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ONGWE

人口:約1100萬(2004年)。 1966年7月6日,成立馬拉威共和國。 1971年班達成為馬拉威共和國終身總統。

首都:利隆圭 (Lilongwe)
①國名:馬拉威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Malawi)
獨立日:7月6日(1964年)
國慶日:7月6日(1964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黑、紅、綠三個平行的橫長方形構成,旗面上方中間為一輪冉冉升起的太陽,放射31道光芒,黑色象徵黑人,紅色象徵為爭取自由獨立而戰鬥的烈士鮮血,綠色代表該國的美麗國土和綠色景物,太陽圖案象徵非洲人民爭取自由的希望。
國徽: 中心圖案為盾徽。盾面分三部分:上部藍白相間的波紋象徵馬拉威湖,中間的獅子圖案表示該國在歷史上與英國的聯繫,下部的太陽圖案來自1924年尼亞薩蘭的徽記。盾徽上端是雄鷹、太陽、銀盔、花冠圖案,兩側有獅子和豹,下端的山峰圖案象徵該國南部的姆蘭傑山,綬帶上用英文寫著“團結和自由”。
自然地理:11.8萬多平方公里(包括2.4萬多平方公里水域)。非洲東南部內陸國家。西毗尚比亞,東北連坦尚尼亞,東部和南部與莫三比克為鄰。馬、坦、莫之間的馬拉威湖為非洲第三大湖。東非大裂谷縱貫全境,境內多高原,3/4國土海拔1000-1500米。北部高原海拔1400-2400米;南部姆蘭傑山拔地而起,薩皮圖瓦峰高達3000米,為全國最高點;姆蘭傑山以西為希雷河谷地,形成帶狀平原。地處東南信風帶,屬熱帶草原氣候。
人口:約1100萬(2004年)。絕大多數為班圖語系黑人。主要有尼昂加族、契瓦族和瑤族等8個部族。約有8000名歐洲人。1.2萬名亞洲人。官方語言為英語和奇契瓦語。大多數人信奉原始宗教,20%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
首都:利隆圭 (Lilongwe)
簡史:16世紀班圖人開始大批進入馬拉威湖的西北一帶,並在馬拉威及毗鄰地區定居。19世紀80年代後期,英國和葡萄牙在這一地區進行了激烈爭奪。1891年英國正式宣布這一地區為“英屬中非保護地”。1904年由英國政府直接管轄。1907年設立總督。改稱尼亞薩蘭。1953年10月英國強行將該地同南羅得西亞(今辛巴威),北羅得西亞(今尚比亞)組成“中非聯邦”。1961年8月舉行大選,海斯廷斯·卡穆祖·班達領導的馬拉威國民大會黨在立法委員會中獲多數席位。1963年2月,班達成為自治政府總理。同年12月聯邦解體。1964年7月6日宣布獨立並改名為馬拉威。1966年7月6日,成立馬拉威共和國。班達出任首任總統。1971年班達成為馬拉威共和國終身總統。1993年6月,馬實行多黨制。
政治:1994年5月通過的臨時憲法規定,馬實行多黨制,並取消總統終身制;保護多黨民主和獨立的司法權;總統為國家元首,任期五年。
外交:奉行“自由選擇結盟和中立”政策。積極發展同英、美等西方國家的關係。
與中國關係:馬拉威和中國無外交關係。
②舊稱“丹沙蘭”。菲律賓城市。南拉瑙省首府。位於棉蘭老島的拉瑙湖北岸。海拔1,100米。人口5.4萬(1980)。全國摩洛人居住最多的城市。稻、玉米的集散地。穆斯林手工藝品和刀劍生產中心。氣候涼爽,風景優美,避暑勝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