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惠玲

麻惠玲

麻惠玲,字童玲,號毓秀閣主人,1964年11月出生於甘肅華亭。女書法家,甘肅省婦女書法家協會會員、平涼市書法家協會會員、華亭縣書協副主席、儀州書畫院副院長,現任華亭縣紅十字會常務會長。出版書法作品集《玲心墨韻》,書法風格高淳清雅。

藝術簡介

麻惠玲字童玲,號毓秀閣主人,1964年11月出生於甘肅華亭。曾任馬峽鄉、東華鎮黨委副書記,現任華亭縣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系甘肅省婦女書法家協會會員,平涼市書協會員,華亭縣書協副主席,儀州書畫院副院長。愛好讀書,頗好書畫,多年來研習漢隸,對古人碑帖心追手摹、孜孜不倦,作品多次參加省、市、縣展覽,並有作品多次獲獎,入選“甘肅省首屆電視書法大賽”,獲得第一屆“今日翰墨書畫邀請賽”金獎、第四屆“歐陽詢全國書畫大賽”金獎、第二屆“千年宋詞全國專題書法藝術展”提名獎、第三屆“全國楹聯書法篆刻大賽聯墨百傑提名獎”,作品在《神州詩書畫報》《汭水》雜誌發表,入編《崆峒墨韻》《甘肅當代書畫藝術家典庫》《中國當代書畫精品》等書畫集,《10米隸書長卷<華亭縣人民廣場碑文>》被縣檔案館收藏。

書法作品集《玲心墨韻》

麻惠玲作品集《玲心墨韻》自序

在華亭這方熱土上有著我少年時代的淚痕,記得母親常常領著我,在家門不遠的河邊散步的時候,母親對我說:“玲玲,南邊的這座山叫雙鳳山,西邊的那座山叫關山,北邊的那座山叫皇甫山,眼前的這條汭河,你看,向著遠得看不見的那座東山嘩嘩地流去……”
十歲以後的我,再也聽不到她的聲音了,看不到她的身影了,母親帶著重病走了!後來父親把我一把汗,一把淚地抓養成人,父親也就老了,就永遠離開我們了!如今,看到哥哥,姐姐,嫂嫂他們一天天地頭發白了,額頭上的皺紋多了,我們還能團圓在一起說說笑笑,感受一個大家庭的溫馨,似乎父母堂前音容宛在啊!他們說起母親去世已四十年時,此時此刻,感到無情的歲月又從增加中無形地減少,不知不覺中我已走近半百,忽然想起了《論語》中的“五十而知天命”這句深刻的聖人之語。
小時候,我就喜歡聆聽父輩們背背《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喜歡聆聽師長們講講《弟子規》中的“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勵。”喜歡觀看書友們寫寫《千字文》中的“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志滿,逐物意移。”後來慢慢地喜歡學習中國古典文化知識,如背背詩呀,讀讀詞呀,撰撰對聯呀等。加之華亭傳統文化的薰陶,盎然的古韻浸潤著我的人生。其實,就書法而言,這些知識遠遠是不夠的,要說與書法的結緣,應該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我在鄉鎮工作期間,寫標語,辦專欄等,把寫毛筆字這門藝術慢慢地從感性認識上升到審美理念,初次懂得什麼叫書法的“法”。茶餘飯後,通過對書法報紙、雜誌的閱讀,不斷地豐富了我的視野,業餘書法成了我心靈寄託的一種方式。以我淺見:人境即是書境,臨池養心,自娛自樂,學書便是修己而已。
在縣紅十字會工作之餘,我大量品讀了一些書法文化方面的資料,在學習實踐中,才真正懂得書法,不只是簡單的“寫字”,而是字外功夫與字內功夫融合成一體的造型藝術,有著“技進乎道”的中國獨特而又核心藝術內涵,使我更加認識到: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神聖的標誌。
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仰望前賢,感慨懷念;靜對墨跡,心摹手追。盡我最大的努力,把少年時代的夢痕,青年時代的履痕,以及老大以後的沉思印痕,都熔鑄在這本薄薄的《玲心墨韻》中,以隸書的筆意傳達我對書法的情感與體驗。在那平淡的墨痕中,也許凝結著我的心血,包含著無數個寒夜裡的沉思與悸動,會意於“甘苦寸心知”。
中秋節快要到了,窗外的月光依然明朗,皎潔,到時候了我要好好與家人團聚在一起,共嘗月餅,同賞月圓,度過一個快樂的中秋之夜。永遠帶著一顆充滿感恩的心,不僅要感恩於天,感恩於地,還要感恩於多年來一直關心、鼓勵、指點、幫助我的每一個人。特別是中國書協評審委員,山西省書協副主席,著名書法家趙社英為作品集題簽,攝影師畢華為作品集攝影,在此深表謝意!
我國書法文化歷史悠久,積澱至深,方家盡在茫茫人海之中,誠恐小集子不能登大雅之堂,務請各位老師讀者不吝賜教!
懇懇再拜。
2012年9月28日,麻惠玲於華亭

麻惠玲自撰聯:文章傳道遠,翰墨潤天香。麻惠玲自撰聯:文章傳道遠,翰墨潤天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