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區續志

凡例

一、《黃浦區續志》是《黃浦區志》的繼續,故名續志,原《黃浦區志》簡稱《前志》。
二、續志編纂,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力求全面、系統、準確、翔實地記述黃浦區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一起抓的實況,反映全區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史實。
三、續志時限,上限與《前志》銜接從1993年起,下限至2000年6月底黃浦區與南市區“撤二建一”成立新的黃浦區止。對某些事物為反映其發生髮展的全過程,適當上溯或下延。
四、續志結構,採用小編並列。志首設總述、大事記,次列為編,下設章、節、目。具有特色的編章適當擴容或升格。
五、續志體裁,沿用述、記、志、傳、圖、表、錄,以志為主體。彩色圖照集中於志首,黑白圖照、表格隨文設定。記述機構或事物名稱,第一次出現時用全稱,以後均用簡稱。
六、人物入志,各編主要在以事系人,但以記事為主,與事無關者不記。人物編堅持“生不立傳”原則,各類先進人物除全國及市勞動模範有專章外,散見於各編有關章節。
七、續志記述,凡涉及新中國成立前的史實,均以歷史紀年括注公元紀年。
八、續志行文,除引用古籍原文或英文外,均使用語體文。
九、為體現與《前志》有機結合,續志專設《志余》編,設補遺、查考及《前志》補正。
十、資料來源於檔案、志鑒、圖書、報刊雜誌、歷史文獻、調查材料及有關口碑資料的考證和實物,一般不註明出處。

總述

黃浦區是上海市中心城區。1993年1月,上海市行政區劃改變,原黃浦區所屬浦東部分劃歸浦東新區,黃浦區域面積為4.564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4.147平方公里(原為4.16平方公里,1994年後經測量定為此數),水域面積0.417平方公里。區境東臨黃浦江,與浦東新區隔江相望;西達成都北路,與靜安區毗連;南至人民路、淮海東路、金陵西路與南市、盧灣區交界;北到蘇州河,與閘北、虹口區為鄰。全區轄外灘、人民廣場、南京東路和金陵東路4個街道,1993年有91個居委會,108356戶,319183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8896人。鑒於舊城區改造、交通道路建設等原因,居民戶數逐年減少,居委會也隨之調整、撤併和重組,至2000年6月底,居委會63個,77283戶,人口234993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1448人。
(一)
黃浦區境原為上海縣城北郊黃浦灘,地處吳淞江(蘇州河)、黃浦江兩江交匯,根據中英《南京條約》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被闢為通商口岸開埠,道光二十五年公布《上海土地章程》,次年議定界路今河南中路為界,共830畝土地(合0.55平方公里),租界形成。此後英人越界築路,不斷擴張,至清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1900年1月),境內全部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清鹹豐四年(1854年)後,租界設立“工部局”、“公董局”等行政機構,逐漸演變成集立法、行政、司法、警務權和武裝力量於一體的“國中之國”,在中國國土上實行殖民統治達百年之久。民國34年(1945年),隨著抗日戰爭勝利,租界連同淪陷區回到中國手中。當時的上海市政府將全市分設30個區,第一區因瀕臨黃浦江,遂以黃浦江名命為區名。這是黃浦區得名之始。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區劃幾經調整。1956年3月,黃浦區和老閘區合併為黃浦區。1960年1月劃入原新成、邑廟、盧灣區部分地段。1961年2月,浦東縣撤銷,該縣的東昌路街道、嶗山西路街道、張家浜街道劃歸黃浦區。至此,黃浦區橫跨黃浦江兩岸。1984年8月,市區範圍擴大,原川沙縣所屬的洋涇鎮洋涇鄉的洋涇、民生、元生、西漕、東漕、涇南、仁和等7個生產大隊和嚴橋鄉的張家樓全部及光輝大隊部分劃歸黃浦區。1993年1月,浦東新區建立,黃浦區境內浦東地區全部劃歸新區。2000年7月1日,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召開黃浦、南市兩區幹部會議,正式宣布撤銷原黃浦區、南市區,建立新的黃浦區,由此黃浦區又翻開新的一頁。
(二)
上海開埠後,黃浦區境歷經屈辱與輝煌的交織而演變,至20世紀20、30年代,這個原本上海縣城北郊的黃浦灘地繁衍出一個近、現代大都市的中心。商貿興盛,金融機構集中,交通信息發達,文化娛樂業匯聚。境內擁有“萬國建築博覽”的外灘,中華商業第一街的南京路,獨特的南國風貌騎樓式大街金陵路,五金業密集的生產資料街北京路,書店、報館、書場、戲院林立的文化街福州路,諸多名街顯市,成為往昔上海灘的縮影,是“十里洋場”最繁華地段。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公司在此營業,華懋、國際、金門、匯中四大飯店在此經營,天蟾、中國、共舞台、大舞台四大舞台在此開演,大光明電影院、仙樂斯舞廳、大世界遊樂場、跑馬廳、西僑青年會等各類文化場所,吸引國內外各方遊客、觀眾和尋樂者。此境是萬商雲集之地,中西方文化交匯之地,也是政治風雲迭起之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的黎黃氏案,民國14年(1925年)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民國28年(1939年)的茅麗瑛烈士遇害,民國36年(1947年)的勸工大樓血案等重大事件發生在這個境域之內。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黃浦區境幾經改造與調整,有過曲折與振興,不斷向前。時至80年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上海進入改革開放新階段,區境的經濟、地域和人文優勢得風氣之先。隨著資金市場、外匯市場、證券市場漸次開放,一些外資銀行回歸和中資金融機構新設。
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後,上海市進一步下放城市規劃管理權。4月,黃浦區在新舊管理機制和新舊觀念的交替與束縛中突破,區政府運用新機製成功進行北京東路71號街坊土地批租,成為上海在市中心實行以土地批租形式成片改造舊城區的先行之列。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作出開發開放浦東的重大決策,給與浦東相連的黃浦區帶來新的機遇,促進了全區各業發展。是年,區屬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7.2%,南京路上的上海電子商廈等10大商廈建設當年竣工開業;“三資”企業領營業執照76戶,比上年增長5.91倍;外省市及中央各部到黃浦區境內開辦企業757戶,比上年增長1.83倍。次年,1月新世界百貨、3月黃浦房產及以後的萬象百貨3家企業成為上市股份公司。
(三)
1993年春,中共黃浦區委、區政府根據上海市90年代戰略目標,從中心城區的“袖珍區”實際出發,對城區現代化建設進行全面規劃,提出率先把黃浦區建成具有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的現代化城區,建成上海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文化娛樂中心,與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共同形成上海國際大都市的中央商務區。規劃以南京路為主線分三塊定位區域功能,河南中路以東為金融中心,河南中路至西藏中路為商貿中心,西藏中路以西為行政文化娛樂中心。以此激發全區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吸引國內外投資目光,在上年批租10幅土地基礎上當年繼續批租6幅土地,使舊城區改造由單幢樓改擴建向整街坊新建發展。區政府積極參與、配合市重大工程南北高架建設,三個月完成(黃浦區段)2692戶居民,189個單位,116家個體戶的動遷工作,對剛建不久的原9層區圖書館大樓爆破拆除,為高架讓路。外灘交通綜合改造二期相關工程當年竣工,向南延伸外灘景觀,施工中為保留上海開埠後的文化遺存,阿脫婆式建築風格的外灘“天文台”成功移位,完整地保持外灘原有風貌。全區商業持續繁榮,區商業銷售額首次突破百億,達104億元,同比增長25.6%。
1994年,外灘金融街的置換工作,至年底5幢原銀行大樓恢復使用功能。商業結構調整繼續進行,金陵路進行保留騎樓式建築風貌的整治與改造。永新廣場寶大祥商廈等8座現代商廈建成開業。延安東路隧道出口處以西連片成街坊改造,從河南路到西藏路(北側)11個基地實施拆遷建設。9月,人民廣場地區綜合改造竣工,中心廣場、地下車庫、港灣式車站及8萬平方米綠化建成。全年批租土地15幅。
1995年,捷運一號線與南北高架路先後全線通車,境內始現立體交通框架,同時新世界商廈、東海商業中心、新黃浦大廈、申鑫大廈寧東大廈、格致中學新樓、區中心醫院一期新樓等近40萬平方米樓宇相繼落成。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鳳陽路綜合管線改造工程竣工,適應了沿線總量近50萬平方米建設項目的配套需求。鳳陽路拓寬與牛莊路、寧波路連線辟通,寧海東路與寧海西路經整治連通,形成兩條東西向腳踏車專用道。是年,針對周邊區商業中心崛起、市場競爭激烈的態勢,按現代綜合消費理念調整結構,營造熱點。7月25日,南京路試行周末步行街,最高日人流量170萬人次。年底,黃浦區完成上海市區黨政機構改革的試點工作,歷時一年,為強化經濟綜合調控能力、城區管理功能和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區政府常設機構由原來32個精簡為21個,全區41個部門完成了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三定”工作。
從1994年起,國家對過高的通脹率實行巨觀調控,至1996年實現了“軟著陸”。區屬增加值增幅同步有所回落,從1994年的28.5%,下降到1995年的16.2%、1996年的11.2%。經濟緊縮和結構調整過程中一部分職工下崗轉崗,區內各企業通過開闢第二市場、發展第三產業等途徑安置職工。1996年,由政府推動、社會各方共同參與覆蓋全區的職業介紹網路、職業培訓網路逐步形成,區勞動力市場開業,區幫困、再就業、社會醫療保險“三位一體”的保障機制起步建立。應對經濟緊縮形勢,區探索建立新的投融資機制,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增長。7月,區多方籌資8.9億元,承擔延安路高架(黃浦區段)的動拆遷任務。動遷2840戶居民、311家單位和84家個體戶,兩月內全部搬離。11月,由區承擔建設任務,投資5.49億元的捷運二號線人民公園站開工。同年,街道社區功能繼續增強,建立社區管理委員會,實施街道財稅核算新體制,加強了街道對地區性、民眾性、社會性事務的管理與服務職能。
1997年初,黃浦區在大衛生工作,連續五年獲全市第一的基礎上被市政府命名為“上海市衛生城區”。9月,九江路綜合管線改造及拓寬工程竣工通車。11月,由區承擔建設任務,投資9.5億元的捷運二號線河南中路站開工。12月,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川路至外灘一期樣板段建成。是年,外灘科技京城、港泰廣場港陸廣場新黃浦金融大廈、市百一店東樓、區急救醫療中心、黃浦區圖書館等15幢共70萬平方米高樓先後建成。該年經濟發展保持增長,區屬增加值增幅為15.5%。此時區屬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在全市10箇中心區中仍居第一。大批辦公樓宇投入使用加快了第三產業結構最佳化,信息諮詢服務業增加值同比上升136%。年底,全區登記在冊人均居住4平方米以下困難戶1396戶全部解決,提前三年完成市府1995年提出的為期五年的實事目標。
連續幾年的大發展、大投入,全區綜合經濟實力增強,城市面貌發生明顯變化,但負債增加等深層次矛盾開始顯露,周邊區商業中心漸成規模加速消費分流,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逐漸顯現,區內經濟成長趨緩,外資引進大幅度下降,出現一些地塊空置、項目建設延緩或擱置的情況。1998年初,中共黃浦區委、區政府根據中共十五大精神,提出要在新的起點上探索特大城市中心城區的發展新路。是年,區加快發展非公經濟,提出南京路步行街建設方案,成立區招商中心,年內引進企業326戶,盤活空置樓宇5.77萬平方米,非區屬企業稅收比重提高,市管稅收收入從上年的51.57%提高到57.17%。金陵東路改變綜合百貨經營格局,調整為裝飾裝潢街。市區兩級政府共建的上海科技京城項目開始啟動,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服務中心進駐科技京城。區集管工業組建新新集團公司,加大產品結構、產業布局和出口地區調整,完成龔路工業園區一期開發。12月,黃浦區醫療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建成立,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完成籌建。天津路綜合管線改造和道路拓寬工程當年立項當年竣工,為建設南京路步行街創造條件。
1999年3月,九江路延伸段作為南京路步行街建設的配套工程動工。4月,按國際現代標準建設的南京路步行街開工,同時市區聯手調整步行街沿線企業的經營結構。9月20日,南京路步行街正式開街,百年南京路凸現綜合消費功能,成為世界上最具規模的現代步行街。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為“南京路步行街”題寫了街名。10月1日,上海電子商務試點工程“網上南京路”建成,不久網上支付開通運行。是年,上海科技京城建成中國科技網上海分中心、積體電路中心,引進技術產權交易所和高新技術創業人才中心,初步形成高科技企業的孵化基地。年末,全區計算機系統解決2000年問題,順利跨入新千年。
2000年上半年,綠化環境建設項目成為重點。南京西路地區綜合改造完成,“五卅運動紀念碑”處建設成南京西路、九江路之間的開放式三角綠地。人民公園綜合改建,恢復綠化,具現代園林風格。延安中路大型公共綠地一期工程(黃浦部分)啟動並竣工,使市中心新增具生態功能的大型景觀綠地。2月,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落成開放,成為又一文化熱點。6月,永安路菜場、山海關路菜場入室,至此,區馬路菜場全部入室。同時經濟發展速度開始回升,上半年引進企業數同比增長140%,吸納投資資金增長260%,區屬增加值增長10.6%,區級財政收入增長9.1%。
(四)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巨變,黃浦區境內從1993年到2000年6月間發生的深刻變化,既體現上海中心城區的“大變樣”,又富有時代性。
一、經濟運行從計畫體制轉向市場體制。1993年4月,上海市糧油票證取消,往昔以計畫渠道為主的商品流通方式發生根本改變,區境內的商品交換由國家調撥批發轉向多渠道流通,市場交易逐漸發展,個體經濟開始活躍,人們的思想不斷解放。在這7年半中,全區引進國外投資企業241家,非區屬企業的稅收比重從1993年的48.58%上升到1999年的61.18%,成為全區稅收的主要支柱。1993~1997年,全區共批出土地33幅,總金額9.69億美元,累計吸納建設資金305億元。
國有企業改革,1997年已組建11個企業集團,而後新世界控股(集團)公司和新萬象控股(集團)公司合併組建新世界(集團)有限公司,改變了政府直接管理企業的狀況。同時,強化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建立國有資產運營和監督體系,至1999年,國有資產授權委託經營面達90%。在市場發展過程中,股份合作、有限責任公司等多種形式所有制企業得到發展。境內從1993年私營經濟49戶,1999年增加到501戶。
二、城區性質從商業城區轉向經濟中心城區。1993年起,按照中央商務區的定位,加快經濟功能轉換髮展。傳統商業得到改造,新建新世界城、置地廣場、中百一店東樓等一批現代商業設施,華聯、聯華超市、肯德基、麥當勞連鎖、以及各類總代理總經銷等行銷方式不斷湧入區境街市,在黃浦境內計算機管理普遍進入經營管理領域。1996年,區境有2562戶批發貿易法人企業,其中81.77%是1991年至1996年間開設。為使外灘與浦東一起構築面向未來的現代國際金融新高地,進行大樓置換,1995年浦東發展銀行入駐原市政府辦公樓中山東一路12號。至1999年,區境有金融機構170家,其中外資銀行19家。境內信息諮詢服務業1996年發展到1160家(其中廣告業296家,律師事務所60家,會計、審計、統計諮詢業203家),計算機套用服務業98家,綜合技術服務業604家,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842家。境內旅遊服務,有和平飯店、國際飯店、海侖賓館、南新雅大酒店等涉外飯店、星級賓館19家,中小旅社53家,旅行社37家。上海、春秋、大世界三大旅行社均駐於此。以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發展,使經濟中心城區功能增強。區屬商業增加值占區屬增加值比重從50%下降為33%,區屬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從1993年的84.2%,提高到1999年的86.7%,區屬金融、信息諮詢、科技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從1%,提高到14%。區屬房地產業增加值比重從1993年的8%提高到1999年的14%。
三、城市建設從還歷史性欠帳轉向功能性建設。1993年,改水改電,翻鋪坑窪道路,解決溝管滿溢,為民眾救急解難的同時,抓住土地批租機遇,通過大規模舊區改造,推進城區功能建設。1994~1999年,共動遷居民3.14萬戶,動遷單位2148戶,動遷個體戶573戶,在這中心城區出現了“10萬居民大動遷”,創下歷史之最。經連年開發建設,環人民廣場現代建築群拔地而起,在延安路沿線21幢辦公樓宇競相建成。延安東路隧道複線和中國第一條越江行人觀光隧道竣工通車,南北高架和延安東路高架、捷運1號線及捷運2號線先後通車並在境內交會,構成了立體交通框架。在此期間,伴隨各個城區改造的工程建設敷設一大批電纜、光纜、煤氣管、自來水管和下水管,改善了市政配套條件。蘇州河沿岸逐段整治建綠,外灘濱江綠帶向南延伸,改建後的人民公園綠化和新建的人民廣場綠地、延安中路大綠地共為上海市中心添綠,全區公共綠地面積從1993年15.88公頃,增加到1999年27.06公頃。
四、城市管理從以條為主轉向條塊綜合管理。根據市“兩級政府、兩級管理”要求,區加強了區域城市公共管理,動員幹部、民眾努力創建國家衛生城區,在全區範圍開展衛生專項整治,並向規範管理髮展。調整市政管理機構,統一管理全區市容、環保、衛生、綠化和燈光。對區內環衛、園林管理體制按政企、事企、管養分開原則進行改革,對外灘、人民廣場、南京路等重點地區實施綜合執法管理,逐步形成條塊結合、分工明確的區域環境執法管理網路。1993~1999年,區大衛生工作連續7年獲全市第一。全區道路違章搭建、堆物、跨門營業等現象明顯改觀,延安東路、北京東路、中山東一路、西藏中路、河南中路、人民大道成為市交通規範化道路。工業污染基本消除,區域環境噪聲治理達標區建成。1996年以後,“兩級政府、兩級管理”體制相繼向“三級管理”、“四級網路”延伸,下移管理重心,強化街道職能,加強社區建設和管理,創建文明城區、文明社區、文明小區活動,推動公安、市政、衛生等部門與社區建立新型條塊關係,提高城區綜合管理水平,使社區環境管理、社區服務、社區治安、社區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共建活動出現新局面。1993~1999年,區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城區示範單位、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區、全國先進文化區、國家衛生城區、全國民政工作先進城區、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全國社區服務示範城區、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區等稱號,連續四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
五、社會事業發展由量的增加轉向質的提高。1993年至2000年6月期間,區境內出現上海博物館、上海大劇院、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上海書城、解放日報大樓、長征醫院大樓、仁濟醫院大樓、區中心醫院大樓、區體育館、區圖書館、應昌期圍棋學校、格致中學新樓以及曹光彪國小等一批現代文化設施、現代教育設施和現代體育設施,面向市場、面向市民,以滿足多層次需求。上海科技京城先後引進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服務中心、技術產權交易所和高新技術創業人才中心,科技服務功能迅速完善,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火炬計畫上海積體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教育從應試教育轉向構建素質教育機制和終身教育體系,建成學生心理諮詢和服務中心,強化計算機教育和外語教育。醫療衛生資源進行重組,分別組建區醫療中心、區預防中心和社會衛生服務網路,醫療專業化和特色化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此期間,區、街道、居委三級文化網路形成,廣場文化活動持續開展,外灘廣場的文化活動成為市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標誌性項目。申花足球隊1994年在全國率先引入俱樂部會員制,南京東路街道承興小區因地制宜開展反映時代新風的弄堂運動會,美國、瑞典、古巴、日本等國際友人曾前來參觀與專訪。期間,區兩次獲得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稱號。
六、人們活動方式從“單位人”轉向“社會人”。1993年後,隨著各項改革的實施和街道社區管理、服務功能增強,對以往的工作、住房、醫療、養老均依賴“單位”的模式被逐步改變。區內從解決職工下崗問題建立再就業中心、實行勞動契約制、設立勞動力市場,勞動就業已實現通過市場解決,職業培訓、崗位開發、職業資格鑑定也都逐步實現了市場化、社會化。1993~1999年,通過勞動力市場就業2.4萬人(次),發展非正規勞動就業組織154個,失業率低於3%。區“社會救助、社會保險、再就業工程”三位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1998年起,自由職業者可到所在街道繳納養老、醫療保險費,至此必須經單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做法成為過去。條塊結合、分級管理、基金幫困、街道托底的社會保障運作機制,使所有區屬企業職工和區內居民都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參加醫療保險的職工457954人。7年中全區建立17類幫困基金,總金額1680萬元。
(五)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深化,黃浦區境由於地理位置、歷史因素,經濟、文化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又為世人關注。從市到區對境內重點區域的保護和建設,注重投入與拓展,並多方論證、精心實施,使現代城市的中心城區功能逐漸完善。成為追憶往昔上海灘的象徵之地,展示今日上海新貌的視窗之地,開拓現代經貿的發展之地,顯現高雅文化的匯聚之地,區域特點明顯。
一、現代商街的展示窗。多少年來,中華商業第一街南京路,凝聚上海的繁華,承受城市律動。人們談起繁榮繁華的南京路總是喜用“車水馬龍”來形容。當歷史即將進入世紀之交,如何再現它的生機和活力,伴隨時代進步。在市領導統籌運作下,1998年8月2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建設南京路步行街,列入市重點工程,由黃浦區人民政府負責實施。東起河南中路,西至西藏中路,全長1033米,路幅寬20~28米。由法國夏氏建築師事務所負責方案設計,於1999年9月20日竣工開街。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為“南京路步行街”題名,立石於步行街兩端,引人注目,今已為遊人到步行街留影首選之處。
整條步行街以4.2米寬“金帶”為主線,金帶間集中布置了座椅、雕塑、花壇、電話亭等公共設施。位於金帶上35個雨水窨井蓋全部用青銅澆鑄出上海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築圖案。在金帶南側7米寬的觀光車道上有精緻的電動觀光車來回行駛,為每天到步行街觀光的中外遊客服務,步行街區域無上下街沿之分,中段辟有世紀廣場、音樂噴泉、綠化園地,經常有各類文化活動在廣場展演使行人駐足。步行街上,設有《母子倆》、《三口之家》、《逛街》等街頭雕塑與行人親近,給人溫馨。
步行街的商業結構,百貨業從原來的48.97%降到23.94%,餐飲、娛樂業的比重分別從原來的4.7%和0.73%上升到11.09%和9.13%。突出了購物、旅遊、商務、展示和文化五大功能。每天吸引數以百萬計遊人與顧客。1999年底南京路商飲服企業、公司銷售額130.71億元。
步行街充滿時代氣息,又飽涵歷史文傳。街心立有五卅慘案紀念地碑,銘刻“五卅運動”史事,以史為鑑,教育後代。全街既保留了最具有代表意義的優秀近代建築,往昔“四大公司”形成的商街風貌區依稀可見;又凸顯現代商街新景,街心世紀廣場配有36米寬、9米高的LED超大全彩色電子螢幕顯像傳送各地信息,音樂噴泉飛舞,入夜滿街霓虹溢彩,展示出現代都市的繁華。在這裡,人們還可觸摸到仿古青銅器“世紀元鍾”與“東方寶鼎”。南京路是匯集人流的街,也是“廣納百川”的“海”,把古今中外融於一體,新老建築各顯風采,人與環境和諧結合,創造現代都市富有人情味的城市空間。
二、樓宇經濟的發展地。外灘一帶是金融機構集中地,而它所在的高樓大廈又是雲集中外貿易洋行、華行的入駐點。進入20世紀90年代,面對外灘的“萬國建築”,市和區的有關領導和部門又思考它的功能,開始了大樓置換。90年代中先後成功置換外灘地區大樓17幢,其中沿江大樓15幢,面積15.5萬平方米。一批有影響的中外金融、貿易機構美國花旗銀行、友邦保險公司、泰國盤谷銀行、新加坡佳通公司、香港僑福公司、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光大銀行等進駐外灘。1996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駐地從中山東一路12號滙豐大樓遷往人民大道200號。該處由上海外灘房屋置換有限公司置換給浦東發展銀行,次年在大樓修復中發現頂層200平方米穹頂壁畫,經過繕修,“抹去歷史灰塵,再現藝術奇觀”,一時轟動,誘人前去觀瞻。正是這座建於1923年,時稱“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華貴的建築”,從它建成之日起就不僅僅是一家滙豐銀行獨享,而是洋行、公司、現代服務業各類事務所、以及領事館等匯聚其中。一幢樓就雲集75家之多。據1947年《上海行號路圖錄》資料,在外灘一帶40幢大小樓宇中就有1678個入駐單位,其中洋行、華行、各類經營性公司及金融證券保險業1467家。
改革開放以來,1985年5月竣工的上海第一幢滬港合資建造的聯誼大廈,一座樓宇當時入駐的中外各類金融貿易機構就有德國、法國、加拿大、美國、英國、義大利、日本、瑞士等國和香港地區共154家。
樓宇經濟的發展,給該地帶來興旺。新黃浦集團以房地產為主業、高科技產業為發展方向,在發展樓宇經濟中不忘科技是第一生產力。1999年1月6日,黃浦區政府、上海市科委、新黃浦集團共同發起運用北京東路71號街坊建成的大樓組建上海科技京城,使之成為立足黃浦、面向全市、輻射全國的新技術創業園區。該園區總面積21萬平方米,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優勢,形成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產品流多方位資源配置體系,2000年吸引260餘家高新技術企業入駐。第二年招商產生稅收1.7億元。至1999年底,境內新建的8層以上高樓70幢,連同歷史上的各類金融大廈,正是現代的樓宇經濟發展地。充分發揮功能,與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共同形成上海國際大都市的中央商務區。
三、高雅文化的匯聚處。90年代中期以後,境內人民廣場成了新時代文化氣韻的凝結點。上海博物館、上海大劇院、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與原跑馬總會老建築物改建成的上海美術展覽館,相繼建成開放,交相輝映。連線周邊的大光明電影院、上海音樂廳、大世界遊樂中心、上海市工人文化宮、逸夫舞台等文化場所,形成上海中心城區最具規模的獨特文化娛樂圈,而這個文化圈的中心,就是高雅文化匯聚的展現地――人民廣場。
上海博物館1995年底建成,其建設獲優秀設計一等獎、建築創作獎、優質工程白玉蘭獎、魯班獎、安全防範單位項目全國‘星火杯’創造發明優秀產品金獎。1997年7月,(美國)亞洲文化委員會為表彰(館長)馬承源建成世界一流的上海博物館所作出貢獻,授予他1996~1997年約翰.D.洛克菲勒Ⅲ獎。該獎自1986年創建至今,馬承源是第九位獲獎者,也是第一位中國學者獲獎者。該館品味之高為世人矚目。1996~1998年接待重要外賓100餘批,其中有美國、法國、德國、哥倫比亞、芬蘭、葡萄牙、烏拉圭、尼日、馬其頓等國家總統、副總統,泰國總理、挪威國王、比利時副首相、聯合國秘書長等。1999年接待觀眾132萬人次,其中外賓13萬,學生47萬。全年接待中央及省部級以上內賓148批;接待總理、部長以上的的重要外賓89批、391人次,其中有荷蘭、法國、沙特、泰國、日本、辛巴威、賽普勒斯、厄瓜多、盧森堡等國女王、親王、王子、總統、議長及’99財富論壇與會代表。是年6月18日8月20日上海博物館展出的大英博物館藏“古埃及藝術珍品展”在滬引起轟動。因為展出的100件珍品是從館藏85000件古埃及藝術品中精心選出。文物精美,範圍廣泛,向人們展示燦爛的古埃及文明。這些展品是首次在中國大陸展出,其中一部分還是首次在大英博物館以外地區展出。在展覽的63天中觀眾達63萬人次,平均每天1萬人次。為紀念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該館於7月15日~8月14日舉辦“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特展”。展品中有保存完好無損的商王親自占卜的骨版,罕見的人頭骨刻辭,商代軍事的重要信物――骨符。這些大都是早期出土以及經甲骨文發現第一人王懿榮、國學大師王國維、收藏家劉鶚研究和收藏的原物。這次展出是以舉行學術界座談會形成開幕,來自上海各大學、研究所的12位專家、博士生導師等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一個能反映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的展覽。
上海大劇院1998年8月建成,立即迎來中外文化名團、名家到此獻藝。當年,大劇院先後上演芭蕾舞劇《天鵝湖》(中國)、《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國)、《灰姑娘》(比利時)、《鵲橋》(日本)、《胡桃夾子》(俄羅斯);歌劇《阿伊達》(義大利)、《浮士德》(法國);世界三大男高單歌唱家之一卡雷拉斯獨唱音樂會、聖彼得堡基洛夫管弦樂團音樂會、柏林廣播交響樂團音樂會、日本NHK交響樂團音樂會等80場。優美的聲學感受令演員與觀眾都沉浸其中。在這座現代化高雅文化殿堂內,不僅使申城市民有機會領略世界優秀文化,同時也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成為上海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1999年全年總票房收入達5000萬元。這一年演出250場,華盛頓國家交響樂團演出,鋼琴大師阿什肯那齊的鋼琴獨奏音樂會,首屆“上海大劇院之春”,德國經典歌劇《漂泊的荷蘭人》,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羅密歐與朱麗葉》和《關不住的女兒》,澳大利亞國家芭蕾舞團《唐吉訶德》,聖彼得堡國家冰上芭蕾團包括奧運金牌獲得者在內的20多位冰舞健將表演《睡美人》、《天鵝湖》和《胡桃夾子》,越劇《紅樓夢》“新寶黛”,馬林斯基音樂節,首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等。大劇院又成為上海演藝盛事匯聚的大舞台。
1999年,上海美術館搬到新處就舉辦各類展覽65個,其中有國外及港、澳、台地區展覽11個。全年參觀人數超過16萬人次。展覽有《上海美術作品50周回顧展》、《呼籲和平・反對戰爭(大型攝影紀實展)》、《第九屆全國美術展覽・油畫展》、《林風眠百歲誕辰畫展》等。是年11月22日,當林風眠百歲誕辰紀念活動在美術館舉行時,一些文化界人士前來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靳尚誼、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中國著名油畫家肖峰、蘇天賜以及專程來滬參加此次活動的海內外知名人士800餘人出席。2000年2月,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向公眾開放,其展示的內容是以資料、圖案、模型反映上海建成700多年來形成的各類城市規劃的發展軌跡。反映出它歷經滄桑,多次編制的上海城市規劃,承襲先人,包容海外,獨創一格,設計出《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這就使前來參觀者不僅了解上海的過去,還從中認識上海的現在,瞻望上海未來的發展前景。開放一個月就接待觀眾9萬多人次,成為這個區域內又一熱點。
人民廣場中的“天圓地方”的上海博物館、金碧輝煌的大劇院、舊樓出新的美術館、新穎別致的城市規劃展示館,按照各自不同的職能展演出各類不同的歷史珍品和時代精品,使古今中外高雅文化在這裡融匯閃光,把時代性、知識性、藝術性、資料性聚於一地顯特,給世人共享。
四、都市景觀的新亮點。黃浦區商業繁榮,文化娛樂業發達,人文歷史資源豐富,優秀近代建築眾多,都市景觀宜人,吸引著國內外各方人士前來旅遊觀瞻。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發文公布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外灘建築群”名列其中。它不只是一樓一廈,而是外灘建築整體一群,雖然樓宇依舊,但重點文物品位提升,其範圍之廣、文化含量之豐、景觀價值之高,堪稱滬上一絕。步入外灘,不僅能從“萬國建築博覽”領略上海城市近代化風貌,誘人回眸上海灘歷史;隔江眺望陸家嘴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等雄宏建築,目擊上海城市現代化新景,亦可感悟鄧小平理論,正是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給上海帶來勃勃生機和青春活力。入夜,浦江夜遊,環視兩岸璀燦的亮麗夜色,也會令廣大遊客心曠神怡,留下愛慕之情。逛南京路步行街,不僅能到大店名店購物、品味;又可欣賞和參與各類文化活動,有益心身;還可觀瞻紀念地、細察地面圖案了解申城建設的史事。就在這條路上,曾留下偉人的足跡和墨跡,如孫中山的“精益求精”、毛澤東的《八連頌》;曾產生優秀作品《霓虹燈下的哨兵》;曾發生多起重大事件,留下五卅慘案、茅麗瑛烈士遇害、勸工大樓血案等處紀念地。曾潤育出許多商業服務精英,如人民飯店三號服務精神、市百一店馬桂寧的馬派服務藝術、華聯商廈王震品牌、醫藥一店陶依嘉熱線等等。南京路是一條繁榮繁華的商業街,一座近代歷史的博物館,一本愛國主義的教科書,一幅改革開放的多彩畫。
雄踞人民廣場的博物館、大劇院、展示館,這些現代的文化建築物均被譽為滬上“經典”佳作,體現著中西方文化有機融匯,傳統的與現代的巧妙結合,和諧處於一地,凸現海派文化的特徵,展示出改革開放的上海形象。昔日的跑馬廳,如今已是上海城市中心的“綠肺”。1994年9月21日,人民廣場綠化綜合改建工程竣工,由此一座3844平方米的中心廣場中間的1000餘平方米的圓型三層九級下沉式噴水池問世。噴泉飛旋引來人們伴著輕快樂曲在此晨練、漫舞。1995年10月1日,人民廣場和平鴿放飛,又添一景,在這裡白鴿與遊人交往,是上海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追溯《前志》記載,在其東面西藏中路上的和平電影院,“文化大革命”中改成戰鬥電影院,並把電影院上方的和平鴿標識拆除。這次《續志》把人民廣場和平鴿放飛記上,給人們從比較中體悟到新時代的勃勃生機和事物的發展。現在的人民廣場已成為廣大市民晨練和閒遐休憩的佳境,當人們漫步其間,有物可見,有景可賞,且寓史其中,給人了解上海、認識上海。撫今追昔,怡情啟智。
(六)
1993年至2000年6月,歷時2700餘天,在這段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黃浦區境城市面貌變,人們思想觀念變,管理體制變,至今還在變化之中。但在這變化的過程中仍有困難和問題存在,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在經濟運行中深層次矛盾尚未完全解決,經濟結構調整還須進一步推進,舊城區改造的歷史任務還須進一步落實,城區現代化管理水平還須進一步提高,政府部門職能還有待進一步轉變。如今,原來的黃浦區已告一段落,“撤二建一”後的新的黃浦區又將帶領全區人民團結奮鬥,與時俱進,在新的起點上再創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