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人與機器共同進化

內容簡介

《1024》:國內第一本專注於科技文化的mook。
本期創刊號將目光定焦在“人與機器”這個超熱點領域。
如果把機器獲得思維能力看作是一種進化,
那人類具備不朽之軀同樣也是一種進化。
這是一個野心勃勃但又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
在我們一廂情願地猜測機器將在不遠的將來趕超自己而惶惶不可終日時,人類其實還有一個機會——變得更像機器。這並非科幻小說,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人類創造機器的初衷難道不就是為了彌補自身的不足?如果把機器獲得思維能力看作是一種進化,那人類具備不壞之軀同樣也是一種進化。這是一個野心勃勃但又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
在專欄文章中,“工具”獨具匠心。它分為三個小部分:闡述人與工具的聯繫、具體工具的展示,以及使用工具製作,旨在凸顯科技時代人和工具的新關係。“未來”則是由恆金基金會獨家授權的SALT演講,來自歷史學家與未來學家的一次機鋒。“遺產”將講述《全球概覽》近半個世紀前不可思議的出版故事,重現一次反主流文化之旅。
本期的收尾之作獻給不久前去世的恩格爾巴特。感謝他留下的不朽遺產。願他安息。

作者簡介

帕拉格·卡納:倫敦經濟學院博士,政治經濟學家。卡納被《君子》(Esquire)雜誌評為“21世紀最具影響力的75人”之一。他同時也是TED演講人。
雷·庫茲韋爾:發明家、企業家、未來學家。2012年底,他加入Google擔任工程總監。
比爾·喬伊:計算機科學家。太陽微系統公司聯合創始人。喬伊被《財富》雜誌譽為“網路時代的愛迪生”。
尼克·博斯特羅姆:瑞典哲學家,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院主任。他被《外交政策》評為“全球100位思想家”之一。他同時也是TED演講人。
麥可·德圖佐斯: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實驗室的主任。他領導下的麻省理工計算機實驗室產生了許多使令世人震驚的創新,例如電子表格、加密技術、X Window 系統等。
大衛·西格爾:《紐約時報》資深科技和商業記者。2013年,《紐約時報》憑藉對蘋果等公司的十篇系列報導獲得普利茲深度報導獎,西格爾是獲獎團隊中的一員。
弗諾·文奇:聖地亞哥州立大學數學教授,計算機科學家。科幻小說大師,五捧雨果獎。文奇同時也是近年科技界著名理論“技術奇點”的提出者。
斯圖爾特·布蘭德:《全球概覽》創始人、出版人,同時創立和聯合發起了一系列組織,包括全球商業網路(GlobalBusiness Network)和恆今基金會(Long Now Foundation)。
尼爾·格申菲爾德: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比特與原子實驗室主任。他在2004年被《科學美國人》評為“美國50位最優秀的科學家”。
大衛·布林:美國科學家、硬科幻大師,NASA顧問。攬獲科幻小說最高榮譽——星雲、雨果、軌跡三獎。

編輯推薦

《1024》是“Mook”,“Mook”是一個英日混血的組合單詞,即將雜誌(Magazine)和書籍(Book)合在一起,成為獨具魅力的“雜誌書”。
形式上,它通過長文或是長文集合來傳遞信息,更快速的聚合來提高時效性,更豐富的觀點來增加多元性。內容上,以“技術作為一種文化”為核心導向,深入廣博地探討技術是如何變革社會生活,並重塑文化土壤的。當然,我們並不總是在談論“技術”本身。那些與geek有關的“熱愛”和“癖好”,也都將在此開放分享。換句話說,我們試圖以一種新的閱讀形式,為一類有共同興趣的人,量身定做一種閱讀體驗。另外,《1024》將定期出版。
《1024》探索“技術作為一種文化”對人類未來的影響,致力於將全世界最優秀的科技文化引進中國並使之本土化。
首期《1024》將目光聚焦於人和機器的未來,探討兩者間的共同進化關係。作者包括雷·庫茲韋爾、比爾·喬伊、麥可·德圖佐斯、弗諾·文奇、大衛·布林、尼克·博斯特羅姆等數十位在網際網路、生物技術、人工智慧、技術哲學等領域的頂尖思考者和實踐者。

目錄

專題:人與機器共同進化 The Co-evolutionof Human and Machine
1.混合現實
未來既不是“生物時代”,也不是“納米時代”或“神經元時代”,而是所有這些時代的混合體。
2.最有人味的人
“圖靈測試的人類臥底沒法變得更聰明,計算機卻可以。”真的嗎?
3.未完成的賽博格
賽博格,有機體與機械部件的混合生物,能獲永生。
4.弗諾·文奇:什麼是技術奇點
超人類智慧型會在未來三十年內誕生。奇點降臨。
5.我想成為後人類
計算機技術、生物基因、人工智慧等前沿領域,挑戰“人類”這一概念的極限。
6.致大自然母親的一封信
我們決定,是時候修改人類的個體特質了。
7.比爾·喬伊:為什麼未來不需要我們
人類擁有的最強大的三種技術:機器人技術、基因工程和納米技術正在使我們自己成為瀕危物種。
8.只有理性是不夠的
人們在考察技術的影響時要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驚奇和敬畏——認識到技術的強大能力;隨後是恐懼——技術將會帶來的危脅;終極目標則是發揮技術的潛能,並使其危脅可控。
遺產 Legacy
1.《全球概覽》:嬉皮士生存指南
斯圖爾特·布蘭德和一本改變世界的書。
2.“全球”效應 六人談
凱文·凱利:《全球概覽》不僅賦予了你創造自己生活的許可權,更賦予了你一系列推論和工具來實現這一點。
3.如何製作《全球概覽》
創始人送給讀者的最後一份工具:如何蒐集、篩選、編輯一本《全球概覽》。
前沿 Frontier
比特與原子:製造你想要的一切
數位化製造遠不止3D列印,它是一套不斷發展的功能組件,將數據轉換成實物,將實物轉換成數據。一旦實現這個願景,我們將無所不造。
未來 SALT
人類的進步:一場歷史學家與未來學家的辯論
過去一萬年與未來一萬年有種詭異的不對稱性,過去和未來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動物。
工具 Tools
1.iPhone和布列松的手巾
在這孤獨星球上,科技似乎找到了一種方法代替宗教來寬慰我們的寂寞之心。
2.可穿戴式設備:數字人的進擊
在這一切的背後,是我們永遠想要了解我們的自身的好奇心,以及無限延伸我們視野的想像力。
3.如何製作一款字型
字型就在那裡,我們不會問它們從哪裡來。當聽到有人是“字型設計師”時我們會大吃一驚:“他們居然還存在?我還以為字型設計師早消失了呢!”
寫作 Writings
榮耀之石
星雲、雨果、軌跡三獎獲得者,美國硬科幻大師大衛·布林挑戰“後奇點時代”場景設定的首部作品。
緩讀 Cookies
1.觀鳥記
在這世界上,總有一群不合群的傢伙:技術宅之前,是書呆子。那么,書呆子之前呢?觀鳥愛好者。
2.當你的生活中只能保留100件物品
對於淡泊無物的追求其實如同對於窮奢極欲的追求一樣並不鮮見。
3.恩格爾巴特的左手
回顧一下“老技術”,我們常會發現一些奇怪的發明。而如果仔細看看這些技術的背景,就可能了解這些發明背後的不凡。

精彩節摘

人類—技術共同進化
混合時代,是人類革新自身對於技術的認識的時代。技術一詞,將包含更為寬廣的含義:它將不再只是些諸如iPhone之類的小玩意,或是網際網路和它那些五花八門的套用如Facebook,而是包括所有的科學領域及其中的技術發明。技術是一個逐漸累進的過程:它從石器時代工具的發明、新石器時代農作物的種植,一直進化到工業革命的蒸汽動力和資訊時代網際網路的創造。21世紀帶來巨大顛覆的幾種全球性趨勢——向多極化的轉變,空間距離的縮小,經濟趨同,以及新的合作形式——在其根源上均有技術的參與。
技術一直驅動著歷史的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發表的《共產黨宣言》的幾個著名段落之一,曾刻畫過大動盪時代由人工到機器生產的變革所造成的後果:“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盪,永遠的不安寧和變動……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係,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係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固定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
自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的革新已使世界勞動力不斷發生巨變。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工廠和機器、蒸汽機和鐵路、巨型結構工程、電氣設備、石油生產和汽車、化工產品和信息技術,海嘯般席捲了世界各地,並創造出了無數的就業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專業和職業的數量成倍增加,從幾十種增至幾百種。新的職業在混合時代中不斷湧現:時間銀行家、身體部件製造商、虛擬化身教練、空間嚮導、生物信息師、機器人專家等等,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這難道是說,在這個我們即將要邁入的擁有更多專業的世界中,機會反而比以前更少了嗎?
若想輕鬆應對這一波即將到來的技術衝擊,免於被卷進更為不平等的混亂境地,我們需要在生成性日益增大的經濟系統中鞏固自身的位置。這要求個人在技術來臨時,學會去駕馭它,而不是讓它從自己身邊悄悄溜走。構成數位化、模組化和共享平台的要素正在迅速蔓延,這意味著將有更多的人能夠用上便宜的數據存儲,小型3D列印以及新興的P2P電子貨幣。 我們的資本主義模式,將可能從一個強加價值的體系,轉化為一個最終由你來決定價值的社會體系。
技術增強了我們同世界的連通性,並創造了無數提升個人價值的機會。在美國,每一份通過網際網路外包出去的工作,平均創造出2.6個新的工作機會。網際網路也讓超過數百萬的工人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易。
與此同時,偉大的數字融合正在它創造性的顛覆道路上快馬加鞭。正如馬克·安德森所指出的那樣:亞馬遜,已成為目前最大的書商;谷歌,是最大的廣告平台;iTunes,是最大的音樂零售商;Skype,是增長最快的電信服務商。而這種破壞還遠未停止:當基於Web的通話服務從Skype轉為完全免費的網路電話業務時,整個通信行業都可能被移動網際網路瓦解。除此之外,感測器和通信技術的微型化,也使得能相互連線的設備數量和能收集的數據量呈指數倍增長。隨著能將電力從空閒對象重定向到用電對象的智慧型電網,和可進行面部識別的攝像機的出現,預計物聯網將從150億個對象增長到1.5萬億個對象。它們將被嵌入我們的基礎設施內,用來進行對信息和指令的傳遞。
不僅僅是獲取、存儲和分析數據的成本在下降,創造實物的成本也在下降。由3D印表機製造商Makerbot製造的3D印表機(數位化製造者),現在的售價已不到1000美元,任何人都可以用它來小批量地列印自己設計的機械零件和模型。這能帶動一批全新的小型企業及工匠紛紛湧現,在Etsy網站上兜售自己製作的產品。Etsy現已擁有超過1500萬的註冊用戶,並逐步在全球市場鋪展開來。隨著能夠實現低成本製造的機器本身價格的下降,這個微型製造的互動市場,可能會以驚人的速度增長。DIY Hardware能夠讓所有人親手打造自己的家:你只需先用GoogleSketch Up之類的3D軟體設計建模,再去WikiHouse買一個供你親手裝配、附帶組裝工具的家庭組件套裝。全新的企業也許會以這種方式出現:電動汽車零部件製造商,同樣也能製造整台電動汽車,從而挑戰當今汽車工業的龍頭老大。
怒路目錄目錄目錄精彩節摘前言前言 前言

前言

卷首語
2012年4月底,Kevin Kelly在去首都機場的路上和我聊起了東西文庫。在談到《失控》的成功是否能被複製的時候,他坦言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可能是“No”。在今天看來,書太大了,也許並不是最好的閱讀載體;書也太慢了,原本新鮮的都陳舊了。那如何才能帶來更好更快的閱讀?他沒有猶豫,“長文。足夠長的文章。你的觀點都要在裡面。這會是一個趨勢。在美國,它已經是了。”
2012年10月中,Marco Arment帶著簡潔平實的The Magazine登入App Store。1.99美元,4篇文章,每兩周更新。在他的部落格聲明中,他重複著打造Instapaper的自信——這是件有價值的東西,你要付費;也包含了嘗試和探索——降低生產成本,補貼作者稿費;最後,還有他個人的喜好和堅持——“這是一本給geek閱讀的雜誌,它大多是關於技術的,但並不全是。它還包括了geek可能感興趣的其他很多話題。”
本期創刊號將目光定焦在“人與機器”這個超熱點領域。如果把機器獲得思維能力看作是一種進化,那人類具備不壞之軀同樣也是一種進化。這是一個野心勃勃但又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
本期的收尾之作獻給不久前去世的恩格爾巴特。感謝他留下的不朽遺產。願他安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