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屆國中生》

《69屆國中生》是王易安第一部長篇小說,主要講訴69屆國中生雯雯的生活。

69屆國中生 特色及評論

《69屆國中生》是茅盾文學獎得主王安憶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通過69屆國中生雯雯的眼睛看世界,寫出了她對自己幼年、童年、少年、青年時期生活的觀察和感受。這部長篇風格獨具,情思悠悠,出版後曾在讀者中引起很大反響。至今仍有其獨特的文學地位和研究價值,值得一讀。

69屆國中生 內容簡介

小說通過69屆國中生雯雯的眼睛看世界,寫出了她對自己幼年、童年、少年、青年時期生活的觀察和感受。年齡不算大的雯雯,卻先後目睹了公私合營、反右派、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等不平凡的經歷,剛剛國小畢業該上國中的時候,她遭遇了“文革”中的停課鬧革命,親眼目睹了斯文掃地的那一場民族浩劫;在經歷了鄉下插隊的艱苦磨練之後,幾經曲折她又奮鬥進小縣城當了售貨員,再後來則被知青返城的大潮卷回了上海――她們沒有老三屆的文化功底,考大學與她們無緣,她們也不像更年輕的人,可以擁有新的機遇;她們在街道小廠做工,面臨著精神的苦悶和危機――特殊年代的奇特遭遇,在心靈中刻下了深深的印痕。

69屆國中生 本書前言

說說《69屆國中生》(代自序)

王安憶

遠方有朋友來信,問我:“如果不熟悉我們69屆,或今後,誰都不知何謂69屆者的後人,讀你的書,會怎樣?”
我想了想,又想了想,還是不知道。
凡屬“屆”內的人們,碰在一起,只要互問一聲,“几几屆?”然後互答一聲:“几几屆。”便全熟悉了。
那每一屆都有著每一屆各不相同的命運和經歷,大凡這一屆的人都難逃脫。而隨著世態的回覆正常,那一屆一屆的內容開始逐漸失去其特殊的意義,僅只標誌年齡和畢業的時間。因此也漸漸地不再被人用來互報山門。況且,即使是相同的“屆”在各地區各城市也有著各不相同的惰景,因此,那“屆”所能表示的內容,是太狹小了。
可是,我卻升起一個妄想,要在最狹小的範圍內表現最闊大的內容。我想,每一個人都是個別的,每一份生活也都是個別的,每一個個別的人依著每一份個別的生活走著其個別的人生,然而每一程個別的人生卻總是具有著一種普遍的意義。許是因為每一份個別的生活都是依著那一時那一地的理由而發生,歷史雖長久,卻是由每一時來連成,每一時就具有了一種承上啟下的意義;而世界雖廣大,卻是由每一地來拼成,每一地就同樣有了連線的意義。那么看來,每一份個別的生活便都有了永恆的含義。還許是因為人雖個別,卻都是走了同樣漫長曲折路途的生命,只不過依著各不相同的境遇而演出了各不相同的人生劇,如能夠還原回去,大約又都是一樣的人。這么看來,人和人的了解,也是能夠跨越時間和地域的了。
我寫《69屆國中生》,這是一個上海的69屆國中生,她懵懵懂懂地經過了反右、大躍進、三年困難時期,“文化大革命”掀起的時候,她國小畢業,升了中學,卻沒有上一天課,然後下了農村,然後又抽到了縣城,然後又回了上海,然後考大學,沒取,又考,又不取。這是與上下幾屆畢業生全然不同的中學生,以前沒有這樣的中學生,以後也不會再有這樣的中學生。可是以前和以後,也許是有著許多許多學生或非學生和這位69屆國中生一樣,永遠和所處的環境彆扭著,總是需做著細碎卻費力的抵抗,總是錯了節拍,不是晚了,就是早了,於是便永遠達不到預定的目標……這命運的內涵,大約會出現在許多不同的經歷之中。“文化革命”結束近十年了,將來也許不會再發生這樣的“革命”了,可是總要發生一些別的,比如酉線反擊戰,比如百陵峽新灘北岸大滑坡,比如……這種百年不遇,千年不遇的事情里所包含的永恆意義大約要比永遠發生著的事情更為永恆。無論是自然,還是人,在這不平常的瞬間所顯露的狀態大約是更為本質,更為真實。
為這小說起名時,費了好一番腦筋,最終叫了《69屆國中生》,並囑咐封面設計,一定要用阿拉伯字的“69”。細細看來,甚是有趣,6是一個倒過來的9,而9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向來是個概數,比如九重天、九重地,即便是十八層地獄,也是從9演算而來。我恰恰是寫了此人的半生,尚有半生未了。一個9是已知的,另一個9是未知的。寫的又確是一個69屆國中生,沒有半點附會。但等那“屆”的意義隨著時間的流逝去盡,就只剩下個69,卻是還有著一番去不盡的意義。雖旁人並不以為多么精彩,自己卻越想越得意,不曾料到生生的一個“69”屆里,還裹著這么個契機,真是上帝的恩賜了。可再一想,別的“屆”數里,誰知道有沒有別的契機?只不過還不曾細細去想罷了,那得意便慢慢平靜。又一想,名字雖不錯,然而那內容要是先於名字早早地去盡了,只留個空名,又有何趣,於是就悲哀了起來。

 1984年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