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雲》[圖書]

《浮雲》[圖書]
《浮雲》[圖書]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本書是一部長篇小說。主人公雪子的生活經歷跟芙美子並無太多重合,但從內在真實的意義上講,雪子儼然就是芙美子。雪子的多舛經歷和異常複雜、變幻無常的情感與心理活動,活脫脫就是一個芙美子。毫無疑問,戰爭是這場生死戀的現實背景。

基本信息

圖書看點

封面封面

林芙美子是電影大師成瀨巳喜男最鍾情的作家,先後六度改編其作品!

林芙美子被喻為“日本的蕭紅”,郁達夫、謝冰瑩、林海音、桐野夏生均推崇備至《浮雲》,成瀨電影代表作、日本女性電影最高峰原著!桐野夏生反覆閱讀的文學作品中唯一的長篇小說!

林芙美子述及了戰爭對於普通日本人產生的深刻影響。戰爭是特定時代日本平民的悲劇根源。但林芙美子並沒有直接、刻意地表現那種根源,而是塑造了兩個或多個有血有肉、真切鮮活的人物,通過作品人物實在的“日常性”,表現和展示了恆久的人性及特定時代不同人物的悲劇命運。

內容簡介

雪子在印度支那和頹廢不羈的富岡相遇相戀。戰敗前兩人各奔西東,戰後在廢墟般的東京重逢。雪子明知富岡是個自私的有婦之夫,卻無力結束苦戀。而在富岡眼中,雪子的存在連線著那段游離於戰爭之外的美好時光,同時他們也共有曾被戰爭戲弄的心靈創痛。兩人的關係幾經曲折,雪子最後選擇陪伴富岡自我放逐到原始叢林密布的屋久島工作。那裡的潮濕和寒冷奪去了雪子的生命;富岡則不得不繼續浮雲般的幻滅人生。

戰爭期間林芙美子和同期許多日本作家一樣曾親赴戰地寫過迎合時局的報導。後來她不斷反省戰爭本質,創作視線投向創痕累累的普通人。《浮雲》雖不曾出現“反戰”字樣,卻體現了尤為深刻的戰爭反思。此作自1949年11月在月刊雜誌《風雪》(後轉至《文學界》)上連載,1951年4月完成並於同月出版了單行本。1955年成瀨巳喜男改編的同名電影,在《電影旬報》20世紀百佳日本電影榜單上名列第二,僅次於黑澤明的《七武士》。

作者簡介

林芙美子,日本小說家、詩人,出生於明治三十六年(1903),病歿於昭和二十六年(1951)。幼時父母離異,生活顛沛流離,做過女傭、店員,飽嘗人間艱辛。她不甘淪落,一面努力掙錢維持生計,一面堅持自己的文學喜好與創作。《放浪記》(1930)是其長篇小說處女作,其他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說《風琴與魚町》(1931)、《清貧書》(1931)、《牡蠣》(1935)、《晚菊》(1949)和長篇小說《浮雲》(1949—1950)等。林芙美子被譽為“日本的蕭紅”,其作品著重描繪底層民眾的艱辛生活以及女性的掙扎與奮鬥,後來也對戰爭進行深刻的反省。郁達夫、謝冰瑩、林海音、桐野夏生均對之均推崇備至,川端康成則評價“能如此感嘆女人悲哀的人非常罕見”。她更是電影大師成瀨巳喜男最鍾情的女作家,在1951年至1962年間,成瀨先後六度將其作品改編搬上銀幕,分別為《飯》、《閃電》(《稻妻》)、《妻》、《晚菊》、《浮雲》和《放浪記》。

媒體評論

我想寫的是,那種流動在被眾人忽視的空間中的人的命運。沒有條理的世界。無法說明的小說之外的小說。不受任何人影響的、經我思考的道德。這些才是我創作的意圖。走到一切幻滅的盡頭,從那裡再次萌生的東西,就是這部作品的主題,《浮雲》這個標題由此而生。

——林芙美子

林芙美子的作品仿佛草笛奏出的哀怨曲調,綿綿不斷的輕幽音樂執拗地低回。……一葉草笛,吹響的是林芙美子的生命之歌。

——龜井勝一郎,著名文學評論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