鷗汀

鷗汀是韓江下游四大名寨之一,素有“證果談禪”等八景;如今仍有不少歷史文化勝跡,旅遊資源豐富亟待開發位於龍湖區的鷗汀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這裡古稱“鷗汀背寨”,鷗汀背寨是當年韓江下游四大名寨之一。這裡曾有過完整的城寨,古有“證果談禪、騰輝倒影、蓬鷗書聲、龜橋似月、新興紅樹、南薰納涼、西寧晚泊、廟前白鷺”八大勝景。現存“證果禪寺”、“騰輝寶塔”、“鷗下天后宮”、“密林文藝”研究社址等四個汕頭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保護點、有三座“三山國王廟”和眾多的祠堂、古廟、古榕等風景名勝。
鷗汀背寨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文化積澱和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是汕頭市一方旅遊勝地,記者近日到鷗汀穿街走巷,領略“隱居”都市一角的眾多滄桑而美麗的景色。“海國長城”昔日沙鷗翔集據了解,鷗汀在遠古時代還是一片汪洋,隨著歲月推移,春秋至漢代年間逐漸形成沙丘三角洲。因素有海鷗在此棲息,故得名鷗汀背。昔日沙鷗翔集的鷗汀背開始有人群聚居。至南宋理宗年間(1225~1264年),宋將仕郎袁宏(字拓基)自揭陽縣漁湖都遷居蓬州都,住在鷗汀背。元朝至正年間(1341~1368年)遷到這裡居住的人日益增多,創立鷗汀背寨。明朝已建有城樓,名為“鷗汀背城”。後經多次倭寇、海盜的禍患,城樓被毀。明隆慶年間,由村民自發重建,城寨已有約450丈長,約100丈寬,四周有護城河,成為當時韓江下游四大寨之一,為潮州府澄海縣所轄。據《潮州府志·形勝》記載:鷗汀背寨是潮州府48個隘口之一。城寨呈長條狀,綿延七八里,扼外砂河、新津河、梅溪河之咽喉,控南港、東港、新港的出海口。水路可防海盜進攻潮州,陸路可抵進犯揭陽。可見當年該寨地勢的險要。當時的寨主陳君諤,是明代萬曆年間的秀才,為人耿直,通兵法,鄉人都擁戴他。他將城寨築成水泄不通的防禦堡壘。四周池塘、小溪環繞易守難攻,有“海國長城”之稱。明清交替年間,曾多次擊退海盜的進犯,成為遠近聞名的城堡。清順治十四年(1669年),潮州通判兼澄海知縣閻奇英在舊址重建城寨。城周圍600丈、高1丈4尺,並有水師營寨駐防。後經拆卸倒塌,現殘存“北平門”和“北定門”兩個寨門,及部分殘牆、煙墩、更樓。霏霏春雨中,記者在當地村民的指點下,分別在鷗上張厝、鷗上李厝三王爺廟(俗稱紅宮)前找到了“北平門”、“北定門”。兩座寨門匾額上的字樣依然清晰,但仍看出寨門的滄桑。一位路過的村民告訴記者,“北平門”因在張厝也稱為“張厝門”。穿過北定門,則可以見到門後尚存有煙墩一座。證果寺騰輝塔交相輝映到了鷗汀,最好找的應該是有名的證果寺。證果寺位於汕頭市汕樟路北側,龍湖區鷗汀街道鷗上與鷗下的交界處,是原鷗汀八景之一,景名為“證果談禪”。該寺是汕頭市一處旅遊觀光勝地,1994年被列為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證果寺始建於明代永樂四年(1406年)。至今已有600年的歷史,是汕頭市唯一明代敕封古寺。總建築面積達1700多平方米,由中軸線從外向內依次是山門、華藏法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尤以特高石砌大山門、無量(梁)天王殿、大型泰國銅佛像、九龍壁石雕、古菩提樹與般若井泉而引人入勝。鷗汀寨如今尚存的另一有名的騰輝塔,又稱“鷗汀塔”,在證果寺前轉角巷道的不遠處。騰輝塔於1988年12月被列為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是昔日鷗汀八景之一,被收入同濟大學出版的《中國寶塔鑑賞》一書。騰輝塔於清朝乾隆二年丁巳(1737年),由澄海縣鷗汀鄉人翰林院檢討辛昌五等籌建。是繼田寶塔(原名文峰塔)、鼎新塔之後所建的塔,為當時澄海縣三大塔之一。塔的平面為六角形,共七層,高20.3米,底層外圍17米,塔內空心。第二層以上為疊澀出檐,每層六面均開壺形小門。這座七層樓閣式古塔的塔剎,竟是一個形貌與塔身相似的五層樓閣式小寶塔。結構嚴謹,氣勢恢弘。是全國罕見的塔上加塔的建築結構。騰輝塔作為風水塔,當時離海不遠,所以在當時有一種非常實用的功能,就是起到導航的作用。後來,又成為人們往返於汕澄之間的路標塔。人文勝跡列入旅遊開發在當地村民的指點下,記者得以參觀到鷗汀寨當地的許多人文勝跡,如準清庵、天后宮等等。準清庵位於汕頭市龍湖區鷗汀街道西畔居委齋堂巷。是汕頭市僅有的一座明代古庵,占地面積6畝,總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天后宮則位於鷗汀街道鷗下居委,是原鷗汀八景之一,景名為“廟前白鷺”。天后宮創建於明代天啟壬戌年(1662年),主要文物有石刻匾額,乾隆年間石香爐一座,廟宇恬靜、莊重,於1996年6月被列為汕頭市文物保護點。鷗汀於清朝乾隆年間就建有國王廟,現有國王廟四座。鷗上進士第位於鷗上方巾巷中段,是潮汕地區傳統的一座下山虎建築造型,它是龍湖區現存唯一的進士第,系鷗上人氏郭紹宗高中進士之後興建的,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據悉,鷗汀街道將按古民居風格重修進士第,開闢旅遊景點,該街道已將鷗汀背寨許多人文景點列入鷗汀旅遊規劃,開發旅遊事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高社會經濟效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