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說唱

龍舟說唱

2、古典文學價值:龍舟歌的唱詞中,詩歌創作的賦比興手法被普遍地運用。 4、音樂價值:龍舟歌行腔,用音低沉而稍帶曲折,聲腔短促,高昂跌宕而富宣洩效果。 不過,時下年青一代價值取向轉變,龍舟歌卻出現了後繼乏人的局面。

“龍舟說唱”是廣東地區的一個著名的曲藝品種之一,始於清乾隆年間,是民間變木魚歌腔調而創,始於順德龍江,流行於珠江三角洲一帶。職業藝人常持一隻上端架著木雕小龍舟的長棍作表識,胸前掛一幅小鑼小鼓,敲擊節拍和唱,不用其他樂器伴奏。龍舟曲目有些以木魚書改唱,有些是藝人自編自唱,內容廣泛。“龍舟說唱”從出現至今已有260多年歷史了。

龍舟說唱

“龍舟說唱”又稱為“龍舟歌”或“唱龍舟”,是流行於廣東珠三角洲地區,主要是以順德腔為正宗的一種曲藝表演

形式,始於清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60多年歷史,相傳為一名原籍順德龍江的破落子弟所創。
演唱時藝人常持一隻上端架著木雕小龍舟的長棍作表識,胸前掛一幅小鑼小鼓,敲擊節拍作間歇伴奏吟唱,其聲腔短促,高昂起伏,詼諧有趣,極富現場感染效果。唱詞以七言韻文為基本句式,四句為一組。腔調簡樸流暢,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宜於敘事抒情。內容則從古時神話故事、民間故事一直到現在時事新聞、時尚潮流幾乎無所不包。但由於民間藝人識字不多,且多為口耳相承,流傳下來的並不多。
龍舟說唱的道具—龍舟,一般長約60厘米,分上下兩層,上層一般是唐僧、孫悟空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形象,意為避邪,下層是十名壯漢,名叫“扒仔”,他們都正奮力扒龍舟。龍舟上面一般豎有兩支小紅旗,正反兩面一般都寫著“風調雨順、國泰平安”等字。龍舟下方有塊布襯托,意為水面。整個龍舟由一支長約1米半的木棍撐起,走村過戶唱龍舟時,藝人便一手持龍舟木杖,同時扣著小鑼小鼓,邊吟唱邊敲打。
佛山市順德區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水陸交通方便,商品經濟發達,明代即有“嶺南—壯縣”之稱。全區面積為806.15平方公里,人口108萬人。
龍舟歌源遠流長。《佛山歷史文化辭典》認為龍舟歌最早起源於清代乾隆年間,是一名原籍順德龍江的破落子弟首創。“龍舟”作為一種說唱藝術,從單純的演唱敘事體裁到套用於社會宣傳,它的演唱內容往往根據時勢的需要而改變。
龍舟歌來源於民間。作為一種通俗的說唱藝術,其曲調和唱詞與“木魚”歌近似,曲目唱詞也無所不包括。從神話故事、民間故事再到演唱當時所發生的事情,龍舟歌演唱的內容比較繁複。但由於民間藝人識字不多,且多為口耳相承,因而流傳下來的曲目唱詞並不多。龍舟歌的藝術特點:

1、廣州方言、順德腔演唱。其行腔,用音低沉而稍帶曲折,往往以小鑼小鼓作間歇伴奏,而且聲腔短促,詼諧有趣,高昂跌宕,富有宣洩效果。
2、曲韻特點:以七言韻文為基本句式,四句為一組。腔調簡樸流暢,富有鄉土氣息,宜於敘事抒情。
3、龍舟歌在演唱到高昂急促之時,經常在一句中,一部分唱詞像燒炮仗一樣不斷衝口而出,然後緩慢拖腔結束,聲音洪亮、粗吭。
龍舟歌的突出價值:
1、民間文學價值:龍舟歌的曲目,部分來自藝人自編自唱,部分直接把木魚歌書改用龍舟歌演唱,這類曲目以中、長篇為多,題材內容多樣。搶救和保護龍舟歌,對民間文學的保護和發掘同樣具有積極的意義。
2、古典文學價值:龍舟歌的唱詞中,詩歌創作的賦比興手法被普遍地運用。長篇唱詞擅於敘事抒情,修辭手法上多用誇張、諷刺、諧音、比喻、拈連。體裁有賦、韻文等樣式,講究押韻。凡此種種,不難看出其從古典文學中汲取了大量素養。保護龍舟歌,對推動古典文學研究有現實意義。
3、民俗學價值:走街串巷的龍舟藝人,在重大的民族節日或各種喜慶場合中最易覓見他們的身影,而此時他們的唱詞往往是側重於喜慶吉祥的。因此,龍舟歌蘊含著大量的民俗學信息。
4、音樂價值:龍舟歌行腔,用音低沉而稍帶曲折,聲腔短促,高昂跌宕而富宣洩效果。龍舟歌又是粵劇中的一個曲牌,保護龍舟歌對促進粵劇繁榮也有好處。
不過,時下年青一代價值取向轉變,龍舟歌卻出現了後繼乏人的局面。順德地區目前懂唱龍舟歌者僅餘四、五人,且尚未發現有主動拜師學藝的青年人,現急需採取有力、可行的保護措施,讓龍舟歌能繼續傳承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