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操盤指南》

《港股操盤指南》是圖書名字,作者是栗新宏。

圖書信息

作 者:栗新宏編著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出版時間:2008-6-1
字 數:230000
版 次:1
頁 數:241
開 本:16開
ISBN:9787801868466
分類:圖書>>個人理財>>證券/股票
定價:¥28.00

編輯推薦

港股發展簡史·股票指數與股指期貨·上市公司構成·股市監管架構·主機板主要交易品種·主要投行和經紀商·投資者結構·交易系統和規則·港股與A股的主要區別·價差產生套利機會·資金推動港股高估值機會·不能忽視的港股投資風險·投資基本面前景和港股矗通車以外的投資機會·新股申購面面觀·權證投資策略·利用期指期貨套利技巧
資本市場眼花繚亂
A股、8股、基金、權證、港股!
《港股操盤指南》
助你深入港股市場,再奪財富先機!
中國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是必然趨勢,港股市場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市場。港股對於內地投資者是巨大的機會。但同時也更具風險,關鍵是看誰更了解遊戲規則。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信息中心主任 楊健
知識是財富基礎,實踐是終身教育學院的老師。投資香港證券市場,不全面了解。只知道它比內地股價“便宜”就盲目參與,結果必然是賠錢交學費。
同威資產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 李弛
無論A股還是港股,快速,全面、準確地掌握資訊都至關重要。該書不僅有港股基本知識和理論,而且對香港經濟基本面、上市公司的基本信息和資訊的獲取渠道也都做了深入淺出的介紹。
搜狐網副總編輯財經中心總監 王子恢
對於有意向外投資的內地投資者來說,港股無疑是最值得關注的。
華安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經理 劉光華內容簡介編輯本段近期,美國發生的次貸危機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期,並引發了全球股票市場的劇烈動盪。特別是我國內地A股市場的下跌幅度遠甚於港股和美股,使大陸投資者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國際市場尤其是港股市場對A股市場的巨大衝擊和影響力;國內證券投資者眼中的“國際化”正隨著自己賬戶市值的劇烈波動變得更加深切和實際,“不再是遙遠的未來”。因此,關心港股市場的投資者越來越多,了解港股走勢對投資者而言也顯得越來越迫切,我周圍的不少朋友就不斷向我諮詢港股方面的問題,可惜我對港股沒有做過專門的研究,無法滿足大家的需求。栗新宏先生編著的《港股操盤指南》一書,正好滿足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對這方面知識的了解和渴望,可謂正逢其時。
栗新宏先生曾供職於期貨公司、證券公司,後又多年從事專業證券媒體工作,證券市場的實踐經驗非常豐富。他也是一個非常愛學習和愛鑽研的人,利用工作之餘收集、整理、分析港股市場的相關資料,終於完成了《港股操盤指南》一書的編撰工作。縱觀本書,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完整性,本書不僅介紹了港股的基本知識和交易常識,還從港股的發展歷程出發,分析了影響港股行情的因素,闡述了港股和A股的區別以及投資風險,對“港股直通車”背景下的港股投資機會及港股投資策略做了詳細的介紹,全書涵蓋範圍廣,信息量豐富,結構和內容比較完整;二是實用性,全書沒有深奧難懂的純理論闡述,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分析了港股市場的各個層面,特別是將港股市場和A股市場進行了多角度比對分析,使讀者能更好地理解和領悟兩個市場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對港股知識不很了解的大陸投資者來說,實用性很強;三是可讀性,全書引用了許多背景資料和案例,把原來港股市場中令人眼花繚亂的事件通過附錄的形式作了有趣味的介紹,避免了專業性書籍的呆板闡述,我在閱讀中就異常興奮,既了解了很多鮮為人知的事件因由,又因事例引發不少反思。

作者簡介

栗新宏,2004年前先後供職於期貨與證券公司,擔任投資顧問、證券分析師、證券營業部負責人等職。2004年起加盟《證券市場周刊》至今,發表過的研究性文章多受業界關注。工作角色幾經變換,但對於投資的痴迷始終未改。在4年的媒體工作中,調研過300多家上市公司,採訪、接觸過數十位基金經理、私募投資人和知名學者,對投資之道感悟良多。

圖書目錄

前言
了解港股市場

第一講 港股市場發展簡史

一、港股市場發展的幾大階段
附1:1968年或以前掛牌上市的港股公司
二、港股市場近50年走勢回顧

第二講 股票指數與股指期貨

一、恒生指數和分類指數
二、股指期貨簡介
附2:期貨交易與現貨交易的區別

第三講 港股市場的上市公司構成

一、按市場概念分類
附3:紅籌股與h股的誕生
附4:紅籌股與H股的壯大
附5:紅籌股和H股在香港主機板市價總值
附6:紅籌股和H股在香港創業板市價總值
附7:細價股的多個側面
附8:如何選擇優質低價股?
附9:港股市場20種成交最活躍的股份
二、主要行業股構成及分析方法
附10:超級大笨象——滙豐控股
附11:香港股王——宏利金融公司
附12:香港本土八大財團
附13:香港本土之外的六大財團

第四講 香港股市監管架構

一、交易和監管機構
附14:香港上市公司條件
二、港股市場的監管架構
三、近十年來港股市場監管政策的演變
港股交易實戰

第五講 香港主機板主要交易品種

一、股票和基金
附1:指數基金與傳統基金的區別
二、渦輪(認股權證)
附2:權證(期權)與期貨的區別
附3:如何通過引申波幅比較兩隻認股權證?
三、牛熊證
附4:港股分類證券市價總值及成交額
附5:香港股市的證券代碼特點
附6:香港交易所現貨市場中股票收市價的計算方

第六講 港股市場的主要投行和經紀商

一、主要投行及經紀商
二、股票估值與評級方法
附7:美國投資銀行評級
附8:受歐洲和香港法規監管的投資銀行評級
附9:各機構股票評級釋義

第七講 港股投資者結構

一、外資機構占主導地位
附10:被國際投資界命名的“摩根震盪”
附11:瑞士信貸 第一波士頓“暗算”中國移動,郎鹹平舌戰世界十大投行
附12:瑞銀的“神華門”鬧劇
二、小股莊家專心炒作小市值股票
附13:先科國際案

第八講 港股交易系統和規則

一、港股交易系統AMS/3
二、港股投資程式
三、港股交易規則
四、港股交易費用
五、港股交易的結算與交收
附14:渦輪和股票交易規則的不同
附15:內地放寬資金境外投資時間表一覽
六、港股市場資訊查詢
附16:港股公司停牌、復牌有何規定
港股與A股的區別

第九講 港股與A股的主要區別

一、交易規則不同
附1:“孖展”(融資)、融券主要方式
附2:“孖展”(融資)交易的監管
附3:融資交易的收益與風險
二、投資理念不同
附4:中國鋁業A股上市後與H股的迥異走勢
附5:大比例送配利空
附6:港股申購新股中籤率高
附7:判斷港股上市公司價值的五大因素
附8:港股與A股價格及市盈率比較
附9:港股市場50家市價總值最大的上市公司
附10:港股市場20種成交最活躍股份
附11:內地與香港股市部分術語對照

第十講 影響港股的幾個關鍵巨觀因素

一、本港經濟成長狀況
附12:香港本地經濟指標
二、聯繫匯率與香港利率
附13:“911”事件重挫港股
三、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
四、政治因素
附14:港股與美國股市的聯動性
附15:影響美國股市的20個重要指標
附16:CEPA和香港股市
附17:美國次貸危機及對國際金融機構的影響

第十一講 直接影響股份趨勢的幾個市場因素

一、新股公開招股的認購倍率和凍結的資金量
二、股票沽空數量、指數期貨的遠期價格
三、利率波動
四、匯率變化
“港股直通車”背景下的投資機會與風險

第十二講 價差產生套利機會

一、套利的概念及其產生原因
附1:A+H股溢價排行
二、常用的幾種套利方法

第十三講 資金推動港股高估值機會

一、因港股直通車直接受益
附2:港股主要上市券商業績增長情況及股價
二、A+H股:因A股高定位影響H股上漲
附3:擬A股上市的紅籌股
三、中小上市公司的價值有待發現
附4:港股市場上最近5年業績表現平穩的10家中小公司
四、國際性藍籌公司重新定位
附5:中國人壽瘋狂“三周半”
附6:未來港股收益強於A股

第十四講 不能的港股投資風險

一、做空風險
二、匯兌風險
三、信息不對稱風險
四、國際化市場風險
五、新股跌破發行價風險
附7:香港股市歷次危機
附8:1997年香港金融危機來龍去脈
港股投資策略和技巧

第十五講 投資基本面前景和港股直通車以外的投資機會

一、港股基本面解讀
附1:港股直通車大事記
二、專業機構預測
三、港股直通車以外的投資機會
四、港股投資12計
附2:香港股市中的典型投資成功案例

第十六講 薪股申購面面觀

一、注意白表和黃表的區別
二、新股也有投資風險
三、新股申購策略

第十七講 權證投資策略

一、挑選認股權證的基本步驟
二、止損至關重要
三、權證操作策略
四、不同市況下的投資策略

第十八講 利用期揩期貨套翻技巧

一、期指與現貨組合套利以及不同期指組合套利
二、期權及期貨組合套利

參考資料

圖書章節

 第一講 港股市場發展簡史
一、港股市場發展的幾大階段
漫長初創期: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60年代
香港證券交易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860年,最初是由英國商人在香港成立合資公司,股票以私人交易形式轉讓,通過中間人撮合。到1891年,香港經紀協會正式成立,1914年,協會正名為香港交易所。
進入19世紀末,除了西方殖民者,香港本地人也開始參與股票交易。股票交易節奏加快,規模也迅速增大,但1949年以前的香港的股票交易還是遠無法和上海的相比。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上海交易所部分經紀行轉移到香港,帶來了人才及資金。1961年怡和控股在香港上市,發行90萬股,每股16港元,當時超額認購56倍,開市價31.25元。1967年,受內地“文革”影響,香港交易所曾停市兩次,每次為期10天。
相比1949年以前,60年代的香港股票市場還是有了很大的進步。到1968年底,全港共有59家上市企業,主要業務集中在銀行保險(4家)、財務投資(3家)、貨倉碼頭(4家)、地產建築(10家)、能源通訊(5家)、酒店(2家)、船務運輸(8家)、紡織製造(7家)、百貨零售(5家)、橡膠(5家)及綜合行業(6家)。另外,其中有接近六成(37家)屬英資企業。會員經紀行53家,會員經紀人59名。1968年以前香港股市成交始終不活躍,1967年全年僅成交2.98億港元,從1968年下半年開始逐漸活躍,全年成交額上升至9.44億港元。
快速發展期: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90年代
經過60年代工業起飛時期的香港,1973年GDP達到410億港元,是1963年的4倍之多,儲蓄率也較十年前有了大幅的提高。加之英鎊開始貶值,港幣因政治原因和英鎊掛鈎,香港出現高通脹。同時受越戰刺激,包括棉花、銅、鐵等貴金屬在內的所有商品都在漲價。為了保值,香港市民開始從事投資,其中大部分資金投入股票市場,香港股票交易迎來發展狂潮。
1969年至1972年問,香港設立了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加上原來的香港證券交易所,形成了4家交易所並立的局面。在1972年至1973年短短的2年間,香港有119家公司上市,1973年底上市公司數量達到296家。1980年7月7日4家交易所合併而成香港聯合交易所。
1986年,香港市場開始了嶄新的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階段。4家交易所於1986年3月27日收市後全部停業,全部業務轉移至聯交所。同年英國金融業經歷了大改革,允許外國銀行收購包括券商在內的英國金融機構,那些早先進入香港的券商成為國際銀行巨頭爭相併購的對象。同時因為中國政府對香港前途的保障,增強了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香港股票市場從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交易品種多元化,市場參與者日益國際化,交易手段不斷完善,股票市場進入了長期繁榮的牛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