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

《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

《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主要反映我國原子與分子物理及其套用方面的科學研究成果,促進這些方面的學術交流,為加速實現四個現代化服務。

基本信息

《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是全國原子與分子物理領域內唯一的專業性刊物,在整個東南亞也是唯一的。
《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

她是由中國物理學會原子與分子物理專業委員會,四川省物理學會和四川大學聯合主辦的全國性學術刊物.該期刊一直被評為全國物理領域知名的中文期刊。

刊物簡介

自1984年創刊以來,《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出版方針,嚴格遵守國家的有關出版法規、規章.自1992年以來,《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一直被評為中文核心期刊.1992年,全國共有129種物理學類專業期刊,《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排名為第十四位;1996年定出26種為核心期刊,《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排名為第十四位;2000年定出30種為核心期刊,《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列純粹物理類核心期刊第5位.該刊還被國際期刊協會中國分會定為科技類核心期刊,刊登的論文被國外眾多著名的刊物索引,部分論文還被SCI索引.根據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的CASSINo.4統計結果,1998年度我國(包括台灣地區)共有88種科技期刊進入"CA"千重表,《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名列第28位.根據國家級火炬計畫項目中國基礎設施工程項目,《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被定為《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和《中國科學文獻資料庫》來源期刊,並被作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全文收錄,還被《中國學術期刊網》, 《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和《中國數位化期刊》等全文收錄.自2006年開始,本刊又被《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英文版)摘錄.日本曾翻譯出版了《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

《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對推進我國原子與分子學科的發展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在科學文化知識的積累和創新方面有較大貢獻,社會效益顯著.該學報曾榮獲四川省新聞出版局一級刊物,四川省高校優秀期刊和四川省科委優秀期刊等稱號.自創刊以來,有數百名國內外知名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向本刊投稿.投稿單位主要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武漢物理所,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中科院大連化物所,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等著名研究所,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蘭州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等國內著名大學.

辦刊宗旨

主要反映我國原子與分子物理及其套用方面的科學研究成果,促進這些方面的學術交流,為加速實現四個現代化服務.主要內容:報導國內外原子分子物理及其交叉學科領域的理論,實驗及套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理論和實驗),發表研究論文,快報及綜合述評等三種類型的中文或英文學術論文.所涉及的領域比較廣泛,包括:原子分子結構和光譜,原子分子碰撞,電磁場中的原子分子,生物分子,團簇的結構、光譜及熱力學性質,原子分子及團簇的反應動力學,材料表面的團簇和納米結構,富勒烯和碳團簇等;同時還包括凝聚態物理,雷射物理,電漿物理,光學,化學物理,非線性動力學及其它交叉學科領域的研究進展

編委會簡介

主編:芶清泉;副主編:李家明、趙伊君:常務副主編:陳向榮;顧問:張圖南、侯建國、李家明、松澤通生、大谷俊介、高柳和夫、威廉斯吉姆、葉朝輝、張傑、趙伊君、朱清時、朱正和;
編委:蔡靈倉、蔡曉紅、陳其峰、陳向榮、程新路、戴長建、丁大軍、董晨鐘、芶秉聰、韓克利鄺小渝、李向東、林福成、馬萬雲、龐小峰、裴春傳、孫衛國、孫金鋒王廣厚、王紅艷、王新強王治文、王祖庚、魏冬青、薛平、徐克尊、顏君、楊朝文、楊金龍、楊向東、葉安培、袁建民、詹明生、張慶剛、張保漢、趙紀軍、周士康、朱俊、朱頎人、鄒亞明;

獲獎情況

四川省高等學校優秀期刊

四川省科技期刊優秀期刊

研究所

《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研究所

吉林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經教育部批准於1979年成立,現有原子與分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兩個國家重點學科。其中凝聚態物理學科於1992年經國家計委批准成立了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所所在的物理學科於1985年首批建立博士後流動站,為國家物理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材培養基地,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原子與分子物理學科於1978年招收我國第一批原子與分子物理專業研究生1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於1981年和1983年先後批准其為原子與分子物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授權點,1991年該學科被確定為吉林省重點學科,1995年通過評審為“211工程”項目重點建設學科,2001年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多年來該學科建立了較齊全並具特色的原子與分子物理學科方向,有一支整體實力較強的學術隊伍。現有教師22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生導師5人),副教授1人,講師4人。實驗專業工程技術人員8人,其中3人具有高級工程師職稱。有專業實驗室6個,擁有一批各種先進儀器設備和用於高性能科學計算的計算機。經過多年來的努力原子與分子物理學科已形成了原子分子結構、光譜和碰撞理論、原子分子和團簇的激發態動力學過程、飛秒雷射與超快過程、強場物理、計算數學物理方法等研究方向,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已成為我國原子與分子物理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主要基地之一,為本學科和相關領域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優秀人才。

凝聚態物理學科於1981年被國家首批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點,1986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1989年成立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1995年通過驗收對外開放。本學科圍繞學科發展的前沿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開展研究,已形成了超硬材料和新型多功能高壓相材料的製備科學與技術、高溫高壓等極端條件下的物理、超硬材料的物理基礎和套用、納米材料等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本學科現有16位教授(博士生導師10人),6位副教授,已形成了一支整體實力強、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學術隊伍。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一批各種先進儀器設備和用於高性能科學計算的計算機,具備了國內一流的凝聚態物理研究和教學的條件,同時還為本學科和相關領域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優秀人才。

重點學科

原子與分子物理學科是我國第一批有權授予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的學科。1979年經教育部批准成立吉林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1985年首批建立博士後流動站,1993年獲批准為國家物理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998年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2年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

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原子分子結構、光譜和碰撞理論,原子分子激發態動力學,原子分子雷射光譜,強場原子分子物理,團簇物理,分子動力學模擬,原子分子的超快過程和微波波譜和紅外物理等十幾個研究方向,涵蓋原子與分子物理的各領域。

本學科擁有一支整體實力強、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有教師14人,其中教授7名、博士導師6人、副教授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年輕學術骨幹6人。

本學科裝備了一批先進的原子與分子物理實驗儀器設備和多種原子與分子物理計算大型程式。有專業實驗室、研究室面積1000m2,擁有儀器設備總計300餘件,總價值近1500萬元。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基礎研究重大項目(973)子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項和其他各類研究項目7項,契約經費總額500萬元。

本學科已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原子與分子物理學科高級人才,畢業生中有2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1人為博士生導師,1人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另外還培養了7名博士後。目前每年招收本科生15人,碩士研究生25人,博士研究生9人。

本學科已聘請多名國際知名學者任名譽或客座教授,與多個國際一流研究單位建立了較密切的聯繫和長期合作關係。10年來,舉辦過2次全國學術會議;原子與分子物理學科教師共有40餘人次出國進行學術交流;有30餘人次國外專家到本學科訪問交流和進行合作研究;派出20餘名學生到國外攻讀博士學位和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已成為我國在該學科國際學術交流的主要視窗之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