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壞死學》

骨壞死學 骨壞死的病因學 骨壞死的病理

骨壞死學 內容簡介

本書重點介紹用基因方法治療股骨頭壞死的實驗和臨床研究,並詳細介紹了成熟的人工關節置換技術、高質量的材料和做工精良的假體技術。相信它可為骨壞死的相關研究提供重要參考。

骨壞死學 本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骨組織的形態與結構
第三章 骨循環解剖
第四章 骨微循環生理學
第五章 骨壞死的病因學
第六章 骨壞死的病理
第七章 骨壞死的影像學表現
第八章 放射性核素顯像診斷骨壞死
第九章 肱骨頭壞死
第十章 腕部骨壞死
第十一章 股骨頭壞死
第十二章 各種手術方法治療股骨頭壞死
第十三章 股骨大轉子骨壞死
第十四章 膝部骨壞死
第十五章 足部骨壞死
第十六章 骨軟骨病
第十七章 人工關節置換治療骨壞死
第十八章 骨壞死的介入治療
第十九章 骨壞死實驗研究

骨壞死學 文章節選

一、缺血性骨壞死的病因、機制、病理及診斷 骨壞死已成為一種常見病。據估計,美國每年新增患者有1萬~2萬例。目前對該疾病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治療該病的方法雖多,但對各種方法的選擇及其療效仍存在爭議。骨壞死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髓內骨壞死,這種骨壞死通常是靜止的,僅影響骨髓腔及其骨小梁;另一種同時有髓內骨及皮質骨受累,這種形式的骨壞死常發生在股骨遠端、近端和肱骨近端緊靠軟骨下區域,呈進行性發展,並伴有骨關節疼痛,為與結核或化膿性感染區別,最初命名為無菌性壞死(aseptic necrosis),此後又稱無血管性壞死(avascular necrosis),但因骨壞死發生數周后,部分又出現骨再生,有作者認為骨壞死(osteonecrosis)和骨缺血性壞死(ischemic necrosis)才是其標準名稱。 【病因及發病機制】 創傷性骨壞死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已明確。由於創傷破壞了骨的血供,導致骨發生缺血性壞死,但對於非創傷性骨壞死,對其發病機制爭議較大,因而產生了許多理論,包括血栓栓塞理論,即由於血循環內的脂肪、氮氣氣泡(由於氣壓病引起)、畸形細胞(鐮刀狀紅細胞)等栓塞了供應骨的血管,骨內壓增高理論,小動脈阻塞、靜脈阻塞、脈管炎破壞了動脈壁、放射損傷或釋放血管因子,如Gaucher病、脂肪代謝紊亂、髓內出血、血管內凝血等。大部分理論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不能把骨壞死看作是一個單獨的疾病,而應看作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一組疾病,通過一共同的途徑導致骨壞死和骨機械結構的破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