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P年終總決賽

ATP年終總決賽

網球男單年終總決賽制度始於1970年,當時的名稱是“精英賽” (The Masters)。精英賽每年年底在不同國家舉行,只有在全年比賽中成績最好的幾位選手才有資格參賽。獲得參賽權本身就是對選手一年成績的褒獎,更何況還有獎分和豐厚的獎金,因而比賽規模雖小卻極受選手們重視。在精英賽上奪冠,其意義不下於贏得大滿貫賽事冠軍。

基本信息

最早命名

選手們選手們
網球男單年終總決賽制度始於1970年,當時的名稱是“精英賽”(TheMasters)。精英賽每年年底在不同國家舉行,只有在全年比賽中成績最好的幾位選手才有資格參賽。

精英賽1970年

1970年在日本東京舉行的首屆比賽有6位選手參加,採用單循環賽決出冠軍。前一年第二次贏得“大滿貫”的澳大利亞名將羅德拉沃爾是奪標大熱門,不料人算不如天算,他在循環賽中敗給新秀斯坦·史密斯。最後兩人都是4勝1負拉沃爾因為敗給對手而痛失桂冠。1971年羅馬尼亞小將納斯塔斯開始崛起,五年內四次奪得精英賽冠軍,並第一個實現了三連冠。
從70年代末開始,精英賽和四大公開賽一樣,成為康納斯、博格、麥肯羅、倫德爾的天下。77-87這十一年間的精英賽冠軍從未跑出四人的手心,其中倫德爾獲5次冠軍,並成為第二位“三連冠”得主,麥肯羅3次奪冠,博格2次,康納斯1次。

精英賽1989年

1989年,瑞典名將埃德伯格在法國公開賽和溫布爾登公開賽連番失意之後,終於在年底否極泰來,決賽中擊敗衛冕冠軍德國小將貝克爾,贏得了最後一屆(也是他獲得的唯一一次)精英賽冠軍。
支持精英賽完成了歷史使命,改頭換面的體制為今日的大師杯奠定了基礎。
精英賽自1977年起定在美國紐約著名的麥迪遜廣場花園舉行。精英賽的賽制幾度變更。1972年起參賽選手增加到8人,分兩組進行單循環賽,小組前兩名出線。半決賽採用交叉淘汰賽,最後決賽爭奪冠軍(這也是今天總決賽的賽制)。1982年取消了小組循環賽,比賽改為統一的單淘汰賽。1986年又恢復了小組循環賽方式至今。1970年首屆冠軍斯坦史密斯獲獎金為15000美元,以後獎金數目不斷增加。到1986年精英賽,每場比賽都有獎金分配,那一年的冠軍倫德爾總共獲得21萬美元獎金。
隨著職業網球選手協會巡迴賽制度(ATPTour)的誕生,年終總決賽於1990年遷至德國法蘭克福舉行,名稱正式改為ATPTourWorldChampionship,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更名

ATP世界錦標賽1990年

德約科維奇德約科維奇
1990年,年終總決賽改頭換面,成為ATP世界錦標賽(ATPTourWorldChampionship)開始“常駐”德國。1990-95年總決賽在法蘭克福舉行,1996-99年則在漢諾瓦舉行。
ATP總決賽獎金較精英賽大幅度提高。冠軍獎金已達到7位數,98的冠軍克雷特加獲獎金136萬美元。總決賽的賽制仍然沿襲精英賽賽制,只有全年積分列前八位的選手才有資格參賽。說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概有些誇張,但每年選手們為參加“年終分紅”爭得頭破血流卻是事實,連獲得替補席位都要經過一番苦戰。
在過去9屆ATP總決賽中,僅有31位選手有幸參賽,其中12人僅參加過一次。桑普拉斯是唯一每年均獲得總決賽參賽權的選手,而且自1991年以來每屆都至少打入半決賽。
然而第一個在ATP總決賽上露臉的卻不是桑普拉斯,而是阿加西。
1990年,20歲的阿加西小組賽敗給衛冕冠軍埃德伯格後仍以2勝1負出線,半決賽擊敗了貝克爾,決賽中出人意料地復仇成功,以3比1力克埃德伯格,第一次贏得重大比賽的冠軍。但是此後的阿加西一直無緣這個高手的最高殿堂,他在99年和2003年再次打入總決賽的決賽卻都完敗於兩個新舊球王,桑普拉斯和費德勒。
這之後的ATP總決賽就成了桑普拉斯的舞台。到目前為止他共獲5次冠軍,1次亞軍,這一戰績當代選手中無人可及,(該記錄終止於2011年11月28日,瑞士球王費德勒以總比分2:1擊敗法國選手特松加,第六次奪冠,戰績為6冠,1亞,晉升歷史第一人)而更精彩的是德國名將貝克爾曾與桑普拉斯在總決賽中多次交鋒,勝負相當,堪稱對手。96年決賽中,桑普拉斯和貝克爾激戰五盤成為網球史中絕對的經典,那場輝煌的比賽也成了貝克爾職業生涯最後的完美演出,他此後沒有再次贏得一個冠軍,在次年就進入了半退役狀態。也許是天意,每次貝克爾好不容易獲得參賽權後總是和桑普拉斯分在一組。1991年貝克爾在小組賽中擊敗桑普拉斯,卻敗給了阿加西,結果出現了三人均為2勝1負的“連環套”,貝克爾因淨勝盤數最少而慘遭淘汰。桑普拉斯則一路順風,首次贏得總決賽桂冠。1992年情況倒了個個兒,桑普拉斯小組賽上來便擊敗貝克爾,3戰3勝出線,卻在半決賽敗給了隊友庫里埃。這回是貝克爾鴻運當頭一舉奪得冠軍。

ATP世界錦標賽1994年

1994年的總決賽是一次難忘的比賽。貝克爾在小組賽又一次擊敗桑普拉斯,連勝兩場率先出線。桑普拉斯後來雖也連勝兩場,貝克爾在小組賽的最後關頭沒有作扣而是昂首在決賽中等到了桑普拉斯,結果決賽桑普拉斯奪冠成功。雖然賽後桑普拉斯一個勁兒感謝貝克爾的職業道德。貝克爾倒也坦然處之,沒什麼不豫之色。但這卻讓德國球迷傷心不已。
1995年的比賽好像是94年的翻版,只不過兩人位置又倒了過來。桑普拉斯小組賽上擊敗貝克爾,卻又在半決賽折戟,負於張德培,結果貝克爾第三次奪冠。
貝克爾雖然總決賽奪冠次數比桑普拉斯少1次,卻拿過5次亞軍(包括精英賽)。試想假如沒有桑普拉斯“作梗”,這些亞軍中至少還有兩個該是冠軍。然而這正是貝克爾的英雄本色。雖然少年得志,貝克爾在場上始終保持良好的球風,實在是球迷心中的最佳偶像人選,可惜他的狀態起伏較大,巔峰期始終不能持久。貝克爾和桑普拉斯有這么多“過節”,場下兩人卻是知交密友,令人稱道。
如果仔細回顧一下9屆比賽,會發現除了1993年奪冠的德國巨人施蒂西之外,其他冠軍沒有一個是保持全勝的,均曾在小組賽中遭受敗績。這也是循環賽制的吸引人之處。

重組—大師杯

賽場上的費德勒賽場上的費德勒
在德國停留10年後,ATP總決賽在新世紀又將開始週遊世界。隨著新世紀的賽制改革,總決賽改頭換面成了大師杯,在葡萄牙的里斯本和澳大利亞的悉尼完成了兩次旅行後,總決賽已經找不到桑普拉斯的身影,同時代的選手只有老爾彌堅的阿加西永遠挺立。2002年,大師杯落戶上海,休依特領銜的八個大師唐裝現身外灘的鏡頭成了中國球迷心中永遠的美好回憶。在小組賽中,西班牙的職業道德讓人欽佩,如果莫亞放水讓科斯塔獲勝,他將作掉休依特。但是莫亞的全力出擊給了中國人一場貨真價實的比賽,在半決賽中輸給了老對手費雷羅,而休依特得到了晉級的機會,決賽中擊敗費雷羅奪冠。而2009年以後,總決賽取消大師杯名稱,改名ATP世界巡迴總決賽。

歷屆冠亞軍

年終大師賽(The Masters)
年份 地點 冠軍 亞軍 比數
1987年 紐約 倫德爾 維蘭德 6-2, 6-2, 6-3
1988年 紐約 貝克爾 倫德爾 5-7, 7-6, 3-6, 6-2, 7-6
1989年 紐約 埃德伯格 貝克爾 4-6, 7-6, 6-3, 6-1
ATP Tour 世界錦標賽(ATP Tour World Championships)
年份 地點 冠軍 亞軍 比數
1997年 漢諾瓦 桑普拉斯 卡費爾尼科夫 6-3, 6-2, 6-2
1998年 漢諾瓦 克雷特加 莫亞 3-6, 3-6, 7-5, 6-3, 7-5
1999年 漢諾瓦 桑普拉斯 阿加西 6-1, 7-5, 6-4
大師杯(Tennis Masters Cup)
年份 地點 冠軍 亞軍 比數
2005年 上海 納爾班迪安 費德勒 6-7(4), 6-7(11), 6-2, 6-1, 7-6(3)
2006年 上海 費德勒 詹姆斯·布萊克 6-0, 6-3, 6-4
2007年 上海 費德勒 費雷爾 6-2, 6-3, 6-2
2008年 上海 德約科維奇 達維登科 6-1, 7-5
世界巡迴總決賽(World Tour Finals)
年份 地點 冠軍 亞軍 比數
2009年 倫敦 達維登科 德爾波特羅 6-3, 6-4
2010年 倫敦 費德勒 納達爾 6-3, 3-6, 6-1
2011年 倫敦 費德勒 特松加 6-3, 6-7(6), 6-3
2012年 倫敦 德約科維奇 費德勒 7-6(6),7-5
2013年 倫敦 德約科維奇 納達爾 6-3,6-4
2014 倫敦 德約科維奇 費德勒 費德勒退賽

賽會冠軍榜(奪冠兩次以上)

球員名稱 奪冠次數
羅傑·費德勒 6
皮特·桑普拉斯 5
伊萬·倫德爾 5
諾瓦克·德約科維奇 4
約翰·麥肯羅 3
Ilie·Nastase 3
鮑里斯·貝克爾 3
萊頓·休伊特 2
比約·博格 2

2012年ATP

ATP官網已宣布2012總決賽席位全部確定,德約科維奇、費德勒、穆雷、費雷爾、伯蒂奇、特松加、德爾波特羅、蒂普薩勒維奇入圍2012年終總決賽。
比賽將於當地時間2012年11月5日-11日在倫敦O2球場打響。
2012年終總決賽簽表
種子排名 A組 德約科維奇 穆雷 伯蒂奇 特松加
1 德約科維奇 / 2:1 2:0 2:0
3 穆雷 1:2 / 2:1 2:0
5 伯蒂奇 0:2 1:2 / 2:1
7 特松加 0:2 0:2 1:2 /
種子排名 B組 費德勒 費雷爾 德爾波特羅 蒂普薩勒維奇
2 費德勒 / 2:0 1:2 2:0
4 費雷爾 0:2 / 2:1 2:1
6 德爾波特羅 2:1 1:2 / 2:0
8 蒂普薩勒維奇 0:2 1:2 0:2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