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尖塔》

威廉·戈爾丁是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英國現代文壇一個重要作家。《教堂尖塔》是威廉·戈爾丁的第五部小說,講述的是索爾斯伯里的聖母瑪利亞教堂的教主喬斯林的故事。喬斯林受到尖塔幻象蠱惑,堅信他是上帝的選民,狂熱而毅然決然地要在沼澤之上建起四百英尺高的尖塔。西方學界對《教堂尖塔》的“人性惡”主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而對於喬斯林的心理發展則有所忽略。然而,通過文本細讀可以發現,主人公心理發展是小說發展的

教堂尖塔 本書前言

譯後記 《教堂尖塔》是英國作家威廉・戈爾丁的第五部小說,在《蠅王》發表十年後出版。關於小說創作,戈爾丁有著他自己獨特的見解。他曾經宜稱:“除非你做的事是連自己都懷疑做不到或是你確信別人從未嘗試過的事,否則寫小說便毫無意義。我認為寫兩本相似的書是毫不足取的。”①然而,對於戈爾丁的這段話,我們不應該片面去理解。就《教堂尖塔》中的諷刺手法,象徵與意象的運用而言,這部小說與《蠅王》有著不少的相通之處。同時,戈爾丁在創作《教堂尖塔》時也的確進行了創新的嘗試。與《蠅王》不同的是,《教堂尖塔》寄寓了人類尋求理想境界的希望,也揭示了一種複雜交織的生存狀態,崇高的企求與醜惡的現實、向善的奮爭與罪惡的欲望相互交織,剪不斷,理還亂。從而極大地拓展了這部小說的容量。 也許是索爾斯伯里大教堂高聳的尖塔激起了戈爾丁對於理想追求的豐富聯想(戈爾丁曾任教於索爾斯伯里中學並曾提到索爾斯伯里就是《教堂尖塔》的原型),也許是教堂對於精神層面的特殊含義,戈爾丁將他第五部小說的背景放在了教堂。他通過荒誕與現實交錯的畫面,象徵與隱喻的創作手法,揭示了人生與社會現實的多重矛盾。 小說的情節並不複雜。一天,聖母馬利亞大教堂的教長喬斯林似乎感到了主在召喚,要他為了主的榮光去建造一座四百英尺高的尖塔。他不顧教士們的反對,對於營造商羅傑,梅森的忠告充耳不聞,在沒有地基的情況下硬逼著羅傑・梅森和工人們往上造尖塔。隨著工程的進展,教堂的負重不斷增加,四根支柱不堪重負,發出可怕的呻吟(因其雙關意義,譯為“歌唱”)。出於無奈,在完成了尖塔下層的塔之後,工人們只好造了一座小丑帽一般的尖塔。尖塔內層是八角木架,外層是薄石塊,石塊用鋼纜繃緊。即使如此,固定尖塔外層石塊的鋼纜還是斷裂了。石塊碎裂,像飛彈似的落下,內層的八角木架也傾斜了,無力地靠在護牆上。由於失敗和四面受敵,也由於病痛的折磨,喬斯林在病榻上淒涼地走完了自己生命的歷程。 喬斯林對於理想的追求,對於現實的無知,小說中滑稽而又充滿悲劇性的氛圍,使《教堂尖塔》充滿了強烈的諷刺色彩。從這一意義上看,喬斯林與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不無相通之處,區別僅在於喬斯林的“執迷不悟”。無論在旁人的心目中他是多么的幼稚可笑,無論反對的力量是多么的強大,喬斯林都在努力追求著自己的目標。無論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是多么的遙遠,他那純真的信念都在強有力地激勵著他,克服一切困難,讓尖塔高聳在教堂頂上。 然而,喬斯林對於建築一無所知,卻是不可否認韻事實。他天真地認為:只要“虔誠”,只要有著“意志”,其它一切問題都不在話下。在這裡,戈爾丁有意打亂了現實與想像的界限,取得了戲劇性諷刺(Dramatic irony)的效果,折射出喬斯林在理想與社會現實的衝突中所處的困境。當喬斯林充滿激情地向周圍的人們宣揚主的意志,盛讚即將拔地而起的、雄偉的尖塔時,他在教士及建築工人的心目中卻顯得愚鈍透頂。營造商羅傑・梅森費盡唇舌地向喬斯林解釋建築學上的原理,最終卻發現自己是在對牛彈琴。喬斯林既聽不懂,也不願聽,死抱著他那不切實際的觀念,令羅傑・梅森既惶惑,又惱怒。沒有地基就無法建築,這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喬斯林卻總是滿不在乎地宜稱“主會賜予的”。隨著教堂負重的增加,四根石柱被壓得發出了可怕的呻吟,望彌撒的人們也因此而紛紛逃離。然而,在喬斯林的心目中,這可怕的呻吟卻是讚美主的“歌唱”。尖塔撕裂,碎石橫飛,八角木架傾斜,他卻寄希望於主教送來的“神釘”,然而他所翹首以待的“神釘”卻無法使尖塔復原。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