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曾新

黃曾新

黃曾新,曾是一名持有100多項專利而被上海市向明中學聘用的校辦企業員工。

基本信息

簡介

但是,在擔任向明中學科技教師的近2000個日子裡,他開設的創造學課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現為震旦外國語中學,初一(2)班(創新班),副班主任,教創新課。

個人介紹

黃曾新 黃曾新

黃曾新在上海市向明中學從事教育工作近十年,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長期致力研究創造學,並大膽創新。把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實驗能力為目標,指導學生正確掌握科學的實驗方法及領悟科學的創新意識與認識科學的本質為宗旨,開展了一系列工作,成績斐然。在校領導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黃曾新創造發明工作室”。

1、開設了向明中學創造學這門課程,編寫了《實驗中的創造》等八本書,研製了近千個創造教育的教具和學具,先後創辦了三個實驗室,均受到廣泛好評。

2、在擔任“向明中學學生創造社團”指導老師期間,社團因成績顯著而被評為“上海中學生優秀社團”。

3、所培養的有創新能力的優秀學生中,近上百人被全國重點大學錄取。

4、在每年參加的國內外創造發明競賽中,成績優異,在數量與質量上多次名列前茅。共獲獎項五百多個,其中不乏國際金獎,尤其是獲得了中國唯一的“世界青年傑出成就獎”。

5、幾年來,工作室成功申報了國家專利五百多項,向明中學被評為“專利申辦示範學校”。

6、其中,“學生成果陳列室”受到了國內外專家一致好評,被譽為“全世界最好的中學創新成果陳列室”。

7、學生研究的成果,不但數量大,而且涉及面廣,科技含量高。如在節能方面的“多點平衡熱交換原理及套用”;在生物方面的“對魚鰾功能的質疑”;在氣象方面的“雷電生成原因探究及利用雷電發電方法”;在天文方面的“對地球磁現象生成及變化的幾個假設”。均屬世界上重大課題,有很大影響與套用價值。

黃曾新帶領學生所取得成績,多次在各大媒體上刊登與播放,已成為有一定知名度的“職業創造發明者”。被譽為創造發明的“金牌教練”,是上海及全國創造教育方面的領軍人物和一面旗幟。

黃曾新是中國創造學會理事,中國發明協會會員。這次成立的世界發明聯合會青少年創新基地,黃曾新擔任副秘書長工作,將會為中國青少年創造發明做出一定的貢獻。

向明中學科技老師黃曾新,成就了滬上教育一種新現象: 在他指導下,該校學生幾乎拿遍了全國各類青少年創新大賽的最高獎項。200多名學生獲專利近400項,他被譽為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神奇教練”。來自高校、中學、創造學會等領域人士在向明中學作了探討。

“黃老師在指導學生挑選題方面有一套。”復旦大學物理系主任陸說,他給學生歸納了一些選題“竅門”:儘量選諸如環保、節能、醫療保健等社會熱點課題,注重社會需求。一名學生偶然發現醫院治療病人時常用到食鹽,而用量必須嚴格控制,但醫院又缺少稱食鹽的儀器。於是,該學生創意設計了幾種手提式微量秤,在創新大賽中受到專家好評。

“黃曾新不怕被學生問倒,只怕找不到答案。”中國創造學會名譽理事長袁張度說, 碰到自己不懂的問題,黃老師從不敷衍學生,而是帶他們一起尋找答案。一次,學生們問走鋼絲演員如何保持平衡,他也不知道 ,便立刻同雜技團聯繫,帶著學生去走訪,終於弄清了其中的原理。在他鼓勵下,學生們帶著疑問走出校門,與天文台、鐵路局、能源所及眾多高校和專家建立了良好關係。

向明中學支持黃曾新老師“向外輸出”,每周給復旦附中、控江中學的學生上創造發明課程,很多學生在他指導下獲得了科技大獎,他本人也在交流中獲得了很多靈感和課題。

相關事件

解釋“姆潘巴現象”

三個女中學生在黃曾新老師指導下深入探討了“姆潘巴現象”。

姆潘巴問題是1963年由一位坦尚尼亞的中學生偶然發現的,他發現熱牛奶倒入冰格,在一個半小時後會凍結而其他先放的冷牛奶卻沒有凍結。

本文是採用先進的多點自動記錄儀,測試了上萬個數據,用冷熱對比的方法分別對純水、自來水、純牛奶、甜牛奶、澱粉牛奶、市售冰淇淋進行測試,並排除了冰櫃溫差干擾,發現了在相同材料情況下有熱液體比冷液體先結凍的可能性,只可能同時結冰,其原因是晶體在凝固時會放出大量的熱量。同時我們又對不同材料、成份、配比的液體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當冰櫃有溫差、含糖量不同或糖沒有溶解、有澱粉等非液體成份較多時才有可能發生姆潘巴現象——有些熱液體比有些冷液體先結冰。

探究三天做出模型,模擬“玄光”全程

黃曾新老師在三聖殿內測量。 黃曾新老師在三聖殿內測量。

揚子晚報有關 “棲霞山三聖殿閃現神秘玄光”的報導引起許多讀者的興趣。不少讀者致電本報,提供相關線索或文獻資料,還有一些讀者甚至寄來了自己拍攝的玄光圖片,希望能對破解“玄光之謎”提供些幫助。上海向明中學黃曾新老師也是從揚子晚報上看到棲霞山玄光報導的。擁有豐富天文知識的他立即敏感地意識到,“玄光”的出現,極有可能是太陽光與棲霞山三聖殿的特殊構造所形成的奇妙現象。為了印證自己的想法,他當天就組織學生一起探討,對“玄光”出現時南京地區太陽的運行規律進行了分析,並查詢對比了人們初次發現“玄光”時南京地區太陽運行的情況,發現許多數值都很相似。於是他們畫出了草圖,動手做模型,到眼鏡店配光學鏡片,請朋友定製採光筒,又找來鏇轉軸承……前後三天,就做出了一套模擬“玄光”出現全程的模型。

預言“潛伏”棲霞山考察

“玄光”下月將會重現

為了防止自己是坐在家中空想,黃老師11月29日一個人悄悄從上海趕到南京棲霞山,雖然那天下雨,沒有太陽,但他考察了三聖殿四周環境,愈發堅定了自己的構想,同時又有新的發現,即棲霞山“玄光”的出現,是太陽運行到某一點時與三聖殿的大佛像形成一定的角度,陽光正好通過三聖殿上面的採光洞而形成,而根據太陽運行的黃道,每年會有兩次經過同一點。這就意味著每年至少會有兩個時期段出現“玄光”。黃老師回家後查找資料,推斷下次“玄光”出現將會是下個月的 13日至18日之間。

自製模型模擬“玄光”出現全程。 自製模型模擬“玄光”出現全程。

昨天下午,受大霧影響南京的天陰陰的,但黃老師在棲霞山現場擺開模型,以手電筒作光源,向人們演示了“玄光”出現的原理。在模型演示中,黃老師不僅成功地控制了光斑的移動軌跡,而且光斑的形狀也先後呈現為線型、L型乃至扇形的變化過程,與人們在三聖殿親眼目睹“玄光 ”的實景十分接近。黃老師表示,到下個月,他將帶學生一起到南京棲霞山來,看看自己的“預言”是否準確。

破解“魚鰾之謎”

黃曾新是上海向明中學的老師,同時也是世界發明家聯合會中國青少年創新基地副秘書長、中國創造協會理事。

“中等身材,兩鬢些許銀絲,眼鏡如影隨形……平日騎車而出,奔波於街頭,好似蜜蜂,採集原料,樂此不疲……”這是向明中學學生對黃曾新生動的描述。他主講的課程頗為新穎,叫做“創造學”。而他指導的學生創造成果拿遍了幾乎所有學生髮明大賽的最高獎項,每年他的學生申報國家專利更達近百項,在大家眼中,他是不折不扣的“神奇教練”。

傳統觀點認為,魚的上下沉浮是通過魚鰾來控制的。數百年來儘管也有科學家對此提出過異議,但一直沒有從實證上做過縝密分析。各國科技展館的解說詞和中國小教科書也大多採用此觀點。 黃曾新指導5名中學生探索推翻了這一觀點,提出“魚用改變魚鰾中空氣的多少來控制魚在水中浮力的大小,從而在水中自由沉浮”的觀點是錯誤的。黃曾新告訴記者,他帶領的研究小組,通過兩個多月的觀察和研究後發現,魚在水中主要靠魚鰭而非魚鰾來控制升降,魚鰾在魚身上的功能是降低魚的身體比重,使它與周圍水的比重接近。

黃曾新笑著對記者說,許多人都很“佩服”他能找到許多課題,其實這與他多看報的習慣分不開。揚子晚報是他喜歡的報紙之一,他的許多課題都是來自揚子晚報,棲霞山“玄光”就是一個實例。

雷電新說

2009年02月上海市向明中學一批師生通過模擬實驗對雷電現象加以研究後大膽提出:“雷電主要來自於電離層與地面之間的放電,雲層不是雷電能量的主要來源,而是放電的載體。”  雷電的產生原因一直是科學界爭論的話題,而雲與雲之間摩擦生電產生雷電的理論長期以來占據主流。日前,上海市向明中學科技老師黃曾新帶領上海位育初級中學學生慎悅、上海向明中學學生汪強等對此提出了質疑。

如果雲和雲的摩擦是雷電產生的根源,為何同一塊雲層在閃電後有時會很快再閃一次電,它的新電荷來自哪裡?在火山爆發或龍捲風來襲過程中,沒有雲與雲的摩擦為何也會有雷鳴電閃?金星上雖無水蒸氣構成的雲層,但為何也有閃電現象?

帶著這些疑問,黃曾新老師帶領慎悅等學生通過模擬實驗加以研究。他們發現“並非僅雲與雲之間摩擦產生電,雲層和地面之間、雲層與電離層之間也會放電,放電的多少取決於二者間的電阻大小。”

此外,師生們還通過“火山引起雷電”以及“龍捲風引起雷電”“金星上產生閃電”等模擬實驗研究發現,雷電現象的產生是由於地面與電離層之間的放電而產生,火山灰、龍捲風漩渦中心物質、金星上的硫酸氣體等均為導電物質,在這些導電物質的作用下,雷電現象即產生。

黃曾新老師說,電離層與地面之間的放電產生雷電這一理論可以解釋很多以前因“雲與雲摩擦產生雷電”這一說法無法解釋的現象:如黃梅雨天,由於積雨雲層很低,電離層與地面之間電阻很大,不會形成電弧,所以黃梅雨天很少有雷電產生;如地球上有些地下岩石導電率高(如含金屬礦),而有些地下岩石導電率低,不同導電率決定雷電在這一地區的發生頻率,這就可以解釋被世人成為“雷都”的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平均每年雷雨日數有220天……

上海氣象局雷電防護工程師周歧斌表示:“電離層與地面之間的放電產生雷電”這一大膽假設具有一定道理。中學師生對自然現象的科學探索及勇於挑戰權威的精神值得推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