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風壓輕雲貼水飛》

《浣溪沙·風壓輕雲貼水飛》是一首蘇軾所作的詠春詞。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上片由景及情,先實後虛;下片虛實結合,情中見景。全詞情景交融,境界高妙。

原文

浣溪沙
風壓輕雲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沈郎多病不勝衣。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詞牌

【作品名稱】浣溪沙·風壓輕雲貼水飛
【創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蘇軾
【作品體裁】詞
【浣溪沙】
一作《浣溪紗》,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平韻。南唐李煜有仄韻之作。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引

題考

【南唐書】:『王感化善謳歌,聲韻悠揚,清振林木,系樂府為歌板色。元宗嘗作﹝浣溪沙﹞詞二闋,手寫賜感化。』此﹝浣溪沙﹞一調創於五代南唐中主。所謂﹝攤破浣溪沙﹞者,即就原調結構破一句為兩句,增七字為十字。後人以李璟本首細雨、小樓一聯膾炙人口,因名之為﹝南唐浣溪沙﹞。而本調沙字意當為紗;或又作﹝浣紗溪﹞,則應作為紗,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本調別名﹝山花子﹞。

作法

本謂四十八字,儼然一首七言詩,但頷聯與尾聯各缺四字耳。第一、二句,即為七言詩仄起之首二句。第三句亦與仄起七言詩之第三句同。而第四句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為不完全之七言詩第四句。後半首二句句法,更與七言詩頸聯無異。第三句亦與七言詩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於仄起七言詩之末尾三字。據詞中有減字之例,則此調殆亦可名為減字七言詩矣。

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風壓輕雲貼水飛,
⊙●⊙○⊙●△(平韻)
乍晴池館燕爭泥。
⊙○⊙●●○△(協平韻)
沈郎多病不勝衣。
⊙○⊙●●○△(協平韻)
沙上不聞鴻雁信,
⊙●⊙○○●●(句)
竹間時聽鷓鴣啼。
⊙○⊙●●○△(協平韻)
此情惟有落花知!
⊙○⊙●●○△(協平韻)
(後闋頭兩句往往用對仗)

作者

生平

蘇軾
(1037~1101)著名文學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公元1079年(神宗元豐二年)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次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公元1094年(紹聖元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歸,次年卒於常州。

作品

蘇軾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詞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作品今存《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詞有《東坡樂府》等。

賞析

“風壓輕雲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作者先用簡筆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天畫圖。他既沒有用濃重的色彩,也沒有用艷麗的詞藻,而只是輕描淡寫地勾勒出風、雲、水、燕、泥等頗初春氣息的景物。
在一個多雲轉晴的春日裡,作者徜徉於池館內外,但見和風吹拂大地,薄雲貼水迅飛,輕陰擱雨,天氣初晴,那銜泥的新燕,正軟語呢喃。面對著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卻接著說一句“沈郎多病不勝衣”,作者用沈約之典,說自己腰圍帶減,瘦損不堪,值茲陽和氣清之際,更加弱不禁風了。這樣樂景、哀情相襯,其哀傷之情更深。壓、貼、飛三個動詞使首句形成連動句式,振動起整個畫面。次句則把時空互動一起寫,春天初晴,池館內外。這兩句色彩明快。第三句點出作者自己,由於情感外射,整幅畫面頓時從明快變為陰鬱。如此以來,產生了跌宕的審美效果,更增加了詞的動態美。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鴻雁傳書,出於《漢書·蘇武傳》,詩、詞里常用這個典故。此時連鴻雁都不捎信來,鷓鴣啼聲,更時時勾起詞人對故舊的思念。“沙上”“竹間”,既分別為鴻雁和鷓鴣棲息之地,也極可能即作者舉目所見之景。作者謫居黃州期間所寫“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與此詞類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句用移情手法,使無知的落花變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這樣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尋味。“惟有”二字,說明除落花之外,人們對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夠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於作者與落花的命運;但尤為不幸的是落花無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無可勸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