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杯·離棹逡巡欲動》

《上行杯·離棹逡巡欲動》是五代十國時期詞人孫光憲的作品。這首詞寫送別。上片頭三句寫江浦送別,後一句寫送行人的想法;下片歇拍三句寫離別飲酒,結尾三句表現了行人與送行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作品原文

上行杯離棹逡巡欲動⑴,臨極浦,故人相送,去住心情知不共⑵。金船滿捧⑶,綺羅愁⑷,絲管咽。回別⑸,帆影滅,江浪如雪。

作品注釋

⑴離棹:將離別的船。逡巡(qūnqún囷循):徘徊不前。賈誼《過秦論》上篇:“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又白居易《重賦》詩:“里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

⑵“去住”句:意思是走的人和留的人心情是不太相同的。

⑶金船:大酒杯,又稱“金斗”。

⑷綺羅:指宴別時的侍女和歌女們,以其衣著代其人。

⑸回別:回首告別,依依不捨貌。

作品評析

這首詞寫故人相別的情景,純用白描的手法,從“極浦”送別寫到“帆影”消失在“浪如雪”的江中,把去者和住者依依惜別的真摯情感,十分細膩地表現了出來。

此詞上片概括地寫“故人相送”的地點和心情。頭二句寫極浦送別,“離棹逡巡”,表示行舟難發,依戀之情可見。“棹”,說明去程是水路。“去住”句,是寫行人和留人心情總不會是一樣的,這是送行人的想法,他覺得自己心情更難過些。

下片“金船”三句,寫離別飲酒,酒滿情深,宴別時,侍女們也感到難過,音樂聲低沉,如泣如訴。“回別”句,寫行人回首,依依而別。結尾二句,寫送者留連忘返,直到帆影消逝,唯見江浪如雪,其深情與李白《金鄉送韋八之西京》詩中的“望望不見君,連山起煙霧”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相似。

此詞正體現了王湘綺所說孫光憲詞寫“常語常景,自然風采”的藝術特色。吳梅認為:“孟文(孫光憲)之沉鬱處,可與後主並美。”又說:“俊逸語,亦孟文獨有。”這首詞下片的沉鬱,上片的俊逸,確實是不容易達到的藝術境界。

作者簡介

孫光憲(約895—968),五代宋初詞人。字孟文,號葆光子。陵州貴平(今四川仁壽東北)人。出身農家,少好學。唐時為陵州判官。天成初(公元926年前後)避地江陵,後事南平三世。累官檢校秘書少監兼御史中丞。公元963年(乾德元年)歸宋。入宋後,授黃州刺史。《花間集》稱孫少監。性嗜經籍,聚書凡數千卷,校勘抄寫,老而不輟。著有筆記《北夢瑣言》。工詞,《花間集》和《尊前集》錄其詞凡八十四首,風格與“花間”的浮艷、綺靡有所不同。劉毓盤輯入《唐五代宋遼金元名家詞集六十種》中。又有王國維輯《孫中丞詞》一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