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如何正確地使用金錢》

《節儉:如何正確地使用金錢》

真正理性的投資與理財,能極大地幫助你獲得舒適的家庭生活以及光明的未來,而這繫於一點——永遠不要輕率地對待金錢。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一部開西方成功學先河的經典之作,從此,世界上誕生了一門新的學問——成功學;
一本在英國先後再版達101次,發行量突破800餘萬冊,銷量僅次於《聖經》的超級暢銷書;
一個“勵志和自助之父”的成名之作,拿破崙·希爾、戴爾·卡耐基、史蒂芬·柯維等。
如何正確地使用金錢?
如何享有真正意義上的“財物安全”、“財務自由”?
如何令自己生活得更富遠見,同時又不失去獨立的人格與尊嚴?
創天下華章,品先賢厚澤。
關於獨立、尊嚴、奮鬥、成功、幸福、安寧……
能夠擺脫貧困庸常的生活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具備高超的賺錢能力同樣值得尊重。然而,獲得財富與留住財富,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最終,你會在周圍人身上發現:只有那些有明確目標的、負責任的、樂於奉獻的人,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財務自由”。
而節儉,正是這一切的起點。
是成為金錢的奴隸一輩子為其役使,還是主動留住財富、用好財富,使自己擁有一個充實而美好的生活?
你所要做的只有一點:學會駕馭自己的欲望。這是一道簡單的選擇題,是做,還是不做?

內容簡介

如何令自己生活得更有遠見,同時不失去獨立的人格與尊嚴?《節儉》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它會告訴你,一個富有遠見的、有責任心的人是如何正確、有效地使用金錢的。或許,節儉已經被現代人所忽略,但傳統的觀念依然有其永恆的價值。如果你想更好地規劃自己的人生,同時令自己和家人過上有保障、有發展、不虞匱乏的安定生活,那么,請你翻開此書。
正如作者塞繆爾·斯邁爾斯所說的:“如果你認為自己可以,你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就的決心通常會為你帶來成就。堅持的信心通常無往不勝。”
在書中充滿了大量令人警醒的名言警句,以及生動精彩的成功者故事。也許,再沒有什麼比真人實事更能激起人們對美好前景的渴望了。而在作者看來,科學、文學和藝術界的偉人們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最卑微的人也有可能位極巔峰,最富有的人也可能一朝淪落,變得一文不名……
財富令我們的生活更愉悅,更便利,然而,如何把錢花在刀刃,如何帝慎地制定長遠的財富計畫,才是普通人最需要的——無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作者簡介

塞繆爾·斯邁爾斯(SamuelSmiles1812~1904),19世紀英國著名作家,成功學開山鼻祖,也是著名的社會改革家。被譽為催人奮發向上的“人類精神導師”、“勵志和自助之父”。
1812年12月23日,斯邁爾斯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附近的哈丁頓。他一生的經歷極為豐富,先後當過醫生、商人、攝影師,還是一名隨筆作家、歷史學家、記者、編輯、社會改革家、鐵路大臣、演說家。豐富的人生閱歷為他深入洞察人性、分析人生成敗,以及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塞繆爾·斯邁爾斯一生寫過20多部著作,而《節儉》、《自助者天助》、《品格的力量》等人生系列叢書的出版曾改變了億萬人的命運,也對近代以來西方社會的道德風尚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作品在全球暢銷100多年,影響力始終不減,已成為世界各國年輕人最喜愛的成功學範本。

目錄

序言
一個美國讀者的感言
第一章如何正確地使用金錢
1.每個節儉的人都是公眾財富的保護者
2.節儉是一種自我克制和對明天的預期
3.一種人人都能做到的生活習慣
4.節儉代表著一種高貴的品德——獨立
5.“克服購物癖,你就擁有了財富”
6.自尊與自助
7.世事難料,生命無常,我們更需要自珍自重
8.僅有金錢是不能代表繁榮的
第二章如何培養節儉的美德
1.一種對幸福生活的漠視
2.不浪費,則不致匱乏
3.學會自己管理自己
4.工作,為自己,更為獨立的人格
5.奉獻與自我克制
6.責任第一,享樂第二
第三章如何做到節儉有道
1.節儉其實很簡單
2.有尊嚴的人生才是最完滿的人生
3.任何發展都離不開財富的積累
4.儲蓄是幸福生活的開始
5.記住,衝動是魔鬼
6.遏制衝動消費的習慣
第四章讓節儉成為一種習慣
1.有好的開端就會有好的習慣
2.讓孩子也學會節省
3.注意,千萬別忽略身邊的小事
4.一顆馬蹄釘和一隻門閂的故事
5.1便士的功用
6.兩種家庭,兩種生活
第五章財富源於勤奮、節儉和謹慎
1.約瑟夫·帕桑德爾的實踐
2.幫助窮人就是幫助自己
3.教育是改善人生的一大利器
4.財富源於勤奮、節儉和謹慎
第六章自助者天助
1.幫助窮人自助
2.阿克洛依德先生的故事
3.娶到一位賢妻,是男人事業成功的開始
4.賺錢的哲學
第七章學會對浮華說“不”
1.打破虛偽的面具
2.放下無謂的“面子”
3.女人的虛偽
4.瘋狂的欠債者
5.因欠債而誤入歧途的例子
6.欠債即是失去自由
第八章別為了“面子”而背負債務
1.婚姻的責任
2.學會說“不!”
3.“面子”之累
4.背負債務的偉人們
5.與清貧為伍的科學家與藝術家
第九章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千萬不要成為債務的奴隸
3.拜倫的苦惱
4.何謂債務的負擔
5.貧窮也比負債輕鬆
6.千萬別把負債當習慣
第十章節儉的最終日的:財富與慈善
1.慷慨無私地幫助別人吧
2.純善的品質比黃金更珍貴
3.“兩輩子扛重物,一輩子穿皮靴”
4.做個真正的聰明人,而不是“守財奴”
5.富裕的代價和風險
6.貧窮並不可恥,最可恥的是為富不仁
7.什麼才是真正的慈善

前言

《自助者天助》這本書,是我24年前寫就的,它最終得以公開出版,是在3年後的1859年。這本書的成因可說是極為偶然的。
 一次,在利茲市一家治療霍亂的臨時醫院裡,我為當地的年輕人做了幾次演講,主題就是:每個人將來的幸福和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自身。由此,他們必須勤奮、自學、律己、自製,尤為重要的是,要依靠誠實、正直和認認真真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來為人處事,這些都是人類重要的優秀品質。
演講的結果令我超乎意外的滿意,我發現其中的許多年輕人在成年以後,都以誠信、負責、有價值地行事作為自己的人生哲學。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也樂於將生命中的成功看作是自己習得這些優良品質的結果,而這些品質正是依靠訓練和課程中得來的,並且成為指導他們盡心工作的精神準則。
因此,我萌生出這樣一個願望——準備一本這方面內容的書。我不想讓此書僅僅流於一種口頭演講彙編的形式,於是,工餘閒暇,晚間飯後,我一直用心準備……成書後,我將之命名為《自助者天助》——實在找不出比這更合適的名字來表達自己寫作的初衷了。

精彩書摘

第一章如何正確地使用金錢
1.每個節儉的人都是公眾財富的保護者
自從有了人類文明,也就有了節儉。
一旦人們覺得該為明天以及今天做必要準備的時候,節儉就產生了。換句話說,在貨幣出現之前,節儉的觀念就已存在很久了。節儉的目的是為了創造並促進個人的幸福,而政治經濟產生的目的則在於創造和增進國家財富。
財富,是通過勞動獲得的,也是個人和公眾財富共同的來源。儲蓄和資本積累是財富保值的手段,而要想增加它,主要得靠人們的勤勞和努力。
個人的儲蓄和資本積累造就了財富,進而成為國家福利的基礎。相反,個人的奢靡浪費卻能夠給一個國家帶來貧困。所以,可以這樣說:每一個節儉的人都是公眾財富的保護者,而每一個浮華的人都是公眾利益的損害者。
節儉,並不是人類天生的本能,而是個人的閱歷、經驗、思想共同形成的結果。同時,它也受後天教育以及個體智慧的影響。一個人只有在變得睿智並善於思考之際才能學會節儉。或者也可以這么說.想讓紅塵中的男男女女變得更富遠見卓識,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的頭腦更加明智。
其實,人類在天性上更傾向於浪費,而不是節儉。人本身就是最大的浪費者,如果沒有祖輩們世代的勞動和積累,人類也許將一直停留在蒙昧蠻荒的狀態中。
祖先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會在這個星球上留下深深的印記,這一點,是大自然教給我們的。
但凡是活在這個世上的人都會意識到一點:在自己之前,曾經有成千上萬的先輩生活在同一片大地上,他們通過勞動征服和改造著自然界。就好比尼尼微、巴比倫、特洛伊……在這些早已灰飛煙滅的歷史名城中保存下來的建築物、雕塑作品中所體現出的精湛工藝和技巧,千年後依然在流傳。而在自然經濟中,人類的勞動技術也一直相沿至今,全世界人類因此而受益。
祖輩遺留下來的物質財富只占所有那些珍貴遺產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在人類與生俱來的各種權利中,還包含著一種永恆的東西——我們所擁有的全部勞動和技術的有效效用的總和,它是通過人們之間的口傳心授以及示範行為傳播至今的,並不是單純的學習就能得到。就這樣,上代人傳授給下一代人,父親傳給兒子,先輩們世代積累的勞動技能,及各種對機械、材料的知識持續不斷地積累和保存下去,累世不絕的知識和智慧就形成了一個種族天然的遺產,同時也構成了文明構建最重要的工具。
因此,要想分享祖輩留下來的經驗與智慧,我們就必須投入到實際工作中去。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勞動,不管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沒有勞動,生命將會缺少價值和德行。所有美好的、有用的思想都是人們經過勤奮的勞動、學習、觀察和研究得來的。
倘若不經過恆久不懈的艱苦創作,就算是最高尚的詩歌也沒法寫出來,更別說流傳千古了。而所有偉大的工作也都不是憑著一時的激情就能做好的,而是在經過不斷地努力,甚至是很多次失敗和打擊之後才得以完成的。上一代人的工作,下一代人繼續做,現在的勞動也可以說是以往的延續。雅典的巴特農神廟在初建的時候也不過是一個泥棚;最後的審判,起初也不過是沙地上的幾個模糊不清的字而已。人類歷史也是這樣,起初經常遭遇挫折和痛苦,但咬牙堅持住之後,就獲得了成功。
許許多多的例子都說明了這一點。即便是最窮困潦倒的人,通過刻苦勤奮也能獲得榮譽,甚至變成大名鼎鼎的人物。在藝術、文藝,以及科學領域,那些最著名的人物大多出身貧苦;儀器製造商的勞動創造了造福世人的蒸汽機;理髮師的勞動發明了紡紗機;紡織工的勞動帶給我們“走錠紡紗機”;礦工通過勞動製造出了蒸汽火車……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在工藝技術方面不斷創造著不平凡的業績。
毋庸置疑,假如離開了前輩積累下來的各種財富,人類將很難脫離蒙昧蠻荒的原始狀態。這些珍貴的財富多種多樣,包含了技術、藝術、發明,以及智力培育等多方面內容。
可以這樣說,是積累和積蓄創造了人類文明,但它們都是勞動的結果,文明的積累源於勞動者的積蓄。之前我已經說過,節儉與文明是相伴而生的,或者說,是節儉創造了文明。節儉更在同時創造了資本,資本則是對勞動的保障。畢竟,資本家不會傻到把自己用勞動贏得的資金全部花光。
2.節儉是一種自我克制和對明天的預期
然而,對於人類來說,節儉並不是天生的一種本能。它是一種行為準則,是人們後天習來的。這其實就是一種自我克制——為了明天的享受,克制今天的欲望。就這樣,節儉成功地使人的慾念歸於理性、審慎、遠見的統馭。說到底,節儉是為了今天而勞動,然後省下資本為了明天的投資提前做準備。
丁尼生曾經說過:“未雨綢繆、洞察先機是理智賦予人的一種權利,而為明天做好準備更是一種責任。人類的語言恰恰也證明了這個道理:那些用來表達積極主動地避免將來可能面臨的匱乏的語言,最基本的含義就是對不可知的未來的一種預測。而明白未來具有不確定性並不算什麼美德,為將來做好萬全的準備才是最偉大的美德。”
不過,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防患於未然的必要性。他們只想著今朝有酒今朝醉,從不考慮什麼“積穀防饑”、“有備無患”;他們掙多少就花多少,從不考慮自己今後該怎么辦;他們缺乏儲蓄的概念,從不為家庭的長遠發展做準備;他們的工資可能很高,卻習慣於把所有的收入都花在吃喝玩樂上。這樣的人總是富裕不起來,總是徘徊在貧困線的邊緣。
同樣,一個國家也是如此。如果一個國家不為長遠的發展考慮,生產出多少東西就消費掉多少,那么,它就沒法積累再生產所需的資本。這就跟習慣了大手大腳的人一樣,這樣的國家通常也只能勉強維持而已,總是顯得寒酸而可憐巴巴。缺少資本的國家就不會有什麼商業,因為它沒有商業發展最根本的基礎。於是乎,這個國家裡就看不到船舶、水手、碼頭、海港、運河、鐵路等商業要素。
西班牙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雖說西班牙擁有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但這些土壤卻最缺乏生產力。以往,在卡德維爾河沿岸有12000個村鎮,可現在剩下的卻不到800個了。而且,這些村鎮裡的人大多靠行乞度日,潦倒不堪。
西班牙的一句民諺說得好:“天也好,地也好,天地之間的最不好”。半是出於傲慢自大,半是出於懶惰怠慢,你簡直沒法叫西班牙人彎下腰來勤苦地勞動。他們既然缺乏持之以恆的耐心,也就談不上什麼“夙夜匪懈”。如果硬要讓他們勞動的話,那可會令他們感到十分丟臉。不過,若是要他們去乞討,西班牙人可是十分得意呢。
歸根結底,社會主要是由兩類人群構成的。一類人慣於積蓄,看問題深謀遠慮;一類人慣於奢侈浪費,做起事來不計長遠。前者多數富足無虞,後者卻總是缺衣少食。
3.一種人人都能做到的生活習慣
當今社會並不缺乏財富,但有太多的金錢卻被白白揮霍掉了——花錢可比省錢容易多了。實際上,一個人所獲得的東西並不是他所有財富的全部。他最大的財富乃是如何合理地規劃和使用金錢。如果他的收入在滿足了個人和家庭支出之後還有富餘,多出來的這部分就會被他儲蓄起來,此時,他無疑已經獲得了造福社會的條件。而這些積存起來的財物可能並不那么可觀,卻足以令他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沒有原因表明為什麼如今高收入者不願意積累資本,這其實是一個自我克制和個體經濟的問題。確實,現今很多知名的工商界領袖大都出自這一人群。正是憑藉經驗技能的積累,他們將自己與普通工人區別開來。如果一個工人傾向於避免浪費,同時也願意把工資存起來,他就會發現:自己有足夠的機會利用這些資本創造更多的財富。
米德赫斯特鎮的柯博登先生說過這樣一段經歷:“幾天前,我和幾個紳士一起參觀了位於蘭開夏的一所磨坊廠。出於一些原因,磨坊主的真實名姓在此就隱去了。為了方便敘述,姑且就稱他為史密斯先生吧。這家工廠頗具規模,擁有不下三四千名工人以及七千餘架紡織機。當我們離開時,陪同的一位朋友親密地拍了拍主人的肩膀,向我們介紹說:25年前,史密斯先生只是一個普通的工人,今天他所擁有的這一切,其實都該歸功於他的勤勞和節儉。”
富蘭克林說過:“時間就是金錢。”節約時間也就意味著節約金錢。一個人要是想致富,就必須得學會合理地掌控時間。時間,可以花在慈善活動上,也可以花在研究學問、學習科學藝術上,總之,時間是能夠被系統地加以利用的。為了保證時間在達成某種目標時不至於白白浪費掉,每個商人都必須學會合理地利用時間。不但是男人,每一位主婦也應該這樣做,做到及時地將手邊的物和事各歸其位,並且遊刃有餘。
根本沒有必要證明節儉的用處有多么大,也沒人能夠否認節儉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有數不勝數的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節儉並不是要人受罪,相反,它可以令我們避免很多可能遭遇到的輕慢和侮辱。節儉一方面要求人們儘量克制自己的欲望,卻也並不代表人們就不能有適當的享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