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你的心態》

《開放你的心態》

開放你的心態,就是要你敞開心扉,以積極的態度和無比的勇氣去學習和面對人生中的新事物,以非凡的膽識和必勝的信心去迎接人生中的磨難與挑戰。開放的心態表現的不僅僅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自信,一種堅定,一種敢於面對生活、面對現實、面對自我的信心與決心,同時也是一種調整自我和改變自我的人生策略。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強勢的人一定要有開放的心態。
——《嬴在中國》製版人王利芬
許多成功人士在童年和少年時代與平常人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是什麼最終鑄就了他們輝煌的人生呢?是成熟而開放的心態。成熟而開放的心態,讓他們敢於挑戰、勇於接受一切新鮮的事物。允許別人與自己真誠地交流,對生活與人生充滿自信。永遠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成熟而開放的心態,使他們具有了極大的人格魅力。從而受人敬仰。從而走向人生輝煌的頂峰!

目錄

第一章 開闊你的視野
一、不要做井底的青蛙
擁有開放的頭腦,隨時保持對外界的敏感度
比別人更成功,只因具備了更深遠的眼光
為了長遠發展,犧牲眼前利益不足惜
不要讓一片葉子遮住了你的眼睛
視野寬一點,技術新一點,效益才能好一點
二、隨時給自己充電
愛讀書、會讀書,能給人生帶來驚喜
只有多讀書,才能為你成就事業奠定基礎
知識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讀書讓求知者獲得智慧,讓有心人獲得靈感
網路是開闊視野的一扇窗
三、多出去走走,才能見多識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
走出去,你會發現不一樣的天
與其閉門造車,不如涉足天下
四、放眼國際,提升人生高度
誰有國際意識,誰就能獲得更多的信息
國際視野,讓你勇敢走世界
國際視野對於一個領導者必不可少
五、廣交朋友,拓寬道路
朋友是我們一生的資本,貧賤之交不可棄
多結交成功人士,你會更快地走向成功
對自已有所補益的朋友,不一定都是志同道合的
朋友合夥要慎重,利益一定要分清
第二章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一、不要以為自己很卑微
自信的道理不難領會,自信的意識卻難真正擁有
缺陷也可以變為特點
超越自卑,才能有所成就
自信可以讓人忽略你的缺陷,看到你的光芒
只要有自信,尊貴不會因曾經的卑微而減分
二、樹立自己的自信
不能相信自己,就難以取得成功
要發揮潛能,首先就要培養你的自信心
充分發揮出你的特長
相信自己最優秀,才能發掘自己
如果才能具備,那么勝利就需要兩個字——自信
清楚地認識自己,不能盲目自信
三、自信的力量
堅強的自信,常常有驚人的表現
自信是實力的體現
“權威”未必就是對的,我們也未必就是錯的
信心十足地去面對困難,就一定能擺脫貧窮的局面
因為我們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顯得難以做到
四、自信不要過了頭
自負讓人看不清眼前情勢
自以為是和固執己見的人多會以失敗告終
不肯聽人勸,吃虧在眼前
別以為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是最可靠的
過於沉浸於自我意識當中,是失敗的重要原因
第三章 以無畏的勇氣和膽識迎接挑戰
一、人生需要勇氣
沒有勇氣,就不能做出正確的決斷
只要勇於去做,一切困難都可以戰勝
有勇氣向人生髮起挑戰的人才有可能成功
拿出你的勇氣,去爭取應該爭取的
選擇和實施自己的人生目標需要勇氣
二、人生需要冒險
敢於冒險,才能搶占先機
抱著擔當風險的決心,就能創造出奇蹟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機會常常與風險結伴而行
打破常規,會有意外收穫
不冒風險是最大的風險
三、冒險需要膽略
沉著理智,才能獲得勇氣與謀略
想賺錢,要膽子大、見識廣才行
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
冒險要忙而不亂,急而不慌
誰的膽略強,誰就可能是最後的贏家
成功的冒險來自於準確的判斷
四、魯莽不代表膽識
魯莽的行動,只會敗得一塌糊塗
深思熟慮,才能在冒險中占得先機
魯莽的冒險如同賭博,輸贏只能靠運氣
勇於冒險,不是魯莽的抉擇
第四章 創新是競爭和發展最重要的手段
一、要有創新的意識
慣性思維,是阻礙創新的絆腳石
不但要有創新的想法,更要有創新的眼光
懷疑的態度是創新的開始
我們不是沒有創新的機會,而是忽略了它的存在
墨守成規,只能讓人故步自封,無法向前
二、找到創新的方法
模仿是創新的根基
善於推陳出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逆向思維有時是創新的捷徑
靈活運用逆向思維,讓創新更自如
利用你的發散思維,能找到更多的出路
經常更新你的觀念,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三、做個有創新精神的人
注意觀察、善於思考,創新無處不在
只要敢想敢做,人人都有創新的機會
在不滿中開動腦筋,化不滿為創新
一個有創新精神的人,懂得靈活取捨
突破思維的瓶頸,才會有創新
沒有策劃,創新就成了空想
樹立被人模仿的思想,才能激發出創造的智慧
四、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泉
小創新亦能賺大錢
企業行銷不能總走老模式
創新者生,墨守成業者死
適應時代發展才有價值
一個企業要充滿活力,創新就是最好的靈丹
企業的創新越多,賺錢也就越多
緊跟時代步伐,將高新技術平民化
第五章 有效的規劃完善你的人生
一、要有自主意識
不要讓別人設計你的人生
打破盲從,做一個真實的自我
命運是要靠自己來改變的
懂得取捨是自主意識的重要體現
二、有目標才能成功
沒有目標的人注定是個碌碌無為眷
成功的道路是目標鋪成的
設計會使我們的人生更加完善
目標能督促我們前進,讓我們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有了方向的人生必然是積極、進取的
三、規劃不可隨隨便便訂
目標明確,行動才有方向
有時限、可量化,才可行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第六章 積極行動,抓住機遇
一、行動是成功之本
不行動,任何思想都是空想
想到就做,莫錯過良機
成績是做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
十個想法遠不如一個行動
二、行動成功的秘訣
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使行動穩操勝券
一要有專心,二要有恆心
誰在細節上多注意一點,誰贏的機會就大一點
世界上的很多失敗,只因沒能堅持到底
正確的決斷是行動成功的關鍵
三、善於把握機遇
機遇並不是都很明朗,要培養捕捉機會的能力
機遇需要把握,也需要創造
要想抓住機遇,需要有義無反顧的勇氣
誰走在時代的前沿,誰就能把握更多的機遇
在機遇面前,該出手時就出手
機遇只眷顧那些孜孜不倦的跋涉者
積極行動,機遇自然握在手中
四、克服遲疑之弊
稍微的延宕也有可能置自己於失敗之地
遲疑不決,到手的機會也很容易失去
不要讓惰性阻礙了行動的腳步
立即行動,而不是患得患失
與其坐等其成,不如奮力用雙手去博取
積極行動不是要你盲目行動
五、善於運用合作的力量
不能團結協作的人,是無法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的
只有相信對方的誠意,才不會受其他因素的干擾
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
慎重的選擇合伙人,才能使合作更有價值
最理想的組合就是優勢互補
牢牢地抱成一團才更有力量
第七章 打造非凡的影響力
一、提升自身的魅力
積極心態的人比消極心態的人更受歡迎
堅強的人更能折服眾人
進取精神是任何人都應該具備的一種心態
熱情可以感染人
幽默是提高影響力的一把利器
展示自己,讓別人看見你的魅力
二、好品質可以吸引人
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寬容大度是每一個成功者不可缺少的品質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多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主動承擔責任的人,能受到人們的敬佩和愛戴
貪污受賄千夫指,清廉節儉讓人服
三、主動構建人脈
多結交關鍵人物,才能構建有效人脈
化敵為友,讓你的交際圈子變得更廣
讚美是使人際關係和諧的潤滑劑
主動讓你更有效地積聚人脈
沒有人脈,就很難獲得成功
四、打造個人品牌
擁有自己的品牌,也就預示著你已經走向了成功
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品牌效應
個人品牌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
具備自己的獨特特徵,才能擁有個人品牌

精彩書摘

第一章 開闊你的視野
一、不要做井底的青蛙
眼界狹小的人,往往不能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子用更廣闊的視角看待問題,所以也就難以有思想上的突破與創新。而在當今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需要你放眼於方方面面,才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倘若不具備開闊的視野,無異於井底之蛙,是很難獲得成功的。
擁有開放的頭腦,隨時保持對外界的敏感度
當今社會,挑戰無處不在。在嚴峻的挑戰面前,隨時保持對周圍世界的敏感性,擁有一個開放的頭腦,是很有必要的。所謂開放的頭腦,即不墨守成規,不故步自封。只有這樣才能少一些失敗,少走一些彎路,讓身在激烈競爭中的人立於不敗之地。
被稱為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茨前段時問毅然捐出所有資產,其魄力絕非常人能及。在常人眼裡,蓋茨的這筆資產可謂是大大的一筆財富,而在他自己看來,擁有一個開放的頭腦才是他最寶貴的財富,這也正是造就他成功的內在特質之一。微軟公司在網際網路時代的戰略轉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早在1993年,比爾·蓋茨就以7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榮登《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首位。到1995年時,微軟公司更是以作業系統和軟體在個人電腦市場稱霸。但當時比爾·蓋茨幾乎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他沒有及時地意識到網際網路的引入將使整個信息技術產業和全球經濟發生根本性的革命。然而由於他隨時保持對周圍世界的敏感性,並及時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和建議,使他改變了看法,全面調整了微軟的戰略。
20世紀90年代初,當網際網路奇蹟般地由個人網路搖身一變而成為全球性的通信與計算機媒介時,蓋茨的微軟公司增長正旺,銷售額增長了兩倍,達38億美元。員工也由1990年的5600人增至1993年的1.44萬人,這主要是出於視窗軟體的成功。
1993年,技術方面的訊息靈通人士發現了“全球資訊網”,全球資訊網可以讓你在網路上輕鬆地顯示圖表和照片。而且你只需用滑鼠在某個地方輕輕一點,全球資訊網就可以讓你在網路計算機間跳來跳去。然而,在當時的微軟公司和比爾·蓋茨看來,全球資訊網只不過是個普通的新鮮玩意兒罷了。
比爾·蓋茨說:“我是不會說‘現在已清晰可見全球資訊網將在今後幾年裡迅速發展’之類的話的。如果當時你們問我大多數電視廣告是否會在廣告內容中加入全球資訊網地址,我會放聲大笑。”而且蓋茨和他的經理們都認為他們還有更緊迫的事需要考慮。政府的決策者們對微軟公司反競爭行為的調查正在進行。微軟還有一個秘密小組正在創建一個服務項目以同“美國線上”一較高低。更為重要的是,眾多的程式設計師們正忙於研究後來的Win95。
微軟公司對全球資訊網所作出的公開反應一直沉默不語。直至1995年秋,全球資訊網的猛烈發展勢頭給微軟公司敲響了警鐘:它已對微軟公司造成了威脅,已有約2000萬人不用微軟公司的軟體而沉迷於網路之中。更糟的是,在太陽微系統公司所開發的一種新的計算機語言的推動下。全球資訊網作為一種新式“平台”正在崛起。這對視窗在個人電腦上的霸權地位,以及整個個人電腦時代都構成了挑戰。
在這種狀況下,蓋茨終於坐不住了。1995年12月他舉行了一次大型活動,表明微軟公司打算全面參與並贏得這場網路時代的軟體大戰。微軟公司將生產網路瀏覽器、網路伺服器,並對微軟公司現有的程式進行網路化。從那時候起,微軟公司總部的每個人都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在這個有著35座建築物的大院裡,每個角落都在進行著網路項目的開發工作。1996年2月份成立的專門從事網路產品開發部門的員工人數增加到了2500人,這一數字比網景公司以及緊隨其後的5大網路新貴的員工人數之和還要多。蓋茨說:“當前,網際網路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它將帶動一切。我們的軟體個個都是核心產品。”
為什麼蓋茨會如此快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及時的調整戰略呢?因為蓋茨對歷史非常熟悉,有些市場的領導型企業,比如通用汽車、IBM之類的公司由於其高層經理人員未能洞察到整個行業所發生的根本性變化而栽了跟頭。而且蓋茨對市場情況看得非常清楚。到1996年,網際網路的動力就變得極其強大,而網景成了全球資訊網的新領地內統治者——網景至少占有瀏覽器市場的2/3。
如果當時蓋茨固執己見,那么很有可能會導致微軟公司被國際網際網路置於死地的局面。但是蓋茨沒有給其他人這樣的機會,他根據信息技術的最新發展調整了自己的思維。在數位化時代,沒有什麼比及時調整自己的戰略更為重要。而這最需要的就是有一個開放的頭腦,任何墨守成規,或固執己見的人都無法做到這一點。可見擁有一個開放的頭腦是何其重要。
比別人更成功,只因具備了更深遠的眼光
很多企業家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是因為具備了比別人更深遠的眼光,更開闊的思維,事事從長遠打算,有時甚至不惜犧牲暫時的利益來贏得更大的市場。格力集團董事長朱江洪就深切明白這一點。
朱江洪還在任廣西百色某機械廠廠長的時候,就初顯了他的深謀遠慮。1984年春節前幾天,他收到西藏水泥廠駐京辦事處一封求購函。豐富的商戰經驗告訴他,這只是一封試探性的求購函,同樣的求購函肯定像天女散花一般投向全國各地的機械廠,同行們也無疑都知道這個事實。
但朱江洪進一步意識到,西藏代表著中國很特殊的一塊市場,在西藏市場有了一塊份額,不愁在其他發達地區沒有市場。他決心促成這樁生意,第二天一早就派銷售科長動身赴京,並明示即使經濟上吃虧也要簽契約供貨。
朱江洪的深謀遠慮_般人都沒有意料到,就連西藏水泥廠的代表也吃了一驚,於是馬上籤了約。事實的發展也正如朱江洪預料的,這樁生意沒賺到錢。為履行契約,工人犧牲春節休息時間加班加點生產設備。又值隆冬,運輸路線長、道路狀況險惡,廠里派出5輛車經雲南把機械直送雪域西藏,其中有一輛車專門拉上所需汽油。來回折騰了七七四十九天,滑坡、塌方、暴風雪,事故不斷,可以說是吃盡了苦頭。
然而這樁沒賺到錢的生意卻給朱江洪贏得了市場和信譽,沒用幾年,朱江洪所在的機械廠生產出10種產品50種規格,企業產值3000萬元,利潤800萬元,各項指標都一躍成為全國同行業的“大哥大”。
朱江洪這種為長遠利益著想的思維邏輯與經營哲學與他日後在“格力”的成功是分不開的。
1996年,正在全國空調市場火熱時,他敏感地嗅出市場將有變化。山雨欲來風滿樓。當時全國空調生產能力超過2000萬台,數以百萬計的進口率調和走私空調也蓄勢待發,而市場容量僅有600萬台,空調大戰迫在眉睫。
朱江洪未雨綢繆,竭盡全力抓淡季資金回籠。為此,他想出了一個帶有誘惑性的促銷辦法,經銷商交1000萬元的預付款,廠里就返還給他0.5%的利息,交2000萬元返還0.6%的利息。這一招果然很靈。到3月底,淡季回款超過15億元。格力集團可以穩坐釣魚船,任憑風吹浪打了。
果然不出朱江洪所料,到4月份,尚未進入旺季,大部分空調生產商方如夢初醒,主動降價500元至800元,有的降幅達1000元至2000元,一些窗機降到低於成本的2000元以下;更有甚者一反先付款後提貨的辦法,並提高對經銷商的返利,高者達40%。
到了5月份,“涼夏”趨勢更加明顯,降價壓力驟增。6月中旬又逢低溫多雨,夏天變成秋天,真是屋漏偏逢連陰雨。
靜觀商海風雨,朱江洪經過深思熟慮拿出出人意料的方案:“格力”不降價。他考慮的不是單機,而是服務。他當時對一個已沉不住氣的經銷商分析了自己的考慮:空調機只是個半成品,價格太低,專賣店為省幾個錢,就會飲鴆止渴,取消安裝維修服務,這就意味著“格力”要給用戶提供“偽劣產品”。在難以保證安裝質量和售後服務的地區,“格力”寧願讓出市場,而不能“打腫臉充胖子”。
不降低價格無疑最大限度地維護了“格力”硬牌子的崇高形象。
當然,他的周密考慮並沒到此為止。他清楚地知道,“格力”不降價肯定要使經銷商的利益受到損失,對此他早有準備。9月,銷售旺季剛過,朱江洪便籌集了1億多元資金,給經銷商以一次性補償,經銷商備受鼓舞,深刻體會到名牌畢竟有名牌的風度和溫情。
一場混戰並沒有擾亂朱江洪周密的思路,最後“格力”大獲全勝。國家統計局社會與科技統計司和中央電視台調查諮詢中心在全國做得多階段隨機抽查表明:1996年“格力”空調獲質量評價、市場占有率、售後服務三項全國第一。“格力”脫穎而出。
在這場空調大戰中,一些廠家紛紛降低價格、讓利,結果還是賠錢賺吆喝。而朱江洪則從產品安裝和售後服務方面考慮,以此來保住品牌的形象,這在越來越注重品牌效應的今天,無疑是一個有遠見的策略。同時他拿出1個億回報經銷商的慷慨舉動,更是為“格力”日後的市場鋪開了廣闊的道路。
所以說,看得寬,想得遠,才能賺大錢,一個商人如果不具備開闊的眼界,就只能停滯不前,企業很難發展壯大。
為了長遠發展,犧牲眼前利益不足惜
大凡有識之士,為了企業的長遠發展,都是很在乎企業的信譽的。然而在經營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有損企業信譽的事。此時,鼠目寸光之人就會一味的委曲求全,將就了事。而目光深遠者則寧願犧牲眼前的短期利益來換取消費者心中的信譽。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眼前的損失,與信譽帶給企業的財富相比,不過是芝麻對西瓜。
提起海爾冰櫃,恐怕人們不會懷疑它在中國冰櫃產品中首屈二指的地位。這個在1984年7月才由青島電冰櫃總廠和德國奧克森豪斯利渤海爾公司合資的廠家,是憑藉什麼成為中國電冰櫃生產廠家中的佼佼者的呢?
時任海爾冰櫃總廠廠長的張瑞敏在回顧工廠歷程時說:“海爾冰櫃廠在剛成立時,比名氣、比資格、比產量我們都不行,但我們狠抓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為廠子贏得了良好的信譽,抓住了許多消費者。”
1985年,張瑞敏收到一封用戶來信,反映他們廠生產的“瑞雪”牌電冰櫃不合格。經過調查,張瑞敏果然發現由於部分工人產品質量意識差,造成了76台電冰櫃不合格的嚴重後果。張瑞敏當即召開全體員工大會,把76台不合格的冰櫃放在台上,帶頭與有關責任者一起用鐵錘砸毀了這些冰櫃。他說:“以後誰砸了產品的牌子,我們就砸誰的飯碗!”他這一招使在場的員工都目瞪口呆,一時間砸冰櫃事件也傳遍了祖國各地。
鐵錘砸在了冰櫃身上,卻也強烈地撞擊著每一位員工的心,全體員工都暗自發誓要提高冰櫃質量。自此,“向質量要效益”,“靠質量起家,靠優質名牌發展”,成為海爾冰櫃廠的主體思想:“寧出一台一等品,不出十台二等品”,成為他們的質量準則。他們相繼制定了1900餘項規章制度,嚴把質量關。
76台冰櫃被砸毀,對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損失,但是,兩年之後,當海爾冰櫃問鼎國優金牌寶座,四次國際招標均以高出標準兩倍的總分一舉中標時,全廠員工再也不吝惜當初那76台被砸毀的不合格冰櫃了。
在產品售後服務方面,他們投資300萬元成立了“售後服務中心”,配備了專業技術人員44名和國內一流的通訊設備、冰櫃檢測手段。並利用計算機管理,建立了用戶檔案、產品維修檔案和維修卡、用戶監督卡、維修人員服務單等制度,在全國23個省市設立了218個維修點。
在售後服務中,他們堅持“一、二、三、四”原則,也就是一個結果:服務圓滿;二條信念:帶走用戶的煩惱——煩惱至零,留下海爾的真誠——真誠到永遠;三個控制:服務投訴率、服務遺漏率、服務不滿意率均小於十萬分之一;四個不漏:一個不漏地記錄用戶反映的問題,一個不漏地處理用戶反映的問題,一個不漏地複審處理結果,一個不漏地將處理結果反饋到設計、生產和經營部門。
過硬的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為海爾廠帶來了很高的信譽,它被譽為“銷售無降價,產品無積壓,企業無三角債”的三無企業,成為我國唯一的一家集國優金牌、金馬獎和國家質量獎三項國家級桂冠於一身的企業。
試想當時如果只看到眼前利益,沒有砸毀那76台不合格的冰櫃,那日後難免還會出現這種不合格的產品,長此以往,海爾也就沒了信譽可言,同時也就沒了日後的滾滾財源。可見,海爾那76台冰櫃沒有白砸,對售後服務投入的資金也沒有白費。而能做到這一點,沒有開闊的視野是很難的。
不要讓一片葉子遮住了你的眼睛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失敗往往是因為他的眼界不夠寬闊,不能看清眼前的情勢而選擇堅持與放棄。同樣,一個企業的失敗也在於此。
RCA公司是美國音像業的一家大公司,率先開發出視盤並一度在市場上居領先地位。視盤作為RCA公司的秘密開發項目。曾研究了十五年,代號“曼哈頓”。在此之前,另一個同樣代號的秘密研究項目是“核子彈”,不過這次卻沒有出現“爆炸”。開發了五年,花費約5億美元之後,RCA公司於1984年4月宣布放棄視盤產品的生產。至此,該公司一共賣出50萬台視盤放映機,這意味著每台視盤機成本達1000美元,而售價僅500美元,這筆巨大的虧損中包括開發研製費。如果他們銷售的數量能大一些,也不會虧損這么多。
什麼原因使銷售量沒有達到預期水平呢?在追蹤這個事件的原委時,我們首先必須記住視盤機與錄像機的根本區別在於:視盤機只能放不能錄,而錄像機不僅能錄電視台的節目又能轉錄其他錄像帶的節目。當視盤機剛剛在市場上推出時,錄像機價格比較昂貴,每台1000美元。據此,RCA公司和一些廠商估計,視盤機將很快取代錄像機。
錄像機的成本大部分花在磁頭上,為了使圖像清晰,要求磁頭有很高的精密度。但是技術進步極其迅速,日本首先使高精密度磁頭的大量生產成為可能,錄像機的成本一下子降到300美元,結果錄像機的銷售量每年翻一番,而視盤的年銷量僅30萬台,其中RCA公司的份額占75%。據估計,如果視盤機最便宜的品種的價格降到199美元,1984年銷售量可能達到50萬台。但是RCA公司為減少損失,決定到此為止不再降價了。其他公司如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先行撤出了這個還在襁褓中的市場。視盤機曾是RCA公司董事長埃德加·格里福斯最得寵的項目,在他任職期間,該項目十年中一直優先發展。他的繼任者,T.布蘭德松1981年接任後,以一種嶄新的思想考慮問題,因而他能夠對這個項目從全新的、公正的態度加以對待和分析並有勇氣作出放棄的決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