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流域

黑龍江流域

黑龍江跨中國、俄羅斯、蒙古三國,全長4370公里(以海拉爾河為源),流域面積達184.3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十位,在中國境內的流域面積約占全流域面積的48% 。共有支流約200餘條,其中較大的有松花江、烏蘇里江、結雅河、布列亞河等。

黑龍江流域歷史溯源

遠古時期
前400--300世紀在今黑龍江省五常縣龍鳳山鄉學田村,居住著晚期智人,從伴生的具有人工打擊痕跡的石片及哺乳動物

黑龍江流域黑龍江流域
骨骼化石看,當時這裡的人們已將狩獵作為謀生的重要手段。
前300世紀在今哈爾濱市西郊閻家崗,居住著“哈爾濱人”,以狩豬作為謀取食物的手段。
前185世紀,貝加爾湖居住著阿爾泰人,屬於黃種人北亞人種。他們逐漸散居,定居蒙古高原中西部的是突厥族群,定居大興安嶺西側的是蒙古族群,定居黑龍江流域的是通古斯族群。
前90世紀在今黑龍江省塔河縣十八站鄉一帶的居民主要以狩獵謀生,他們製作石器的風格,與華北地區虎頭梁等遺址的同類石器相近。
前80世紀在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滿洲里市郊的扎賚諾爾,今呼倫湖(達賚湖)濱一帶已有遠古先民活動,是蒙古人種。
前70--60世紀在今呼倫貝爾盟海拉爾市的西山一帶,生活一支屬於中石器時代的先民,他們以漁獵和採集為生。
前50世紀在今內蒙古新巴爾虎左旗銅缽廟以北一帶,有以漁獵為生的先民活動,已能夠製作和使用粗糙陶器,標誌當時當地的物質文化已開始向新石器時代過渡。
前50--30世紀在今齊齊哈爾市昂昂溪一帶,居住著生活在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群體,主要以漁獵為生,婦女也參加狩獵活動。他們廣布在嫩江平原各地,而以嫩江沿岸最為密集。
前40世紀在今密山縣新開流、興凱湖濱生活著一支以漁獵為生、以捕魚為主的先民。其成員形成了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父系氏族群體。已創製出具有特色的藝術品並出現早期的靈物崇拜。他們分布在東到今俄羅斯濱海地區的捷秋赫、布松港,北到黑龍江下游的康當、蘇丘島,西到黑龍江省的螞蜒河流域,南抵穆稜河下游。是阿爾泰系通古斯民族。
前30世紀,在饒河縣城東南小南山的居民已經能生產玉器、石器、鹿牙墜。礪石和加工石料標示著當時切割研磨技術的發達程度。有一部分人用較多時間從事玉器製作。原始居民已組成較大的部落集團,並出現了有相當權威的首領,出現了文明曙光。
前20世紀在今尚志縣亞布力的螞蜒河上游一帶生活著一支以農業、狩獵、採集作為謀生手段的先民。他們所使用的石器與遼寧一帶新樂文化下層及紅山文化的同類器物相似,明顯受到了後者的影響。在今寧安縣與吉林省敦化縣交界處的鏡泊湖地區,分布著一支從事農業和漁獵業的古代先民,從當地鶯歌嶺遺址中出土的一些農具和陶豬表明,那裡的氏族或部落從事較為穩定的原始農業,但漁獵經濟仍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山戎---東胡族系的一些先民們逐漸出現於今黑龍江上游、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之中,射獵和採集是他們的主要謀生手段,用獸皮製作衣服,以樺皮製作生活器皿。
科奇人分布在亞洲大陸東北角、雅庫特人散布在西伯利亞東部北冰洋沿海一帶、涅涅茨人分布在北西伯利亞和烏拉爾山脈兩側、鄂溫克人分布在雅庫特和涅涅茨人之間。 雅庫特人進入北極的時間比較晚。他們住在木頭房子裡,使用鐵器,把原來飼養馬匹和牲口的傳統變成飼養馴鹿。雅庫特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樣完全處於原始共產制狀態,而是具有一種近乎封建社會的首領制度。 涅涅茨人純粹靠打獵為生,到北冰洋捕殺鯨和海豹。 鄂溫克人在數量和地域分布上都比較小,在生活習慣上也介於雅庫特人和涅涅茨人之間,既能飼養馴鹿,又是捕獵能手,依靠雅庫特人供給他們鐵器。 以上幾個民族都是黃種人。只有生活在歐洲最北端的拉普人才是真正的白種人,他們主要以養鹿為生,也兼營捕魚、打獵和少量的農業。
先秦時期
鑒於廣大的東亞原始人已經在先前的冰期(距今7萬年,第四紀晚更新世冰期)中全部死光,一部分黃人奔向印度恆河流
黑龍江流域黑龍江流域
域、又移向東南亞、接著占據中國南部、進而渡過長江黃河、一直到達渤海,沿途次第形成南亞-南島、百越(壯侗或泰老)部落,為南亞人種。另一部分黃人向東進入黃河流域,形成阿爾泰部落,其中遊牧在河套和黃土高原的為突厥群,遊牧在河北平原為蒙古群,遊牧在環渤海和朝鮮半島的為通古斯群,均為北亞人種。
原始漢語部族逐漸散布整個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西半部,在這裡他們創造了發達的前仰韶文化。這個時期,突厥群和蒙古群(被稱為戎狄)都臣服於原漢族,自動向北撤離,突厥退縮到黃土高原北部並開始遷移到蒙古高原,蒙古退縮到北京並開始遷移到大興安嶺森林,沒有退縮的突厥和蒙古,與原始漢人融合,操帶阿爾泰特徵的漢語。一部分百越渡淮河北進,其中的三苗部落占領河南平原,其餘部落與通古斯融合為新的民族(東夷),韓民族就是東夷的一支;一部分通古斯部落不甘與百越並處,逃往黑龍江流域和貝加爾湖,演變為鄂溫克、肅慎民族。通古斯民族和東夷還進一步遷到日本徵服當地的南島群成為統治階級。
前2249年肅慎先民派使者前往中原地區,向華夏部落大聯盟的首領帝舜貢獻弓矢。前2000年,山東半島處於龍山文化時期,其農業經渤海傳入肅慎。前1100年,肅慎族生活在松花江中下游、烏蘇里江和黑龍江中下游一帶,其中心區域為牡丹江中游。前1050年左右,周滅商,肅慎族進貢楛矢石弩。
在西周初年,穢人(沃沮、東穢貊)在今吉林省、朝鮮鹹鏡道、江原道, 高夷在渾江流域,良夷在今大同江中下游(即古朝鮮,樂浪夷)。 沃沮有南沃沮(東沃沮)、北沃沮之分,南沃沮分布在今朝鮮鹹鏡南北道,北沃沮主要在我國圖們江流域。東穢貊是分布在今朝鮮江原道。
殷商時,貊(東夷中通古斯血統最濃的一支)居山東半島一帶。周滅商後,為周人東進所迫,大部分向東北和北方遷徙。向北方遷徒的,分東西兩路,東路遷到今河北省東北部、北京市房山縣以南-山西省代縣以東至海之地;西路則遠徙至今陝西省北部和山西省西北部,後來由於戎狄及晉國的壓力,他們又轉徙到今河北省的南部。 前4世紀中葉,燕、趙二國強盛,特別是前300年燕昭王派秦開北破東胡,居住在今河北省的大部分貊人又被迫由陸路向東北遷徙,散布在今遼河以東及吉林省西北部地區。
遷居東北的各支貊人,原有的族稱雖尚未消失,但有些部落已分崩離析,演變為各有稱號的部族集團。 初期出現的新稱號有發、橐離。新稱號的出現,還因為遷入此地後,與當地土著部落(也是通古斯族群)融合為一個共同體,舊稱已不能反映這一變化後之現實。發,散居在今輝發河流域;橐離大約住在今嫩江、松花江合流處以北的松嫩平原,是穢貊族遷居東北地區最北的一支,被稱為為北夷。 貊人在穢人-高夷之南之西、良夷之北,其地域西起今醫巫閭山、東至今清川江、南濱大海。
東北地區的穢人-高夷-良夷、貊人(發、橐離)統稱穢貊人。
戰國以後先後出現的穢貊新族稱又有夫余、高句驪。夫余族乃西周古九夷之一的“鳧臾”的異寫。而夫余國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分屬穢貊族的不同支系,統治階級來源於橐離的貴族。被統治階級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戰國以前移居第二松花江中下游以西的部落,橐離王子東明南逃至此,成了該地穢貊人首領;二是夫余國強盛後,東明自所從出的橐離部落的廣大部民,也成了被統治階級的一部分。由於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皆源出穢貊,故“夫余”一詞既為族稱,也為國號。
黑龍江流域黑龍江流域

高句驪族的來源,主要出自穢貊,但分屬很多支系。最初的高句驪人,是“高夷”(沸流國)。前37年,朱蒙一行南奔至此建國,又加入了夫余族的貴族。朱蒙建國後東征北伐,經過其後繼者5個多世紀的努力,前述的貊人(發、橐離)、穢人(沃沮、東穢貊)、部分夫餘人,都為其兼併,成為高句驪族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有不少古代朝鮮人(良夷)和居於遼東一帶的漢人加了進來。 漢武帝在前108年破衛氏朝鮮後,以高句驪為縣(今新賓縣永陵鎮西南),屬玄菟郡。高句驪縣所轄居民,是土著高句驪人。
肅慎、穢貊、倭等通古斯民族在春秋戰國時期被統稱為東北夷,秦漢之後被稱為東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