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T族

NEET族

NEET族,指的是“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不上學,沒有工作,也不接受職業培訓的人。簡稱 "neet"一族,最早產生於英國,專指那些在義務教育結束以後,既不升學也不工作,也不參加職業培訓的年輕人。

簡介

NEET族NEET族

“NEET”發源於上個世紀80年代的英國,是“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ning”的縮寫,指既沒有正式工作,也沒有在學校里上學,更沒有去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必須依靠家人為生的青年人,這個群體一般指年齡在15歲到34歲,未婚,依靠父母或者伴侶謀生的人。

neet是舶來詞,neet本身也是一個國際化現象。被引入日本,專指既沒有在上學或工作,也沒有在接受任何職業培訓的人。在日本,很多年輕人出於各種原因,即不上學也不工作,也不出去接受任何職業培訓,而是選擇呆在家中,並且這種現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日本的“NEET”與英國的情況又有所不同,在英國“NEET”主要存在於16歲-18歲年齡段(占總數的10%)而且大部分“NEET”的受教育程度都不高。但在日本即便是高學歷層中也有“NEET”存在,而且對象年齡從15歲到34歲年齡段廣泛存在。

原因

日本

就業環境惡化:從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開始,日本年輕人的就業環境開始惡化,許多學生感到無論怎樣努力地尋找工作,似乎都很難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另一方面,即便是找到了工作以後也會發現實際工作和自己期待的相差很遠,以至於產生了無法工作的想法。
教育個性化後果:教育個性化,自由化改革的後果是擴大了日本學生間的差異。在學校里,有學習意識和缺乏學習意識、持續努力和放棄努力的學生兩極分化嚴重。年輕人甚至產生了“即便努力學習進了好大學、好公司,將來的生活也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化”等想法。他們只是分析自己的現狀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感到被職場所拋棄,以至於逐漸喪失自信並不再作出任何努力。
家庭環境影響:家庭是一個人和自己以外其他人進行交流的最初場所。在家庭和周圍環境的這種共同作用下,一個人或是被責備或是被鼓勵才逐漸地掌握了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造成年輕人目前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家庭不和睦,獨生子女化傾向,缺乏和周圍的交流等等。由於原因是複雜多樣的,所以不可能存在單純的解決方法,只有一步一步地摸索和尋求最佳方案。

中國

首先是所謂的“擴招”,使得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日漸突出,勞動力市場永遠呈現的是供大於求的局面,這就很自然地會把我們的“天之驕子”放養成為“neet”一族;

其次是中國職業教育的內容和科目設定不適合勞動力市場,沒有以就業為導向,導致學生在從學校到就業過渡的歷程當中出現斷層。而缺乏職業技能,就很有可能淪為“neet”一族。
再次,“neet”族的出現也是經濟發展的結果。過去大學生畢業後必須馬上工作,因為家裡無法再供養下去了。現在很多家庭不再簡單地為溫飽而工作,生存顯得不那么緊迫。而有一些年輕人不工作是為了獲得一種更好的發展,謀得更好的職業,可以看作是一種物質條件寬裕後的多元化選擇。

類型

neet一族可主要分為以下4種類型:
享受型:反對社會道德約束,追求自由生活,類似二十世紀60年代末被搖滾精神感染的一代美國青年。他們目睹了父輩為全家人的衣食生計終日奔波,被套在住房、汽車的貸款里,而他們自己,要背離這一生活軌跡。
隱居型:缺乏社會關係基礎,無法與周圍人群溝通。更為嚴重的是,他們根本沒有與人交往的願望,只想躲在家裡,或者屬於自己的一個小空間,做一些自認為有趣的事情。
驚呆型:對社會有莫名的強烈恐懼感。家庭和社會的環境往往曾經對他們的性格和心理造成過很大的影響,在他們白紙一樣的社會觀上書寫下了殘酷競爭、驚濤駭浪、爾虞我詐等等。在他們眼裡,似乎街上的每一個人懷裡都揣著一把匕首,自己稍有不慎就會被別人置於死地。
受挫型:學習或工作中所遭受的挫折,導致對自身完全喪失信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學習成績的不理想與家長的嚴格要求之間的距離,工作業績和同事的差距等等,沒能成為他們奮發的動力;相反,使得他們認為自已比別人差很多,面對任何事情,首先想到的都是"這樣的任務,我根本沒有能力完成,與其失敗,不如根本就不要開始"。

網路文化分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