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後

50後

“50後”,是套用“80後”的說法,即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50後”遇到的第一個磨難是飢餓。“三年困難時期”,正是“50後”的幼年時代或童年時代,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因而,飢餓是“50後”共同的深刻記憶。那年我三歲多,記憶最深的事,是每天長時間地站在鍋灶前,等著吃飯。對飢餓的恐懼,在“50後”的心靈深處打上了烙印,左右了他們的行為方式,直至長大成人,對食物仍有一種近乎病態的攫取欲。

基本信息

定義

50後是指1950年1月1日到195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

50後人物

娛樂界

趙本山、李宗盛、蘇芮、張國榮、鍾鎮濤、湯鎮宗湯鎮業、鄧麗君、羅大佑、童安格、周潤發、費玉清、劉雪華、金超群、寇世勛、姜育恆、成龍、蔡琴、齊豫、陳淑樺、任達華、馮鞏、陳百強、鄭則仕、梁家輝、曾志偉、譚詠麟、劉文正、翁美玲、葛優、潘長江、李幼斌、成奎安、劉曉慶、唐國強、張藝謀濮存昕、馮小剛、黃宏、苗僑偉、林青霞

主持界

敬一丹、韓喬生、張悅、畢福劍、董浩、孫正平、趙保樂等。

商界

譚躍、牛根生、劉永好、嚴彬、梁穩根、許家印、王健林、楊國強、李水榮、盧志強、許榮茂、童錦泉、李金元、高彥明、朱共山、黃如論、黃世再等。

政界

楊潔篪、李克強、習近平、劉源、房峰輝、令計畫、張陽、侯樹森、張又俠、李長才、孫建國、許其亮、劉成軍、王毅等。

文學界

顧城、鐵凝、舒婷、池莉、王安憶、畢淑敏、張抗抗、賈平凹、李鳴生、王小波、嚴歌苓、張海迪、史鐵生、韓少功、儲福金、劉震雲、王宏甲、趙玫、莫言、馬原、劉慶邦、王朔、都梁、海岩、閻真、汪國真等。

體育界

葛新愛、梁戈亮、欒菊傑、鄒振先、郭躍華、吳數德、陸元盛、施之皓等。

國畫界

吳冠南、施大畏、方楚雄、唐勇力、周榮生、王明明、馮遠、吳團良、戴順智、朱新建、苗再新、滿維起、周逢俊、徐樂樂、田黎明、范揚、梁占岩、馬海方、白雲鄉、張志民史國良、陳向迅、劉進安、江宏偉、何家英、尉曉榕、王家訓、陳鈺銘、周京新、袁武等。

新的50後意義

顧名思義,第3種“50後”是指2050年-2059年之間出生的公民。儘管現在距2050年還非常遙遠,但我們根據00後、10後等人群的特徵,可以預測出這一代人的特點:(1)他們的父母基本都是20後和30後。應該說,20後和30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超強。與父輩不同,他們更加嘗試一些新奇的事物。所以“50後”自然也會繼承這一特點。(2)網路通信已經相當發達。也許在剛出生的時候,他們就要接受初等的計算機教育。等他們步入幼稚園、國小、中學,教學將實現完全自動化。所以計算機是這一代人的必修課。(3)當時的中國人口壓力正在逐步減輕,中國已經步入老齡化階段。隨著老人壽命的延長,他們很有可能去贍養5位甚至更多的老人。所以這一代人贍養父母的壓力將會非常非常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