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伍德豪斯

佩勒姆·G·伍德豪斯爵士(Sir Pelham Grenville Wodehouse,1881年10月15日-1975年2月14日),英國幽默小說家,七十多年的寫作生涯,受到無數讀者的歡迎,至今他的作品還廣為流傳。雖然他的一生經歷了社會動盪和政治運動,而且很長一段時間是在法國和美國度過,伍德豪斯作品的主要背景還是一戰前英國的上流社會。這和他的個人經歷有關,他生長於斯,在這裡接受教育,並開始早期的寫作生涯。

作為公認的英文散文大家,伍德豪斯受到很多與他同時代的和後來的現代作家的欽佩,前者如海萊爾·貝

2222

洛克 ,伊夫林·沃 ,以及吉卜林,後者如道格拉斯·亞當斯薩爾曼·魯西迪 以及特里·普拉切特 。肖

恩·奧凱西 形象地稱伍德豪斯是“英國文學表演的跳蚤市場”(English literature's performing flea),伍

德豪斯在寫給朋友Bill Townend的一系列信中,以此作為標題

除了最負盛名的《Jeeves》系列和《布蘭丁斯城堡》系列小說及短篇小說外,伍德豪斯當過編劇,參與創作了15部劇本,還給三十幾個歌舞喜劇片寫過250首歌詞。比如1934年,他與科爾·波特合作過歌舞劇《雙圓爭輝》 。作曲家傑羅姆·克恩 、蓋伊·博爾頓也常與他合作,例如他給傑羅姆·克恩的《畫航璇宮》 (1927)中的熱門歌曲《Bill》寫了歌詞,給格什溫 與龍伯格 的歌舞劇《羅莎莉》(1928)作詞,與魯道夫·弗里姆爾 合寫了改編自《三個火槍手》的歌舞劇。(1928年)。

早期生活

佩勒姆·伍德豪斯,親朋好友都叫他“梅子”(把Pelham 快點念,很容易讀成Plum),他母親埃莉諾(Eleanor)還在格德郡串門時,他就提前出世了。他父親亨利(1845年-1929年)是駐香港的英國法官。幾個世紀以前,伍德豪斯家族就開始世世代代住在諾福克郡。伍德豪斯的名字 Pelham ,是繼承他祖父老佩勒姆的。
三歲時,伍德豪斯就被帶回英格蘭,由奶媽撫養。15歲以前,他輾轉於多個寄宿學校,跟父母相處的日子加起來不到六個月。他跟他哥哥阿米恩(Armine)十分親近,二人都熱愛藝術,時常交換心得。伍德豪斯用不間斷地寫作來填補生活的空虛。學校放假時,他大多數時間是跟他這個或那個姑媽在一起,所以很可能他對“一群嘰嘰喳喳的姑媽”的恐懼,是從這裡開始的,反映在小說里是Bertie Wooster嚇人的姑媽Agatha和姑媽dahlia,是《布蘭丁斯城堡》中對侄子侄女特別嚴厲的康斯坦斯·基伯夫人。
伍德豪斯中學就讀於倫敦市郊的達利奇學院(Dulwich College),一所著名的私立寄宿男校,後來這所學校的圖書館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在達利奇的生活很得意,他既是出色的學生,在體育方面也有特長。他是古典文學六級成員(只有最傑出的學生才有資格加入),任學生會長,負責編輯校刊《The Alleynian》,多次在音樂劇和舞台劇上當男主角,參加了第十一屆板球比賽,和第十五屆英式橄欖球比賽,給學校爭了光,他還代表學院參加拳擊比賽(後來因為視力不好沒去成),代表小組參加田徑項目。
伍德豪斯的哥哥阿米恩(Armine),獲得牛津大學的古典文學獎學金(後來畢業拿到一等學位)。佩勒姆本來計畫像他哥哥一樣上牛津,但由於印度盧比貶值,他爸爸的工資縮水,迫使他放棄這個想法。爸爸給他在“香港上海銀行”(就是現在的滙豐銀行)找了份工作,在倫敦幹了兩年以後,他被派往海外支行。但是,伍德豪斯對銀行的差事絲毫不感興趣,也知道自己不是那塊料。在銀行上班的時候,他就利用空餘時間來寫作。1902年,成為《環球》(如今停刊了)的記者,後來剛好有個朋友離任,伍德豪斯就接管了他的幽默小品專欄。他定期給《潘趣》雜誌投稿,還給男生看的雜誌《隊長》、《公學》寫故事,這些文章後來結集出版,成為他第一本小說集。1909年,他在格林威治時,賣給《大都會》和《科利爾》雜誌兩部短篇小說,賺了500美元,比他以前賺的多。於是他辭掉《環球》的工作,留在紐約,他定期給創刊不久的《名利場》雜誌撰稿(用的是許多不同的筆名)。但錢還是不夠花,1915年,還沒等《星期六晚郵報》連載他的《Something New》,他就迎來了“首次破產”。在這前後,他開始與蓋伊·博爾頓,傑羅姆·克恩合作(最後達到18部)歌舞喜劇片。
三十年代,他在好萊塢當過兩次短期的編劇,自稱待遇不菲。 他也有許多小說也在《星期六晚郵報》和《海濱》等雜誌上連載,稿費也不少。
1914年,伍德豪斯娶了Ethel Wayman為妻,妻子帶過來一個女兒Leonora。伍德豪斯沒有親生的孩子。可能是因為他青春期的時候得了腮腺炎,導致他不能生育

遠離英國的日子

雖然伍德豪斯和他的小說都公認為屬於典型的的英國風格,但1914年以後,他就在英國和美國兩頭跑。1934年,在英美兩國對他作品雙重課稅的壓力下,他選擇定居法國。他也對政治和國際局勢極其冷淡。1939年二戰爆發,他仍留在法國的勒圖凱(Le Touquet)海邊的家裡,沒有回到英國,顯然他沒有認識到國際衝突的嚴重。隨後他在1940年,被德國監禁,拘留了一年,起初在比利時,後來轉往上西里西亞(現在波蘭境內)的Tost(即現在的托謝克,Toszek)。他曾說,“如果上西里西亞都這樣,很難想像下西里西亞該是什麼地步。”
在托斯特,為了活躍氣氛,他常給獄友們講幽默段子。出獄以後,在他還有幾個月就要過六十歲生日的時候,納粹慫恿他以獄中的幽默段子為基礎寫了一系列廣播劇,聽眾對象是美國。伍德豪斯認為自己在監禁期間還能保持樂觀頑強,這一點很值得欽佩。然而,戰時的英國,人們沒有開玩笑的閒情逸緻,而且這個廣播讓他遭受許多非難,人們指責他站在納粹這邊,出賣祖國。有的圖書館甚至取締了他的書。批評他最嚴重的人是A.A.米爾恩,《維尼熊》的作者。作為反擊,伍德豪斯以荒誕人物Timothy Bobbin作為主角,寫了一系列打油詩,戲仿了米爾恩寫的兒童幽默詩歌。伍德豪斯的維護者中有伊夫林·沃和喬治·奧威爾。英國安全局軍情5局的一項調查支持奧威爾的觀點,即伍德豪斯人是幼稚可笑,但決不是叛國賊。1980年代解密的檔案顯示,在巴黎居住期間,納粹支付了伍德豪斯生活費。但1999年,軍情5局根據英國公共檔案館的檔案資料,證明他是清白的。
種種批評迫使伍德豪斯和夫人搬去紐約,永久定居下來。伍德豪斯被德國監禁期間,Leonora去世了,除了Leonora,他們沒有第二個孩子了。1955年,他成為美國公民,再沒回到祖國,在紐約長島的Remsenburg度過餘生。

晚年

在他93歲去世前不久,被封為得(第二等)高級英帝國勳爵士。之所以這么晚才得到勛位,是因為受“德國廣播事件”的牽連。在接受BBC採訪時他說,自己已經得到爵位,又在杜莎夫人蠟像館裡有自己的蠟像,他已經別無所求了。考慮到健康狀況,醫生建議他不要去倫敦,勛位是他妻子後來向英國領事代領的。
2000年,為了紀念伍德豪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波靈格大眾伍德豪斯獎”(Bollinger Everyman Wodehouse Prize)成立了,該獎每年頒發給英國最佳幽默作品。

創作態度

伍德豪斯對自己的作品很謙虛,1957年,在《年過七十》(Over seventy)中,他自云: “我從事所謂的輕文學,幹這一行的人,有時被稱為幽默家,常為知識分子所不齒。”

文學品位及影響

在一篇文章里,伍德豪斯提到了幾個當代他十分敬重的幽默家。其中包括弗蘭克·沙利文 ,A. P.赫伯特,和亞歷克斯·阿特金森 ,伍德豪斯在《年過七十》中,曾為後者健康的每況愈下感到惋惜,“我希望在每個街角看到一個A. P.赫伯特,在每個小酒館看到一個亞歷克斯·阿特金森。”他在《聖奧斯丁故事集》 中諷刺了現代文學批評。《湯姆·布朗問題》(The Tom Brown Question)戲仿了分析荷馬的學者,《註解》(Notes)批評了古典文學和英國文學評論家,並且出人意外地詳談了布朗寧的意義。在《作品》(Work)中,伍德豪斯稱維吉爾“生硬”,“假大空”,相反,埃斯庫羅斯是“調皮鬼”。莎士比亞和丁尼生對他影響很大,在拘留期間他隨身攜帶的正是他們的書。伍德豪斯似乎對傳統的英國驚悚小說也很感興趣,1960年代加文·萊爾 [17] 和喬治·麥克唐納·弗雷澤 [18] 的小說一出版,他就擊節稱讚。後來,他愛看納歐·馬什 和雷克斯。史陶特 寫的推理小說,愛看電視劇《The Edge of Night》,樂此不疲。

筆下人物

伍德豪斯筆下的人物,並不是一開始就受人歡迎,尤其是缺心眼兒的紈絝子弟Bertie Wooster。英國公共檔案館的資料透露,1967年,伍德豪斯獲得名譽勛位 [21] ,駐華盛頓的英國大使Patrick Dean爵士則認為,“伍德豪斯筆下的Bertie Wooster這種人,正是我們英國人要竭力根除的。”
伍德豪斯筆下的人物常常是怪胎,有些特殊的戀物情結,比如Emsworth勳爵迷戀豬,Gussie Fink-Nottle迷戀蠑螈,Archibald Mulliner迷戀襪子。缺心眼兒的主人公,善良溫厚,與世無爭,本來好心替朋友出主意,但無一例外地把事情搞得更糟。
然而,伍德豪斯筆下的貴族,許多都扮演“丑角”。他筆下經典的紈絝子弟往往是怪人,總使自己陷入麻煩的境地。
親戚,尤其是姑媽和叔叔,通常被誇張地描繪成掌握婚姻和經濟大權的角色,或者至少作為讓生活充滿苦難的存在。他的小說里,朋友往往不是逆境中的安慰,而是麻煩的淵藪。主人公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只為換得朋友一笑。故事中的壞人(尤其是情敵)常常很可怕,幸好在最後大團圓式的結尾,他們都會得到應有的懲罰。
警察和治安管的形象往往是有威脅性的,但容易受騙上當的,被他們抓了很好辦,只要地臨時報個假名字就好了。偷警察頭盔這一動機被多次提起。
伍德豪斯回到古羅馬喜劇的創作手法(例如喜劇家普勞圖斯 [22] ),使用類型角色 [23] ,他筆下的僕人遠比主人有頭腦得多,尤以Jeeves最甚。Jeeves無數次把Bertie Wooster從水深火熱的處境中拯救出來。同樣的手法也套用在精明能幹的秘書Baxter與稀里糊塗的Emsworth勳爵的關係上。

情節

雖然他的情節貌似公式化,但伍德豪斯的天才在於,成功地鋪設了幾條複雜交錯的主線,讓故事的主人公麻煩重重,最後結尾毫無例外地都是皆大歡喜。一般,主人公的親戚或朋友遇到什麼難題,強迫主人公趟這趟渾水,最後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都漂亮地解決了。長篇的作品線索鋪設得很巧妙,往往故事發展到一半時主人公身陷多重困境。傑出的例子是《The Code of the Woosters》,多數章節里,故事的最後一句發生戲劇化的轉折,把主人公推向更棘手的處境。
訂婚是他的小說中常見的主題,男人常常因為某種阻礙不能跟心愛的女人訂婚,恰好在這時候,他不知道怎么就跟一個他不愛的女人訂婚了,需要找個理由抽身,但又不能直接取消婚約(有悖紳士精神)。例如《Something Fresh》中的Freddie,他跟Peters小姐的婚事告吹,因為她跟George Emerson私奔了。女朋友把白痴的未婚夫蹬了,跟朝氣蓬勃的男人跑了,本來該是件難過的事,但作者巧妙地把氛圍處理得輕鬆愉快,Freddie對此一點也不當回事,他更感興趣的是與令人尊敬的偵探小說家Ashe Marson見面。(《Something Fresh》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單身男青年,畢業於牛津,當過家庭教師,在報紙上發表過偵探小說)
冒名頂替和隨之而來的混亂在《布蘭丁斯城堡》系列小說里尤為常見。
賭博也是常出現的情節,而且賭局的結果往往有人幕後操縱。
另一個顯著的主題是酒,很多情節圍繞主人公喝醉展開。伍德豪斯自己就好酒,這一點很清楚,他形容過種種醉態,被後人奉為經典:醉如失靈的指南針分不出東南西北,胃裡翻江倒海如混凝土攪拌車,等等。此外,他還多次提到一種叫“五月皇后”的酒,借Fred叔叔之口,是這么形容它的,“任何一種品質上好的乾香檳,兌上白蘭地利口酒、雅馬邑、茴香酒、黃色利口酒、烈性黑啤酒,就可以享用了。”故事裡的人物常常藉此壯膽,例如向心上人求婚。

作品

伍德豪斯著作頗豐,在他長達73年的寫作生涯中(1902-1975),一共寫了96本書,包括小說,短篇故事集,歌舞喜劇。短篇故事和長篇小說里,許多角色和場景是重複出現,貫穿始終的,讀者就以此把他的作品分為幾個“系列”。
《布蘭丁斯城堡》系列
(後來伍德豪斯命名為《布蘭丁斯城堡傳奇》)小說虛構了居住在布蘭丁斯城堡的鄉村貴族的生活。主要角色有怪胎Emsworth勳爵,特別迷戀他那頭得獎的豬——“布蘭丁斯皇后”,一度也同樣迷戀獲獎的南瓜——“布蘭丁斯希望之星”。
無事忙俱樂部》系列
講的是倫敦一家鬧哄哄的俱樂部里,一群無所事事的有錢人的那點破事兒。無事忙俱樂部的故事出自Jeeves系列小說,也因為一系列短篇故事而自成一系。代表人物如俱樂部成員Freddie widgeon 和Bingo Little,以及多次出現的小角色百萬富翁Oofy Prosser。
《高爾夫球和Oldest Member》系列
故事是圍繞沃德豪斯最感興趣的事物——高爾夫球展開的,故事中的人物都把高爾夫球當作畢生追求的事業。主人公沒有名字,他是高爾夫球俱樂部資格最老的成員,所以人稱The Oldest Member。
《Jeeves和Wooster》系列
是以有錢而沒大腦的Bertie Wooster的口吻敘述的。他和他的朋友們常把自己陷入荒謬又倒霉的困境,而他足智多謀的男僕Jeeves總有辦法拯救他們於危難之際。《Jeeves和Wooster》系列,或簡稱《Jeeves》系列小說,是伍德豪斯最著名的作品。它的價值還在於,裡面有很多二戰前英語俚語。比如Bertie 常說的"What ho!", "pipped", "bally",等等。這一點,伍德豪斯之於英國文學,與達蒙·魯尼恩之於美國文學有類似之處。
《Mulliner先生》系列
主人公Mulliner,喜歡在酒吧里滔滔不絕地講述他們Mulliner家族的奇談怪事。有時聽眾會對他的長篇大論感到厭倦,有意思的是,聽眾的身份不用名字,而是用他們喝的飲料表示,例如“熱蘇格蘭威士忌加檸檬”,或者“雙份威士忌加水”。
校園系列
伍德豪斯的早期創作,相對寫實。虛構了聖奧斯丁公學和Wrykyn公學。
《The Psmith》系列
主人公是個萬事通,舉止優雅,魅力非凡。最後一部Psmith小說《交給Psmith》中,《布蘭丁斯城堡》故事有交叉——Psmith住在布蘭丁斯城堡,為Emsworth勳爵工作,還和Emsworth的次子Freddie Threepwood交了朋友。Psmith這個人物首次出場,是在校園系列小說《Mike》中。
《The Ukridge》系列
主人公Stanley Featherstonehaugh Ukridge是一個有魅力但沒有原則的人,總是想法設法騙朋友的錢花。
《Fred叔叔》系列
主人公是一個古怪的伯爵,住在Ickenham,總想法設法逃脫妻子的控制,妻子一不在旁邊,他就鬧騰得天翻地覆,而自己覺得這樣“輕鬆甜蜜”。頑皮大膽,喜歡惡作劇,比如經常喬裝打扮成別人。他的這些故事由侄子和朋友Reginald "Pongo" Twistleton的視角展開的,他在布蘭丁斯城堡中也表演過他的“喬裝戲”。

作品改編

和他數量頗豐的著作相比,根據他原著改編的作品卻為數不多。他不願意看到別人把Jeeves系列拿去改編:
“像Jeeves這樣的博學多才的人,過人之處就在於他最起碼的人格不允許自己為了金錢而出賣藝術。這些年來,有人要我為了商業利益,把他出賣給劇院老闆,電影巨頭,喜劇製片人,甚至一家美國報紙的編輯打算用他的形象來搞連環畫。儘管契約很有誘惑力,但只要聽到Jeeves暗示反對的咳嗽聲,和他低聲說“我並不贊同,先生。”我就良心發現了。Jeeves知道自己的位置,只在書的封面和封底之間。”(1967,摘自《Jeeves的世界》全集中的引言)
就算由他自己把作品改編成電影,他也不感興趣。1930年,米高梅電影製片公司把他聘請來,卻很少用到他:“他們每星期付給我2000美金……卻找不到事讓我乾。”後來1937年,他回到米高梅,創作電影劇本《羅莎莉》,每星期拿2500美元的報酬,舒舒服服地住在好萊塢,但即便這樣,他還說“我對這樣的生活並不滿意,我不喜歡搞電影這套東西。”
然而,他跟伊恩·海伊(Ian Hay)合作很愉快,1928年,海伊把伍德豪斯的《困苦中的年輕女人》(A Damsel in Distress)改編成舞台劇,由海伊,伍德豪斯和A.A.米爾恩共同投資製作。伍德豪斯和海伊一起去蘇格蘭度假,發現彼此有很多共同愛好。1929年,伍德豪斯繼續于海伊合作,把海伊的小說《咩咩小黑羊》搬上舞台,1930年,二人又合寫了劇本《交給Psmith》。
1937年,由伍德豪斯編劇的歌舞片《困苦中的年輕女人》上映,弗雷德·阿斯泰爾 [24] ,喬治·伯恩斯 [25] ,格雷西·艾倫 [26] ,和瓊·芳登 [27] 主演,格什溫兄弟創作詞曲。1962年,改編電影《The Girl On The Boat》,由諾曼·溫斯頓,米利森特·馬丁,以及理察·布賴爾斯主演。
布蘭丁斯城堡系列和Jeeves系列小說都被BBC改編過電視劇:Jeeves系列被改編過兩次,一次是在1960年代的電視劇《Wooster的世界》,由伊恩·卡麥可扮演Bertie Wooster,Dennis Price 扮演Jeeves;第二次是在1990年代的電視劇《萬能管家》(Jeeves and Wooster),休·勞瑞扮演Bertie Wooster,史蒂芬·弗萊扮演Jeeves。另外,戴維·尼文 [28] 和阿瑟·特雷徹也分別演過Bertie和 Jeeves,在1930年代的短篇電影《謝謝,Jeeves》,對原著改動很大的。續集《加把勁兒,Jeeves》在沒有Bertie 的情況下,特雷徹單獨演了Jeeves。
1975年,安德魯·勞埃德·韋伯 [29] 創作了一處出音樂劇,原名叫《Jeeves》,1996年,重新修改後的劇本更名為《By Jeeves》,大受歡迎,後來在百老匯上演,演出還錄製了電影版,電視台也放映過。
1995年,BBC拍了電影《Heavy Weather》,彼德·奧圖 [30] 飾演Emsworth勳爵,理察·布賴爾斯,(之前演過《The Girl On The Boat》)飾演Emsworth的哥哥Galahad Threepwood。
1936年,《Piccadilly Jim》首次拍成電影,由羅伯特·蒙哥馬利 [31] 主演。2004年,Julian Fellowes寫了另一個版本的劇本,由Sam Rockwell主演,不過電影並不成功。
1975年,BBC播出了一部題為《伍德豪斯劇場》的電視劇,該劇主要根據是“Mulliner”系列故事拍的,主演是John Alderton 和Pauline Collins。第一集是伍德豪斯親自介紹的,想來很不同尋常,那時他93歲高齡了,就在電視劇播放的當年他去世了。 由Dudley Moore 和 John Gielgud主演的《亞瑟》及其續集《亞瑟2:On the Rocks》,也是根據“Bertie和Jeeves”系列中的人物改編的,雖然沒有正式承認,但電影中的很多台詞和情節,包括跟訂婚有關的情節,都直接受伍德豪斯人物的影響。
想知道更多世界範圍內受伍德豪斯影響的電影電視作品,可參考Brian Taves寫的人物史《伍德豪斯於好萊塢:編劇,諷刺與改編》(P.G. Wodehouse and Hollywood: Screenwriting, Satires, and Adaptations)McFarland, 2006。

外部連結

Wodehouse societies
P G Wodehouse Society.org.uk - The P G Wodehouse Society (UK): events, Tony Ring's Information Sheets, quiz
Wodehouse.org - TWS, The Wodehouse Society (North America): events, links to essays
Other Wodehouse Societies (Australia, Belgium, Finland, India, Italy, Netherlands, Russia, Sweden)
Wodehouse info
A Celebration of P G Wodehouse - Annotated bibliography, characters index, text annotations
P G Wodehouse Books.com - Guide to PG Wodehouse: bibliography, history, articles, films/TV, quotes
Blandings.org.uk - Aimed at younger and non-UK readers: annotations, bibliographies, plots, characters, gazetteer
Wodehouse-Bible.com - Biblia Wodehousiana: biblical quotations and allusions inventory
"Zeroing in on Blandings" by Alex Kirby, BBC News Online, 4 September 2003 - Blandings Castle located?
關於 Wodehouse
"In Defence of P. G. Wodehouse" by George Orwell, 1945 - Defending PGW accused of treason
"Why A.A. had it in for P.G." by John Simpson, The Daily Telegraph, 31 August 1996 - Winnie-the-Pooh creator AAM vs. PGW
"What ho! My hero, PG Wodehouse" by Stephen Fry (Jeeves actor), The Independent, 18 January 2000 - Recollections and appreciation
"P. G. Wodehouse interview" by Gerald Clarke, The Paris Review, Winter 1975 (PDF format, 39.5 MB)
PGW's ancestry - parents Henry Ernest Wodehouse and Eleanor Deane, links to ancestors (no PGW as of 2007[update])
在Find A Grave上的P·G·伍德豪斯 - grave location and photography
Public domain works online
P. G. Wodehouse的作品 - 古騰堡計畫 - about 40 books in English as of 2007[update]
Works by P. G. Wodehouse at EveryAuthor.com - subset of Gutenberg (about 30 books) but broken by chapters and searchable
"Wodehouse Quotations" - searchable index of quotes from books and articles (OCR, some typos)
Free audiobook of A Man of Means (1914) at LibriVox (3h, Ogg-Vorbis or MP3 formats, ZIP of whole book MP3 86 MB)
Free audiobook of Three Men and a Maid (US title)/The Girl on the Boat (UK title) (1922) at LibriVox (5h 40m, Ogg-Vorbis or MP3 formats, ZIP of whole book MP3 164 MB)
Free audiobook of Psmith in the City (1910) at LibriVox (5h 48min, Ogg-Vorbis or MP3 formats, 168 or 336 MB)
Free audiobook of Something New (1915) at LibriVox (7h 34min, Ogg-Vorbis or MP3 formats, 218 or 436 MB)
The Poems of P G "Plum" Wodehouse - About 40 PGW poems
Transcripts of the five controversial Berlin broadcasts
其他
Wodehouse-related discussion groups (book of the month, TV series, etc.) at Yahoo! Groups - Blandings (420+ members), WodehouseIndia (220+ members), TheDrones (140+ members), etc. as of 2007[update]
Filming a Comedy Master's Life in Wantagh (BBC films segments of a TV special on the life of P.G. Wodehouse]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P%C2%B7G%C2%B7%E4%BC%8D%E5%BE%B7%E8%B1%AA%E6%96%AF”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