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高級醫藥衛生學術期刊,是國家科委確定的核心科技期刊之一。主要報導首都醫科大學及附屬的北京友誼醫院、紅十字朝陽醫院、同仁醫院、天壇醫院、宣武醫院、安貞醫院、兒童醫院、口腔醫院、婦產醫院、安定醫院以及復興醫院、佑安醫院、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市衛生防疫站等教學醫院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生物醫學工程科學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以高水平的學術論文為主,並辟有論著摘要、新技術介紹、最新文獻綜述等專欄。

基本信息

簡介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高級醫藥衛生學術期刊,是國家科委確定的核心科技期刊之一。主要報導首都醫科大學及附屬的北京友誼醫院、紅十字朝陽醫院、同仁醫院、天壇醫院、宣武醫院、安貞醫院、兒童醫院、口腔醫院、婦產醫院、安定醫院以及復興醫院、佑安醫院、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市衛生防疫站等教學醫院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生物醫學工程科學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以高水平的學術論文為主,並辟有論著摘要、新技術介紹、最新文獻綜述等專欄。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創進以來,多次報導過衛生部、北京市科研成果獎勵項目。刊物本身曾多次獲得新聞出版署、國家科委、國家教委的獎勵,評為優秀科技期刊。讀者對象為高中級醫藥衛生科技工作者,醫學院校研究生和高年級學生。

基本信息

刊名: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曾用刊名:首都醫學院學報
創刊時間:1980年
主管單位: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主辦單位:首都醫科大學
編輯出版:《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
期刊級別:統計源 中文核心
主編:王曉民
主任:王俊敏
國際刊號:ISSN1006-7795
國內刊號:CN11-3662/R
郵發代號:82-56
刊期:雙月
單價:10元/期
全年定價:60元/年
QQ諮詢:292798816
諮詢電話:010-83911346

影響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現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為全國綜合性醫藥衛生類,北大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目錄);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核心期刊)(2008版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目錄期刊);曾獲得中國北方優秀期刊獎、首屆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全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一等獎、北京市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華北地區優秀期刊獎、入選“中國期刊方陣”、教育部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第2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三等獎、中科雙效期刊等獎項。並已被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誌》(PЖ)、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5版)、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中國生物醫學文獻光碟資料庫、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CMCC)、中國醫學文摘(基礎醫學、內科學、外科學、計畫生育和婦產科學、兒科學、皮膚科學、口腔學、耳鼻咽喉科學、眼科學、腫瘤學、衛生學、檢驗與臨床等12個分冊)、中國藥學文摘、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和萬方數據系統科技期刊群引為源期刊。

欄目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主要刊發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藥學等領域的新成果、新技術、新經驗。設有專家述評、專題報導、論著(基礎研究、臨床研究)、技術方法、病例報告、短篇論著、綜述、學科簡介和名師訪談等欄目。

編委簡介

顧問:
吳階平(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胡亞美(工程院院士)
王忠誠(工程院院士)
胡亞美(工程院院士)
韓濟生(科學院院士)
主編:王曉民
副主編:
王辰王嵬安威張建
張俊敏趙繼宗彭師奇韓德民
編委:
於春江馬辛王鐵王寧利
王寶恩王擁軍王松靈王莒生
王曉良鄧小虹劉一農劉文虎
劉均娥華琦孫正孫家邦
安雲慶齊昉吳昊吳中學

投稿須知

投稿要求

1.1《首都醫科大學學報》主要刊發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藥學等領域的新成果、新技術、新經驗。設有專家述評、專題報導、論著(基礎研究、臨床研究)、技術方法、病例報告、短篇論著、綜述、學科簡介和名師訪談等欄目.
1.2來稿應具先進性、新穎性和科學性,要求資料真實、數據可靠、論點明確、結構嚴謹,文字通順、精煉,標點符號準確。
1.3本刊現已採用網上稿件采編系統,作者需登入我刊網站(http://xuebao.ccmu.edu.cn)進行投稿。
1.4請為本刊推薦2~4名可以評審所投稿件的審稿專家,並註明專家的研究方向、職稱、聯繫方式(包括聯繫電話、E-mail、郵寄地址、郵編)等。
1.5編輯部收到稿件後,3個月內通知作者是否錄用。若超過3個月尚未收到通知,可向編輯部查詢或撤稿另投他刊。切勿一稿兩投。一旦發現一稿兩投,將立即退稿;而一旦發現一稿兩用,本刊將刊登該文系重複發表的聲明,並在兩年內拒絕以第一作者身份的任何來稿。
1.6來稿一律文責自負。根據《著作權法》,本刊對決定刊用的文稿可作文字修改、刪節,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則提請作者考慮。如不同意本刊對文稿進行刪改請事先聲明。修改稿逾2個月不返回本編輯部而事先未申明原因者,視作自動撤稿。
1.7著作權讓與條款
1)投稿著作所有列名作者皆同意所投文章經本刊刊登後,其著作財產權即讓與給本刊,但作者仍保有著作人身權,並保有本著作未來自行集結、教學等個人使用之權利。
2)作者於交付稿件時,除相關檔案外,另需繳交《著作權專有許可使用授權書》正本,列名作者均需簽名。作者可來編輯部索取或登錄本刊網站下載《著作權專有許可使用授權書》。
1.8本刊被國內外多家權威資料庫和文摘雜誌列為固定收錄刊源,或摘要轉載,或全文上網,或全文進入光碟版雜誌,作者來稿時如無特別聲明,即視為同意納入這些信息服務系統,以提供信息服務,進行國內外學術交流。
1.9稿件決定刊用後根據所占版面收取版面費,刊出後酌致稿酬,另贈當期學報2本。來稿請自留底稿,不擬刊用的稿件不退還作者。

撰稿要求

2.1文字和術語文稿力求主題明確,層次清楚,文字精煉緊湊。論著和綜述篇幅一般在3000~5000字,不超過6000字;個案報告不超過1500字。名詞術語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名詞為準,藥名以國家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公布的《中國藥品通用名稱》為準。新譯名詞應附外文。題名一般不用縮略語,正文及摘要中的縮略語,應於首次出現處寫出全稱並加括弧。公認通用縮略語可直接套用。
2.3作者和單位作者姓名寫在題名下,排序應在投稿時確定,在編排過程中不應再作更改。
2.4基金資助項目標註如屬國家、部、省、市、校級科研基金資助的課題,請在首頁地腳線處用中英文註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2.5摘要個案報告無需附摘要,其餘文稿均需附中英文摘要。中英文摘要文意不要求一致,英文摘要可詳細些,以500-600字為宜,應為報導性、能獨立成文。
2.6關鍵字所有文稿均需標引關鍵字。關鍵字標引應從MedicalSubjectHeadings(MeSH)詞表中選用規範詞。中醫藥參照《中國中醫藥主題詞表》選用。未被收錄的詞如確有必要也可作為關鍵字標註。關鍵字間用分號“;”分隔。關鍵字數目一般為3~8個。
2.7中圖分類號應按《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4版)》標註。可選1~3個,主分類號排前,其間用分號“;”分隔。
2.8研究設計當研究對象為人時,作者應說明研究方案是否符合人體試驗倫理學標準,並得到倫理委員會的批准,受試者在受試前是否知情同意,獲口頭同意還是書面同意?調查設計應交代是前瞻性、回顧性還是橫斷面調查研究;實驗設計應交代具體的設計類型,如屬於自身配對設計、成組設計、交叉設計、析因設計或正交設計等;臨床試驗設計應交代屬於第幾期臨床試驗、採用了何種盲法措施、受試對象的納入和剔除標準等。應交代如何控制重要的非試驗因素的干擾和影響。
2.9統計學處理文章中應寫明所用統計分析軟體及版本號,應提供所用統計分析方法的具體名稱(如成組設計資料的t檢驗、兩因素析因設計資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統計量的具體值和P值(如t=3.45,P<0.01);當涉及到對總體參數的推斷時,還應給出95%可信區間。對於定量資料,一般應採用±S方式表達,並根據所採用的設計類型、資料所具備的條件和分析目的,選用合適的統計分析方法,成組資料比較常用t檢驗,多組資料比較應採用方差分析,偏態資料可採用秩和檢驗,定性資料常用X2檢驗。散點圖上描述有明顯曲線變化趨勢的資料則要避免用直線回歸方程。不宜用相關分析說明兩種監測方法之間吻合程度的高低。對於多因素、多指標資料,在單因素分析的基礎上,儘可能運用多因素統計分析方法,以便對因素之間的互動作用和多指標之間的內在聯繫作出較為合理的解釋。使用相對數時,分母不宜小於30。要注意區分百分率與百分比的涵義。統計學符號按GB3358-82《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有關規定書寫,一律用斜體。
2.10正文層次結構文稿標題層次用阿拉伯數字分級編號,如一級標題用1……,二級標題用1.1……,余類推。通常設二至三級,不超過四級。文內標題力求簡短,一般不超過15個字。
1)引言簡明扼要地說明本課題的背景、研究理由、目的、方法和意義。一般不超過250字。不應與摘要及討論部分的內容重複。
2)材料與方法分級標題為一級。應翔實、具體,使他人有重複驗證的可能性。動物應說明品種、雌雄、年齡、體質量等;患者應說明性別、年齡、診斷及其標準等;關鍵性的試劑、藥品和測試儀器,應說明品種、規格、型號和來源。中藥處方必須全部列出。一般方法可引文獻,如有創新或改進,則應具體描述。此外還應具體交代實驗設計(包括統計學設計)的方法。
3)結果分級標題為一級,應真實、準確地表達研究所獲得的數據。可用文字、圖或表表達,但三者不應重複。所有數據需經統計學處理,具體寫出描述性統計量、檢驗性統計量和P值。不引證他人資料,不展開討論,僅強調或概述重要的觀察結果。
4)討論分級標題為一級。討論內容應簡潔明了,重點突出,必須緊扣研究目的,圍繞結果進行深入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質、意義,並與前人有關的結果進行比較論證,作出恰如其分、有資料依據的客觀結論。
2.11圖和表應少而精,應有“自明性”,即只看圖、圖題,不閱正文就可理解圖意。圖和表不要重複同一數據。圖和表均隨文行。圖像應清晰,照片應反差好,組織形態學圖片一律用彩色照片。將中英文圖序、圖題和圖注置於圖下方。組織照片應註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數。圖的電子版要求:每單張圖的解析度≥300,圖(包括標目)的寬度≥8cm(單欄)或17cm(雙欄),高度≥5cm。表應採用三線表(不用端線、縱線和斜線,必要時可加輔助線)。表序和表題居中置於表上方。表序、表題、表內內容及表注均中英文對照。
2.12計量單位文稿應嚴格執行國務院《關於在我國統一實行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全面貫徹國家標準GB3100~3102-1993《量和單位》的規定,正確使用量和單位的名稱與符號。
2.13統計學符號按國家標準GB335882《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有關規定書寫。
2.15致謝是對本課題有一定貢獻如對文稿作過修改、提供樣品、協助實驗、幫助製圖、制表、統計及提供課題資金資助等相關的人或機構表示感謝。要求文字簡練,評價恰當,用語準確。致謝置於正文之後,參考文獻之前。
2.16參考文獻應按其在正文中出現的順序依次編序。編號標準在文獻作者姓名之後或引文內容之後。參考文獻引用要充分,必須是作者親自閱讀過的近年(5年內為宜)主要文獻,勿引未公開發表及二次文獻。正在印刷或即將付印的文章引用時,應在刊名後註明“(印刷中)”或“(inpress)”,一旦發表應及時補齊“年,卷(期):起止頁碼”。文後參考文獻的著錄項目應齊全,文獻作者3名以內全部列出,4名以上則列前3名,其後加“等”或“etal.”;姓在前,名縮寫在後,作者名之間用“,”分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