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葉芝

【葉芝,W.B.】

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ButlerYeats(1865~1939)亦譯“葉慈”、“耶茨”,愛爾蘭詩人、劇作家

W.B.葉芝W.B.葉芝
,著名的神秘主義者。1865年6月13日出生於都柏林。1923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早期作品帶有唯美主義傾向和浪漫主義色彩。90年代後,因支持愛爾蘭民族自治運動,詩風逐漸走向堅實明朗和接近現實。20世紀20年代中期後,因接近人民生活和熱心玄學派詩歌研究,作品融現實主義、象徵主義和哲理思考為一體,以洗鍊的口語和含義豐富的象徵手法,表現善惡、生死、美醜、靈肉的矛盾統一,具有較高藝術價值。代表作有詩劇《胡里痕的凱薩琳》(1902)、《1916年的復活節》(1921)等。突出詩作有《鐘樓》(1928)、《盤鏇的樓梯》(1929)及《駛向拜占庭》等。葉芝是“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袖,也是艾比劇院(AbbeyTheatre)的創建者之一。曾在都柏林大都會美術學院學習繪畫,1887年開始專門從事詩歌創作,被詩人艾略特譽為"當代最偉大的詩人"。但葉芝一向對戲劇有濃厚的興趣,先後寫過26部劇本。1939年1月28日,在法國南部羅克布魯納逝世。

葉芝早年的創作仍然具有浪漫主義的華麗風格,善於營造夢幻般的氛圍,例如他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凱爾特曙光》便屬於這種風格。然而進入不惑之年後,在現代主義詩人伊茲拉·龐德等人的影響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參與愛爾蘭民族主義政治運動的切身經驗的影響下,葉芝的創作風格發生了比較激烈的變化,更加趨近現代主義了。

葉芝不僅僅是艾比劇院的決策者之一,也曾擔任愛爾蘭國會參議員一職。他十分重視自己的這些社會職務,是愛爾蘭參議院中有名的工作勤奮者。葉芝曾於19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藝術化且洋溢著靈感的詩作表達了整個民族的靈魂”。1934年,他和拉迪亞德·吉卜林共同獲得古騰堡詩歌獎

早年的生活和作品

葉芝出生於距離愛爾蘭首都都柏林不遠的山迪蒙(Sandymount)。他的父親約翰·巴特勒·葉芝是亞麻商人傑維斯·葉芝的後裔。這位商人卒於1712年,他的孫子班傑明娶了基爾岱爾郡的望族之女瑪麗·巴特勒。約翰·葉芝結婚的時候正在學習法律,但是很快他便輟學,轉而學習畫肖像畫。他的母親(即威廉·巴特勒·葉芝的祖母)蘇珊·瑪麗·波雷克斯芬來自斯萊果郡(CountySligo)上一個盎格魯-愛爾蘭裔家族。詩人出生後不久,便遷至位於斯萊果的大家族中,他本人也一直認為是斯萊果郡孕育了自己真正的童年歲月。巴特勒-葉芝家族是一個非常具有藝術氣息的家族。詩人的哥哥傑克後來成為一位著名的畫家,而他的兩個姐妹伊莉莎白和蘇珊則均參加過著名的“工藝美術運動”。

為了詩人父親的繪畫事業,葉芝的家庭後遷至倫敦。起初,葉芝和他的兄弟姐妹接受的是親職教育。詩人的母親由於非常思念故地斯萊果,經常給孩子們講家鄉的故事和民間傳說。1877年,威廉·葉芝進入葛多芬國小(Godolphin),並在那裡學習了四年。不過威廉似乎並不喜歡在葛多芬的這段經歷,而且成績也並不突出。由於經濟上的困難,詩人全家於1880年底遷回了都柏林。起初住在市中心,其後搬到位於郊外的皓斯(Howth)。

在皓斯的時光是詩人重要的發展階段。皓斯周圍是丘陵和樹林,相傳有精靈出沒。葉芝家雇了一個女僕,是一個漁人的妻子,她熟知各類鄉野傳奇,娓娓道來的神秘冒險全都收錄在後來出版的《凱爾特黃昏》里。

1881年10月,詩人在都柏林的伊雷斯摩斯·史密斯中學(ErasmusSmith)繼續他的學業。他父親的畫室就在這所學校附近,於是詩人經常在那裡消磨時光,並結識了很多都柏林城的藝術家和作家。在這段時間裡,葉芝大量閱讀莎士比亞等英國作家的作品,並和那些比他年長許多的文學家、藝術家們討論。他於1883年12月從這所中學畢業,其後他便開始了詩歌的創作。1885年,葉芝在《都柏林大學評論》上發表了他的第一部詩作,以及一篇題為《賽繆爾·費格森爵士的詩》的散文。從1884年到1886年,他就讀於位於基爾岱爾大街的大都會藝術學校(MetropolitanSchoolofArt),也就是如今愛爾蘭國家美術與設計學院的前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