帶嘉琪走上深水埗街頭,尋找創造角色的靈感,二人有甚么收穫?接下來的工序,便要為角色設計故事情節及戲劇場面,應該如何著手?現代木偶的製作不局限於木材,但海潮對選材卻有著一份執著與堅持,如何用木頭雕刻出活靈活現、會跑會跳的木偶?單憑四條幼線怎樣控制木偶的一舉一動?海潮雖然年紀輕輕,已有十五年製作木偶的經驗,成為木偶師傅全憑一股熱情。自學成材的他,笑言木頭彷如他的師傅。話雖如此,海潮能達到今日的境界,還需感謝一位可敬可愛的「伯樂」。這位高人憑港幣一元,引導海潮衝出香港,走進更廣闊的木偶大世界,到底是怎么樣的一段奇緣?木偶製作這個孤獨的行業,能給海潮帶來甚么滿足感?

第8集 - 度身訂造

播出日期: 2012.11.18 (日)一套合身的西裝,令男士穿起來精神抖擻,滿載衝勁去面對每天的工作與挑戰!一張張絲棉被,陪伴香港人度過多少個寒冬?一針一線洋服裁縫,一手一腳打絲棉的師傅,默默耕耘,箇中人情味教人暖在心頭!雖然香港人的生活習慣,以致消費模式都日漸轉變,度身訂製的西裝以及手打絲棉被少人問津,但這些傳統手藝曾經為香港經濟發展出過一分力,值得香港人珍而重之。今集,梁嘉琪、宋熙年向其中兩位老師博致敬,親嘗度身訂造西裝及打絲棉被的滋味,感受濃郁人情味!林美倩,人稱四姨,自小在爸爸經營的繡莊工作,八兄弟姊妹當中,唯獨四姨承傳了打絲棉被的手藝。現時絲棉被的需求已大不如前,繡莊亦不能單靠打棉被維持,為何四姨依然執意要承傳這門手藝?其中用來壓棉被的「磨盤」已經有40年歷史,上面的裂痕見證多少歲月變遷?四姨除了打絲棉被,亦兼造補席,同樣是花精神、耗時間的工作,到底功夫有多考究?既然買一張新席價錢相宜,為何還有人選擇縫補舊席?訂造洋服的生意曾經蓬勃一時,黃漢師傅憑著一個熨斗、一個水壺、一輛衣車以及幾把尺,親手一件接一件為人量身、縫製西裝。度身訂造一套西裝有多考功夫?學過縫紉的熙年也躍躍欲試,黃師傅的熟客施先生是否滿意熙年為他縫的手袖?因為租金狂升猛漲,黃師傅現已搬到樓上鋪繼續艱苦經營。一套套合身西裝的背後,又豈止技法純熟的一雙巧手,還傾注了黃師傅的一腔熱誠!他的熟客又為他帶來甚么窩心支持?

第9集 - 一紙風行

播出日期: 2012.12.09 (日)紙張是展現藝術的重要平台!一位畫家,無論有甚么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有多強的創作意念,都必須將構想、色彩搭建在畫紙之上;無數藝術作品在成形以前,都經過在紙上起草的階段,紙張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一張紙,一雙手,突破框線,究竟可以幻變出多少可能性?今集,崔健邦、宋熙年、梁嘉琪分別拜師,學習以撕、剪及折三種各具特色的手藝,令一紙風行,成為精巧藝術品,為紙張這種平凡的素材,注入無窮的生命力!李升敏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無師自通,學成「撕紙的藝術」。68歲的敏叔將它稱為「撕藝」,習慣一邊走路一邊撕畫,亦曾經代表香港,在拉脫維亞及羅馬尼亞的總統座前獻技。他最初怎樣開始鑽研這門「撕藝」?敏叔特別喜歡到九龍寨城公園替有緣人撕紙,對公園有何特別的感情?借著撕紙,敏叔悟出不少人生道理,透過傳「撕藝」,他又希望傳遞甚么信息?剪紙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單憑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創造出千變萬化圖案,寄語萬千祝福。對於來自陝西的李雲俠老師,一位女性懂得剪紙更代表一種智慧,背後包含甚么文化意涵?「一紙三繡三長相」的道理有何值得現今女性學習?剪紙常以動物作隱喻,寄語祝福,「福在眼前」怎樣用剪紙表達?摺紙與撕紙及剪紙,是兩門不同的精巧工藝,但同樣需要耐心琢磨。吳聲強老師與輝叔因為摺紙而相識,立體摺紙與平面摺紙,兩人各擅勝長,各有甚么難度?創作一隻立體動物摺紙,需要經歷無數次嘗試,總結失敗經驗,不剪、不撕,如何折出栩栩如生的立體動物?留意兩位老師傅巧施妙法!

第10集 - 捕風捉影

播出日期: 2012.12.16 (日)風箏這舊玩意,現今年青人少有問津,遑論親手製作。看著自己一手造成的風箏乘風翱翔,飄搖天際,是怎么一種滿足感?攝影科技日新月異,在手機足以取代相機的年代,還有多少人記得一家老少上影樓拍年度「全家福」的日子?為相片添上色彩,注入生氣,是一門甚么手藝?對於生在黑白照片年代的老師傅,有多大的意義?崔健邦、梁嘉琪會帶大家親身感受「捕風」與「捉影」的真滋味。只有投身大自然,親身體驗放風箏的滋味,才會明白「風箏迷」陳健泉何以迷上風箏。他為了學造風箏,不惜自資到上海拜師,為使手藝更上一層樓,他又曾踏遍大江南北,推動力何來?陳師傅迷戀風箏四十年,製作過多少不同類型風箏?有甚么得意之作?製造風箏首個步驟是破竹、預備竹篾,原來要將堅韌的竹枝破開也非易事,師傅以一招勢如破竹,傳授製作「馬拉鳶」的竅門!對今天的年青人而言,攝影似乎再不是高深學問,手執一部具拍攝功能的手提電話,人人儼然成為攝影師。在黑白相片的年代,一家大小浩浩蕩蕩到影樓拍照,留下成長記錄,可謂年度盛事!現年74歲的戴鏗漩師傅,堪稱「相片化妝師」。戴師傅憶述,跟從父親初踏影樓,一做59年,當初何以將相片調色視為終生職業?戴師傅只憑几樣簡單的工具便能夠將灰暗乏味的照片改頭換面,為回憶添上朝氣,且看師傅如何替嘉琪的黑白照「化妝」,大變戲法!

第11集 - 好「皮戲」

播出日期: 2012.12.23 (日)皮影戲這種民間藝術,由漢朝流傳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皮影戲師傅只依靠燈光,將獸皮、紙張或膠片等造成的人物剪影投射到白布幕上,配上人聲及背景音樂,一個個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便活靈活現,堪稱古代人的電影。皮影木偶造型扁平,其投影雖不及立體影像精彩,但透過皮影戲師傅一雙妙手靈巧操作,布幕上的影兒依然手舞足蹈,能做出複雜、細緻的動作,神氣活現!師傅單憑操控幾枝竹桿,如何做出各種細微的舉止動作?創作及構造一隻皮影木偶要花多少苦功?今集,宋熙年帶大家拜會黃暉師傅,體驗箇中的苦與樂!黃暉師傅來自中國木偶之鄉福建,20歲便跟隨名師學習演皮影戲,其作品甚具南方皮影色彩,且聽師傅介紹及示範。一具動作靈活的皮影木偶,需要五支操控桿,結構上如何配合?一隻木偶需由兩個人同時操控,一個站起來的動作,背後有多少細節?且看熙年在黃師傅的指導下,如何演繹「魔女」這個角色!全靠黃師傅引入皮影戲,又不遺餘力地推廣,香港觀眾才得以親身體驗這門古老的光影藝術。雖然皮影戲從沒在香港真正流行過,黃師傅依然沒有放棄,他對皮影戲的未來發展抱甚么期望?為推廣皮影戲付出了多少代價?

第12集 - 收修補寶

播出日期: 2013.01.06 (日)生於富足的年代,人變得容易貪新忘懷,衣褲鞋襪僅稍微破舊,即被棄如敝屣。看在老一輩眼中,更覺浪費、可惜!在五十、六十年代的香港,普羅大眾生活艱苦,日常用品及衣物無論如何破爛,只要還有修補餘地,依然是寶,於是造就了各式各樣修補工匠的出現。今集,梁嘉琪、崔建邦、宋熙年將分別拜會織補衣裳的老師傅、補煲師傅,及修補雨傘的老字號梁蘇記的資深師傅,細味「收修補寶」背後的「老香港」昔日情!李湛康師傅,從事織補衣裳工作超過60年。他16歲開始跟爸爸學藝,見證過織補行業「成行成市」的歲月。他與太太一生都依靠這門手藝為生,功夫當然爐火純青,且看他如何一針一線織補衣服上的大窟窿!客人找李師傅補衣服原因各異,李師傅60年來,可有遇過甚么怪客?每天密密縫補,李師傅這門精巧手藝,可有下一代傳承?廣東俚語之中,「箍煲」有修補一段破裂感情的意思。真正的「箍煲」-修補有裂痕煮食煲的手藝,背後蘊藏怎樣一份情?累積逾30年補煲、補水壺經驗的朱耀昌師傅回憶,最後一次為人補煲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但朱師傅現時依然為長者街坊修補暖水壺。一個個飽歷滄桑的破舊暖水壺,隱含甚么真摰感情?老字號梁蘇記出品的雨傘,當年以永久保用而名滿香江。在六十、七十年代,押店只接受兩個品牌子的雨傘典當,梁蘇記便是其一,足見其價值。究竟一把把經歷風雨,骨架被大風屈曲折斷的雨傘如何修復妥當?

第13集 - 木人行

播出日期: 2013.01.13 (日)古語有云:「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同一塊質樸的木頭,分別落入兩位巧手工匠之手,命運卻大異其趣!老木匠一板一眼,可令木頭變身搬運載貨的實用木頭車,成為其它人的謀生工具;二胡工匠妙手施法,卻能為呆頭呆腦的木頭髮聲,奏出淒蒼哀怨的鏇律,憾動人心!今集,崔建邦、宋熙年將會帶大家走進「木人行」,見證木頭車與二胡的誕生過程!以木頭車打造的金漆招牌見證著建築行業的興衰,老木匠李帝友與太太李趙瑞蘭夫妻同心,曾合作為無數人打造堅固耐用的木頭車,每一輛都應客人的需要度身訂造,獨一無二。李師傅現年83歲,依然日復日為客人一釘一木的打造木頭車,他當初如何入行?50多年來,他有甚么得意之作?李師傅所打造的可謂非一般的環保木頭車,他如何廢物利用?面對時代衝擊、世情變幻,李師傅仍能處之泰然,在老而不休的拼勁背後,他如何看待人生?黎修軒師傅是香港唯一一位手造二胡大師,更是「第一屆國際珍品二胡大賽」的金獎得主,從事二胡製作已經超過40年。二胡這種音色蒼涼的樂器,有何獨特之處,令黎師傅學習拉奏二胡之餘,還動手製作?黎師傅笑說,掌握這門冷門手藝,的確需要一點小聰明,到底有何竅妙?二胡總共有五個組成部份,熙年在黎師傅指導下,製作稱為「音筒」的共鳴主體。製作二胡所用皆為上好木材,切割、打磨更要求絕對精準,且看全情投入的黎師傅如何為木頭賦予新生命!他還會為大家演奏一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