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工業轉型升級“十二五”規劃

2.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 (五)推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六)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通知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黑龍江省工業轉型升級“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黑政辦發〔2012〕4號
各市(地)、縣(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屬單位:
《黑龍江省工業轉型升級“十二五””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二年一月十三日

黑龍江省工業轉型升級“十二五”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我省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建設“八大經濟區”、實施“十大工程”發展戰略,突出發展“十大產業”,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帶動全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一、“十一五”工業發展回顧和“十二五”形勢展望
(一)“十一五”工業調整振興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間,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工業戰線搶抓機遇,迎接挑戰,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工業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工業經濟總量逐年增加,運行質量明顯提高,技術改造步伐進一步加快,企業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十一五”規劃目標全部實現,地方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利稅、利潤等主要經濟效益指標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十一五”期間,全省工業累計實現增加值1.58萬億元,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9萬億元,均比“十五”期間翻了一番;實現利稅9065億元,利潤5922億元,分別是“十五”的1.9倍和1.8倍。規模以上企業由“十五”末的2723戶增加到“十一五”末的4895戶,增長44.3%。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額達到10424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4004億元,同比增長15.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186億元,同比增長32.6%;實現利稅2066億元,同比增長42%,其中利潤1072億元,同比增長25%。地方工業發展勢頭強勁,到“十一五”末,主營業務收入、利稅、利潤均實現了翻番,占全省工業的比重達到56.7%、28%和28.8%,分別比“十五”末提高了23個、16.4個和22.9個百分點。
——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間,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整體素質和競爭力不斷增強。工業結構明顯最佳化,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5.7%,成為全省經濟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產品技術水平明顯提高,工業設備技術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企業所有制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國有企業改革步伐加快,全省規模以上非國有企業戶數比重由72.4%提高到89%,企業活力明顯增強。企業兼併重組步伐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產業組織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培育形成了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實力雄厚、主業突出、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年銷售收入100億元企業達到12家。
——工業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間,圍繞發展現代工業物流體系,建設了哈爾濱龍運物流園區等一批規模大、集散能力強、輻射範圍廣、功能齊全的現代工業物流園區,服務工業發展的運輸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圍繞水、電、油、運等生產要素保障,建立了多方協調機制。創新融資與擔保模式,發揮銀團貸款、企業助保金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融資功能,為各級各類企業發展提供融資和擔保貸款790億元。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大幅度提升,建設了一批覆蓋全省的政務信息化、企業信息化、公共服務信息化和農業農村信息化平台。
——支柱產業進一步壯大。“十一五”期間,全省裝備、石化、能源、食品四大支柱產業最佳化升級步伐加快。2010年,四大支柱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690億元,同比增長31%;實現利稅1873億元,同比增長43.5%,其中:利潤973億元,同比增長24%。主營業務收入、利稅和利潤,分別占全省工業的85.3%、90.7%和90.8%。
——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十一五”期間,圍繞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電子信息、現代裝備製造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謀劃了一批重大項目,促進了新興產業快速發展。2010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新興產業企業戶數848戶,實現工業增加值308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7.7%,增速高於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9個百分點。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80億元,占全省工業的10.4%,成為全省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
——工業項目建設成效顯著。“十一五”期間,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全省上下堅持以大項目建設為牽引,在應對危機、保增長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全省工業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工業投資增長和項目建設有力地帶動了全省工業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為全省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積累了後勁。全省累計實施工業項目11500項,比“十五”增加了4500項;累計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8075億元,是“十五”的3.8倍,年均增長32.1%。其中地方工業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776億元,占全省工業的71.5%。
——企業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十一五”期間,全省關鍵技術攻關、新產品開發、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產學研聯合、企業信息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等方面工作穩步推進。裝備、石化、能源、食品、醫藥、森工等6個“校研企合作委員會”服務平台作用突出,技術成果轉化和新產品新技術產業化步伐加快。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已達111家,其中國家級10家。1.5萬噸水壓機、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重型數控工具機、大型電站空冷系統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創新成果享譽國內外,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哈爾濱東安汽車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等為神舟系列載人太空飛行器及嫦娥探月工程提供重要部件,汽車、發動機、航空產品等基本形成系列,“龍江製造”地位顯著提升。
——節能降耗任務全面完成。全面落實國家“千家企業節能行動”,加強對350戶年耗能萬噸標準煤企業的節能管理,制定了《黑龍江省重點耗能工業企業節能目標考核體系實施方案》,我省列入國家“千家企業節能行動”的25戶企業累計實現節能量550萬噸標準煤,完成目標計畫的154%。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提前1年完成“十一五”下降25%的節能目標,5年累計降幅超過30%。煉鐵、電解鋁、水泥、玻璃、造紙、味素、檸檬酸等7個行業提前1年完成“十一五”節能目標任務。
——非公有制經濟規模不斷壯大。“十一五”期間,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成效明顯,中小企業孵化基地建設紮實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不斷健全,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省級中小企業創業孵化基地達到59個,建立了26個公共服務平台,400戶成長型中小企業得到較快發展,形成了涵蓋13個市(地)、農墾、82個縣(市、區)及270個骨幹企業的中小企業信息網絡體系。2010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4972億元,比“十五”末增長1.5倍,年均增長20.3%,占全省經濟總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35%提高到48%,從業人數達到715萬人。
——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能力有效提升。“十一五”期間,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套用不斷深化,全省工業企業圍繞著產品研發設計、流程控制、企業管理、市場行銷、人力資源開發等環節,加強產業技術層級和企業技術研發、設計、生產、管理、流通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設,提升了企業自動化、智慧型化和管理現代化水平,省重點監控的企業信息化能力明顯加強,大部分企業採用OA(辦公自動化)和財務系統,ERP(企業資源計畫)和CAD(計算機輔助設計)套用超過60%。湧現出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省藍藝地毯集團有限公司等一批國家級企業信息化典型,帶動了全省企業信息化整體水平躍升。
——軍民結合紮實推進。“十一五”期間,軍工高新技術向民用領域轉移加快,軍工民品規模不斷擴大。飛機、直升機、汽車及發動機、汽車電子、壓力容器、改裝車等優勢產業保持穩步提高,燃氣輪機、液化氣接收站設備、新型農機、多用途運輸車等一批技術先進、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好的產業化項目迅猛發展。2010年軍工民品產值達260億元,比2005年增長68%。截至2010年年底,民口配套企事業單位取得軍工保密資格認證、軍品科研生產許可證的數量,比2005年增長了6.5倍。
經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工業“十一五”規劃所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已全部完成,重點行業整體素質進一步提升,重點企業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額和主營業務收入雙雙突破萬億元大關,工業總體實力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二)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全省工業呈現出發展速度加快、企業實力增強、效益逐步提升、結構調整加速的良好勢頭,但也存在著制約和影響工業持續發展的問題,結構性矛盾還比較突出。一是從產業層次上看,高端製造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比重低,產業層次有待於進一步最佳化。二是從產業組織體系上看,本地加工配套與集約化發展水平低,資源優勢、原料優勢和龍頭企業優勢沒有很好地轉化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三是從產業改造升級上看,工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小、比重低,在有限的投資中,近一半的投資屬於資源型企業用於維持再生產,難以實施脫胎換骨的改造,淘汰落後產能、節能減排的難度和壓力較大。四是從產業空間布局上看,差異化發展水平和縣域工業比重低,而且布局分散,主導產業趨同,縣域工業經濟基礎差、總體水平不高,缺少對優勢資源的精深加工能力,產品附加值低,區域競爭優勢不明顯。五是從對外開放上看,外向型經濟比重低,外向經濟拉動不足。
(三)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我省仍處於大有所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工業發展的內外環境將發生新的變化,既有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深刻影響,也有國內發展方式轉變提出的緊迫要求,已經進入只有加快轉型升級才能促進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時期。
從國際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結構加快調整,全球經濟治理機制深刻變革,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孕育突破,開發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整體實力步入上升期。
從國內看,我國工業綜合實力穩步提升,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為工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通過實施擴內需戰略,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消費能力持續增強,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市場化與國際化深入發展,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技術,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為工業發展創造了新的增長點。
從發展趨勢看,“十二五”時期將會出現一些向工業化後期轉變的特徵。一是經濟成長將主要由製造業拉動開始向製造業、服務業雙帶動轉變。二是產業發展開始由過度依賴出口和投資拉動向消費推動和技術創新驅動轉變。三是“十二五”時期將是建立我國長期競爭優勢,占領重要產業至高點,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時期。四是“十二五”時期我國產業發展內外部環境將進一步趨緊,產業升級將面臨已開發國家的阻礙和開發中國家追趕雙重挑戰,在國內面臨著成本上升和環境資源的雙重約束。
從有利方面看,一是經濟全球化繼續深入,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國內外產業轉移,將給我省各產業發展帶來巨大的市場需求空間和良好環境。跨國公司對我國直接投資活動的技術含量開始提升,我省具有較好的資源優勢和產業配套基礎,將成為外商投資新的熱點之一;同時,也有利於我省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能源資源合作開發。二是綠色產業在全球興起,有利於我省保護環境、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和推動產業升級;綠色產業還處於發展的起步階段,為我省趕上新一輪產業調整發展步伐、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提供了重要契機;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為我省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和市場需求提供了重要機遇。三是“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大力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為我省工業轉型升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機遇。四是國家與俄羅斯及周邊國家開展全方位合作,為我省提供了廣闊的合作空間,將實現產業上的優勢互補。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十二五”工業轉型升級,按照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本質要求,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入貫徹建設“八大經濟區”、實施“十大工程”戰略部署,突出“十大產業”發展,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著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全面最佳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努力建設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支撐,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現代工業體系,把我省工業經濟納入內生式增長和創新驅動的良性發展軌道,為我省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市場導向。面向國內外兩個市場,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和資本轉移,引導企業兼併重組,加強與國際跨國公司和國內知名企業合資合作,增加品種、改進質量、提高效益、促進就業、擴大出口,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
2.堅持科技創新。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採用自主開發與引進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加快產學研聯合步伐,建立和完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形成有效的自主創新機制。進一步加強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大力開發附加值高的新產品,不斷提升服務水平,積極引導和促進消費。
3.堅持統籌協調。集中力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現代裝備製造、新材料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不斷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堅持優勢產業主導地位,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大力發展現代物流、軟體服務、電子商務、信息服務、工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
4.堅持產業集聚。按照延長產業鏈、擴大產業群、培育產業基地的發展方向,依託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區、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區、東北亞經濟貿易開發區、高新科技產業集中開發區,科學合理布局生產力,加快優勢產業區域性集中,突出區域主導產業發展,完善專業化協作配套體系,加快培育區域經濟產業集群。
5.堅持比較優勢。依託全省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優勢、人才優勢、技術優勢和區位優勢,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規模效應。突出重點產業、關鍵產品,加快核心技術突破,提高產品附加值,培育優勢特色產業鏈。
6.堅持低碳綠色。大力推進節能降耗,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實施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實現開發設計生態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生產過程集約化、污染排放最小化,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7.堅持融合發展。充分發揮信息化在工業轉型升級中的牽引作用,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進一步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推進國防科技工業與民用工業有機互動、資源共享,實現軍民融合發展。積極發展先進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推進制造業服務化。
(三)發展目標。
——工業經濟健康發展。到2015年,全省工業經濟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7000億元,年均增長15%左右;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000億元,年均增長15%。
——技術進步明顯加快。到2015年,全省累計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30000億元,年均增長35%以上。培育行業技術中心10家,省級以上技術中心200家,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中心100家;開發重點新產品1000項,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首台(套)產品100項;推進100個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培育創新驅動型企業100家。技術進步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高,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1%以上。
——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到2015年,主要行業落後產能基本淘汰,戰略性新興產業初步形成局部優勢,主營業務收入占工業的比重達到30%;生產性服務業水平明顯提升。
——企業規模進一步壯大。到2015年,規模以上企業達到5000戶,其中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大企業200戶,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大企業集團20戶。優勢企業和品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工業園區拉動作用明顯。到2015年,圍繞新材料、裝備製造、煤化石化、生物產業、礦產資源、食品產業等重點產業,以提高產業集中度為重點,重點支持工業園區特色產業鏈延伸配套,形成產業集群的關鍵項目,培育10家至20家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20家省級重點產業園區。重點培育30家縣域重點工業園區,著力提升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推進產業鏈式延伸,企業集群式組合,資源循環利用,提高工業園區的投入產出水平,加快建成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產業配套程度高、商務成本低的高成長型特色工業園區。
——“兩化”融合明顯提升。到2015年,重點骨幹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市場行銷、企業管理等方面信息技術綜合集成套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普遍建立環境監測和污染源監控信息系統。建立一批行業電子商務服務平台,50%以上的中小企業在主要業務環節開展信息化套用。加快推進一批物聯網套用工程和雲計算中心工程建設。
——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加強。到2015年,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初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工業節能法規標準體系、先進的技術服務體系、嚴格的監督管理體系和有效的政策支撐體系。全省每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18%,年均下降3.9%。

三、主要任務

(一)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堅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最佳化工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積極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全面加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為工業調整振興提供技術支撐。
1.加快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圍繞我省高新技術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支持引導企業、高校和科研單位採取多種合作形式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業技術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努力打造功能完善、輻射帶動力強、掌握核心技術的高水平產業創新平台和形成比較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加強與國內外高校聯繫,深化與國外大企業的技術合作,在共建研發機構、共同開發關鍵技術、聯合研究制定新技術標準、聯合培養科技和管理人才、互相兼職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發揮好省內科研院所特別是工業院所的作用,推進科研院所與中小企業對接,開展人才交流和項目合作,更好地服務中小企業。
2.建立有效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加大產學研聯合開發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產學研投入機制。發揮裝備、石化、能源、食品、醫藥和森工等6個“校研企合作委員會”的作用,組織企業與省內外高校、研究機構進行專題對接活動。以戰略產品、共性技術、創新集群為載體,緊密結合市場,建立長期有效的產學研戰略合作聯盟。以政府為主導,完善產學研聯合創新的創新網路環境,促進創新的上、中、下游的合理分工與聯合。建設產學研合作信息共享平台,依託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建設服務於產學研聯合的信息網路,及時準確提供有關高校、科研單位的研究領域和方向,及時公布有關企業生產、開發技術和產品信息,為產學研各方提供充分的共享信息。
3.實施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自主標準戰略。圍繞產業發展重點,以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為目標,產生一批對經濟、社會和科技等發展具有重大作用的發明創新,支持企業在掌握核心技術的基礎上制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標準,在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實現標準制定的突破。充分發揮企業在標準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加快以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工作標準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標準體系建設,鼓勵企業制定嚴於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企業標準,積極推動技術標準研製與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研究開發相結合。
4.建立創新成果套用和轉化平台。依託黑龍江省工業技術研究院,集聚技術研發、成果產業化和產業化中介服務等功能,打造全省企業技術創新和成果產業化平台。依託黑龍江省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建立企業技術創新信息服務平台,為企業技術創新收集並及時發布技術政策、科技成果、難題招標、新產品介紹和人才供求信息。加大對創新成果工業性試驗的扶持力度,依託省內重點企業、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一批重點工業性試驗基地,為創新成果的孵化和轉化提供支持。
(二)加強企業技術改造。
引導支持企業加強技術改造,發揮其技術新、投資省、消耗低、污染少、工期短、見效快、效益好的優勢,通過增量投入帶動存量調整,進一步最佳化投資結構,促進企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1.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市場為導向,突出企業的主體作用,圍繞開發品種、提升質量、節能降耗、清潔生產、安全生產等方面,積極採用和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裝備、新材料,對現有企業生產設施、裝備、工藝條件進行升級改造,延長產業鏈條,發展產業集聚,培育產業基地。把技術改造與結構調整、淘汰落後、轉變發展方式、自主創新、企業重組和加強企業管理等有機結合起來,推進傳統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加速提升傳統產業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
2.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資源、科技和產業基礎的優勢,圍繞現代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加強基礎研究,加大原始創新、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工作力度,推進產學研合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突破核心技術。促進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有機融合,做大做強龍頭企業,鼓勵發展配套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集中度,合理進行產業布局,著力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集聚區,通過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帶動工業轉型升級。
3.引導技術改造投資方向。按照國家重點產業發展導向,定期制定發布我省技術改造投資指南,編制技術改造年度導向計畫,組織實施技術改造“雙百”工程。組織編制重點行業、重點地區改造行動計畫。加強工業投資統計監測分析,健全技術改造服務體系,完善支持企業技術改造長效機制,落實支持技術改造的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通過爭取國家專項、省內配套、地方扶持等方式,加快推進一批科技含量高、建設規模大、市場前景好、帶動作用強的重大技術改造項目。
(三)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以推進設計開發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環境影響最小化為目標,走資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本質安全度高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推進工業節能降耗。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擴大優質能源比例,限制煤炭消費總量。突出抓好冶金、機械製造、電力、石油化工、建材、紡織、造紙等行業的工業節能工作,推進重點用能行業工業節能。加快工業節能技術進步和創新,構建工業節能技術支撐體系和信息傳播平台,推進工業節能服務產業發展。從企業、園區、社會三個層次,大力推行“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循環發展模式,繼續開展“工業節能全民運動”,以節油、節電和全民節能為重點,加強工業節能宣傳教育,普及節能環保知識,積極倡導節約型的生產方式、消費模式和生活習慣。強化能源終端需求管理,完善節能法規建設,實施嚴格的固定資產投資工程項目節能審查制度。全面貫徹國家工業節能各項標準,形成全省的工業節能標準體系。加強政策激勵和規劃引導,建立工業節能長效促進機制。繼續加大監督檢查執法力度,強化監督管理。
2.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開發套用源頭減量、循環利用、零排放和產業連結技術,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加快產業園區循環改造,在國家級、省級重點工業園區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推進廢物交換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的分類利用和循環使用,形成閉合循環工業鏈條。加快節能鍋爐、節能電機等產品推廣以及餘熱余壓利用。在鋼鐵、石化、化工、建材、能源等相關行業,促進資源共享。充分利用國家鼓勵的資源認定稅收政策,引導資源綜合利用,突出抓好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化項目。
3.積極推廣低碳技術。加強低碳技術研發和套用,積極開發輕質材料、可再生能源、節能家電等低碳產品。在鋼鐵、建材、有色金屬、石化化工、裝備等重點行業選擇一批技術成熟、減排潛力大的低碳技術,實施低碳技術套用示範工程,推動傳統產業的低碳化改造,開展低碳工業園區試點。以降低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碳排放為目標,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消費結構的最佳化升級,發展壯大低碳工業體系。
4.加快淘汰落後產能。依法推進節能減排,將其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控制增量、調整存量、落實責任、強化監管,確保實現工業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形成有利於落後產能退出的市場環境和長效機制。實施差別電價、差別水價、差別排污費等限制政策,加快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產業淘汰步伐,推進重點領域和企業節能減排。
(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完善信息基地設施,加快建立寬頻泛在融合的信息網路。加強信息技術全方位、多層次的套用,使其滲透到工業研發設計、加工製造、原料採購、庫存管理、市場行銷等多環節,全面提升改造傳統產業。支持面向三網融合、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物聯網套用的新興網路提供和信息化服務。依託雲計算基地城市為中心,培育在國內有影響力的雲計算技術與服務企業,建設面向城市管理、產業發展、電子政務、中小企業服務等領域的雲計算示範平台;推動一批軟體企業和信息服務企業向雲計算服務轉型,培育和引進雲計算產業高端人才。
1.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帶動製造業加快升級。深化信息技術推廣套用,提高企業核心業務的套用水平,推進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圍繞產品數位化、設計智慧型化、過程自動化、系統集成化、管理信息化和商務電子化等6個企業信息化的關鍵環節,實現突破。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範帶動作用,以信息化套用程度、信息化投入力度、信息化產出效益考核企業的示範效應。探索設立“兩化”深度融合示範區,確立考核指標和方案,制定“兩化”融合評估標準。深入開發及套用“兩化”融合關鍵技術及產品。推廣套用工業控制、工業軟體和嵌入式系統,加強分散式控制系統、可程式控制器、驅動執行機構等軟硬體產品研製。提升工業控制和集成化、智慧型化水平,開展產學研用結合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晶片、嵌入式作業系統、集成開發環境和嵌入式套用軟體,加強嵌入式系統與網路技術的融合,推進嵌入式技術在各行各業的套用。
2.推進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帶動全省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加強中小企業的信息技術套用和投入,提高中小企業信息化水平,促進其向高、精、專、新發展。繼續實施中小企業信息化工程,引導我省中小企業集聚發展,推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抓平台模式的創新,重點圍繞協同管理設計、工業服務分離、安全節能監測、商務電子交易、數據開發共享和實用人才培訓等6個模式,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的公共服務環境,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3.推進工業軟體的廣泛套用,帶動重點產業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加快實現高精度、低功耗、微型智慧型感測器、可程式控制器(PLC)、工業計算機(IPC)控制、計算機輔助工程分析(CAE)、製造執行系統(MES)、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過程控制系統(PCS)等工業軟體套用。實現智慧型製造過程、虛擬工廠模擬和仿真平台等技術在推廣套用上的突破,提高工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實現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帶動軟體產業加快發展。
(五)推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圍繞總量上規模、結構上檔次、質量上水平、管理上台階,全面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扶持發展一批具有“專精特新”特徵的中小企業,促進我省中小企業跨越式發展。
1.大力實施中小企業育成計畫。推進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建立中小企業育成體系,按照企業不同成長階段特點和發展規模,進行培育和扶持。動員全社會力量創辦小企業,扶持小企業進入規模企業行列,每年培育400戶小企業進入規模企業,形成企業梯次發展結構。推進成長型中小企業做大,支持龍頭骨幹企業做強。支持中小企業圍繞大企業、大集團發展吃配經濟,建立協調穩定的配套協作關係,提高省內配套水平和能力。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中小企業,鼓勵創新型中小企業進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電子信息、現代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擔保租賃、服務外包、電子商務、現代物流、休閒旅遊等現代服務業領域。支持中小企業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加快技術改造,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清潔生產和安全生產水平。
2.提升中小企業集約化發展水平。積極發展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在發展方式上變“小而全”為“大協作”,在布局結構上變“小集中”為“大集聚”,在產品結構上變“小品牌”為“大戰略”。加快培育功能互補、協作有序、服務體系健全和市場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重點推進裝備製造、石油化工、農產品加工、木材加工等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同時積極發展一批高科技和現代服務業集群。積極培育區域品牌,打造一批產業名市、名縣、名鎮。重點推進污染集中治理、現代物流、產品檢測等基礎設施建設,引導發揮中介機構作用,加快產業集群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不斷提升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
3.完善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財政資金支持、引導社會投資等多種方式,加快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為企業提供研發設計、質量檢驗檢測、培訓、諮詢、技術推廣等專業化服務,滿足企業多方面、多層次的共性及個性需求。加強創業輔導、人員培訓等服務,著力提升中小企業人才、技術和能力建設培訓,整合社會資源,創新培訓方式,形成政府引導、社會支持和企業自主相結合的培訓機制。積極培育和發展服務中小企業的法律和政策諮詢、財務管理、融資指導、技術創新、管理諮詢、市場信息等社會中介組織。加快中小企業黑龍江網站建設,不斷完善政策解讀、技術推廣、人才交流、業務培訓和市場行銷等重點信息服務。
(六)調整最佳化產業布局。
按照建設“八大經濟區”發展戰略的總體要求,最佳化重大生產力布局,以工業園區建設為載體,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1.促進區域產業協調。發揮中心城市、經濟園區、大型企業和重大項目的產業集聚和帶動作用,依託城市群和產業園區,推進產業向特色工業園區集聚,以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區為重點,推進工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產業協調發展。加快重點工業園區建設,做大做強裝備、化工、食品等優勢傳統產業,大力扶持新材料、節能環保、服務外包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圍繞汽車製造、軌道交通、核電裝備、風電裝備、燃氣輪機等積極謀劃大項目,形成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互動發展的格局。突出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區建設,大力發展煤炭深加工產業、接續替代產業和循環經濟,以大項目建設為載體,加快發展煤化工等接續產業,積極發展新材料、冶金、裝備製造、農產品加工、林木產品加工等非煤替代產業,推動資源型城市科學轉型。加快縣域工業發展,引導縣域工業圍繞當地特色資源精深加工,與中心城市重點產業發展配套產品和“吃配”經濟,探索跨縣域行政區劃的要素流動與產業謀劃機制,努力實現資源與市場的有機結合,培育建設各具特色的縣域工業集中區,依託縣域工業園區,形成“一縣一品”、“一縣一業”的發展格局。
2.推動產業加快集聚。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在要求,依託龍頭企業,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加強科技創新,延長產業鏈條,集中優勢資源和要素,重點打造特色產業園區,全力推進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裝備產業、新型農機裝備產業、交通運輸裝備產業、綠色食品產業、礦產經濟產業、煤化石化產業、林產品加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等“十大重點產業”快速發展。創建一批在自主創新、“兩化”融合、節能減排、質量品牌等方面走在前列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積極推動省級產業示範基地建設,引領和帶動工業園區整體水平提升。加強工業園區建設的統籌規劃,改善信息網路、污染物集中治理、公共服務平台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各級各類產業集聚區規範有序發展。支持各地將產業特色、企業品牌和區域品牌建設有機結合,支持以品牌共享為基礎,大力培育集體商標、原產地註冊、證明標誌等集體品牌,提高區域品牌的知名度,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產業基地。加強行業自律,引導和推動在產業集聚區依法組建行業協會。
3.最佳化生產力布局。推動工業布局與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城鎮布局相統一,提高優先開發區、重點開發區的工業集約化水平,有序規範限制開發區的工業發展。依託哈大齊地區和牡綏地區城市帶及部分縣(市)重點開發區園區所在鄉鎮,增強產業集聚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建設技術先進、結構最佳化、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新型工業化基地。依託東部煤電化基地城市群及部分縣(市)重點開發區園區所在鄉鎮,加強煤炭資源接續能力建設,合理開發和有效保護煤炭資源,增強煤化工產業的集聚能力和競爭力,積極發展新材料、冶金、裝備製造、生物等替代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依託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和重要工業城市(圈),按照“協作配套、要素集中”的原則,綜合考慮區域消費市場、運輸半徑、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等因素,合理調整和最佳化重大生產力布局。進一步最佳化裝備工業和電子信息產業布局,促進輕工、紡織、農產品加工等消費品工業向特色園區集中。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規劃,引導各地著眼自身基礎和條件,合理選擇發展方向和布局重點。
(七)提升對外合作層次。
圍繞東北亞經濟貿易開發區建設,統籌處理好“引進來”與“走出去”,發展開放型工業經濟,提高工業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建設以出口產品為導向的加工園區,積極促進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的形成。
1.提高工業利用外資水平。加強外資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外資項目。鼓勵省內有實力企業與跨國公司開展合資合作,深度參與跨國公司全球價值鏈合作。圍繞“十大重點產業”,引導外資參與我省傳統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新材料和節能環保產業,重點投向哈大齊工業走廊、東部煤電化基地等重點工業化和城鎮化區域。
2.不斷加強區域合作。發揮對俄合作的區位優勢,建設外向化產業基地,推動電子信息產品、農機等機電產品、新型建築材料、日用消費品等產品出口。加強對俄產業合作,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直接投資和跨國經營,重點圍繞對俄油氣資源開發、森林採伐及木材加工、礦產資源開發等工業項目,加快建設境外能源原材料開採和加工基地。著眼資源基礎與產業優勢,進一步深化與港澳台地區和日、韓等方面的合作,承接軟體設計、金融、分銷、物流等服務外包業務。擴大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進口,擴大機電、高科技產品出口規模。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擴大對日經貿科技合作,突出抓好節能和環保領域合作。
3.最佳化國內合作結構。堅持對內對外開放並舉,密切省際合作,構建產業協調發展、要素合理流動、招商引資同步的對內合作發展機制。吸引省外資本參與全省工業項目建設,進一步最佳化資源配置,主動承接東部沿海城市的產業轉移。完善東北四省區在重大工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產業布局以及區域協調發展等重大問題的交流合作,重點加強與蒙東地區的煤化工產業聯動發展。促進企業資產重組,整合壯大一批企業集團,開展多種形式的工業招商引資活動,吸引外省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投資創業,參與老工業基地振興改造,盤活存量資產,帶動相關產業聯動發展。
4.大力推進沿邊加工貿易。充分發揮沿邊開放優勢,以哈爾濱、牡丹江為支撐,以綏芬河、東寧等邊境貿易口岸為節點,以內陸市縣為依託,推進境內外加工基地建設,提高進出口商品本地加工轉化率。圍繞重點產業發展,突出外向型特色,走規模化、集群化、園區化發展道路,大力發展外向型現代服務業和新型工業。依託產業基礎,加快發展機械製造業,重點建設電站成套設備、飛機製造、焊接技術與設備生產基地,重點發展數控量儀、精密複雜刀具等裝備工業。利用中俄木材資源,以木材加工園區為載體,加快發展木材加工業,打造木材精深加工基地。

四、發展重點

(一)裝備製造產業。
加快數位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與裝備製造業的融合,著力提升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依託裝備製造產業基礎,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努力實現技術產品化、產業集群化、裝備成套化、配套本地化,全面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構建國家現代裝備製造業基地。建立和完善專業化配套協作生產體系,提升高技術化、成套化和國產化水平,堅持重點發展和全面提升相結合,逐步形成重大技術裝備、高新技術裝備、基礎裝備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以新能源裝備、高檔數控工具機、智慧型電網裝備、新能源汽車、極端製造等為突破,發展高端裝備。加快消化吸收AP1000核電設備製造技術,全面掌握三代核電設備設計技術,實現設備製造國產化。建立核島主設備、常規島主設備、大型鑄鍛件、輔助設備、電氣設備等相對完善的核電裝備產業體系。發展面向航天航空、船舶、發電設備、高速鐵路、汽車等製造領域急需的重型、超重型、高效、高可靠性數控車床、鏜銑床,多軸聯動複合加工工具機,大型複合材料鋪帶/鋪絲/纏繞機、重型數控多工位壓力機、重型模鍛壓力機、重型運載火箭筒體環焊機、大中型齒輪加工工具機等大型重型特種專用工具機。依託哈爾濱工業大學國家02專項光刻機工件台研發,加速超精密氣浮導軌、超精密氣浮主軸、發動機迴轉組件精密裝配/測量儀、超精密圓度/圓柱度儀、超精密雙頻雷射干涉儀、大型/超大型氣浮隔振平台等產業化,加快推進極端製造。研製用於風電及光伏發電接入的大功率變流器和控制器、無功補償裝置、有源濾波裝置、可控串聯補償器、大功率變頻裝置等新能源接入與控制、電力電子套用及核心部件。研製和產業化數字變壓器、數字互感器、數字電抗器、智慧型開關等設備和110千伏及以上智慧型變電站系統等。圍繞推進智慧型電網建設,著力解決高性能逆變控制器核心技術,研製智慧型電網調度技術系統,包括實時監控預警、調度計畫、安全校核和調度管理四大套用平台。
以發電設備、汽車、軌道交通裝備、飛機、重型設備、數控工具機、基礎機械及關鍵鑄鍛件為主體,做強優勢裝備。加速煤電裝備產品升級換代,提高火電降耗技術和產能優勢,加快清潔、高效燃煤技術開發,重點發展大容量、高參數的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技術和產品;保持水輪發電機組的技術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重點發展1000兆瓦級高水頭超大容量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和300兆瓦級抽水蓄能機組;突出發展第三代核電成套設備,積極開發燃氣輪機、生物質能源、風力發電設備等新能源設備。堅持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並舉,提高傳統能源汽車節能環保和安全水平,加快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等新能源汽車發展。研發新能源汽車充電站充電樁、電動機、蓄電池、超級電容、電源管理系統等關鍵零部件,調整最佳化微型汽車和轎車產品結構。以滿足客貨運輸需求為目標,圍繞重大交通運輸工程和城際軌道交通工程建設,加快產品創新,突破快捷貨車核心技術,以提速、提載為目標,重點發展鐵路貨車及貨車修理、起重機、機車車輛配套業務。發揮複合材料構件研發製造優勢,建立國內有影響力的複合材料中心,爭取加入國家大飛機項目配套供應體系,依託重點企業發展航空發動機、傳動系統、微型燃機等裝備。加強軋制工藝、控制規模、控制技術的研發生產,以節能環保、短流程、大型板帶軋制工藝為重點,儘快實現冶金軋制工程總承包。
發揮我省產業基礎優勢和市場優勢,以農機裝備、石油裝備、食品與農副產品加工裝備等為重點,做大潛力裝備。依託石油資源拓展裝備市場,以資源換市場,以資源換項目,加快發展石油鑽采裝備、油田專用裝備、石油化工裝備和油田特種車輛及石油電器。依託千億斤糧食產能鞏固提高工程建設及區域市場,優先發展大馬力動力機械、大型農機具,擴大聯合收穫機械產能。依託糧食、乳品、食品、醫藥、山特產品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食品與農副產品加工裝備。到2015年,裝備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200億元,年均增長18%。
(二)化學工業。
統籌重大項目布局,按照一體化、集約化、園區化、基地化的發展模式,完善相關產業配套,瞄準國家百萬噸乙烯基地建設,以大企業為主導,以專業園區為載體,建設煉化一體化項目,鞏固大慶石油化工生產基地的地位,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總量擴張和產業升級,建設國內一流聚烯烴基地。著重調整產業結構,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重點發展四大領域,即石油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建設三大石化產業基地,即大慶石油化工產業基地、東部煤電化一體產業基地和牡綏生物化工產業基地;規劃十條產業鏈,即乙烯、丙烯、碳四、碳五碳九、芳烴產業鏈,煤化工產業鏈,玉米深加工、秸稈綜合利用產業鏈,高性能纖維、有機矽產業鏈。
石油化工,以大慶石油化工基地為龍頭,依託其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以大企業為主導,以園區為載體,做大油頭、做多原料、做深加工、做好吃配,重點建設乙烯、丙烯、碳四、碳五碳九、芳烴等5條產業鏈,加快結構調整、總量擴張和產業升級,實現石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煤化工,以中煤黑龍江煤炭化工(集團)有限公司、黑龍江龍煤礦業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為龍頭,利用雞西、七台河、雙鴨山、鶴崗等4個煤城煤炭資源儲量豐富的優勢,提升傳統煤化工,發展新型煤化工,構建煤化工產業集群,重點發展煤制烯烴、煤制甲烷氣,在技術成熟前提下發展煤制乙二醇等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闊的新項目,延伸產業發展鏈條,發展煤化工產業鏈。生物化工,以肇東玉米加工業及牡丹江生物化工產業園為依託,延伸玉米深加工產業鏈和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重點發展玉米、澱粉及糖平台系列產品深加工鏈條;以綠色無公害生物農藥阿維菌素、多殺菌素、井岡黴素及色氨酸等產品為主發展生物工程鏈條;以發展用玉米芯製造糠醛、無公害清雪劑、環保碳系列產品、糠醇為主的綜合資源利用和循環經濟產業鏈條;以澱粉為溶媒提取材料的抗生素原料藥及系列產品(乳糖酸紅黴素、阿奇黴素、硫氫酸紅黴素等),以澱粉為主要原料生產羥乙基大(小)分子原料合成及羥乙基淀粉輸液產業鏈條。加強秸稈綜合利用,重點開發套用秸稈能源、秸稈飼料和食用菌基料、秸稈肥料、秸稈工業原料產業鏈。化工新材料,主要發展高性能纖維及其複合材料、有機矽系列產品、高性能專用塑膠、高性能合成橡膠、高性能石墨材料、新型工程塑膠、高性能膠粘劑等,重點發展高性能纖維和有機矽兩個產業鏈條。油頁岩加工,加快開發油頁岩的開發和利用,鼓勵油頁岩開發利用示範項目建設,為化工產業發展和替代能源開闢新的原料來源。重點支持大慶油田公司牡丹江柳樹河油頁岩中試先導基地、東寧辰能新能源公司油頁岩加工及廢渣發電綜合利用、中煤黑龍江煤炭化工(集團)公司塊狀頁岩煉油等項目。到2015年,化學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00億元,年均增長16%左右。
(三)食品工業。
放大綠色、有機食品的資源優勢,加強食品工業優質原材料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市場覆蓋面大、貼近大眾消費的食品產業。依靠科技進步最佳化產業結構,推廣套用現代分離、現代乾燥等先進技術,開發健康、營養、方便食品。加強食品工業園區建設,重點支持水稻、玉米、大豆、畜禽屠宰加工業等行業發展循環經濟,深化食品安全體系建設。強化糧油食品加工和畜產品加工兩大支柱產業,重點建設水稻、大豆、玉米、馬鈴薯、肉製品五個加工產業鏈;重點發展精製米、米糠油、米糠蛋白、非轉基因精製大豆油、變性澱粉、有機酸、澱粉糖、豆乳製品、方便食品等;重點發展嬰兒配方奶粉、滅菌奶、乳酪、速凍調理肉製品、包裝熟肉製品等,不斷促進我省食品資源向產品優勢、產業優勢、經濟優勢轉變,推動食品工業高水平可持續快速發展。
水稻加工領域,依託龍頭企業推進稻米的提檔升級、終端米製品的延伸和副產物的綜合利用。推進水稻加工標準化,實現稻米分品種分級加工和精深加工。整合資源、以品牌引領拓展市場,實現全省稻米加工產業健康發展。玉米加工領域,推進玉米加工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加快生物技術、自動控制等高新技術的套用。大力推廣以酶工程技術、微生物工程技術為核心的澱粉轉化技術,加強澱粉生產副產物的綜合利用,發展特種玉米食品加工,鼓勵方便型營養玉米食品加工產業發展。大豆加工領域,充分利用我省非轉基因大豆資源優勢,發展終端食品,發展功能性強的大豆分離蛋白、大豆濃縮蛋白、大豆組織蛋白等新興食品基料。加大對大豆蛋白分子修飾和改性產業化技術的推廣力度,擴大大豆蛋白產品的套用領域。積極開發高純度大豆磷脂、低聚糖、異黃酮、膳食纖維等功能性食品,提高大豆綜合利用水平。重點支持龍頭企業,建設一批規模化的大豆綜合加工項目。乳品加工領域,瞄準國際市場乳業發展趨勢,做好產品分級銷售準備。推進優良奶牛品種的選育改良、高效繁殖、標準化規模飼養、青貯和優質牧草生產、奶牛病疫防治、生鮮乳質量控制等技術的推廣,提高奶源管理水平。培育一批重點乳品企業,積極推進企業兼併重組。加強質量管理,確保食品安全,提高市場份額。肉製品加工領域,最佳化產業布局,加快資源集聚,引進戰略投資者,通過品牌整合、併購、重組等方式組建企業集團,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提高肉類加工產業經營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裝備,積極採用國際標準,爭取更多企業的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飲品加工領域,以資源為依託大力發展五大連池礦泉水、寒地漿果飲料、堅果蛋白飲料、發酵飲料等特種健康飲料,積極培育名牌企業。積極開發無糖啤酒、無醇啤酒、保健啤酒等新型啤酒,提高產品的市場差異性。馬鈴薯加工領域,以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為核心,加強企業對種植基地的帶動作用,推進馬鈴薯全粉、變性澱粉及衍生品等生產加工業發展,積極培育薯條、薯片等終端產品加工業。到2015年,食品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500億元,年均增長20%。
(四)醫藥工業。
以提高重大疾病、疑難病症防治能力為目標,支持現代生物技術藥物、化學藥物和現代中醫藥領域的創新藥物研發及其產業化。…………。
(五)冶金工業。
堅持內需主導,科學調控總量,以市場為導向,整合資源,加快企業重組和結構調整。推進自主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淘汰落後產能,最佳化產業布局,努力實現規模與結構相協調、速度與效益相協調、資源與環境相協調。 
…………。
(六)建材工業。
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實現由原材料生產為主向加工製品為主轉變,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建築構件,工程預製件等建築產品,以及具有保溫隔熱、隔音防水、防火等功能的新型綠色牆體材料、裝飾材料及產品,提高產品精深加工度;…………。
(七)輕紡工業。
充分發揮輕紡工業產品促進市場繁榮、擴大就業的支撐和帶動作用,突出品牌建設、品種質量、最佳化布局,有效增加供給,引導消費升級。適應輕紡產品消費結構和市場需求,努力建設技術先進、引領時尚、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紡織工業體系,採用先進適用技術,提高技術裝備水平。 
…………。
(八)電子信息製造業。
適應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總體趨勢,堅持創新引領、內需拓展、整合發展,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牽引,深化技術和產品套用,提升產業基礎和綜合集成能力。以發展光伏和半導體照明產業為主導,打造具有規模效應的光伏和半導體照明產業集群。重點發展敏感元器件、電子原材料、數字集群通信、數字廣播等產業,開展物聯網感知層和套用層技術的研究,重點發展感測器、感測器網關、試讀終端和行業套用產品,實現我省技術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轉化。 
…………。
(九)軟體與服務外包產業。
堅持把發展軟體與服務外包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點產業進行培育,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軟體產品,面向信息化和提升傳統產業的需求,整合資源,打造具有特色的軟體產業,帶動服務外包發展;…………。
(十)信息化建設。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合力推進”的原則,推動全省農業、林業、交通、外貿、財稅、金融、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信息化建設。圍繞全省工業發展,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覆蓋面廣、滲透力強、帶動作用明顯的優勢和倍增作用,加快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步伐;加強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推動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以及社會公益性信息服務的發展,進一步提高全省信息化水平。
…………。
(十一)軍民結合產業。
加快推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建設,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科研生產體系,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軍民結合高技術產業發展能力,加快軍民兩用技術融合,努力實現國防科技工業民品平穩較快發展。高標準建設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軍民結合產業園),加強國防工業與民用工業在規劃、政策上的協調銜接,促進軍民科研機構的開放共享,加速軍工和民用技術相互轉化,促進國防領域和民用領域科技成果、人才、設施設備、信息等要素交流融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

五、政策措施

圍繞“十二五”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重點任務和要求,突出最佳化產業結構、規範行業發展、推進節能減排、強化降耗治污、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兼併重組、淘汰落後產能、確保質量安全、壯大中小企業、“兩化”深度融合、軍民融合式發展等重點領域的政策導向,著力加強民用飛機、軟體、積體電路、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基礎性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保障。通過不斷健全政策法規體系,為推進全省工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和重要保障。
(一)突出產業政策功能導向。…………。
(二)強化技術創新政策導向。…………。
(三)加大知名品牌培育力度。…………。
(四)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和兼併重組。…………。
(五)深入落實工業節能減排政策。…………。
(六)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七)依託園區推進產業集聚。…………。
(八)開拓工業企業的融資功能。…………。
(九)加強生產要素保障。…………。
(十)最佳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