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高》

《詩經大雅崧高》,申伯封於謝,周宣王大加賞賜。

出處

先秦 詩經

原詩

崧高維岳,駿極於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
維申及甫,維周之翰,四國於蕃,四方於宣。
亹亹申伯,王纘之事,於邑於謝,南國是式。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執是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謝人,以作爾庸。
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田,王命傅御,遷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營,有俶其城,寢廟既成。
既成藐藐,王錫申伯,四牡蹻蹻,鉤膺濯濯。
王遣申伯,路車乘馬,我圖爾居,莫如南土。
錫爾介圭,以作爾寶,往□[1]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邁,王餞於郿,申伯還南,謝於城歸。
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於謝,徒御嘽嘽
周邦鹹喜,戎有良翰。
不顯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憲。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萬邦,聞於四國。
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其風肆好,以贈申伯。

注釋

1、崧(松sōng):山高大貌。嵩山,五嶽之一。《爾雅o釋山》:“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衡山)為南嶽,恆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 2、申:《鄭箋》:“申,申侯也。甫,甫侯也。皆以賢知入為周之楨乾之臣。” 3、宣:垣(原yuán)。《鄭箋》:“四國有難,則往扞(捍hàn)御之,為之蕃屏;四方恩澤不至,則往宣暢之。” 4、纘(纂zuǎn):繼承。《鄭箋》:“亹亹(偉wěi),勉也。纘,繼也。”《集傳》:“使之繼其先世之事也。” 5、謝:今河南唐河縣南。《正義》:“申伯先封於申,本國近謝;今命為州牧,故改邑於謝。” 6、式:《集傳》:“式,使諸侯以為法也。” 7、登:《毛傳》:“登,成也。”《鄭箋》:“世世執其政事傳子孫也。” 8、庸:《毛傳》:“庸,城也。” 9、徹:治,測定。《集傳》:“徹,定其經界,正其賦稅也。” 10、私人:《集傳》:“私人,家人也。” 11、有俶:俞樾《群經平議》:“有俶,形容其厚也。” 12、藐藐:《毛傳》:“藐藐,美貌。” 13、蹻蹻(絕jué):《毛傳》:“蹻蹻,壯貌。” 14、鉤膺:套在馬胸前和頸上的帶飾。《毛傳》:“濯濯(拙zhuó),光明也。” 15、莫如南土:《正義》:“因告之曰:我謀度汝之所居,無如謝邑之最善。” 16、近(記jì):表語氣,猶“矣”。 《鄭箋》:“近,辭也。聲如彼記之子之記。” 17、邁:《鄭箋》:“邁,往也。” 18、謝於誠歸:《鄭箋》:“謝於誠歸,誠歸於謝。” 19、峙(制zhì):貯備。粻(張zhāng)、遄(穿chuān):糧食。《集傳》:“峙,積。粻,糧。遄,速也。” 20、番番(播bō):《毛傳》:“番番,勇武貌。” 21、嘽嘽(灘tān):《毛傳》:“嘽嘽,喜樂也。” 22、周:《鄭箋》:“周,遍也。” 23、元舅:《傳疏》:“元舅,大舅也。憲,法也。文武是憲,言申伯既有文德,又有武功,足為法於天下也。” 24、揉:順,使順服。《鄭箋》:“揉,順也。” 25、誦:胡承珙(鞏gǒng)《後箋》:“此章言誦,又言詩,又言風,三者有別,誦者可歌之名。……詩則其本篇之詞,風則其詞中之意。”

譯文

嵩山高大是中嶽,巍峨聳立入雲層。
中嶽嵩山降神靈,申伯甫侯二人生。
是那申伯和甫侯,周家棟樑最有名,
保衛四方諸侯國,宣揚教化天下寧。
申伯做事最勤敏,周王委他繼重任。
建設城邑在謝地,南國奉他作準繩。
周王命令召伯虎,去為申伯建新城。
建成國家在南方,世世代代掌國政。
周王下令給申伯,要為南國做楷模。
依靠謝地老百姓,新的城牆快建築。
周王又命召伯虎,去為申伯治田土。
王命太傅和侍御,家臣遷去一起住。
申伯遷謝大工程,召伯奉命來經營。
城牆高大又厚實,宗廟寢殿都建成。
寢廟已成多漂亮,王對申伯行賜賞。
四匹馬兒多雄壯,胸前帶飾閃金光。
王送申伯去謝城,路車四馬真漂亮。
仔細考慮你住處,天下莫比南土牆。
賜你大圭尺二長,作為國寶永收藏。
我的娘舅放心去,確保南方萬里疆。
申伯決定要起程,王在郿地來餞行。
申伯要回南方去,決心回去住謝城。
天子命令召伯虎,申伯疆土要劃清。
路上乾糧準備好,日夜兼程馬不停。
申伯勇武貌堂堂,已進謝邑這地方。
隨從士卒喜洋洋。全國人民都歡喜,
你是國家好棟樑。申伯高貴顯榮光,
周王舅父不平常,文德武功作榜樣。
申伯具有好德行,溫和仁愛又端正。
安撫諸侯服萬國,天下四方傳美名。
吉甫作了這首詩,篇幅宏大語言精。
它的含義非常好,贈給申伯表歡慶。

賞析

這首詩,《毛詩序》以為是尹吉甫宣王,但吳闓生卻認為是譏刺。他在《詩義會通》中說:“案《崧高》、《烝民》二詩,微指略同。皆譏宣王疏遠賢臣,不能引以自輔,語雖褒美,而意指具在言外,所以為微文深意。《序》皆未能發其義。《烝民》語意較顯,漢儒猶有知之者,此篇則喻者益少。然二篇筆意相似,惟此為彌隱耳。先大夫曰:迭稱王命,所以深著王之遠賢。鄭箋云:‘申伯忠臣,不欲離王室。’最得其旨。殆三家遺說,鄭偶采及之,非毛義也。‘不顯申伯’三句,先大夫曰:‘深惜其遠去也。’”我們以為這首詩是尹吉甫贈給在王室為卿士而又出為方伯的申伯的。其旨意是歌頌申伯輔佐周室、鎮撫南方侯國的功勞。同時也寫了宣王對申伯的優渥封贈及不同尋常的禮遇。西周末期,其南方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等侯國。由於王室卑微,這其中一些漸漸強大起來的諸侯並不怎么順從王室,叛亂時有發生,所以派誰去統領侯國,安撫南方,對當時的周王室來說,就是迫在眉睫的頭等大事了。申國為周初所封,西周末年依然強大,在眾侯國中有一定的威望。申伯入朝為卿士,在朝中有很高威信。鑒於當時的形勢,再加上申伯是王室貴戚(宣王元舅),故宣王改大其邑,派他去作南方方伯。所以,宣王分封申伯於謝,有其政治目的,完全是以鞏固周王室的統治為出發點的。清人李黼平《毛詩納義》曰:“自共和時,荊楚漸張,故召穆公有追荊至洛之役。宣王時,勢當又熾,南方諸侯必有畔而從之者,故加申伯為侯伯,以為連屬之監,一時控制之宜,撫綏之略,皆於此詩見焉。”尹吉甫為什麼對分封申伯於謝之事加以鄭重敘寫,周王為什麼在分封時反覆叮嚀、殷勤眷注,為什麼京師之人看到申伯啟程歡欣鼓舞,知道了上述情況,我們就不難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從布局謀篇及結構上看,這首詩有明確的線索,一定的順序。全詩八章。首章敘申伯降生之異,總敘其在周朝的地位和諸侯中的作用。次章敘周王派召伯去謝地相定申伯之宅。三章分述宣王對申伯、召伯及傅御之命。四章寫召伯建成謝邑及寢廟。五章為周王期待申伯為天子效命的臨別贈言。六章敘宣王在郿地為申伯餞行。七章敘申伯啟程時的盛況。末章述申伯榮歸封地,不負重望,給各國諸侯們作出了榜樣,並點明此詩作意。可以看出,作者是以王命為線索,以申伯受封之事為中心,基本按照事件發展的經過來進行敘寫的。但由於要表示宣王對申伯的寵眷倚重,故詩中又每事申言,不厭句義重複,可以說這是《崧高》一詩的顯著特徵。嚴粲《詩緝》說:“此詩多申復之詞,既曰‘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又曰‘申伯之功,召伯是營’。既曰‘南國是式’,又曰‘式是南邦’。既曰‘於邑於謝’,又曰‘因是謝人,以作爾庸’。既曰‘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田’,又曰‘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疆’。既曰‘謝於誠歸’,又曰‘既入於謝’。既曰‘登是南邦,世執其功’,又曰‘南土是保’。既曰‘四牡蹻蹻,鉤膺濯濯’,又曰‘路車乘馬’。此詩每事申言之,寫丁寧鄭重之意,自是一體,難以一一穿鑿分別也。”“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疆”兩句,孔穎達疏曰:“此復雲‘王命召伯’者,召伯營謝既成,遣使報王,王知城郭既了,又復命以此事。”顧廣譽《學詩詳說》評曰:“此以辭害意也。只是一時一事,此乃溯原申伯之歸謝所由得遄行耳。《集傳》謂:‘召伯之營謝也,則已斂其稅賦,積其餱糧,使廬市有止宿之委積,故能使申伯無留行也。’蓋舉其國中之峙粻,而在道固不待言矣。”正因為孔穎達不視王命為“一體”,強加分別,附會穿鑿,所以招致顧氏之譏。
這首詩的起首二句“崧高維岳,駿極於天”為後人所激賞。方玉潤說:“起筆崢嶸,與岳勢競隆。”又曰:“發端嚴重莊凝,有泰山岩岩氣象。中興賢佐,天子懿親,非此手筆不足以稱題。”“後世杜甫呈獻巨篇,專學此種。”(《詩經原始》)既指出起句的藝術特徵,又點明了它的用意和深遠影響。讀此二句,首先讓我們聯想起的倒不是杜甫的“呈獻巨篇”,而是其《詠懷古蹟》第一首的開頭兩句“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及其評語。有人說這二句:“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鍾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又有人說:“從地靈說入,多少鄭重。”《崧高》的作者在詩里是要努力把申伯塑造成“資兼文武,望重屏藩,論德則柔惠堪嘉,論功則蕃宣足式”的蓋世英雄,所以以此二句發端,就顯得稱題切旨,可謂氣勢雄偉,出手不凡。杜詩與此機杼正同,波瀾不二。後世詩中除老杜這一聯外,能具此神理而堪與之比肩者實寥寥無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