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式主戰坦克

90式主戰坦克

日本90式主戰坦克,號稱是"世界上最貴的坦克"。這主要是指它的採購價格而言。它的研製經費也相當可觀,整個研製費用高達350億日元。

基本信息

從88式到90式

90式主戰坦克90式主戰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先後研製出三代坦克:61式、74式和90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90式第三代主戰坦克。
日本軍方在74式坦克列裝之後,便立即著手新型坦克的研製工作,研製代號為TK-X坦克,主要研製工作由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和三菱重工業公司承擔。研製工作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75年到1981年,為總體方案論證和部件研製階段,即系統研究、試製火炮、試製發動機、試製傳動裝置和懸掛裝置以及裝甲結構計算等。
第二階段,從1982年到1985年,完成了第一次整車試製和樣車的行駛試驗。這期間試製了2輛樣車和2門120毫米滑膛炮。技術研究本部第四研究所於1985年6月開始了樣車的試驗,包括行駛試驗和射擊試驗以及寒區行駛試驗。2輛樣車共跑了11000千米,打了1220發炮彈。
第三階段,從1985年到1989年,進行第二次整車試製和完成定型試驗。這期間共試製了4輛樣車,完成了行駛試驗和實彈射擊試驗,共行駛了20500千米,發射了3100多發炮彈。試驗的重點是裝備的可行性、可靠性、耐久性、可操作性以及生產工藝等。這期間爭論的焦點在120毫米滑膛炮上。關於這一點,下面還要詳細加以介紹。
按照計畫,TK-X坦克應於1988年定型,並按照日本人的習慣定名為"88式戰車"。後來,由於定型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麻煩,定型時間推遲到1989年,改為89式戰車。可是,直到1989年12月才召開定型會議。獲得同意之後,於1990年8月正式定型。這樣,最終定名為"90式戰車",即90式主戰坦克,前後歷時達15年之久。

世界上最貴的主戰坦克

日本90式主戰坦克,號稱是"世界上最貴的坦克"。這主要是指它的採購價格而言。它的研製經費也相當可觀,整個研製費用高達350億日元。儘管只相當於M1主戰坦克研製經費的一半,但對日本軍方來說,投入這么多經費來研製一種陸軍常規裝備,還是頭一遭。
90式主戰坦克第一批的採購單價高達850萬美元。1億美元才能買12輛90式主戰坦克!實在是太貴了點。價格貴的主要原因是採用了大量先進的電子設備和採購數量低。從年採購數量來看,最多的年份也只有30輛,最少的年份才15輛。生產線開工不足,價格自然要高上去。
從1990年到2004年,日本陸上自衛隊共裝備了292輛90式主戰坦克。加上2005到2009年的"中期防衛計畫"中規定採購的49輛,日本陸上自衛隊共擁有341輛90式主戰坦克。90式主戰坦克只裝備日軍。現裝備的90式坦克,主要配屬給駐北海道的第7裝甲師。

東西合璧

如果說,法國的"勒克萊爾"主戰坦克有點像德國的"豹"2,那么,90式主戰坦克就更像"豹"2了。這充分反映了90式主戰坦克的設計廣泛吸取了"豹"2主戰坦克的優點。同時,也吸取了蘇聯坦克結構緊湊、外形低矮等優長。可以說,90式主戰坦克是"東西合璧"的產物。
不過,90式主戰坦克也自有它的外部識別特徵。從側面看,90式主戰坦克每側有6個負重輪,側裙板的"下擺"平直,仔細觀察可發現側裙板上有便於上下車的腳蹬孔,有6具煙幕彈發射器;而"豹"2主戰坦克則為每側7個負重輪,側裙板"下擺"呈折線,有8具煙幕彈發射器。從頂部看,位於左側的炮塔門(炮長用)是方形的,車體後部的長方形進氣百葉窗和"豹"2主戰坦克的圓形進氣口形成明顯對照。
從90式和"豹"2、M1A1、"勒克萊爾"主戰坦克正面輪廓的比較可以看出,90式主戰坦克比起歐美的"鋼鐵之軀"要小一圈。在這方面,日本軍方汲取了蘇聯/俄羅斯T系列主戰坦克的優點。

三人乘員組小車扛大炮

90式主戰坦克戰鬥全重50.2噸,比起60噸級的歐美主戰坦克要輕10噸多。乘員為3人:車長、炮長和駕駛員。
在總體布置上,90式主戰坦克的最大特點恐怕是"三人乘員組,小車扛大炮"了。在主戰坦克上採用自動裝彈機,首推瑞典的S坦克和蘇聯的T-72坦克。但S坦克是無炮塔的固定火炮,易於實現自動裝彈。而裝自動裝彈機的"勒克萊爾"坦克於1991年才定型。如果把日本算作"西方"國家的話,那么,90式便是"西方"最早實現3人乘員組的主戰坦克。日本研製自動裝彈機歷史悠久,早在61式和74式坦克研製階段,就試製過自動裝彈機,有豐富的經驗。在90式主戰坦克上採用自動裝彈機,自然是輕車熟路。
90式主戰坦克的自動裝彈機採用帶式供彈方式,有選擇彈種的功能,方形彈艙在炮塔尾部,彈艙裝彈數為19發。這種型式的自動裝彈機的優點是裝彈的運動軌跡較簡單,結構緊湊,安全性較好。其缺點是彈艙的裝彈數受到限制,火炮必須回到固定的裝填角才能裝彈。在"勒克萊爾"主戰坦克上,也採用這種結構型式的自動裝彈機。
90式主戰坦克在總體性能上的另一個特點是"小車扛大炮"。90式主戰坦克的戰鬥全重比"豹"2和M1A1要輕10噸左右,但火炮威力是相同的。從這一點看,90式主戰坦克吸收了蘇聯T系列主戰坦克的先進設計思想。在TK-X坦克試製階段,日本防衛廳規定的戰鬥全重為43噸,後來一再突破,直到50噸大關。這主要是增強防護力所造成的。
從車內的總體布置看,和當代主戰坦克基本相同,乘員的分布為:駕駛員在車體前部偏左的位置上,車長和炮長分列火炮兩側,車長在炮塔內右側,炮長在左側。

120炮一波三折

炮彈發射炮彈發射
前面已經提到,在TK-X坦克研製過程中,爭論最大的焦點,大概要算是其120毫米滑膛炮了。問題並不在於是否選用120毫米口徑的滑膛炮,這一條是板上釘釘了的。問題的關鍵是引進120毫米滑膛炮,還是自己研製。當時,聯邦德國"豹"2主戰坦克上的120毫米滑膛炮已經定型和裝車多年,在加拿大"陸軍杯"坦克射擊大賽中多次奪魁,表現十分搶眼。引進聯邦德國的Rh120型120毫米滑膛炮自然是"信手拈來",可以大大縮短研製周期。但是,日本是經濟和科技大國,技術力量雄厚,工藝水平先進,出於民族自尊心等方面的考慮,日本防衛廳果斷決定獨立研製國產的120毫米滑膛炮,由日本制鋼所負責研製,1978年開始正式進入研製階段。他們採取"分段研製,逐步提高"的穩妥辦法,先試製105毫米滑膛炮,再試製120毫米滑膛炮。試製的兩種樣炮在彈丸初速、膛壓等方面均達到了設計要求,但在穿甲厚度和身管壽命上比Rh120型120毫米滑膛炮要略遜一籌。由於TK-X的定型時間一拖再拖,不能等火炮完全達到指標要求後再定型,只好回過頭來先引進聯邦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120毫米滑膛炮和炮彈,由日本制鋼所特許生產。雖然一開始就考慮過引進火炮這一方案,但最終還是用人家的,畢竟是不得已的辦法。
Rh120型120毫米滑膛炮,是萊茵金屬公司的名牌產品,炮全長5800毫米,身管長為5300毫米,為44.16倍口徑,身管材料為專為重型武器研製的鎳鉻鉬真空重熔鋼,經冷拉成整體無縫鋼管,再經過調質處理、液壓自緊等複雜工藝,製成強度和韌性極高的炮管,其拉伸強度高達1230牛/毫米2(即125.5千克力/毫米2),可耐受710兆帕的高膛壓。口徑的提高和膛壓的增大,使它發射120毫米動能彈時的炮口動能達到近10兆焦,比105毫米線膛炮的相應數值提高了60%。Rh120型120毫米滑膛炮,成了"豹"2、M1A1和90式主戰坦克上的"一隻重拳"。火炮身管的壽命為500發。
90式坦克火炮的高低射界為-7~+10度,加上利用車體的液氣懸掛裝置俯仰+-5度的結果,火炮的高低射界可達到-12一+15度,這在當代主戰坦克中是屈指可數的。火炮的俯仰速度為4度/秒,炮塔的鏇轉速度為30度/秒。
火炮的彈藥基數為40發左右(日本軍方一直未正式公布90式的彈藥基數),位於自動裝彈機彈艙中的待發彈為19發(一說18發)。所用的彈種包括:JM33型曳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T)和JM12A1型曳光多用途彈(HEAT-MP-T)。請注意!引進的這兩種彈在德國的編號為DM型,到了日本就成了JM型了。
JM33型動能彈為鎢合金長桿彈,彈芯直徑25毫米,長徑比約為20,初速為1650米/秒,炮口動能達到了9.9兆焦,在1000米的射擊距離上,初速為1573米/秒時,可以擊穿499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在2000米的射擊距離上,初速為1498米/秒時,可以擊穿46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JM12A1型多用途彈的彈頭重量為13.5千克,可兼有破甲彈和殺傷爆破彈的功能,初速為1150米/秒,用來攻擊裝甲目標,可以擊穿600-70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在對付非裝甲目標時,殺傷半徑可達15-23米(視射擊距離而不同)。不過,多用途彈的後效遠遠不如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目前,各國主戰坦克的主要彈種為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這裡給出主要國家主戰坦克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主要性能,供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參考。從表中可以看出,JM33型彈和更先進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相比並不占優勢,但在現階段其穿甲威力還是勉強夠用的。
此外,日本還獨立研製了一種00式訓練彈,彈道性能與JM33彈相同,其最大特點是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原來,日本的土地寸土寸金,演習場的場地很珍貴,而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最大射程(注意!不是有效射程!)相當大,有時甚至能達到50-100千米(美軍曾記錄到彈芯飛到98.7千米以外的情景)。一旦彈芯飛到演習場外,將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所以,日本軍方一向規定坦克射擊訓練時不允許行進間射擊。00式訓練彈的特點是,彈體的頂端為低熔點合金製造,在空氣阻力作用下能熔化並和彈芯脫離,使彈芯的動能迅速減小,起不到傷害作用。
輔助武器包括:1挺74式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彈藥基數分別為4500發和600發。

火控系統"彈無虛發"

90式主戰坦克的火控系統一直是日本軍方自誇的資本,宣稱是"世界上第一流的火控系統",可以做到"彈無虛發","能在3000米外首發命中1個汽油桶",真是夠神的了。那么,結果又是如何呢?讓我們詳細看一看90式主戰坦克火控系統的方方面面吧。
90式主戰坦克90式主戰坦克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90式主戰坦克採用穩像式(指揮儀式)火控系統,全電式炮塔驅動,具有行進間對運動目標射擊和夜間作戰的能力。整個系統包括:火控計算機,炮長單穩潛望式瞄準鏡、車長雙穩潛望式瞄準鏡、雷射測距儀、熱像儀、炮長輔助瞄準鏡、火炮雙向穩定器、全電式炮控系統以及多種感測器等。
火控計算機是整個系統的核心,在自動和手動輸入各種參數之後,便可以計算出火炮的射擊提前角。火控計算機具有使用、輔助瞄準、維護和裝彈四種工況。在通常的使用工況下,車長和炮長可以同時對付多個目標,並具有"獵-殲"功能,車長為"獵手",炮長為"射手"。火控計算機具有6種彈種的計算和記憶功能。
炮長主瞄準鏡為高低向穩定的三合一潛望式瞄準鏡,穩定精度為2密位,左側細長的通道為光學觀察系統和雷射測距儀公用通道,右側正方形通道為熱像儀通道,放大倍率為10倍,觀察視窗為1倍。當系統出現故障時,炮長可以利用輔助瞄準鏡(倍率為12倍,視場角4度)來瞄準射擊。
雷射測距儀安裝在炮長主瞄準鏡前部,為摻釹釔鋁石榴石雷射器,測距範圍為300-5000米,測距誤差為10米。
熱像儀為富士通公司的產品,由紅外熱探測器、控制器、圖像處理器、製冷器、車長監視器、炮長監視器等組成,具有廣視野、窄視野和擴大窄視野3種倍率,並具有自動跟蹤系統。自動跟蹤功能算得上是90式主戰坦克火控系統的一大特色。目前世界上的主戰坦克中,只有日本的90式和以色列的"梅卡瓦"3/4主戰坦克上有此功能。在使用自動跟蹤系統時,炮長/車長只需在目標進入瞄準框後,立即按下跟蹤按鈕鎖定目標即可。此時,即使目標移動到遮蔽物後面,瞄準鏡仍然可以以同樣的速度繼續跟蹤目標。當目標再次出現時,炮長只需要作微小瞄準修正,即可按下射擊按鈕。
有了自動跟蹤系統,即使目標坦克採取規避機動,也能夠自動跟蹤目標,提高射擊速度和命中機率。如果自動跟蹤系統的智慧型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將為車長和炮長"合二為一"創造條件。這也是"雙人坦克"實現的條件之一。儘管目前世界上的一些國家正在積極進行研究,但距離完全套用,還有相當的路程要走。
火控系統的感測器包括:大氣溫度和橫風感測器、炮耳軸傾斜和車體傾斜感測器、藥溫感測器和炮膛磨損量感測器等。其中,除傾斜感測器的數值自動輸入至計算機外,其餘的數值由炮長手動輸入。整個火控系統具有自檢功能。
根據實彈射擊的統計資料,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對靜置標靶(1.6米x1.6米)射擊時,在1000米的射擊距離上,命中率幾乎達到100%;在2000米的射擊距離上,也達到了95%。無疑,90式主戰坦克的火控系統是一套很先進的火控系統,具有上個世紀90年代的先進水平,具有全天候"動對動"的作戰能力。不過,像日本軍事記者"3000米開外首發命中汽油桶"的報導,恐怕只是演習場上"靜對靜"射擊的情況而已。

二衝程發動機-東瀛特色

世界各國的坦克發動機,多為四衝程柴油機。採用二衝程柴油機的,除日本外,還有英國和瑞典。不過,瑞典的S坦克上用的是英國的二衝程多燃料發動機。英國在"酋長"坦克上採用了二衝程對置活塞發動機,但到了"挑戰者"坦克上,又反過來採用四衝程柴油機。這樣,堅持在主戰坦克上採用二衝程發動機的,就只剩下日本一家了。
日本研製二衝程發動機由來已久。早在二戰末期,日本人就為其魚雷快艇設計了ZC型二衝程水冷直流掃氣式發動機。20世紀70年代,日本人又在74式主戰坦克上採用了ZF型二衝程風冷複合增壓式柴油機。到了20世紀90年代,日本軍方仍然堅持採用二衝程發動機(ZG型),不過,由於功率增大了1倍,達到1103千瓦(1500馬力,2400轉/分鐘時),熱負荷更大,而不得不採用水冷式,整機結構緊湊,升功率高達44.5千瓦,甚至超過了德國20世紀八九十年代研製的MT883Ka型柴油機(43.9千瓦/升)。不過,二衝程發動機固有的油耗高的缺點尚未完全克服。
90式坦克的發動機由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研製,型號為10ZG32WG型,這是一種V型90度夾角10缸二級渦輪增壓水冷柴油機,帶掃氣用的羅茨泵,全長1814毫米,全寬1830毫米,高1118毫米,淨重2565千克,缸徑為135毫米,行程為150毫米,氣缸排量為21.5升,其缸徑、行程和氣缸排量和74式的相同,而最大功率卻提高了1倍,達到了1103千瓦,說明其強化程度相當高。最大扭矩高達450千克力米(4410牛米)。
這裡給出日本學者對90式坦克的發動機和其他各國的坦克發動機的加權比較(見表1),僅供參考。表中比較的5種發動機,第1位的得5分,第2位4分,第3位3分,第4位2分,第5位1分。綜合得分最高者為最優。
從表中不難看出,這5種發動機算得上是當今世界上頂級的坦克發動機,"各有各的高招",什麼燃氣輪機、超高增壓柴油機、二衝程柴油機等等,不一而足。比來比去,德國MTU公司研製的新一代MT883坦克柴油機名列榜首,而大名鼎鼎的德國MB873柴油機卻當上了"小弟弟"。可見,當今坦克發動機技術的發展還是相當快的。

90式坦克的推進系統

90式坦克的MT1500型變速-轉向機也是三菱重工的產品,具有變速、轉向、制動三位一體的功能。全長1094毫米,全寬1460毫米,全高1065毫米,淨重1940千克。這是一種帶液力變矩器和靜液轉向機構的行星式自動變速箱,有4個前進檔和2個倒檔,可實現自動變速、無級轉向和中樞轉向(即中心轉向)。制動部分採用液冷、盤式制動器。操縱裝置採用電子控制的液壓操縱裝置,駕駛員利用手柄可以輕鬆駕駛車輛,和汽車的方向盤一樣,比T系列坦克的操縱桿要方便得多。變速箱中的離合器為濕式、多片式,功率損失小,磨損小,壽命長。從圖中可以看出,前進時,檔位處於"1"到"4",右轉向手柄向右推,後退時,檔位處於"R1"或"R2",右轉向手柄逆時針推:中心轉向時,右轉向情況下,檔位處於"N"(空檔)或"ST"(Stationary Turn,即中樞轉向)位,手柄順時針推,非常好記,比方向盤還方便。轉向手柄可根據駕駛員的身材大小來調節,前後可調節150毫米,上下可調節60毫米。由於採用的是自動變速箱,起步時,駕駛員即可掛上"4"檔,這時,坦克會自動地從2檔起步,再跳到3檔,最後跳到4檔,無需駕駛員介入。不過,在這種情況下,坦克加速的時間要長些,駕駛員可根據路面情況,先選擇"3"檔或"2"檔。由於沒有離合器踏板,駕駛員只需操縱油門踏板、制動器踏板和轉向手柄即可,比老式T系列坦克的操縱要輕鬆得多。採用靜液轉向機構,取消了離合器、制動器等易損件,使無級轉向成為可能。駕駛員和車長都可以操縱坦克的車體姿勢(前後俯仰或傾斜),但駕駛員有優先權,而且只用一個手柄便可以實現操縱。
90式主戰坦克的行動裝置由懸掛裝置和履帶推進裝置組成。懸掛裝置為混合式,第1、2、5、6負重輪處為液氣懸掛裝置,第3、4負重輪處為扭桿式懸掛裝置。由於液氣懸掛裝置的可調性,使得車體前後有+-5度的調節範圍,車高在-255毫米至+170毫米範圍內可調。採用混合式懸掛裝置,可以降低採購成本。履帶推進部分包括:每側6個負重輪、3個托帶輪、主動輪、誘導輪、履帶等。其履帶為雙銷、銷耳掛膠、端部連線的鋼質履帶,寬620毫米,冬季冰雪地行駛時可加裝防滑齒。履帶著地長為4.55米,整個履帶著地面積為5.624平方米。側裙板可以算成是防護系統的,也可以算成是行動裝置的部件,每側有7塊側裙板,厚度為8毫米,有的側裙板上有登車孔。
坦克的最大速度高達7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320千米(燃油箱的容量為1272升)。比較一下各國主戰坦克的機動性可以看出,90式坦克的最大速度要稍高於M1A2和"豹"2A6坦克,而和"勒克萊爾"坦克差不多。在加速性上,0-32千米/小時的加速時間,M1A2、"豹"2A6和"勒克萊爾"分別為7.2秒、6-7秒和5.5秒:日本軍方用0-200米距離的加速時間來衡量加速性,90式為20秒,M1A2和"豹"2A6分別為29秒和23.5秒。由此看來,90式坦克在加速性上也要優於M1A2和"豹"2A6坦克,而和"勒克萊爾"差不多。
車上還有輔助起動裝置,它由燃料分配器、燃燒爐和噴嘴等組成,用於冬季起動。它相當於T系列坦克上的加溫器。電氣系統有48伏和24伏兩套系統。有12伏防水蓄電池6個,串並聯連線。其中的2個電瓶,平常向火控系統供電。

複合裝甲-地道的東洋貨

90式主戰坦克的三向視圖90式主戰坦克的三向視圖
關於裝甲,歷來是坦克技術中"機密中的機密"。不過,綜合各方面資料,現在對90式坦克的裝甲防護,已經可以大體上搞清楚。
90式坦克車體為鋼裝甲全焊接的箱型結構,車體和炮塔的正面及炮塔前部兩側加裝了複合裝甲。複合裝甲為模組式,用裝甲蓋板封住。據信,90式坦克採用的是先進的約束型陶瓷複合裝甲。早在二戰期間,日本人就開始研製複合裝甲,但並未裝到坦克上。戰後,日本人在研製74式坦克時,就研製出稱為G裝甲的複合裝甲,其複合裝甲技術已接近成熟。90式坦克的複合裝甲,就是對G裝甲加以改進後的複合裝甲。不過,對於這種複合裝甲的詳細情況,如裝甲厚度、生產工藝等等,日本軍方仍然是守口如瓶。這裡給出的一些數據,多半是推測數值。
先說說90式坦克的裝甲防護所能達到的水平。這是根據日本防衛廳公布的新坦克研製指標推算出來的,分四個部位。
●車體和炮塔正面部位。在想定的射擊距離上,被自身的120毫米彈垂直命中,即使中4發彈,坦克也不會失去戰鬥力。
●炮塔側面部位。在1000米的射擊距離上,被35毫米機關炮動能彈垂直命中或30度角命中,即使中彈多發也不會喪失戰鬥力。
●車體側面部位。在近距離不被14.5毫米重機槍的穿甲彈擊穿。
●車體和炮塔頂部。155毫米榴彈在10米的上空爆炸時,不被其破片擊穿。
可以認為,90式坦克的複合裝甲的防護力還是很強的。根據之前介紹的JM33彈和JM12A1彈的穿破甲能力,可以推算出這種複合裝甲的抗彈能力超過600毫米軋制均質鋼裝甲(RHA)。炮塔側面裝甲厚度當在80毫米左右。而車體側面的裝甲為:8毫米側裙板+700毫米空間距離+30毫米的側面裝甲。頂部裝甲當為30-40毫米厚的單一鋼裝甲板。下面根據外刊的資料,以表格的形式給出90式坦克和M1A2、"豹"2A6、"勒克萊爾"、K1A1坦克裝甲面密度的對比,以及90式坦克各部位裝甲厚度和重量的關係(推測值)。由於這部分內容專業性較強,一般讀者可略去這部分內容,僅供有興趣的"兵器冬粉"參考。
從此表中可以看出,在當今世界各國的主流主戰坦克中,90式主戰坦克的裝甲面密度數值偏小,說明其裝甲防護力整體上稍顯弱。具體地講,90式坦克的正面防護力和其他幾種主戰坦克相比基本相當,而側面裝甲防護則明顯遜於其他幾種主戰坦克。這從表2中也可以看得出來。
 
其他防護措施包括:個體式三防裝置、自動滅火裝置、炮塔尾部的彈藥艙和車體後部的發動機艙的隔艙化布置、炮塔頂部泄壓板、自動開閉式艙門和雷射探測器加自動煙幕對抗系統等。

排行榜上"沉浮錄"

許多兵器愛好者對《世界主戰坦克排行榜》十分關注。如果某個國家的一種主戰坦克榜上有名,甚至名列前茅,就會對這種主戰坦克刮目相看。
其實,這種《世界主戰坦克排行榜》,是由美國的一個叫做"國際武器預測組織"的諮詢公司發布的。這家公司是美國的一個註冊的非官方組織,成立於1973年,後來不斷發展壯大。1989年,這家公司收購了曾經是對手的、大名鼎鼎的DMS公司(防務市場服務),名聲大噪。目前,這家公司擁有高素質的精英人才56名,有全球性的網路,其觸角已伸向包括俄羅斯、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個國家。這樣一來,它所推出的《世界主戰坦克排行榜》也就有了一定的影響力。10多年來,這家公司每年(最多兩年)推出一份《世界主戰坦克排行榜》,成為軍界關注的小小熱點和兵器迷的談資。在最近的2004年度《世界主戰坦克排行榜》中(估計《2006年主戰坦克排行榜》將在2006年6-7月間推出),美國的M1A2SEP主戰坦克雄踞榜首,以色列的"梅卡瓦"4主戰坦克拿了個"銀牌",而日本的90式主戰坦克拿了個"銅牌"。居於第四、第五位的分別是德國的"豹"2A6EX和英國的"挑戰者"2E主戰坦克。
近年來,90式主戰坦克穩居"老三",已屬不易。而在1994年至1997年的排行榜中,90式主戰坦克曾一度獨占鰲頭,令人刮目相看。要知道,90式主戰坦克是10多年前的產物,這10多年間也未做過任何改進,而其他前5名的坦克都是90年代以後的改進型。儘管某些人對排行榜上的升遷沉浮有所不屑,俄羅斯的一些軍事家就說過,"美國人的研究結果缺乏嚴肅性,充滿了對俄羅斯坦克的偏見",但是,排行榜上的沉沉浮浮,總能從一個側面說明一定的問題。當然,人們對這種"一家之言"也不必太較真,儘管這種"排行榜"的上榜和排名的順序有一定的根據和理由。

存在問題

90式主戰坦克服役16年來,儘管總體評價不錯,但也暴露出不少問題。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90式主戰坦克90式主戰坦克

自動裝彈機的可靠性問題 自動裝彈機的可靠性問題,一直是各國坦克設計師們關注的焦點之一。裝自動裝彈機的坦克,其戰術技術性能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不過,一旦在戰場上自動裝彈機出現故障,坦克的作戰性能就要大打折扣。這也是多數西方國家遲遲不在主戰坦克上裝自動裝彈機的原因之一。
T系列的T-72主戰坦克的自動裝彈機故障較多,是出了名的。在阿富汗戰場上,T-72主戰坦克上的自動裝彈機就故障頻發,"裝填手不得不用人工裝彈,致使射速降低到2發/分鐘"。日本90式主戰坦克的情況要稍好些,但故障率仍然較高。日本的一位退休將軍曾於1998年在《朝日新聞》上撰文指出:1998年在富士山腳下舉行的綜合火力演習中,參加的4輛90式主戰坦克中,"有3輛的自動裝彈機出現了故障,使射擊無法進行,這種情況在戰時就相當危險"。
由於自動裝彈機上的運動件較多,有的機件是多自由度運動,加上運動中的坦克顛簸激烈,想讓自動裝彈機的可靠度達到100%,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可靠度達到90%,這就意味著每發射10發炮彈,就有1發要出毛病,坦克乘員就會叫苦連天。據稱,90式主戰坦克自動裝彈機的可靠度實際水平為95%,已經不算低。但即使如此,也意味著平均每打20發炮彈就要出一次故障,顯然,也是很令人惱火的事。而讓自動裝彈機的可靠度達到98%-99%以上,在技術上相當不容易。
觀瞄系統的問題 90式主戰坦克觀瞄系統的問題是,車長的觀察視界受限。一方面,由於炮長主瞄準鏡的位置較高,使車長所處位置的左前方有一個盲區:另一方面,炮塔頂部的12.7毫米高射機槍也妨礙了車長的對外觀察。
此外,夜視儀的顯示器為黑底白畫面,長時間觀察時,人眼容易疲勞。美、英坦克的熱像儀綠底白畫面,也有同樣的問題。參加過海灣戰爭的英軍第7裝甲旅旅長說:"由於沙塵多,坦克駕駛員只能打開夜視儀駕駛坦克。頭一天還好,第二三天掉溝和陷入彈坑的事便時有發生,到了第4天駕駛員便幾乎喪失了駕駛能力。"這是由於單色的顯示器造成的視覺疲勞所致。
機動性方面的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90式主戰坦克的單位壓力較高,達到92.2千帕,而一般的主戰坦克的單位壓力應在78-82千帕以下為宜。單位壓力過高,將使坦克在鬆軟地帶的通行能力大大受限。90式主戰坦克在機動性方面的另一個不足是沒有潛渡裝置,涉水深為2米。日本的河流較多,但多是短而湍急的河流,河岸多陡峭,不利於坦克機動。所以,單就日本國內的使用條件來說,沒必要安裝潛渡裝置。但如果出國作戰,克服水障礙的能力就顯得不足。在夜間駕駛時,駕駛員要使用微光夜視儀,人眼容易疲勞,並且有距離判斷上的視差,駕駛員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才能適應。
防護性方面的問題 90式主戰坦克的裝甲防護力,尤其是側面裝甲的防護力,比起其他各國的主戰坦克的改進型坦克來已顯不足。這一點成為近期90式主戰坦克改進的重點內容之一。關於這一方面,已經討論過,這裡不再敘及。
最大行程較小 90式主戰坦克的最大行程為350-400千米,而當代各國的主戰坦克一般為500-600千米。最大行程小,使坦克在執行戰術任務的持續能力上受到限制。
此外,在車輛信息化方面、各乘員儀錶板的布置方面,需要改進和提高的內容還不少。例如,乘員儀錶板上的開關和按鈕的布置完全沒有規律,一個新乘員如果不看儀錶板,很難進行操作。

變型車輛寥寥

91式裝甲搶救車91式裝甲搶救車
日本的90式主戰坦克不僅沒有改進型車,連變型車也少得可憐。這在其他國家的主戰坦克上是很少見的。到目前為止,90式主戰坦克的變型車只有91式坦克搶救車。
91式坦克搶救車於1990年由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研製成功,主要用於90式主戰坦克的戰場搶救和後送任務。底盤部分同90式坦克,但上部結構有較大變化。鏇轉吊臂和遙控裝置位於車體上部右前方,起吊能力為25噸,液壓操縱。行軍時,吊臂平放在右側。乘員4人:車長、駕駛員和2名操作手,均位於乘員艙內,車長處有一指揮塔,其上有1挺12.7毫米機槍,用於自衛。一排8具煙幕彈發射器布置在車體前部。車體前部還裝有推土鏟,在搶救坦克時還可以起到支撐作用。主絞盤能搶救和拖動50噸級的90式主戰坦克。
91式坦克搶救車的戰鬥全重為50噸,最大速度為70千米/小時,可實現原地轉向。目前的裝備數量為15-20輛,僅裝備日本陸上自衛隊。

90式的未來

關於90式主戰坦克的未來,自然是人們關注的話題之一。所謂的日本未來坦克,已由日本防衛技術本部進行了方案設計。大體的設計方向是走"低成本、輕量化"的道路,戰鬥全重為40噸級,仍採用120毫米滑膛炮(55倍口徑或44倍口徑),主要通過改進彈藥來提高火炮的威力:加裝先進的指揮控制系統:加裝主動防護系統和"板條"附加裝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