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夜坐

龍潭夜坐

《龍潭夜坐》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詩作。詩中前三聯著意描寫夜裡山中澄澈寂靜的景象。通過描寫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聲、鳥兒的鳴叫聲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風,染了月夜的靜謐氛圍,凸顯了詩人月下獨行的落寞心境。結句詩人筆鋒陡轉,以“無限情”直接抒發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的情懷。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龍潭:相傳廬山山麓有龍潭十多處,這裡司能是指開先寺側青玉峽龍潭。

2、幽人:幽隱之人。

3、芒屨(jù):草鞋。

4、葛(gé)衣:泛指秋冬間所穿的衣服。

5、猗(yī)蘭:即《猗蘭操》,也稱《幽蘭操》,琴曲名。《樂府詩集》卷五八:孔子“自衛返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嘆曰:‘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乃止車援琴鼓之,自傷不逢時,託辭於香蘭雲”。

白話譯文

哪來夜花香氣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隱者月出每獨行,空山偶一傳鳥鳴。

草鞋不怕露珠濕,松風偏愛葛衣輕。

水邊琢磨《猗蘭操》,江南江北都是情。

創作背景

此詩為正德九年(1514)春作者於滁州任上所作,時年四十三歲。作者在正德八年(1513)被任為南京太僕寺少卿,因督理馬政至滁州,公務之餘,時與師友遊覽當地名勝琅琊山、龍潭等處,並和學生隨處討論學問,相互啟發,心情十分愉快。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王守仁因反對宦官劉瑾專權,遭謫邊多年。劉瑾敗後,官至兵部尚書。但其安邦定國大志終不得伸展,心中自然苦悶,故有夜不入眠,尋幽解悶之舉。《龍潭夜坐》便是此種心境的寫照。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首聯寫“花香”、“溪聲”引動詩人遊興。此處開篇點題,扣住“夜坐”落筆,先從嗅覺、聽覺寫起,“花香”撲鼻而不知所自,“溪聲”充耳卻隔著石林茅屋。夜深人靜,“花香”、“溪聲”自然格外清晰,但又都籠罩在夜色朦朧之中,讓人感知得到,而捉摸不著,充滿神奇的力量,令人嚮往,激發了詩人的遊興。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此聯寫詩人月夜獨游。詩人這裡自稱幽人。明月當空,詩人踏著月光,在龍潭附近夜遊。四周一片幽靜,唯有山中棲息的鳥兒不時發出鳴叫。這裡,詩人意在表現月夜的孤寂空廓,但不從寂靜無聲上用力,而是特意地寫了聲響,以反襯周圍環境的空曠幽邃,達到“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使自然界充滿生命的意趣。

“草露不辭芒屨濕,松風偏與葛衣輕。”這一聯寫詩人徜徉在大自然中的輕鬆快慰的心境,頗似陶淵明的田園歸隱情調。詩人踏著“草露”,迎著“松風”,不怕草鞋打濕,任憑風吹衣飄,雖有露冷風涼之感,但詩人嚮往歸隱生活,一派隱逸風情躍然紙上。

“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尾聯抒發生不逢時的感慨和對大江南北壯麗風光的熱愛。孔子在《古琴操》中有《猗蘭操》,哀傷生不逢時。王守仁在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後,因小人陷害,以功成罪。作此詩時,正是他傷不逢時的時候,所以借《猗蘭操》琴曲名來抒發心中的煩憂。但正當他面對大江,想要發泄不滿時,大江南北的壯麗山河,又使他抑鬱的心情豁然開朗,足見詩人的胸懷是坦蕩豁達的。

全詩寫龍潭夜景,一片清幽,含蓄委婉地抒發了詩人厭倦世俗官場,眷然歸與的思想感情。

名家評論

錢謙益:俊爽之氣,往往湧出於行墨之間。

作者簡介

(1472年-1529年),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諡文成,人稱王陽明。漢族,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中文名: 王守仁
別名: 王雲 、王陽明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紹興府餘姚縣
出生日期: 1472
逝世日期: 1529
職業: 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
主要成就: 發展陸九淵心學,提出知行合一平定 朱宸濠 之亂
代表作品: 《王陽明全集》、《 傳習錄 》、《大學問》
人物年代: 明代
安葬地: 浙江紹興府 山陰縣
字號: 字伯安,號陽明
諡號: 文成

王陽明生於明朝中期,此時政治腐敗、社會動盪、學術頹敗,陽明子試圖力挽狂瀾,拯救人心,乃發明“身心之學”,倡良知之教,修萬物一體之仁。

龍潭夜坐龍潭夜坐

陽明子不僅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因此,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古詩賞析

前三聯寫野外之景,多清淒,表現作者不得志的心境,也反映當時時政的蕭條不如意,但是最後一聯的無限情則表現作者的積極態勢,並不會因失意而消沉,會繼續努力,因為這片山河寄託著他太多的感情。

此詩用典頗多:首句花香暗含於良的《春山夜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寄情隱逸,實則是對樓台深翠微的無奈。石林茅屋讓人聯想溫庭筠的《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當時溫庭筠出長安去南方做小官,心情鬱郁,有對時政失望。

第二聯用典王維的《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是個青年得志,平步青雲,而後看透政治紛擾,最終隱居終南山看雲捲雲舒的人,他有很多是詩都描寫了隱居的恬靜,比如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林深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些與其說是享受隱居,不如說是失望與人世間的勾心鬥角。

第三聯首句正確理解的順序是不辭草露芒鞋濕,意思是,不怕草上有露即使沾濕草鞋,第二句於講“松風吹解帶”,有即使遭人不待見,也要這么做的意思。

尾聯第一句的 猗蘭 用典孔子的《猗蘭操》,據一些史料記載,《猗蘭操》是孔子從衛國(也就是豫北地區)返回家鄉魯國時,感嘆自己生不逢時,不被重用而表達的感受。而後語句是全詩的中心句,反用蘇軾的“也無風雨也無晴”,而道有無限情,點明作者不會跟前面那些失意的隱居的人一樣棄時事不管,獨善其身,而是要繼續做事。

《猗蘭操》

習習谷風,以陰以雨。 之子于歸,遠送於野。 何彼蒼天,不得其所。 逍遙九州,無所定處。世人暗蔽,不知賢者。年紀邁逝,一身將志。

蘇軾《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八月,蘇軾於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詩指斥乘輿、譏切時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釀成有名的“烏台詩案”。年底,詔責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黃州(今湖北黃岡市)。這首《定風波》詞就作於到黃州第三年的春天。

也無風雨也無晴,晴亦即是情,蘇軾多年宦海沉浮,終於要歸去,任他風雨,與他無關,基本就是哀莫大於心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