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4 民族樂器-拉弦樂器(T)

2002-4 民族樂器-拉弦樂器(T)

2002-4 民族樂器-拉弦樂器(T)是國家郵政局發行,由遼寧省瀋陽郵電印刷廠印刷,是在2002-02-23發行。

郵票圖案

2002-4 民族樂器-拉弦樂器(T) 2002-4 民族樂器-拉弦樂器(T)

郵票信息

名稱:民族樂器—拉弦樂器(T)
志編號:2002-4
簡稱:樂器
設計者:殷會利
類別:編年郵票
題材:民俗文化藝術
全套枚數:5
整版枚數:20(4×5)
責任編輯:尚予
發行機構:國家郵政局
發行日期:2002-02-23
發行量:1350.00萬
背膠:有背膠
印刷機構:遼寧省瀋陽郵電印刷廠
齒孔度數:P12
版別:膠版

郵票介紹

在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背景下,不同時代由於審美需求的不同,樂器也相應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不同種類的樂器是整箇中國音樂史的物化表現。拉弦樂器最早在唐代才出現,是對吹管樂器的發展,提高了音樂在抒情、描寫、敘述等諸多方面的表現力,其形成和確立,標誌著中國音樂體系的最後完備。
這套郵票,為國家郵政局發行的《民族樂器》系列郵票的第二組。設計大方、簡潔、清新。
第1圖[軋琴]又稱軋箏,形制與箏相似而小。長方形音箱,面板和底板均用桐木製,面板中間拱起,略有弧度,近兩端處有弦枕。其音色細膩柔和,演奏方法獨特。在我國歷史久遠,《舊唐書·音樂志》中就有“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的記載。唐代詩人杜牧也有詩云:“好鳥如敲磬,風蟬認軋箏。”說明早在唐代軋箏就已經出現,只不過那時是以竹片或棒擦其弦發聲而已。到了清代,軋箏張十弦,奠定了它的體制,並改用木桿軋箏。至近現代,軋箏演進為持弓軋弦了。現在,軋琴是河北地方戲武安平調的伴奏樂器,並流行於河北邯鄲、河南北部、山西東南、吉林延邊等地。
第2圖[二胡]又稱胡琴、南胡,因其具兩根弦,故名二胡。其前身為奚琴和馬尾胡琴。早在宋代,沈括《凱歌》一詩中就有“馬尾胡琴隨漢車”之句。《元史·私樂志》中“卷頸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的描寫,指的就是二胡。它以竹、木作琴筒,琴筒一端蒙蛇皮或蟒皮,筒上裝琴桿,桿端設二軸,軸到筒底張二弦,筒面置琴碼。二胡樂音輕快柔曼,婉轉渾厚,略帶憂傷,引人遐思。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在江蘇無錫創作的《二泉映月》、《聽松》等,就是著名的二胡曲。二胡現流行於全國各地,有高胡、中胡、低胡等多種形制。二胡在中國民族樂隊和民族絲竹樂隊當中,常常擔任主奏的角色,相當於西洋交響樂團中的小提琴,因此,被譽為中國樂器中的“王子”。
第3圖[板胡]又稱梆胡、秦胡等,系脫胎於二胡,因琴筒上蒙木板而得名。其琴筒多用椰殼、木料製成,面板為桐木,弓張馬尾,納二弦間,按五度或四度關係定弦。板胡發音高亢清亮,具穿透力,為梆子腔戲曲(如秦腔,晉劇,豫劇,河北梆子,評劇等)的主要伴奏樂器;後又被南方的亂彈腔戲曲(如紹劇,婺劇,蒲劇等)所吸收,成為許多南方戲曲的伴奏樂器。它亦可用作獨奏或合奏,現流行於東北,華北和西北。板胡有獨奏板胡和地方劇種伴奏板胡多種,擅長於演奏高亢、熱烈、歡快的曲調,在民族樂隊中為高音樂器,擔任弦樂的最高音部,常作各種伴奏樂器的領弦。
第4圖[薩爾它]又稱“賽它爾”,維吾爾族民樂器,它琴箱木製,箱形如瓢,琴桿較長,左側第一條鋼絲為主奏弦,其餘鋼絲為共鳴弦。演奏時,左手食指中指按主奏弦,右手執馬尾弓擦弦,餘音共鳴,音色清脆剛健。為新疆十二木卡姆樂隊的主奏樂器。20世紀50年代改革製成中音薩它爾,全長120厘米,琴桿稍短,指板上設塑膠製品位;高音薩它爾,全長87厘米,音箱相應縮小,均在樂隊合奏中使用。相傳14至15世紀中,薩它爾已流傳到南疆喀什一帶,後傳至北疆和東疆。
第5圖[馬頭琴]蒙古族拉弦樂器,因琴桿頂部雕有馬頭裝飾而得名。多為演奏者自製自用。發音柔和渾厚,音色低沉,富有草原風味。可獨奏或合奏,也可為說唱,民歌,舞蹈伴奏或參加民族樂隊演奏。演奏時為坐姿,音箱夾於兩腿中間,琴桿偏向左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馬尾弓在弦外拉奏。演奏手法豐富,可以快弓、跳弓、頓弓等技巧描繪駿馬在草原馳騁的情景。據傳,馬頭琴在成吉思汗時期(1155-1227年)已在蒙古地區流行,現在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青海等地的蒙古族民眾中非常普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