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游鵝湖醉書酒家壁

鷓鴣天·游鵝湖醉書酒家壁是南宋詞人辛棄疾所寫的詞之一。

原文

鷓鴣天
游鵝湖,醉書酒家壁
 辛棄疾
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後落群鴉。多 情白髮春無奈,晚日青簾酒易賒。
閒意態,細生涯。牛欄西畔有桑麻。青裙縞袂誰家女,去趁蠶生看外家。

作者

作者辛棄疾作者辛棄疾
辛棄疾
(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於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胄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賞析

賞析一

清新俊逸即興之作,可見熱愛生活意興洋洋生氣勃勃。《鉛山縣誌》,“鵝湖山在縣東北,周回四十餘里。”山上有鵝湖,稼軒閒居帶湖時常往來鵝湖游賞。
這首題在酒店牆壁上的小令以描寫農村風光和一般農民日常生活為主,聲韻歡快,運筆輕靈。一本小序作“春日即事題毛村酒壚”,可見所寫都是眼前實景。如一首田園抒情詩,使人嗅到雨後田野清新泥土和莊稼的氣息。首句寫所見,感發生命的春天融入巨細──平原和小小的野薺菜花;雨後新耕的泥土上落下群鴉,好象它們也蒙受了春天的神秘律動。“多情白髮春無奈”,詞人在這美好的“閒適”中莫可奈何的煩惱心情,無意識領域的壓抑。“晚日青簾酒易賒”,小酒店的青旗頗富吸引力,酒易得但真的陶醉卻並不容易。──話一露頭卻卡住了,顧左右言他。葉嘉瑩女士所謂“欲飛還斂”、“閒而不適”。
下片又轉入歡快自然的農村生涯。農民精耕細作,見縫插針,牛欄近旁的一點隙地也種上了桑麻。忽然閃過一個人影,是一位青裙白衫的農村婦女經過,趁養蠶前的閒空走娘家吧?語氣親切,對農村生活十分熟悉。
宋代農村生活的一段珍貴錄像。

賞析二

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詞。詞的前兩句“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後落群鴉”,寫的是農村恬靜而又充滿生機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薺菜花開滿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適逢春雨,群鴉在新翻的土地上覓食。聊聊數筆,把一幅鄉間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出來。
此詞由薺菜開花而說“春入”,對平凡微賤的薺菜花寄予了極大的感情,又把“群鴉”寫得充滿生意,一點不像平時人們所見的那副使人討厭的聒噪相。詞人留意和刻畫這些細物細事,可見其意態閒適。但是,接下來兩句“多情白髮春無奈,晚日青簾酒易賒”,情緒陡變,適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見了,萬種愁緒染白了的頭髮。詞中說的是“白髮”,實際上講的是“愁緒”。“多情白髮春無奈”,詞人心情沉悶,只好到小酒店去飲酒解愁。這裡“多情”二字寫得詼諧,恰如其分地傳遞出詞人那種帶有苦味的詼諧。而在這詼諧中,又讓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無可奈何的愁緒。
面對如畫的春色,詞人的愁緒從何而來呢?這首詞有一小序:“游鵝湖,醉書酒家壁。”讀者可以從這兩句話中找到一定的線索。這時,正是詞人被罷官落職、不得不退居田園之時。這時他才四十二歲。他還有精力,足有乾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怎能耐得住清閒無為的生活?所以詞人游鵝湖,面對生機勃勃的春天,聯想到自己的遭遇,事業上的失意與感嘆歲月流逝的惆悵之情便油然而生。
清人王夫之說過:“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這也是本詞上闋的藝術手法。下闋寫的是一幅農村景象:村民們悠閒自在,生活過得井然有序,牛欄附近的空地上種滿了桑麻。春播即將開始,大忙季節就要到來,不知誰家的年輕女子,穿著白衣青裙,趁著大忙前的閒暇趕著去走娘家。與本詞的開篇幾句不同,下闋詞人從近處落筆,一個“閒”字,一個“細”字,一個“有”字,一個“趁”字,把農村生活的閒適與古樸活脫脫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然而,詞人越是寫閒適、古樸,越是讓人聯想到“多情白髮春無奈,晚日青簾酒易賒”所流露出來的那種煩悶和無可奈何的情緒。詞人無一字寫我,盡情描寫客觀景象,著力描繪了一個“無我之境”,實際上“我”盡在其中。詞人採用這種高超的藝術手法,把煩亂複雜的失意之情在這閒適的氛圍中突現得淋漓盡致。
或許人有會問:詞人既然喜歡農村,喜歡農村古樸而又悠閒的生活,為什麼還要借酒澆愁呢?這裡,讀者就必須結合詞人當時的生活背景和他當時的處境去理解。辛棄疾是一位很有抱負、正義,充滿愛國心的詞人,然而,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官場中有的是爾虞我詐、爭權奪利,有的是誇誇其談,食言而肥,詞人對此看透了,厭煩了,所以他要遠離城市的喧鬧,他認為美好的春天在田野,在溪頭,在那漫山遍野雪白的薺菜花中。此時,他雖置身於純潔、清新的農村,卻還有愁苦,那是因為他不能忘懷祖國萬里江山。他要奔赴抗金疆場,去收復已奪占的土地,那才是真正關心的事業,然而,他卻被排擠到農村,過起“閒意態”的生活來,他怎能不愁苦呢?他不是不喜愛春天,但春天並不能給他帶來真正的快樂。 
詞的上闋寫仲春田園的美麗風光和詞人由此引發的感喟。仲春時節,一場春雨剛過,平原上開滿了白色的薺採花;在剛翻耕過的土地上,一群群鳥在起落著覓食。面對這一派格調清新、色彩明麗、生機勃勃的克光,詞人的內心深處也似乎有一股涌動的熱情,他是多么希望為國家“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但想到罷官的現實,又感到無可奈何,他因此而愁苦得白了頭髮,只得在傍晚時到掛有青布酒幌的酒店去賒一點酒喝,好在賒酒很方便。詞人想借酒澆愁,可這酒又怎能解除他內心的愁呢??
詞的下闋描繪了一幅樸實閒適的農家生活圖景。人們心情悠閒恬靜,過著勤儉的生命;牛欄的西邊種著桑麻等農作物。在這一片寧靜的田園中,又走出一位農家女子,她穿著白套裙,趁著生蠶前的閒暇去娘家。透過農家們恬然自安的心態,我們可以更真切地看到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詞人那種無奈背後的不甘閒居的進取之心,那種追求祖國統一的執著。?
這首《鷓鴣天》在辛詞中並不占重要的地位,但它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卻代表了辛詞思想感情的主流,這是貫穿於詞人一生的作品之中的,如“袖裡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滿江紅》,1168年)“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破陣子》,1189年)“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永遇樂》,1205年)?
這首詞在藝術上主要運用了對照的藝術手法,田園怡人的克光,農家閒適的生活,與詞人“多情白髮春無奈”的心情形成對照,從而含蓄地表現出詞人不甘閒居又無奈惆悵的複雜心態;同時,這勃發的春色又暗含詞人內心的不甘閒居、不甘消沉,它令讀者感受到詞人那如春的壯志,儘管這壯志被嚴酷的現實重壓著。詞的景物描寫也很有特色,色彩明麗豐富,相映成趣;又動、靜結合,人、物和諧,情、景相生。
總之,這首詞寫了作者的苦悶,而在這苦悶中,表達了作者的追求,是一首難得的借景抒情的好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