鰨魚

鰨魚

鰨魚所屬魚類的一科,長橢圓行,像舌頭,有細鯪,頭部短小。分布於細沙質、較深、溫暖的低鹽度海域,冬季洄游到深水中生活。

鰨魚
英文名:sole
魚類的一科,體側扁,呈片狀,長橢圓行,像舌頭,有細鯪,頭部短小,有絨毛狀的牙,兩眼生在身體的右側,有的背鰭,尾鰭與臀鰭相連。左側向下臥在海底的泥沙上,捕食小魚。
鰨魚養殖 
1歐洲鰨魚的苗種繁育 
1.1歐洲鰨魚的生物學概況歐洲鰨(Solea solea) 分布在北海、地中海,向南到塞內加爾直至維德角,棲息水深範圍是0~150m,在海底的底泥或沙子中埋棲生活。歐洲鰨身體呈橢圓形,頭部鈍圓,背鰭從頭部開始,一直延伸至尾柄基部。最大體長是70cm,最大體重是3kg,最長生活期是27年。肉食性,以蠕蟲、貝類和小型甲殼類為食。荷蘭的瓦登海是歐洲鰨的主要繁殖場。一般情況下,成熟雄魚體長20~45cm,成熟雌魚體長是25~60cm,分布於細沙質、較深、溫暖的低鹽度海域,冬季洄游到深水中生活。
1.2歐洲鰨魚的育苗 
1.2.1產卵及孵化
親魚管理:親魚池為直徑為3m的黑色的PE圓形池(面積7m2),池壁外圍一圈有泡沫塑膠,水體5m3,池頂蓋黑塑膠布以遮光,池頂中央設定一個40W的燈泡,測定燈光到達水面的光強是170lx。親魚放養密度為1~3kg/m2。雌魚平均重量約500g,雄魚平均重量約200g,雌雄魚放養比例大致為1∶1。產卵季節每周投餵親魚三次(隔天一次),一次是貽貝肉,另外兩次都是蠕蟲(Nereis virens 和 Arenicola marina),以充分保證親魚在產卵期的營養,日投餌率為1.5%~2%。非繁殖季節投餵一種自製的冷凍濕顆粒餌料,成份為熟貽貝肉、養殖鰻魚餌料和魚粉。 親魚產卵:歐洲鰨的人工繁育不適合採用激素催產的辦法,只能模擬其自然繁殖期的光照和溫度來人工調節光溫,促使其產卵。在實驗中發現,歐洲鰨親魚產卵所需的日光照時間是11~17h,溫度8~12℃,隨著產卵延續,魚卵質量逐步提高。繁殖期間雌魚產卵量達到333~496g/kg體重。 
魚卵的孵化:歐洲鰨魚卵直徑1.1~1.6mm,透明,油球多個,分布均勻,1g可含700~900個魚卵,隨著產卵的進行,卵徑逐漸減小。受精卵在13℃左右大約經過96h即可孵化出仔魚。用100L錐形孵化筒流水、充氣孵化受精卵,孵化海水鹽度32.4‰,溫度13℃左右,一般在產卵後的第二天下午即可識別胚胎。
1.2.2仔魚的培育初孵仔魚體長2.6mm左右,腹部有一個直徑1~1.2mm的卵黃球,在孵化出的最初幾天消化道還未貫通,以吸收卵黃球的營養為生。當卵黃球的直徑縮小到0.35mm左右的時候,仔魚開口攝食。一般在仔魚孵化後第三至第四天將其轉移至幼體培育系統,逐漸升溫至17~19℃左右。仔魚開口攝食後即開始投餵鹵蟲無節幼體,日投2次,投餵密度為5個鹵幼/mL。在仔魚開口後第四至第五天,開始投餵用富含DHA的強化劑(Algamac-2000)強化過的鹵幼。攝食經過強化的鹵幼可以使仔魚的色素髮育正常,即有眼側有色素和花紋,無眼側無色素和花紋,避免出現白化魚。在投餵強化鹵蟲的同時開始輔助投餵顆粒餌料AGLO0,再過約5~6天后投餵顆粒餌料AGLO1,一直到仔魚孵化出的第十七至第二十一天左右完全停餵鹵蟲,全部投餵顆粒餌料。
實驗證明,有效掌握生物餌料停餵時間非常關鍵。停餵生物餌料越早,仔魚體長差異越大。但顆粒餌料具備仔魚生長發育所需的較為全面的營養,適當較早地停餵生物餌料對仔魚的生長非常有利。
1.2.3變態仔魚培育期間有一個變態的過程。17~19℃情況下,仔魚從孵化後第十四天左右開始伏底變態,即從浮游轉入伏底生活,左眼開始上移,孵化後第十八至第二十四天左眼完全移至身體右側,完成變態。
1.2.4日常管理中應注意的問題仔魚培育期間要注意調整投餌技術,開始時每天投餵鹵蟲兩次。仔魚開口後,慢慢讓它習慣食用顆粒餌料,即每天早晨和傍晚的2次投餵都是在仔魚飢餓的時候投餵顆粒餌料,1h後再投餵鹵蟲。仔魚孵化出第二十一天左右安裝皮帶投餌器,放置仔魚一天所需餌料,24h自動投餵。
2歐洲鰨魚的成體養殖 
2.1養殖設施及方法在研究所附近的溫室設有4個圓形黑色PE養殖實驗池,直徑3m,單池面積7m2,水深0.8m。養殖用水為再循環系統所控制,整個設施非常先進,從魚池排出的水依次經過物理過濾、生物過濾、壓力增氧程式後流回到養殖池。養成區養殖著於2000年孵化的歐洲鰨魚。其中一池還放置了一層網板,網板上鰨魚覆蓋率達到100%,有效擴大養殖面積。自2003年9月份開始,實驗安裝蘑菇生產裝置進行淺水分層養殖,此裝置長21m,寬1.36m,並做成兩層養殖水槽(可以多層),內鋪防水內襯,進、排水管道和溫室的再循環系統連線,以進水筏門控制水流速度。此前,已經在小型實驗中取得了關鍵的水流速度數據,既能使鰨魚充分攝食,也能使剩餌被有效地排除。此養成方法的優點在於,利用鰨魚身體側扁占用水體相對較小的特點,利用淺水多層養殖結構充分利用空間,非常有效地擴大了養殖面積。
2.2管理措施對於在圓型池中養殖的鰨魚,每天以自動散播投餌器24h投餵顆粒餌料,日投餌率為0.5%~2%。每天從池中央排污管清理殘餌和死魚。養殖密度最大達到25kg/m2,一般密度為10~20 kg/m2。約經2~3年養殖,鰨魚最大個體可達800g。在淺水層養殖結構中,以皮帶投餌器24h自動投餌。
3問題及討論
3.1人們普遍認為,歐洲鰨魚卵的浮性率高則受精率也高。然而,在實驗中發現歐洲鰨魚卵的浮性率和受精率沒有關係。有時魚卵浮性率非常高而受精率卻很低,有時浮性率很低而受精率不低。在有些批次的魚卵中發現大多數受精卵是沉性的,而且這些沉性受精卵孵化出的仔魚很健康。
3.2在實驗起始階段用glutaraldehyde 消毒魚卵,但發現經過消毒的魚卵孵化率反而降低,分析消毒使卵膜變硬,影響了仔魚的孵化,因此在5月份後不再消毒,孵化率反而上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