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各系細胞形態學檢查

骨髓各系細胞形態學檢查是對人體的骨髓細胞進行分型檢查,用於確定診斷某些造血系統或非造血系統疾病和輔助診斷某些造血系統疾病。

正常值

(1) 粒細胞系統:約占有核細胞的50%-60%。 (2) 紅細胞系統:幼紅細胞約占有核細胞的20%。粒紅比例(G/E):以粒細胞系的百分數除以紅細胞系的百分數即為粒紅比例。參考值為2-4:1。 (3) 淋巴細胞系統:約占有核細胞的20%,以成熟淋巴細胞為主。 (4) 單核細胞系統:一般<4%,系成熟型單核細胞。 (5) 漿細胞系統:一般3+~4+。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增生極度活躍(有核細胞量顯著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進,常見於白血病。 增生明顯活躍(有核細胞量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見於各種增生性貧血。 增生活躍(有核細胞中等量):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基本正常,見於正常人骨髓象。 增生減低(有核細胞量減少):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減低,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慢性型)。 增生明顯減低(有核細胞量顯著減少):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型)。 需要檢查的人群:主要有嗜眠、衰弱、乏力、疲倦、心悸、氣促、頭暈、眼花、耳鳴等一般性貧血的症狀的人群。

注意事項

不合宜人群: (1)血友病等凝血因子重度缺陷的疾病。 (2)穿刺部位局部有炎症、畸形或其他病變時。 檢查時: (1)吸取骨髓液時套用力適當,不可用力過猛。 (2)若未能吸出骨髓液應插上針心,調整穿刺針後再行抽吸。 (3)首先吸取骨髓液0.1-0.2ml,用於塗片進行細胞學檢查。用於細胞學檢查的骨髓液不可吸取過多,以免稀釋影響結果。 (4)若需要進行骨髓細胞培養或細菌培養等檢查,應在骨髓細胞學檢查的標本留取後再次吸取骨髓液。 (5)用於細胞學檢查的骨髓液吸出後,滴在載玻片上,應迅速推片,避免凝固。推片數目應根據檢查需要決定。 (6)骨髓液塗片時,塗膜應厚薄適宜,細胞分布均勻。 (7)如塗片經鏡檢有稀釋現象,或“乾抽”時,應更換穿刺位置,重複抽取骨髓。

檢查過程

(1) 塗片肉眼觀察: 製備好的塗片未染色及染色後都須先用肉眼觀察: ①確定標本的取材、塗片是否合格,塗膜面厚薄,有無脂肪珠及骨髓小粒;②某些血液病患者未染色骨髓塗片特點可作為診斷參數指標。 (2) 低倍鏡觀察:觀察標本全貌概況。 ①取材、塗片、染色的好壞:染色是識別細胞形態的重要標記工序,染色的優劣與染料、緩衝液的質量及其比例、染色時間和手法有重大關係。骨髓塗片不宜一次全部染色,應先染3~5張,其餘可做細胞化學染色用。

相關疾病

小兒非內脂性網狀內皮增殖綜合徵,小兒海藍組織細胞增生症,何杰金病,缺鐵性貧血,貧血,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睪丸淋巴瘤,先天性再生障礙性貧血,老年人再生障礙性貧血

相關症狀

缺鐵性貧血,重度貧血,急性貧血,慢性貧血,貧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