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898年設立旅遊協會的國際聯盟。
1919年改稱國際旅遊同盟。
1925年5月4日至9日在荷蘭海牙召開了國際官方旅遊協會大會。
1934年在海牙正式成立國際官方旅遊宣傳組織聯盟。
1946年10月1日至4日在倫敦召開了首屆國家旅遊組織國際大會。
1947年10月在巴黎舉行的第二屆國家旅遊組織國際大會上,決定正式成立官方旅遊組織國際聯盟,成為聯合國附屬機構,其總部設在倫敦。
1951年總部遷至日內瓦。
1969年聯合國大會批准將其改為政府間組織。
1975年1月2日正式改用現名,總部設在西班牙馬德里。
1977年,經聯合國大會和世界旅遊組織大會批准,世界旅遊組織和聯合國建立了聯繫。
1976年成為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在旅遊方面的一個執行機構,並在此身份下在全球實施了它所資助的大部分旅遊項目。
1996年,世界旅遊組織參加了聯合國雇員統一養老基金。
2003年11月成為聯合國專門機構。
宗旨
促進和發展旅遊事業,使之有利於經濟發展、國際間相互了解、和平與繁榮以及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信仰、尊重人權和人的基本自由,並強調在貫徹這一宗旨時要特別注意開發中國家在旅遊事業方面的利益。
組織機構
世界旅遊組織的組織機構包括全體大會、執行委員會、秘書處及地區委員會。
全體大會
全體大會(Assembly)為最高權力機構,每兩年召開一次,批准預算和工作方案,審議該組織重大問題。大會有正式成員和聯繫會員組成。附屬會員和其他國際組織代表以觀察員身份參加。 大會職能包括:選舉主席和副主席;選舉執行委員會成員;根據執行委員會建議任秘書長;選舉監察員;制定預算和財務管理條例。制定組織管理總方針、總體工作規劃;制定秘書處的人事條例;審查和批准組織及機構活動的工作報告;通過接受組織新成員建議;圍繞組織活動提出簽訂各種國際協定的建議。
執行委員會
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council)下設五個委員會:計畫和協調技術委員會、預算和財政委員會、環境保護委員會、簡化手續委員會、旅遊安全委員會。執行委員會每年至少召開兩次。一年至少召開兩次會議。成員數量為該組織成員國總數的1/5。成員由地區委員會推選,執委會提名,大會通過。2011年執行委員會成員為32個國家。聯繫成員及附屬成員委員會可各推選一位代表參加執行委員會的工作,但無投票權。
秘書處
秘書處負責日常工作,秘書長(Secretary-General)是世界旅遊組織的主要負責人,由執委會推薦,大會選舉產生,任期四年,可連任兩次 。2009年10月5日,塔利布·瑞法依當選秘書長,並於2013年獲連任至2017年。
地區委員會
地區委員會系非常設機構,負責協調、組織本地區的研討會、工作項目和地區性活動。每年召開一次會議。共有非洲、美洲、東亞和太平洋、南亞、歐洲和中東6個地區委員會。
觀測點
世界旅遊組織在中國設立有數個觀測點,分別在四川成都、廣西桂林陽朔、安徽黃山、湖南張家界、新疆喀納斯、河南(焦作-雲台山、洛陽-龍門石窟)、雲南西雙版納、江蘇常熟。
成員
世界旅遊組織成員分為正式成員(主權國家政府旅遊部門)、聯繫成員(無外交實權的領地)和附屬成員(直接從事旅遊業或與旅遊業有關的組織、企業和機構)。聯繫成員和附屬成員對世界旅遊組織事務無決策權。世界旅遊組織的成員包括156個國家,6個準成員和400多個附屬會員(代表私營部門,教育機構,旅遊協會和當地旅遊部門)。
成員國名單 :
國家 | 地區 | 加入 | 以前 | |
1 | 阿富汗 | 南亞 | 1975年 | |
2 | 阿爾巴尼亞 | 歐洲 | 1993年 | |
3 | 阿爾及利亞 | 非洲 | 1976年 | |
4 | 安道爾 | 歐洲 | 1995年 | |
5 | 安哥拉 | 非洲 | 1989年 | |
6 | 阿根廷 | 美洲 | 1975年 | |
7 | 亞美尼亞 | 歐洲 | 1997年 | |
8 | 澳大利亞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 2004年 | 1979 → 1990 |
9 | 奧地利 | 歐洲 | 1975年 | |
10 | 亞塞拜然 | 歐洲 | 2001年 | |
11 | 巴哈馬群島 | 美洲 | 2005年 | 1975 → |
12 | 巴林 | 中東 | 2001年 | 1977 → 1984 |
13 | 孟加拉國 | 南亞 | 1975年 | |
14 | 白俄羅斯 | 歐洲 | 2005年 | |
15 | 貝寧 | 非洲 | 1975年 | |
16 | 不丹 | 南亞 | 2003年 | |
17 | 玻利維亞 | 美洲 | 1975年 | |
18 | 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歐洲 | 1993年 | |
19 | 波札那 | 非洲 | 1995年 | |
20 | 巴西 | 美洲 | 1975年 | |
21 | 汶萊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 2007年 | |
22 | 保加利亞 | 歐洲 | 1976年 | |
23 | 布吉納法索 | 非洲 | 1975年 | |
24 | 蒲隆地 | 非洲 | 1975年 | |
25 | 高棉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 1975年 | |
26 | 喀麥隆 | 非洲 | 1975年 | |
27 | 維德角 | 非洲 | 2001年 | |
28 | 中非共和國 | 非洲 | 1995年 | |
29 | 查德 | 非洲 | 1985年 | |
30 | 智利 | 美洲 | 1975年 | |
31 | 中國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 1983年 | |
32 | 哥倫比亞 | 美洲 | 1975年 | |
33 | 剛果(金) | 非洲 | 1979年 | |
34 | 哥斯大黎加 | 美洲 | 1995年 | 1975 → |
35 | 象牙海岸 | 非洲 | 1975年 | |
36 | 克羅埃西亞 | 歐洲 | 1993年 | |
37 | 古巴 | 美洲 | 1975年 | |
38 | 賽普勒斯 | 歐洲 | 1975年 | |
39 | 捷克共和國 | 歐洲 | 1993年 | |
40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 1987年 | |
41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非洲 | 1979年 | |
42 | 吉布地 | 非洲 | 1997年 | |
43 | 多米尼加共和國 | 美洲 | 1975年 | |
44 | 厄瓜多 | 美洲 | 1975年 | |
45 | 埃及 | 中東 | 1975年 | |
46 | El Salvador薩爾瓦多 | 美洲 | 1993年 | 1975 → 1981 |
47 | 赤道幾內亞 | 非洲 | 1995年 | |
48 | 厄利垂亞 | 非洲 | 1995年 | |
49 | 衣索比亞 | 非洲 | 1975年 | |
50 | 斐濟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 1997年 | |
51 | 法國 | 歐洲 | 1975年 | |
52 | 加彭 | 非洲 | 1975年 | |
53 | 甘比亞 | 非洲 | 1975年 | |
54 | 喬治亞 | 歐洲 | 1993年 | |
55 | 德國 | 歐洲 | 1976年 | |
56 | 加納 | 非洲 | 1975年 | |
57 | 希臘 | 歐洲 | 1975年 | |
58 | 瓜地馬拉 | 美洲 | 1993年 | |
59 | 幾內亞 | 非洲 | 1985年 | |
60 | 幾內亞比索 | 非洲 | 1991年 | |
61 | 海地 | 美洲 | 1975年 | |
62 | 宏都拉斯 | 美洲 | 2001年 | 1975 → 1989 |
63 | 匈牙利 | 歐洲 | 1975年 | |
64 | 印度 | 南亞 | 1975年 | |
65 | 印尼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 1975年 | |
66 |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 南亞 | 1975年 | |
67 | 伊拉克 | 中東 | 1975年 | |
68 | l以色列 | 歐洲 | 1975年 | |
69 | y義大利 | 歐洲 | 1978年 | |
70 | 牙買加 | 美洲 | 1975年 | |
71 | 日本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 1978年 | |
72 | 約旦 | 中東 | 1975年 | |
73 | 哈薩克斯坦 | 歐洲 | 1993年 | |
74 | 肯亞 | 非洲 | 1975年 | |
75 | 科威特 | 中東 | 2003年 | 1975 → 1998 |
76 | 吉爾吉斯斯坦 | 歐洲 | 1993年 | |
77 |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 1975年 | |
78 | 黎巴嫩 | 中東 | 1975年 | |
79 | 賴索托 | 非洲 | 1981年 | |
80 | 賴比瑞亞 | 非洲 | 2011年 | |
81 | 利比亞 | 中東 | 1977年 | |
82 | 立陶宛 | 歐洲 | 2003年 | |
83 | 馬達加斯加 | 非洲 | 1975年 | |
84 | 馬拉威 | 非洲 | 1975年 | |
85 | 馬來西亞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 1991年 | 1975 → 1987 |
86 | 馬爾地夫 | 南亞 | 1981年 | |
87 | 馬里 | 非洲 | 1975年 | |
88 | 馬爾他 | 歐洲 | 1978年 | |
89 | 毛利塔尼亞 | 非洲 | 1976年 | |
90 | 模里西斯 | 非洲 | 1975年 | |
91 | 墨西哥 | 美洲 | 1975年 | |
92 | 摩納哥 | 歐洲 | 2001年 | |
93 | 蒙古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 1990年 | |
94 | 黑山共和國 | 歐洲 | 2007年 | |
95 | 摩洛哥 | 非洲 | 1975年 | |
96 | 莫三比克 | 非洲 | 1995年 | |
97 | 緬甸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 2012年 | 1995 → 1999 |
98 | 納米比亞 | 非洲 | 1997年 | |
99 | 尼泊爾 | 南亞 | 1975年 | |
100 | 荷蘭 | 歐洲 | 1976年 | |
101 | 尼加拉瓜 | 美洲 | 1991年 | |
102 | 尼日 | 非洲 | 1979年 | |
103 | 奈及利亞 | 非洲 | 1975年 | |
104 | 挪威 | 歐洲 | 2008年 | |
105 | 阿曼 | 中東 | 2004年 | |
106 | 巴基斯坦 | 南亞 | 1975年 | |
107 | 巴拿馬 | 美洲 | 1996年 | 1975 → 1993 |
108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 2005年 | |
109 | 巴拉圭 | 美洲 | 1992年 | |
110 | 秘魯 | 美洲 | 1975年 | |
111 | 菲律賓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 1991年 | 1975 → 1989 |
112 | 波蘭 | 歐洲 | 1976年 | |
113 | 葡萄牙 | 歐洲 | 1976年 | |
114 | 卡達 | 中東 | 2002年 | 1977 → 1986 |
115 | 韓國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 1975年 | |
116 | 摩爾多瓦共和國 | 歐洲 | 2002年 | |
117 | 羅馬尼亞 | 歐洲 | 1975年 | |
118 | 俄羅斯聯邦 | 歐洲 | 1975年 | |
119 | 盧安達 | 非洲 | 1975年 | |
120 | 聖馬利諾 | 歐洲 | 1975年 | |
121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非洲 | 1985年 | |
122 | 沙烏地阿拉伯 | 中東 | 22002年 | |
123 | 塞內加爾 | 非洲 | 1975年 | |
124 | 塞爾維亞 | 歐洲 | 2001年 | |
125 | 塞席爾 | 非洲 | 1991年 | |
126 | 獅子山 | 非洲 | 1975年 | |
127 | 斯洛伐克 | 歐洲 | 1993年 | |
128 | 斯洛維尼亞 | 歐洲 | 11993年 | |
129 | 南非 | 非洲 | 1994年 | |
130 | 班牙 | 歐洲 | 1975年 | |
131 | 斯里蘭卡 | 南亞 | 1975年 | |
132 | 蘇丹 | 非洲 | 1975年 | |
133 | 史瓦濟蘭 | 非洲 | 1999年 | |
134 | 瑞士 | 歐洲 | 1976年 | |
135 |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 | 中東 | 1975年 | |
136 | 塔吉克斯坦 | 歐洲 | 2007年 | |
137 | 泰國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 1996年 | 1975 → 1990 |
138 | 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 | 歐洲 | 1995年 | |
139 | 東帝汶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 2005年 | |
140 | 多哥 | 非洲 | 1975年 | |
141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美洲 | 2013年 | 1975→1977 |
142 | 突尼西亞 | 非洲 | 1975年 | |
143 | 土耳其 | 歐洲 | 1975年 | |
144 | 土庫曼斯坦 | 歐洲 | 1993年 | |
145 | 烏干達 | 非洲 | 1975年 | |
146 | 烏克蘭 | 歐洲 | 1997年 | |
147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中東 | ||
148 | 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 | 非洲 | 1975年 | |
149 | 烏拉圭 | 美洲 | 1977年 | |
150 | 烏茲別克斯坦 | 歐洲 | 1993年 | |
151 | 萬那杜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 2009年 | |
152 | 委內瑞拉 | 美洲 | 1975年 | |
153 | 越南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 1981年 | |
154 | 葉門 | 中東 | 1977年 | |
155 | 尚比亞 | 非洲 | 1975年 | |
156 | 辛巴威 | 非洲 | 1981年 |
六個準成員國和地區 :
國家 | 地區 | 加入 | 以前 | |
1 | 阿魯巴 | 美洲 | 1987年 | |
2 | Flanders | 歐洲 | 1997年 | |
3 | 中國香港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 1999年 | |
4 | 中國澳門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 1981年 | |
5 | 葡萄牙馬德拉群島 | 歐洲 | 1995年 | |
6 | 波多黎各 | 美洲 | 2002年 | 1985→1995 |
兩個觀察員 :
國家 | 地區 | 加入 | 以前 | |
1 | 教廷 | 歐洲 | 1975年 | |
2 | 巴勒斯坦 | 中東 | 1999年 |
主要活動
負責制定國際性旅遊公約、規則,研究全球旅遊政策,收集和分析旅遊數據,定期向成員國提供統計資料。參與旅遊領域的經濟活動,倡導以旅遊促進經濟發展、消除貧困、解決就業、與各國開展合作項目。為旅遊經濟活動提供諮詢、援助,開展技術合作。 工作任務主要包括:
•援助開發中國家發展旅遊事業。為各個國家旅遊計畫提供援助,援助包括旅遊發展戰略規劃、物質技術和幹部保障、制定和落實旅遊計畫、職業培訓和幹部培訓等。
•促進各成員國旅遊教育發展。
•解決旅遊者和旅遊項目有關的安全保障。簡化旅遊、旅行和訪問的有關手續問題,促進政治經濟一體化和國際人文合作的加強。
•幫助籌建各個國家政府的旅遊管理機構,發揮政府的職能和作用。
•促進旅遊電子技術的發展,收集整理和傳播旅遊統計資料。
•每年的9月27日慶祝世界旅遊日向全世界普及旅遊理念,每年都推出一個世界旅遊日的主題口號。同時選定一個國家作為主會場主辦慶祝活動。
•組織召開世界旅遊會議。
同中國關係
1975年5月,世界旅遊組織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
1983年10月5日,該組織第五屆全體大會通過決議,接納中國為正式成員國,成為它的第106個正式成員。
1987年9月,在第七屆全體大會上,中國首次當選為該組織執行委員會委員,並同時當選為統計委員會委員和亞太地區委員會副主席。
1991年,中國再次當選為該組織執委會委員。祝善忠出任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執行主任。
2003年10月,世界旅遊組織第15屆全體大會在北京舉行。
2011年10月9日~13日,第19屆世界旅遊組織全體大會通過2011~2015年執委會16個選舉決議,中國成功連任執委會成員國。
經費
世界旅遊組織用於行政和完成工作規劃的經費預算開支主要靠成員繳納的會費,以及根據財政條例所得的其它進款。預算計畫由秘書長制定,期限為兩年。預算支出由兩位監察員進行審計,監察員由大會批准,任期兩年,可以連任。監察員除研究經費以外,還要對有關資金的效益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檢查出納情況及整個財政及財務工作。
出版物
出版刊物以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出版。出版刊物有《世界旅遊組織訊息》、《旅遊發展報告(政策與趨勢)》、《旅遊統計年鑑》、《旅遊統計手冊》和《旅遊及旅遊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