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山十八景

鴻山自古就有著名的“鴻山十八景”。 鴻隱堂鴻隱堂,在鴻山南麓鐵山嶺下。 後梁鴻(伯鸞)隱居該山,常游此洞,又更名為鸞游洞。

鴻山自古就有著名的“鴻山十八景”。十八景除天然景色外,多數是泰伯與梁鴻的遺蹟,民間傳說甚多。一 泰伯墓

泰伯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吳地誌》與《南徐記》載:泰伯死後葬在離梅里(今梅村、原“句吳”都城)東北正九里之遙的鐵山尾南麓,從此鐵山更名為“古皇山”。墓系東漢永興二年(154年)敕建,吳郡太守糜豹作有《泰伯墓碑記》載其事跡。墓前的照池作月牙形,周圍牆蜿蜒而上,面積約三畝左右,照池北面為石牌坊即垣墉門,建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上鐫楷書“至德墓道”四個大字,頂的正中立有“古皇山”篆體字的火焰牌,兩邊刻有龍雲飛舞、日月普照的圖案,氣勢磅礴。進垣墉門向上是泰伯享堂。正門檐柱上是邑令齊彥槐寫的楹聯:誌異征誅三讓兩家天下,功同開闢一萬古江南。五華門上去是明代建築的“四棱碑”。裡邊有青石砌城,即是泰伯墓墩,高二米多,直徑三米有餘。1983年由江蘇省、無錫縣人民政府撥款修葺。

二 鴻隱堂

鴻隱堂,在鴻山南麓鐵山嶺下。原是東漢高土梁鴻的故宅。山門至後堂原有四進,堂上塑有梁鴻與孟光夫妻像。“鴻隱堂”三字的堂匾,是明代文徵明題寫的。兩邊柱子上刻有北宋大詩人歐陽修對聯: “隱德著句吳,千古溪山成勝地, 名賢遺大漢,一室琴書樂性天。” 鴻隱堂是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該堂年久失修,牆坍壁倒,梁鴻夫婦塑像在文革中被毀。1989年江蘇省太湖風景區建設委員會,無錫縣人民政府撥款修葺。

鴻泉井(華子泉)

鴻泉井在鴻山鴻隱堂前天井中。相傳梁鴻夫妻隱居鐵山後,帶領鄉民開墾荒地,後無水灌田。在當地老農建議下,梁鴻上山找泉。他在鐵山嶺半山找到一塊濕地,隨即挖掘,突然冒出清泉,灌溉了土地。種下禾苗獲得豐收。唐高宗永徽元年將古皇山改名為鴻山時,此泉也命名為鴻泉。
明天啟六年(1626年),高攀龍同徵士浦凌雲偕弟仲漢和本邑名士吳桂森、華貞元等人避居鴻山,在此講學。

四 讀書處(香寶堂)

讀書處是梁鴻讀書的地方,位於鴻山鐵山嶺下鴻隱堂後殿,又名香寶堂。
梁鴻夫妻隱居古皇山,住在鐵山嶺下草棚之中,白天與鄉民一起下山墾荒,晚上同在草棚之內讀書。
不久梁鴻在鄉親幫助下,在住處搭了座草房。後來,梁鴻積勞成疾,服藥無效,命歸道山
梁鴻的學生皋成龍高中後,為長洲縣令,來鴻山祭祀梁鴻。為了紀念師尊,把草房改建成二進石房。後進梁鴻讀書處,題名為香寶堂。清乾嘉年間,堂內除正中供奉梁鴻在北邙山題寫的《五噫歌》之外,左右還壁錄(石刻)唐人梁肅寫的《梁鴻傳贊》和歐陽修著作的《迎神歌》。

五 滌硯池(劍池)

滌硯池在鴻隱堂頭山門外左邊。此池用岩石駁成,池邊短草叢中聳立各種不同姿態的奇峰異石,池中還養許多墨魚。又因梁鴻在山巔上獲得寶劍,常蹲池磨之,故又名劍池。池邊有一亭,亭中橫臥著古琴石。有時孟光見丈夫心中不悅,即到亭中古琴石上去彈琴,為丈夫解悶。這時水聲潺潺、琴聲悠揚,池內墨魚歡騰,池邊的奇峰異石也在雲霧中顛簸,猶如羅漢降臨。

六 洗心軒(梁孟池)

洗心軒在鴻山東嶺下原茅君行祠內。此祠是西漢元帝時茅山的茅勇、茅固、茅衷三兄弟傳道到此山建造的。祠中東有迎暉閣、西有拱秀軒。軒前梁孟池是梁鴻與孟光夫妻生前用水之池。池內清泉質淳可口,池上紫藤盤蓋猶如涼棚,故民間又稱涼棚池。後因南沙莫止詩改為洗心軒。
遊客站立此處,可觀賞東山秀麗美景。池內養著各色名貴金魚。兩邊耳房供應當地的土特產。從此,洗心軒成了遊客購物、納涼品茗、觀魚、吟詩作對的勝地。

七 硃砂潭(山陰潭)

硃砂潭位於鴻山東嶺下,用岩石駁成的古老水潭。硃砂潭又稱山陰潭。《鐵山情響》載:“上有實赭石,下有山陰潭硃砂”。潭中有零石朱色而軟,磨之少傾,略浮黃色。
相傳每年初夏梁鴻到硃砂潭中采砂取水浸種,以防穀物病蟲之害。當地民間因此流傳道:“硃砂潭中硃砂紅,立夏採集浸稻種,禾苗發育健又壯,既可防病又除蟲。”

八 石灘(石雲峰

東山頂上有垛石灘,氣勢雄偉 ,如同飛雲,故稱飛雲峰。峰下平曠可坐百人。以前有茂盛的梧桐和竹子,即是《梅里志》所載的梧竹坡。坡中有塊長方石,即 臥龍石,夏令遊客常到此納涼,臥石休息。
相傳明開國皇帝朱元璋避難鴻山,常在此臥石休息。一天劉伯溫上山看見朱睡姿象“天子”兩字,知是真命天子,隨即上前朝見。有人就稱此石為臥龍石。

九 實赭石(試劍石)

實赭石是鴻山鎮山之寶。《梁高士祠堂記》:“山上有赭,山下產鐵。”故鴻山原名鐵山。山頂有塊巨石 ,即實赭石。石上面有兩個人印。相傳是呂純陽和鐵拐李兩人留下的痕跡。故鄉人稱之為仙人石。後梁鴻上山得到呂純陽遺下的寶劍。劈石試之,故實赭石又得名為試劍石。《泰伯梅里志》載:“山有巨石,斷為兩截,宛如劍痕。”此痕至今尚可供人觀賞。

十 月影石(老虎石)

月影石,位於鴻山東山頂山咀上,靠近實赭石。這塊巨石,是一隻神虎修道之處。後雖離去,可石上留有虎跡,故民間稱此石為老虎石。虎跡中常有積水,夜間積水中有月影,所以又稱月影石。月影石是塊磨礪之石,在該石上磨礪的刀劍非常鋒利。相傳義俠要離將鑄劍高手干將送給他的一柄未出口的青鋒寶劍在此石上磨礪,出口時削鐵如泥

十一 白龍洞(鸞游洞)

白龍洞在鴻山鐵山嶺北邊。原是鳥獸棲宿之處,故原名棲雲洞。因呂純陽和鐵拐李到過此洞,故鄉民稱仙人洞。後梁鴻(伯鸞)隱居該山,常游此洞,又更名為鸞游洞。《邵文莊公寶鴻山弔古詩》曰:“登山山路轉,北歸鸞游洞。”相傳很久以前,,鴻山山北山凹下,有個養媳婦上山砍柴時,誤食野楊梅上的龍涎而受孕。不久在此洞中產一條白龍。故該洞又稱白龍洞。至今在洞口石上白龍洞三個篆體字隱約可見。

十二 眼空台(望天台)

眼空台是梁鴻為了便於耕耘,築台觀察氣象留下的遺蹟。鴻山高峰上有座青石築成的四方形雙層高台即是眼空台。底層東西向有出入門,門框上面有望天台三字的匾額,兩門的門口左右有守門石獅一對。台內堂壁上有梁鴻生前的事跡碑刻。牆壁周邊設有石凳,供遊客休息。台外南北向有石階,高台四周建著石欄板,石欄板中按十二個生肖豎著十二根石柱。遊客們登上高台,可觀賞遠近山水及田園風光。據《梅里志》載:“與放鶴台東西並峙”。

十三 上天河(天泉池)

從望天台往西坡上花園山,山路崎嶇,怪石成林,窪處一潭,即是天泉池,又名上天河。池邊山花香氣襲人,池水清澈,美如仙境。
相傳劉伯溫登花園山嶺,見天泉池中池水清澈,就想到觀音大士庵有尊白玉滴水觀音是稀少的珍品,就要求當地鄉紳把這尊觀音移上山來,安裝在這天泉池中。
上天河內這尊白玉滴水觀音,在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倭寇侵襲泰伯墓時,同時被劫走,該河後成了廢水潭。1999年,原鴻聲鎮人民政府在修擴建泰伯墓時,順民心,按原貌修復了這池,並請著名石刻家雕刻了一尊青石滴水觀音,2000年農曆九月二十九日,照原方位安裝在上天河中。

十四 梁鴻墓(楊梅塢

梁鴻墓是無錫市人民政府文物保護單位。位在花園山嶺楊梅塢中,在義俠要離冢旁。墓為一土墩,墩高約三米,直徑三米左右,墓前有梁鴻後裔梁燮永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春所立的墓碑一塊。碑高1.6米,寬0.46米,厚0.2米。碑正面鐫刻正楷“漢高士梁伯鸞暨夫人孟夫人之墓”十四個大字。碑側有“五噫仰清風,德鄰恰近讓皇墓;一抔留古蹟,舊地重新高士冢”對聯一副,碑陰刻著“近讓皇墓”等字樣。
1999年,原鴻聲鎮人民政府,在修擴建泰伯墓時同時修復梁鴻墓。

十五 龍娘廟(眠松壑)

龍娘即是腹中飢餓誤食龍涎而受孕,後在棲雲洞產下白龍而死的養媳婦。後人為了紀念她,在山凹北坡下造了一座小廟,前後兩進,即是龍娘廟。廟中供奉著頸項盤著白龍的龍娘塑像。廟的周圍有條環形河,河邊畸形古松似眠於河上。

十六 石壁(白龍瞟蛟娘)

龍娘廟前山坡上,有丈余峭壁,即石壁也。《泰伯梅里志》載:“峭立丈余,上有平境,可容數十人,下臨白龍母廟”。站在高處平境,足下遍地青松,可盼遠近十二山峰,縱橫的河流和遍地莊稼。它與東嶺石幢對峙,中間山凹中一條山路,名石徑。石徑頂端有座雙角亭,又稱半山亭,供翻山過路人和遊客休息。石徑與雙角亭聯在一起,形似一條臥龍,伏在山凹望著山北的龍娘廟,形似“白龍瞟蛟娘”。相傳每年農曆。五月十九日是白龍瞟姣娘之日。到時烏雲密布,大雨傾盆。山凹中出現一條白龍,對著龍娘廟頻頻點頭。其實非白龍,是兩邊山峰中間出現的一條氣帶,風吹後頻頻擺動。

十七 望虞亭(畫中亭)

望虞是望“海虞”(今常熟)。所以鴻山有望虞亭,虞山有望鴻墩。該亭周圍景色如畫,故稱畫中亭。唐大詩人皮日休詩曰:“盤迴曲濁數峰青,雲護皇山一古亭,千里明月回首望,飛煙衝起海虞濱。”

十八 放鶴台(白鶴亭)

放鶴台地處在鴻山之尾。《仿聶中田家苦》載:“江南原是荊蠻之地,生產落後於中原。遇到天災顆粒無收,因此山民常常受飢挨餓。”相傳離鴻山西三里之遙,有西倉大戶蔡穉山糧堆積如山。其時,有個辭官返鄉的楊文,見鄉民苦不盡言,賣掉祖上田地房產救濟百姓。最後三次出首向西倉蔡穉山求借,可是蔡穉山藉故推託不見,楊文氣憤之下,築台山尾放白鶴去西倉銜糧。後人為了紀念這事,在放鶴台原處建造一亭,亭頂塑著白鶴,故又名白鶴亭。鴻山老伶云:“東山耕夫無米飯,西倉大戶糧成山。救濟難過塘界橋,楊文養鶴把糧銜。放鶴放在山尾巴,銜糧銜在鄉山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