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T策略性短期心理治療

《SKT策略性短期心理治療》,作者蘇茲,年月由廣東省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書為心裡健康保健書。

《SKT策略性短期心理治療》

晴朗天心理諮詢系列,《策略性短息心理治療》指導手冊,【德】 蘇茲(Sulz,S.K.D.)\著,林璐 潘艷\譯,袁榮親 【德】Angelika Schlegel \審訂;廣東省教育出版社

推薦序一

李先生是一位28歲的會計師,他受過非常正規的專業教育,有極強的業務能力,但卻在長達四年的時間裡無法與同事和上司正常交往。他害怕向主管匯報工作,擔心主管對其工作不滿意,每當這個時候,他就出現口乾、面紅、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頭腦發脹等症狀。為逃避現實,他甚至經常假裝生病,有時一個月都不上班。通過認知行為治療,李先生的症狀一度有所好轉,但半年後又重新出現並且加重。
2004年春天,我參加了來自德國安琪(Angelika Schlegel)老師在廣州舉辦的心理督導師培訓。在訓練中,我將李先生的案例提交督導。安琪老師利用策略性短期心理治療(SKT)的方法對該案例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她認為,在李先生的童年時期,他的父母可能對他寄予過高的期望,從而導致過於嚴苛的管教。當受到父母嚴厲指責或懲罰時,為了避免受到更大的傷害,李先生創造了保護性恐懼情緒,用以代替原始的憤怒情緒,這引發了他的沉默和逃避行為。長大後,在人際交往中,他的憤怒情緒仍然無法表達,而同樣以恐懼代替憤怒,從而導致了他目前的人際溝通的障礙。在安琪老師的指導下,我們運用策略性短期心理治療的方法,協助李先生認識到他的情緒成長的障礙,幫助他學習正確表達他的原始情感,以獲得自我成長,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在安琪老師的督導過程中,我進一步了解了SKT的相關理論和技能,從而對SKT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和關注,萌發了將該治療理論和方法介紹到國內來的想法。這個想法得到安琪老師的支持,通過安琪老師的熱心聯絡,我們幸運地得到SKT的發明者和作者Serge K.D.Sulz博士的慷慨授權,為本書在中國的翻譯出版獲得了法律上的保障。同樣幸運的是,在一次與廣東教育出版社嚴奉強先生的談話中得知,他正在籌備出版有關心理諮詢方面的圖書,我向他提及SKT的項目,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立即著手組織《策略性短期心理治療》本書的出版工作。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德語系的林璐老師和潘艷老師,在繁忙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之餘,也非常愉快地接受並完成了本書的翻譯工作。

推薦序二

心理問題的解決,最終有賴於當事人投入有效的行動,並在解決自身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心理諮詢的目標應該是滿足當事人的需要,而不是滿足諮詢師的需要。現實中完整的人既具備自我責任感和潛能,又存在巨大的惰性。因此,心理諮詢不能只有無條件的關注,而缺乏挑戰。必須在盡力保護當事人的自我責任的前提下,藉助諮詢師的積極的態度和高超技藝的影響,激勵和幫助當事人投入行動,這樣才能達到諮詢的目標。目前國內諮詢師們所缺乏的就是諮詢技能的訓練。許多諮詢師在諮詢實踐中,不知道如何使來訪者投入行動,不知道如何給來訪者布置作業,或者如何檢查和討論作業,從而使來訪者誤認為就像身體疾病可以在醫院治療一樣,他的問題應該在諮詢室就地解決。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SKT指導手冊通過結構性的訪談使諮詢師在了解來訪者的問題之後,就快速地做出諮詢和治療的計畫。詳盡的作業和訓練能使來訪者明白,除了諮詢師的努力之外,要解決問題還需要自己的行動。這樣使來訪者充滿了信心,使諮詢按照預定的目標前進。因此,可以說,本書是心理諮詢師的一本極為實用的指導手冊。它將指導諮詢師如何發現來訪者的保護性情緒,以及這種保護性情緒背後所存在的心理創傷,從而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這本書同時對作業和訓練方法有詳盡的指導,因此,對自我解決問題和自我成長的個體,也是一本非常有用的自我成長指導手冊。
袁榮親
晴朗天心理諮詢中心
《策略性短期心理治療》推薦序二

什麼是策略性短期心理治療

策略性短期治療的目的在於,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減少人的情緒問題,並幫助他從心理上實現成長。它為健康的成長確定了方向,並為大幅提高人的內部潛力提供動力。
——蘇茲(Sulz,S.K.D.)

治療理論

策略性短期治療(SKT)的基礎是心理障礙的成長理論。
認知——情緒成長理論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父母往往會犯兩個根本錯誤。一方面,他們誤以為學齡前的兒童擁有與成年人相同的情緒和認知接受過程。他們沒有認識到孩子對信息的加工其實是以另一種方式進行的,因此,他們僅僅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的嘗試必然以失敗告終。這就導致了父母的第二個根本的錯誤行為,即以攻擊性和敵意的態度去對待孩子,而孩子則像充電池一樣逐漸被這種攻擊充滿。因為孩子還不具備調適矛盾心理的能力,所以他對父母的感情只能走向愛或恨這兩個極端。由於現實生活中對父母的依賴,孩子為了生存就不得不保持他對父母的愛,而壓抑他的攻擊欲望,並最終把這種欲望從自己的意識中摒除出去。為了實現這一點,孩子就形成一種行為定勢,這種行為定勢在成人的世界裡其實是有缺陷的,它是兒時的生存規則的一種體現,會阻礙人格的繼續發展,並最終導致心理疾病的症狀。這類人無法在依賴他人的需求和自主的需求間找到平衡。他們的情緒也是有缺陷的。
由於情緒對行為的決定性意義,導致我們所熟知的臨床表現出來的人格類型只是少數幾種固定不變的行為模式,人類有意識的認知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無足輕重。為了說明這一點,數種引入了自主心理(一切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和認識)和自動心理(在緊急狀態下不受我們意識影響的心理自動調節)兩個相對的概念。有一種認知理論認為,人的歷史是由自主心理的有意識認知決定的,這是人們一直一來的誤解,自動心理的理論將駁斥這種錯誤的觀點。
這裡所介紹的心理障礙的情緒——認知成長理論是以Piagets(1981)、Kohlbergs(1974)和Kegans(1986)的認知成長理論為基礎的。根據這一理論,對於父母長期或強烈讓孩子產生挫敗感或造成心理創傷的行為,孩子認知的成長無法幫助他恰當地作出應對。這類行為會導致孩子形成扭曲的自我認識和世界觀,而且直到成年後還無法更正。比方說,有些人堅信自己的攻擊欲望是危險的,它會摧毀人類,因此必須竭盡全力去壓抑這種攻擊的欲望。

治療結果

此外這種理論還表明,與認知成長相比,孩子的情緒成長發展得極為緩慢。父母給孩子帶來創傷的行為讓孩子不得不用恐懼來壓抑自己的情緒和衝動,這導致情緒成長停滯不前。因為情緒與相應認知的聯繫被截斷了。
情緒和衝動無法被“釋放”,因此受到嚴重威脅。它們無法進入一個統一的情緒——認知意義結構,也就無法被運用於有意識的認知指導。
只有排除了心理成長的障礙,才有可能順利進入下一個成長階段。
——摘自《策略性短期心理治療指導手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