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雨霏霏》

《春夜雨霏霏》,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國作家莫言的處女作。這是一篇書信體短篇小說,原題叫《雨夜情思》,寫一個結婚不久的少婦在一個春雨霏霏的夜晚想念自己遠在海島上當兵的丈夫。1981年5月,這篇小說以《春夜雨霏霏》為題發表在河北保定的文學雙月刊《蓮池》上,成為莫言公開發表的第一篇小說。

基本信息

內容梗概

莫言年輕時曾在河北保定當兵,他的第一篇小說《春夜雨霏霏》就發在保定的文學刊物《蓮池》上。所以他對《蓮池》的編輯很感激,對河北很感激。
2010年7月,莫言在接受《河北日報》記者採訪時曾說:“山東高密故鄉是與我在河北生活了幾年的保定地區、白洋淀地區結合在一起的我的文學故鄉應該是山東高密加上河北保定。
1975年,20歲的莫言離開家鄉當了兵,後來被調到保定市滿城縣深山溝里。當時莫言寫了很多稿件,向全國許多報紙投稿,每次莫言都是滿懷信心地把厚厚的稿紙裝進信封,開始漫長且充滿希望的等待。
1981年的一天,莫言收到一封《蓮池》編輯部的信,編輯在信中告訴莫言,希望他在方便的時候到編輯部去一趟,當面談一談如何修改的問題。莫言說當時拿著那封信,又想哭又想笑,激動的心情難以名狀。莫言向部隊請了假,坐上長途汽車奔向保定。當時交通很不方便,在路上顛簸了大概三個半小時,最後終於到了《蓮池》編輯部。

創作歷程

莫言:我的文學是在河北起步的
莫言雖然是山東人,但他卻是從河北開始走上中國文壇的。莫言此前在接受河北媒體採訪時也曾說到:“我的文學是在河北起步,我的命運也因河北而改變。”
莫言年輕時曾在河北保定當兵,他的第一篇小說《春夜雨霏霏》就發在保定的文學刊物《蓮池》上。所以他對《蓮池》的編輯很感激,對河北很感激。
1975年,20歲的莫言離開家鄉當了兵,後來被調到保定市易縣狼牙山下當兵。當時,莫言寫了很多稿件,向全國許多報紙投稿,每次莫言都是滿懷信心地把厚厚的稿紙裝進信封,開始漫長且充滿希望的等待。
1981年的一天,莫言收到一封《蓮池》編輯部的信,編輯在信中告訴莫言,希望他在方便的時候到編輯部去一趟,當面談一談如何修改的問題。莫言說,當時拿著那封信,又想哭又想笑,激動的心情難以名狀。莫言向部隊請了假,坐上長途汽車奔向保定。當時交通很不方便,在路上顛簸了大概三個半小時,最後終於到了《蓮池》編輯部。
在這裡,需要特別提到《蓮池》的一位老編輯,他叫毛兆晃,那天就是他接待了莫言,也是他發現了莫言的處女作,並從此把莫言一步步引領著走上了中國文壇。莫言小說的題目叫《雨夜情思》,寫一個結婚不久的少婦在一個春雨霏霏的夜晚想念自己遠在海島上當兵的丈夫。見面的時候毛老師笑著對莫言說:“我還以為你是個女戰士呢,沒想到是個小伙子。”毛老師認為小說基礎不錯,但人物形象單薄,需要進一步修改。幾天后,莫言拿著重新改好的稿子送到編輯部。毛老師看後說了一句話:“還不如那篇初稿好呢!”就這樣,改到第三次的時候,毛老師沒再說什麼,打發莫言回去等訊息。沒過多久,《春夜雨霏霏》就發表了,這也是莫言公開發表的第一篇小說。拿到稿費後,莫言買了一瓶劉伶醉,四隻馬家燒雞,和戰友痛飲了一場。
莫言微博在2011年10月提到了這位伯樂:清理舊物,發現一本《蓮池》雙月刊,1981年5月號。我的處女作《春夜雨霏霏》就發表在這期刊物上……從來稿中發現這篇小說的是毛兆晃老師。為了這篇稿子,毛老師特意坐公共汽車到我當兵的山溝里找我。人生如夢幻,彈指三十年。恩師已作古,其情何以堪。

作者簡介

莫言,山東高密人。他出生於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謨業,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一系列鄉土作品充滿“懷鄉”、“怨鄉”的複雜情感,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豐乳肥臀》《蛙》《紅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勞》《四十一炮》等。其中,《紅高粱家族》被譯為20餘種文字在全世界發行,並被張藝謀改編為電影獲得國際大獎;長篇小說《蛙》2011年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12年10月11日,因其“用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