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樂善

基本信息

樂善公有關的事

高淳鳳山鄉(明屬立信鄉)的地界上有幾個村子,中心是韓村,緊鄰韓村的東北面是許家。明代,許家出了十八個師爺,勢力非常大,又加上他們湊巧個個是瘌痢,十八個瘌痢十八個師爺,這樣就更加名聞遠近。從許家向北走兩里就到了石臼湖畔,石臼湖畔有一個半耕半漁的魏姓小村子——中保村。許家想擴展地盤,可是,東南是游山鄉的戴家城集鎮,戴家城有名士黃秉石,他與海瑞等一批朝廷官員交往,名高勢大,惹不起;西南是韓村,韓門三進士個個官高名重,不敢惹。回頭看中保村,不過是石臼湖畔的“漁叫花子”。十八個瘌痢師爺湊到一起商議:向北面擴展,滅了魏氏就可以將村子延伸到石臼湖畔。利慾生黑心。一天晚上,十八個瘌痢師爺帶領許家男丁闖進了中保村,對中保村的男人大開殺戒。善良的中保村人哪裡有準備?頓時家家聞哭聲,處處血成河。殺到天亮,看看村里30幾個男人都殺光了,他們便收起屠刀,得意地離開了。他們知道,沒了男人,姓魏的中保村也就會慢慢地消亡了。

然而,在這場大屠殺中,一個小男孩逃過了一難。他把自己的小雞雞攀向後面,許家人伸手摸下去,說:“光光的,女孩!”他被錯當女孩撿了一條命。這就是至今被後人戲稱的“攀屌公”魏樂善!

許家人殺光了中保村的男丁以後,勢力急劇膨脹,土地肆無忌憚地擴張,一直把田地拓展到中保村各家門口。每每下田勞動,許家人便將短褲脫了,掛在中保村各家的門襻上,以示侮辱,並指著各家的孤女寡母責令:小心看好了我的褲頭

路不平,有人鏟。韓村人見到許家如此囂張,便站出來為中保村的孤女寡母們打抱不平。許家人見韓進士村上的人出來講話,不得不有所收斂。

這期間,小小的魏樂善一直躲在村上,家裡人覺得還是不安全,便偷偷地把他送到了漆橋鎮里溪村(明屬唐昌鄉)外婆家。外公外婆可憐外甥,把他送進本村芮氏私塾,讓他好好讀書,將來振興家業。小樂善不負眾望,三更燈火五更雞,一年一年地苦讀。永樂年間,18歲的樂善參加鄉試,一舉考中了舉人!真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魏樂善考取舉人的訊息迅速傳遍全縣。魏樂善一心想著回家,好去告慰被殺的父親和苦苦期待的母親,也好為村里人出口氣。魏樂善騎著高頭大馬,風風光光地往中保村來,報喜的差人一撥一撥地擁向中保村,許家的人見了這陣勢,紛紛退避。

魏樂善中舉後先回家看望母親,這雖然合乎聖人之禮,可是卻惹得兩個人不高興,你道是誰?原來是外公外婆生氣了:你在我們這裡長大,在我們這裡讀書考取舉人,為什麼不先回外公外婆家?魏樂善也覺得內疚,爾後便對外公外婆說:“我在里溪長大,死後也回到里溪陪伴你們。”

魏樂善中舉後,家中勢力頓時大振,許家人立刻減了氣焰,地盤一退再退,到今天,就一直退到一個小小的角落裡,成了一個極小的村子了。

不久,朝廷任命魏樂善做了西安主簿。為官幾十年後,魏樂善告老回家。臨終前,他留下一句話:“我魏氏子孫與許家搭親,絕子斷根;與韓村搭親,百子千孫。”

三百多年過去了,中保村與鄰近的許家至今只有一戶攀親,這戶人家沒有後代;而與韓村卻是親來親往,後代興旺。

魏樂善死後,遵照他的心愿,他被安葬在今漆橋鎮裡溪村。下葬的吉期選定了,說,只有等到有人“頭戴鐵帽”,同時“鯉魚抱樹”方可下葬。大家都感到納悶:誰人頭戴鐵帽?鯉魚如何飛上樹?

不一會兒,來看舉人老爺下葬的路人越來越多了。只見一個男子買了一口鐵鍋,無處放置,便把它頂在頭上擠進人堆里;又有一個人買了一對鯉魚,順手把魚掛在樹上,也擠過來看下葬。這時主持人便朗聲宣布:吉相已現,準備下葬!

按照風俗習慣,下葬前兒媳們必須到棺前來祝禱。這時,長媳想到以前人口稀少受欺侮的情景,悲從衷來,說:“不求財運亨通,但要人滿千丁。”二媳婦一聽,站出來打斷她的話:“娘娘的話說差了,我們魏家要的是丁財兩旺。”兩房媳婦說了兩樣的話,但是話被長媳先說破了,幾百年來,中保村一直人口逾千(現在是1700多人),然而財路雖廣,卻都是涓涓細流;家家殷實,卻至今無巨富之戶。

魏樂善的墳墓,有里溪老人說,至今尚存,以前中保村人年年前去祭奠,里溪芮氏也大開祠堂門迎接,三百多年來的祭祀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幾年前,我的從祖父魏神保告訴我說,他小時候曾經跟著大人前去里溪祭祀過。

樂善公考證

魏樂善,又作魏樂全,因資料所乏,已不能確定他的名諱了。村人齊稱之“樂善公”,土改時,原屬中保村的武家山(又名“魏家山”,明代叫“武山”,據明末進士韓叔陽考證,“武山”與“龜山”義同,即“北面的山”。)名落“魏樂全”下。根據殘存《魏氏宗譜》考證,中保村的始祖是8世魏朝俊(鵬池支)、9世魏士榮(鵬池別業書院支)。中保村歷史傳說中的“大人物”只有兩個:一是魏鵬池,一是魏樂善。結合曆代《高淳縣誌》、《魏氏宗譜》及村中傳說,初步推斷魏樂善即明代永樂年間的舉人魏組。

《高淳縣誌》提供了魏組的幾點信息:

一、 魏組是明代永樂年間的舉人,做過西安主簿。

二、 魏組是立信鄉(與今鳳山鄉大致相當)人。

三、 魏組曾在淳溪鎮崇仁街立多賢坊(魏良臣首立此坊),今街依在,坊已沒。

殘存《魏氏宗譜》提供了幾點信息

一、 魏組是淨行寺魏氏16世孫,是魏鵬池的高祖父,魏鵬池生於萬曆初年,魏組完全有可能是永樂年間人。

二、 魏組時中保村男子突然由37人減少到18人,結合村中傳說,極有可能遭遇一次大難。

三、 魏組以後,中保村人口大量繁衍,現在的中保村人大多數是其後代(與魏組同時的中保村男子有少量後代),以致中保村人將味樂善誤認為是本村始祖。

據此,我們大約可以推斷得出“樂善公”就是明代舉人魏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