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池岩

龍池岩

龍池岩位於福建省漳州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的文圃山(422米)中,據近人考證,是南北朝宋武帝永初年間(420——422年),迄今已1500餘年

龍遲岩介紹

龍池岩位於福建省漳州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文圃山(422米)中,海拔高度122米。景致幽美。上有觀音寺,始建於何時無史可稽,據近人考證,是南北朝宋武帝永初年間(420——422年),迄今已1500餘年。傳說唐武宗會昌四年

龍池岩

844年),太子李忱,隨高僧斷濟禪師雲遊全國,曾到龍池岩。喜此間山幽林密,石棱泉冽,因而解衣暢浴,暑氣全消,因賦詩云“惟愛禪林秋月空,誰能歸去宿龍宮;夜深聞法餐甘露,喜進蓮花世界中”。因“真龍”入池,故曰“龍池岩”。後又在泉上建一座石拱橋,刻“躍龍”二字。

寺里華圃講堂碑記記載,唐時進士謝氏兄弟,曾在此苦讀詩書;五代時主簿洪文用等都隱居於此。宋進士楊志為紀念先賢事跡,建立“三賢堂”以祀之。

宋代理學家朱熹於紹興十八年(1148年)登進士第,授同安主簿時,慕“三賢堂”之名,曾登臨遊覽,後在龍池岩建立玉屏講堂,四方學子紛紛來岩求教。朱熹在治學中,因觀書有感,題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玉屏講堂影響所及,附近不少鄉村,也相率以公有書田收益,在此岩營造書舍,供其子弟就學。傳說書舍共有九十九間,傍山而築,鱗次櫛比,雄偉壯觀。朱子為其題下“溪山第一”匾額,並易名“華圃書院”,成為古代閩南聞名學府。

還有一座“拍門祠”,為朱子居住遺址。相傳朱子曾教育學生:對師長應講禮貌,凡有所求教,必先拍門,得到許可,方能進入。祠旁石上刻有“拍門”二字。

明洪武元年(1368年)名儒胡宗華也曾在此設館授徒。翠林鄭深道、埔尾林魁,俱從此修學成名。

經歷1000餘年,華圃書院大都坍塌了,但尚存不少遺蹟:寺前有“躍龍橋”、寺後有“彩虹橋”(或“凌漢橋”),是玲瓏精巧的拱橋。有平坦的“涉趣石”,可坐十數人。此石也有動人的傳說:清順治九年(1652年)三月,閩浙總督陳錦,帶兵數萬駐紮同安與防守江東一帶的鄭成功部對峙,鄭成功則在龍池岩伏兵應戰。有一次兵力部署之後,略有餘暇,與部將陳澤在此石上下棋,局未終而戰發,接戰後,鄭軍大勝。事後白礁城人為了紀念鄭成功戰績和情趣,潘正昌在石上鐫“涉趣”二字。 此外,在寺廟周圍的壘壘巨石上,還保留有宋代朱熹題刻的“寒竹風松”、王楷題刻的“丹灶石”、清代黃文川題刻的“松徑風清”、“伏龍巖”、“月魄涵江”,黃對楊題刻的“清河濯纓”等摩崖石刻和碑記共20餘處,仍不失為一個景觀幽美的遊覽勝地。

龍池岩與保生大帝吳夲

白礁龍池岩東邊的“丹灶石”遺蹟,是南宋寶慶元年(1226年),同安邑宰王楷為紀念吳真人生前煉丹聖跡的題刻,是吳真人煉丹救世的功德的歷史見證。潘厝人對這裡的歷次捐修更是有石刻為證。

丹灶石

公元995年,吳夲十七歲奮志學醫,游遍名山大川,尋師訪道,後回歸白礁故里,認真潛研岐黃,熱心行醫濟世,龍池岩松竹茂密,到處盛產紫蘇、鬼針草、白茅根、金不換、防風、穿山龍、一條根、千金紅、香菇等各種草藥,吳真人選擇這裡採藥的有利條件,就在華圃禪寺的東邊大榕樹下結廬築煉丹,白天采草藥,夜間經常與龍池岩高僧一道參悟,研究脈理醫藥。採集各種草藥,煉製醫治各種疾病的丹藥,為行醫濟世奠定基礎,因此龍池岩是吳真人煉丹製藥時間最早最長的煉丹處。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五月初一吳夲登白礁村北文圃山龍池岩採藥時,失足落崖而死,享年五十八歲。此後他經常靈驗救助鄉民,民感其恩,遂塑像立祠祀之。傳說他後來修成了正果,乘白鹿升仙而去。眾百姓緬懷他的功德,籌集資金建立了一座“龍湫庵”來祀奉吳夲。“龍湫庵”即白礁慈濟宮的前身。

1998年,台北哈密街台胞陳添福先生參觀了吳真人的煉丹遺址“丹灶石”,他非常關心重視保護好這一文物,並捐獻人民幣35000元,在“丹灶石”西側建築一座“煉丹亭”,人們一到龍池岩就可以看到煉丹亭,使“丹灶石”遺蹟更加顯眼,讓人們更清楚地牢記吳真人煉丹遺址,緬懷宋代名醫吳真人煉丹製藥、濟世救人,為人類醫學做出重大貢獻的聖地。

龍池岩與朱熹

龍池岩在白礁村北,世傳池中有神物變化,故名龍池岩。龍池岩始建於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閩南最早創立的佛教叢林之一。岩寺周圍石上保存有歷代摩崖石刻20多處,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

朱熹筆跡

龍池岩寺之東,是唐進士謝脩、後唐主簿洪文用、北宋處士石賁隱居讀書處。南宋進士、理學宗師、著名學者朱熹,於紹興、紹熙間(約1148、1190年)任同安主簿、漳州知事時,慕三賢之名,數度登岩遊覽、觀瞻,並留下“溪山第一”、“寒竹風松”多處題刻。嘉定間(1207~1225年)里人、進士楊志在謝、洪、石隱居讀書處,建三賢堂以禮之。後堂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鄉坤、進士黃濤,倡議在三賢堂舊址建“淒賢樓”,祀謝、洪、石和朱子,並創辦華圃書院,教化鄉里子弟。摩崖石刻除朱熹的題刻、王楷“丹灶石”書刻外,還有清黃濤題刻的“躍龍橋”,黃文川(即黃濤)“名疆脫解事從容,卜築賢山踵舊從。海日天雲清老眼,徘徊不盡畫圖中”的詩刻,清嘉慶丙子黃書楊書刻“清可濯纓”,葉挺口題刻的“月魄涵江,”未具名或名字不清的“涉趣”、“拍門”、“凌漢橋”、“彩虹”橋及“購復放生池舊跡”、《重修華圃書院碑記》等清代題刻。

龍池岩有泉清、石奇、洞虛、林蔭、亭雅、橋巧諸勝、風景優美。《同安縣誌》載龍池岩“有印月池、磊石、穿雲峽、拜笏軒、拍門石、溫玉居、憩亭、名山鋒、石屏、躍龍橋、三疊嶂、觀海寮12勝景,文圃之勝,遂甲邑中。”後來又有“龍池十八景,景景醉人心”之譽。 龍池岩有難得千年古剎,珍貴摩崖石刻,豐富文物古蹟,優美自然景致,不是真人煉丹之所,朱子過化之鄉,先賢育人之地,是人們禮佛、懷古、探勝、旅遊、避暑的好去處。

龍池岩交通

龍池岩位於角美白礁文圃山上,漳州方向可以乘23路公交,到白礁站下車,角美海滄方向可以乘角美---石塘或者角美---嵩嶼公交到白礁或者聖地亞哥站下車,廈門方向可以乘853公車到白礁或者聖地亞哥站下車,在以上地點下車均可看到龍池岩的路標。到海滄大橋8公里,到廈門市政府只要20分鐘。

華圃書院

朱熹一生中總是為官一任,興學一方,大辦教育,開發民智,培養人才。宋紹興二十三年朱熹出任同安主簿時,就在漳州龍池岩創建了玉屏講堂(後改名華圃書院),親自開課講學,四方學士雲集。當時共有書舍99間,傍山而築,鱗次櫛比,雄偉壯觀。後來,朱熹又把“玉屏講堂”更名為“華圃書院”,成為古代閩南著名學府。至今山腰路口還存有“華圃書院”的古碑。

龍池十八景

龍池“十八景,景景醉人心”。登山凝眸東望,汪洋無際,漁舟商舶、萬葉中流,太武山遙遙相對。海滄、龍池開發區,廈鼓寶島均在眼前,遠村平疇,視野遼闊,真使人眼界頓開,心胸寬亮。雖經1000餘年時景遷變,但龍池岩周圍山林中壘壘巨石上仍遺留有珍貴的歷史積澱:躍龍橋、彩虹橋、丹灶石、華圃書院、放生池、印月潭、拍門、涉趣、串珠、鎖龍、荷池、寒竹風松、鬆勁風清、伏龍巖、月魄涵江、環山抱月、清可濯纓、石龜抬牌等石刻和遺蹟令人目不勝收。“放生池”石刻書文系乾隆辛卯歲仲冬鐫,書文:“石溪黃文田先生購復放生池舊跡開講堂下荷池”。“拍門”系宋朱熹傍山而建的辦學、講學、治學之處“華圃書院”。院有書舍房廳99間,修復大悲殿時,曾發掘出被埋沒數百年的房基,排列整齊,門階清楚的房基遺址。“丹灶石”系南宋寶慶元年七月朔邑宰九江王楷書的石刻。丹灶石與白礁慈濟宮同根,是保生大帝吳真人(吳夲)行醫採藥煉丹處。寺周山上有明萬曆重興,道光時重修的舍利塔。祖堂內有“林濟開山,雲門重建”的楹牌。東側山有庚午年孟秋建立的優婆塞、優婆夷海會塔等。

龍池岩的文物景觀

紫陽祠,棲賢樓,印月池,磊岩,拍門祠、蘊玉居、曠怡亭、笏拜軒、觀海寮,山泉三迭,石塔、彩虹橋、躍龍橋、涉趣石,華圃書院碑記和朱熹“寒竹風松”題刻、王楷“丹灶石”題刻、黃文川“伏龍巖”題刻等勝跡。華圃書院有玉屏講堂,系朱熹講學之處。朱熹在治學中觀書有感,題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有拍門祠,為朱子居住遺址,時朱熹曾教育學生,對師長應講禮貌,凡有所求教,必須先拍門,得到許可,方能進入。祠旁石上刻有“拍門”兩字。明洪武元年(1368年)名儒胡宗華也曾在此設館授徒,龍溪翠林鄭深道、埔尾林魁俱從此修學成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