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第一名塑”墨

“海內第一名塑”墨

“海內第一名塑”墨是1922年7月由梁啓超為濟南靈岩寺千佛殿宋羅漢造像題的墨錠,反映了梁啓超書法意趣和藝術生活的新視角。由上海古墨收藏家王毅向天津梁啓超紀念館捐贈。

(圖)“海內第一名塑”墨“海內第一名塑”墨

梁啓超的“墨緣”

梁啓超的“墨緣”,至少長達26年,但他與清代徽墨名家胡開文曹素功後代開設的墨店有何聯繫,委託誰來實施他的設計方案,自製墨統共有多少種,每一批定製了多少,其在梁啓超交誼中起過何等作用以及有關題字是否倖存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藏品簡介

(圖)“海內第一名塑”背面“海內第一名塑”背面

“海內第一名塑”墨,雖亦為頂煙(屬松煙墨範疇),但從其規制判斷,顯然有觀賞墨性質。該墨實際上是他為靈岩寺千佛殿宋羅漢造像題寫碑碣後的衍生物。如今,在千佛殿外右側,可瞻仰到這方石碑,碑文為“題靈岩千佛殿宋羅漢造像 海內第一名塑 民國十一年七月新會梁啓超”,與該墨的文字是一致的。

靈岩寺

初建於東晉、興於北魏、盛於唐宋的靈岩寺,是泰山影響最為深遠的佛教寺院。唐玄奘曾慕名到此譯寫經文。明朝王世貞有“靈岩為泰山北最幽絕處,登泰山不至靈岩不成游”之說。其主體建築千佛殿,建於唐貞觀年間,現存殿宇為明代建築。殿內現存的40尊彩塑羅漢(或高僧)造像,分布在三面壇座之上,均為坐姿,真人般大小。從西起第17尊羅漢的骨架內腔前胸里側木架支柱上的“宋治平三年六月臨邑蓋忠立”等朱筆題名判斷,最初者塑於1066年,出於名匠蓋忠之手。據考,其中有13尊為明塑。匠手的卓絕技藝,使彩塑擺脫了一般佛造像的程式,注重寫實,可謂有血有肉、神態各異,為古代泥塑羅漢(其中一尊為鐵胎)的上乘之作,與山西晉祠聖母殿的宋塑並稱宋代彩塑雙璧。

梁啓超足跡遍天下,卻很少評判各地文物古蹟之優劣,49歲的梁啓超遊歷於此時,對這組造型精湛、形神俱佳的羅漢彩塑予以激賞。將其冠為第一,當為梁啓超深思熟慮之舉。題字刻石之後,他還把對靈岩勝景的讚美帶回天津飲冰室,與親友分享。素有自製墨雅好的他,將其製成墨品賞玩。當時,梁啓超很可能分別按照每個造像的形態,製作成套。那么。如今現身的這錠精工細作的“海內第一名塑”墨,就是40種之一。

影響

梁思成林徽因開展的古建築學研究顯然也受梁啓超此次題碑和制墨的影響。他們後來雙雙慕名前來遊覽靈岩寺,並詳細觀察和記錄千佛殿迤西的墓塔林等建築。梁思成還把相關考證、測繪等成果,收入《中國建築史》之中。就連梁思禮看過這錠“海內第一名塑”墨後,也說兒時就對千佛殿的羅漢造像有些印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