鴣衣原體病

周齡的幼鴿多發,感染後死亡率可達20%~30%。 迄今,本病尚無有效的疫苗用於免疫預防。 另外,本病為人、畜共患,場內有關人員應做好防護工作,以防感染。

簡介

又稱鳥疫、鸚鵡熱。是由衣原體引起的一種以發熱、結膜炎、排硫磺樣稀糞、肝脾腫大、纖維素性心包炎、氣囊炎、肝周炎和漿膜炎為主要特徵的高度接觸性人、畜共患傳染病。以鸚鵡、鴿子為易感。

病原

鸚鵡熱衣原體(鳥疫衣原體)。

流行特點

病鳥和帶菌者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本病可由污染的塵埃和散在空氣中的液滴經呼吸道或眼結膜感染,蟎等吸血昆蟲也可傳染。各種年齡的鴿均可發病,但以2~3
周齡的幼鴿多發,感染後死亡率可達20%~30%。該病能在多種禽類中相互感染,較常發生於5~6月和10~12月。在一般情況下只引起幼鴿死亡,成鴿常
呈隱性感染。死亡率一般不超過5%,但在環境因素不良等應激因素影響時,可引起嚴重死亡,死亡率可達80%。存活者成為帶菌鴿,這些帶菌鴿受環境應激或繼
發沙門桿菌病或毛滴蟲病時,即可出現急性型症狀並引起死亡。

臨床症狀

幼鴿尤其是2~3周齡的幼鴿症狀最為明顯,病鴿精神委頓、食慾喪失和腹瀉。部分病鴿發生結膜炎,且多呈一側性,流淚,初為水樣分泌物,以後多為黏性或膿
性,眼瞼粘在一起,引起眼瞼明顯腫脹。早期角膜渾濁,當炎症逐漸加重,特別是繼發細菌感染時,可引起眼睛失明。有些病鴿發生鼻炎,最初的分泌物是較為稀薄
的水樣液,以後變成黃色黏性物阻塞鼻孔,病鴿半張口呼吸,發出“吱嘎”聲或“格格”聲,打噴嚏,頭頸不時出現突發性痙攣。羽毛紊亂污髒。隨著病情發展,病
鴿逐漸消瘦和衰弱。

剖檢病變

見肝、脾和骨髓明顯腫脹,組織受到破壞,失去其體內解毒作用,結果造成組織和血液中有毒物質的積累。因此,病死鴿大多數肝及脾明顯腫大,有的腫大3~4
倍,肝組織表面有芝麻、綠豆大的淡黃色壞死灶。氣囊渾濁增厚,個別呈乾酪樣變。心臟肥大,包膜增厚、充血、出血,外膜被覆纖維素性分泌物,少數病鴿有纖維
素性肺炎、腸道卡他等改變。

診斷

根據鴿群反覆出現的單側性眼結膜炎,呼吸困難和肝、脾腫大等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必須進行血清學的檢查和病原的分離鑑定,或動物(鵪鶉)接種試驗。

防治措施

(1)未發病鴿場的預防措施
迄今,本病尚無有效的疫苗用於免疫預防。平時加強對引進鴿的檢疫和隔離觀察,確認無衣原體感染的才能進場混群飼養;注意日常的飼養管理和獸醫衛生管理,定期進行消毒和滅蟲工作;注意舍內的通風換氣、保持乾燥以及飼養密度,以減少應激因素的誘發作用。
(2)發病鴿場的處理措施
發現鴿患鳥疫後,應封鎖鴿舍,加強飼養管理,舍內外進行全面的消毒,保持舍內清潔、乾燥,避免應激。另外,本病為人、畜共患,場內有關人員應做好防護工作,以防感染。
治療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①土黴素,按每隻每天5萬~8萬單位肌內注射或口服,每天1次,連用5天,預防量減半。
②金黴素,按0.04%~0.06%拌料飼喂,連用2個療程,每個療程5天,中間停2天,也可選用四環素、紅黴素等。
③呋喃唑酮,20毫克拌人1千克保健砂中,連用5~7天,預防量減半。
④泰樂菌素,0.8克加入1升水中,連用3天。適合鴿群混合感染支原體病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