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計畫

十五計畫就是2001年到2005年實行的第十個五年計畫,意義在於引領中國政府對未來的一個發展目標,是一個中期目標。

綱要
十五計畫

序言

世紀之交,我國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前兩步戰略目標,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九五”期間,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總攬全局,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經過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有效治理通貨膨脹,成功實現經濟“軟著陸”後,針對經濟形勢的變化,實行擴大內需的方針,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抑制了通貨緊縮趨勢,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和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帶來的困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經濟運行質量與效益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3%。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狀況基本結束。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實現了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轉變。工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信息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迅速成長,淘汰落後和壓縮過剩工業生產能力取得成效。服務業持續增長,就業崗位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成績顯著,"瓶頸"制約得到緩解。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和脫困的三年目標基本實現,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取得重大進展,市場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巨觀調控機制進一步健全。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的規模擴大、結構改善、質量提高,開放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消費結構改善,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有效實施,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香港、澳門回到祖國懷抱,“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得到全面貫徹執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取得歷史性進展。 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地區發展不協調,城鎮化水平低,國民經濟整體素質不高,國際競爭力不強;二是科技、教育比較落後,科技創新能力弱,人才資源不足;三是水、石油等重要資源短缺,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四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因素仍然突出;五是人口壓力大,就業矛盾尖銳,農民和城鎮部分居民收入增長緩慢,收入差距拉大;六是一些領域市場經濟秩序相當混亂,貪污腐敗、奢侈浪費現象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還比較嚴重,有些地方社會治安狀況不好等。對此,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認真解決。 今後五到十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是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時期,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時期。本綱要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的建議》編制,是戰略性、巨觀性、政策性的規劃,是"十五"期間(2001年至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行動綱領。綱要主要闡述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方向,所提出的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是對市場主體的指導性意見,政府將運用經濟政策等手段加以引導,在基礎設施、科技和教育、生態環境、社會保障以及公共服務等領域提出的任務,政府將運用所掌握的公共資源,切實履行職責,努力完成。

第一篇 指導方針和目標

第一章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
第二章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第二篇 經濟結構

第三章 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第四章 最佳化工業結構,增強國際競爭力
第五章 發展服務業,提高供給能力和水平
第六章 加速發展信息產業,大力推進信息化
第七章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布局和結構
第八章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地區協調發展
第九章 實施城鎮化戰略,促進城鄉共同進步

第三篇 科技、教育和人才

第十章 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持續發展能力
第十一章 加快教育發展,提高全民素質
第十二章 實施人才戰略,壯大人才隊伍

第四篇 人口、資源和環境

第十三章 控制人口增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第十四章 節約保護資源,實現永續利用
第十五章 加強生態建設,保護和治理環境

第五篇 改革開放

第十六章 推進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十七章 擴大對外開放,發展開放型經濟

第六篇 人民生活

第十八章 積極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第十九章 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七篇 精神文明

第二十章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第二十一章 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提高文化生活質量

第八篇 民主法制

第二十二章 加強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
第二十三章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第九篇 國防建設

第二十四章 加強國防建設,保障國家安全

第十篇 規劃實施

第二十五章 改善巨觀調控,保持經濟穩定增長
第二十六章 創新實施機制,保障實現規劃目標

指導方針

未來趨勢:“十二五”規劃綱要(下稱《綱要》)將“改革攻堅,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單獨成篇,提出了諸多改革攻堅任務。《綱要》強調,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確改革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事實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革相關的體制機制是根本,例如要讓國內消費實現飛躍,必須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和統籌城鄉改革,要發展低碳經濟,必須靠推進資源價格領域的改革進行引導等等,所以說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綱要》制定的“一攬子”改革方案,預示著未來幾年我國社會各領域改革將得到協調全面推進,必將不斷攻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的各個難點,加速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個大台階,市場供求關係、體制環境和對外經濟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為開始實施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奠定了良好基礎。進入二十一世紀,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國際競爭更加激烈。世界經濟形勢的深刻變化和發展趨勢,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給我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
面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的形勢和任務,必須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確保社會穩定。"十五"期間要突出貫徹以下重要指導方針:

堅持把發展作為主題

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要認清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增強緊迫感和憂患意識,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繼續實行擴大內需的方針,在堅持速度與效益相統一的基礎上,抓住機遇,加快發展。

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

我國已經進入必須通過結構調整才能促進經濟發展的階段。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積極主動、全方位地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要把調整產業結構與調整所有制結構、地區結構、城鄉結構結合起來。堅持在發展中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在經濟結構調整中保持快速發展。

堅持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

改革開放是強國富民的必由之路,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增強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因素,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必須依靠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要深化市場取向的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在積極"引進來"的同時,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大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力度,振興科技,培養人才。

堅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

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要努力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農民和城鎮低收入者的收入。把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經濟工作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實行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同時,要合理調節收入分配關係,加快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堅持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要把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統一的奮鬥目標,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起來,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切實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要高度重視人口、資源、生態和環境問題,抓緊解決好糧食、水、石油等戰略資源問題,把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取得成就

我國在十五期間所取得的成就,最突出的成績就是我國GDP的增長,始終保持在9%以上,一般在9.4%~9.5%。對外貿易行業飛速發展,我國的外貿行業在世界市場當中,作為出口市場,作為進口市場,都是舉足輕重的,因而我國遇到了一系列來自歐盟、美國以及來自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十五”時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國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為“十一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2005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8.2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9%;財政收入突破3萬億元,增加5232億元;中國經濟保持8.8%的年均增速;青藏鐵路全線貫通,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在一些重要科技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城鎮新增就業970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49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55元,扣除價格因素,分別增長9.6%和6.2%。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道路上邁出了新的堅實步伐。
十五計畫的主要特點
「十五」計畫是中國進入新世紀的第一個五年計畫,是新世紀國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行為綱領,與過去多個五年計畫有很大不同。其主要特點如下:
1、市場為基礎的五年計畫
「十五」計畫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第一個五年計畫。歷時二十二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經濟出現了三大變化:
其一,經濟快速成長改變了市場供求關係,商品短缺時代基本結束。改革打破了原有僵化的計畫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經濟發展的市場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對外開放改變了封閉的經濟循環,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對外經濟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在這三大變化下制訂的五年計畫,必須是以市場為基礎、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計畫。其二,雖然目前中國已初步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但經濟和社會生活中還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包括產業結構不合理、地區經濟發展不協調、科技比較落後、企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不高、就業壓力加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惡化、收入差距拉大、體制性障礙仍很突出、貪污腐化等現象比較嚴重等等。這些問題在今後能否解決,必須依靠深化體制改革去加以解決。
2、主要目標的範圍擴大
以往各個五年計畫的主要目標偏重於經濟成長速度,「九五」計畫則加進了體制改革目標,「十五」計畫的主要目標範圍進一步擴大,涵蓋經濟成長、改革開放和社會進步等多個方面,是一個目標比較全面、強調均衡發展的五年計畫。
3、確提出以發展為主題
「九五」計畫在處理髮展、改革和穩定的關係時,更加重視穩定問題。「十五」計畫則提出以發展為主題,強調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要解決目前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歸根結底要靠發展。如果經濟發展緩慢,這些問題都會成為突出的矛盾。另一方面,目前世界上科技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國際競爭更加激烈,這既給中國提供了實現生產力跨越發展的新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4、三大因素作為發展動力
過去多個五年計畫都是以數量擴張作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九五」計畫開始提出經濟成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十五」計畫更進一步提出經濟發展動力主要來自三大內在因素,即結構調整、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
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
「十五」計畫進一步提出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不僅調整範圍比「九五」計畫要大得多,而且還把結構調整作為今後五年經濟工作的主線。具體地說:

(一)產業結構調整

一是加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當前特別要重視確保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和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具體措施包括積極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加大對農業支持和保護力度;堅持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的餘糧、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稅費改革,改革和精簡鄉鎮政府機構和人員;建立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增加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和信貸支持等。
二是加快工業改組改造和結構最佳化升級。具體措施包括: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步伐,在能源、冶金、化工、輕紡、機械、汽車、建材及建築等行業,有重點地改造一批骨幹企業。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提高設計和製造水平,為各行業提供先進和成套技術設備。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科技產業,形成工業發展的新增長點。壓縮部分行業過剩的生產能力。重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三是大力發展服務業,明顯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從業人員占社會從業人員比重,具體措施包括大力發展信息、金融、會計、諮詢、法律服務等行業。
四是優先發展信息化,努力實現信息產業跨越式發展,重點推進超大規模積體電路、高性能計算機、大型系統軟體、超高速網路系統、新一代移動通信裝備和數位電視系統等核心信息技術的產業化,把工業化和產業化結合起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發展。五是進一步加強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要搞好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以及能源結構調整等兩個資源戰略問題。

(二)企業結構調整

目標是在國家巨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逐步形成大企業為主導、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格局,並完善市場退出機制,對長期虧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企業實施破產。通過主動退出和積極調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三)地區結構調整

地區經濟結構進行合理調整,是新時期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新內容。「建議」提出要不失時機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東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十五」期間關鍵要抓好開局,突出重點,力爭在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取得突破。中部地區要發揮承東啟西、縱貫南北的區位優勢和綜合資源優勢,加快發展步伐。東部地區則要繼續發揮其全國經濟中的帶動作用,有條件的地方爭取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四)城鄉結構調整

實施城鎮化戰略、轉移農村人口、最佳化城鄉經濟結構是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的另一項新任務。由於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的絕大多數,中國的城鎮化不能照搬別國的模式,必須從自己的國情出發,因地制宜。其可行途徑是發展小城鎮,重點是發展縣城和部分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建制鎮,使之儘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發揮農村地域性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

預期目標

經濟成長

經濟成長速度年均7%左右,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5萬億元左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400元。五年城鎮新增就業和轉移農業勞動力各達到40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左右。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國際競爭力增強。2005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3%、51%和36%,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分別為44%、23%和33%。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地區間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城鎮化水平有所提高。

科技、教育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科技、教育發展:2005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技術進步加快。各級各類教育加快發展,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成果進一步鞏固,國中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力爭達到60%左右和15%左右。

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以內,2005年全國總人口控制在13.3億人以內。生態惡化趨勢得到遏制,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35%。城鄉環境質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00年減少10%。資源節約和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居民生活質量有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比較完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左右。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增加到22平方米,全國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40%。城市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和農村醫療服務設施繼續改善,人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文化、體育設施增加,覆蓋面擴大,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社會風氣和社會秩序好轉。

改革攻堅

“十二五”規劃綱要(下稱《綱要》)將“改革攻堅,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單獨成篇,提出了諸多改革攻堅任務。《綱要》強調,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確改革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事實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革相關的體制機制是根本,例如要讓國內消費實現飛躍,必須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和統籌城鄉改革,要發展低碳經濟,必須靠推進資源價格領域的改革進行引導等等,所以說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綱要》制定的“一攬子”改革方案,預示著未來幾年我國社會各領域改革將得到協調全面推進,必將不斷攻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的各個難點,加速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