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內翻足

馬蹄內翻足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是常見的先天性足畸形。由足下垂、內翻、內收三個主要畸形綜合而成。以後足馬蹄、內翻、內鏇,前足內收、內翻、高弓為主要表現的畸形疾病。男性發病較多,可為單側發病,也可雙側。畸形明顯,一出生就能發現,因此疏忽的病例較少見,多能及早治療,效果也較好,但畸形也易復發,應定期隨訪至骨骼成熟,約在患兒14歲後。病因尚不清楚。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無特殊藥物治療。

基本信息

簡介

馬蹄內翻足馬蹄內翻足
馬蹄內翻足(congenital talipes equino varus)是一種最常見的先天畸形,出生後即有畸形。據國外報導,占全人口的1‰~3‰。在我國雖然很常見,但缺乏資料統計。本病有遺傳因素,馬蹄內翻足的形成主要由於足部肌力不平衡所致,即內翻肌(脛前肌及脛後肌)強而短縮,外翻肌(腓骨肌)弱而伸長,跖屈肌(小腿三頭肌)強於足背屈肌(脛前肌)。肌肉的不平衡久之形成骨關節畸形,在畸形的基礎上負重造成畸形更加嚴重。

病因

有不少的假說,如環境因素、胚胎髮育畸形及遺傳等但均難以肯定。

Bōhm 認為胎兒足在胚胎內發育過程中是由馬蹄、內收、內翻位逐步地向正常位發展的。在此演變過程中因某種原因或胚胎的原發性缺陷而產生畸形。
Dunn 認為畸形是由於胎兒在子宮內遭受壓迫,使足前部被壓在內收、鏇後及下垂位。
Stewart 觀察到夏威夷群島的日裔居民習慣於採取足內翻坐位,其發病率較高。這可能因所採取的坐位,子宮內胎兒易受壓而使發病率高。
Wynne-Davis 從遺傳角度進行了144例的家屬調查得出結論,部分是遺傳異常,但尚未找出顯性、隱性基因遺傳的規律。
其他學說如Stewart認為與肌肉止點異常有關。Moore發現神經有異常,Sherman認為是距骨畸形所引起的。
現今的觀點是各種因素複雜地結合在一起,產生不同程度的畸形,決非單一的原因。

病理改變

包含四部分畸形

①前足內收內鏇;②後足內翻;③踝關節下垂;④脛骨內鏇。多數學者認為病變主要在跗骨,尤以距骨的變化最為明顯,從而導致畸形。久之則使軟組織發生攣縮,使畸形較為固定。在繼續發育過程中,骨在受壓力小的部位發育旺盛,而在受壓力大處則發育受阻,逐漸形成骨性畸形。

先有骨的改變

①正常足的距骨體與其頭頸部的縱軸互成150°~155°角,畸形時則成115°~120°角,從而使距骨頭部的距舟關節面從朝向前方變為朝向內跖面。從側位觀,距骨縱軸從外上方轉向下方,致使跟骨也有同樣的轉向及內側鏇轉。距骨對脛骨則呈跖屈位。②跟骨醫學教育網 收集 整理的外形不變,但因隨距骨的變位而呈下垂內鏇位,使跟骨成凹面向內側的弓形。跟骨後外側與外踝後側,截距突與內踝尖端相接觸。③舟狀骨較正常為小,並稍向內方移位,在距骨頭內側形成關節面造成內收畸形。④其他諸骨如楔骨、跖骨等,在早期均無畸形改變。

軟組織的變化均是繼發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肌肉韌帶關節囊、血管、神經等組織相繼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如足內側軟組織即三角韌帶、距舟韌帶、跟舟韌帶、脛後肌、屈趾長肌及屈拇長肌有攣縮或短縮;足背部及外側的肌肉、韌帶鬆弛;踝關節及距跟關節後側關節囊、跟腓韌帶、後距腓韌帶及小腿三頭肌發生短縮或攣縮;足底部距跟間韌帶、跖腱膜、外展
拇肌、屈趾短肌及小趾外展肌短縮。

臨床表現

馬蹄內翻足馬蹄內翻足
由於生後即能看到足部畸形,通常診斷並不困難。先天性馬蹄內翻足一般可分為僵硬型(內因型)和鬆軟型(外因型)。

僵硬型

畸形嚴重。踝與距下關節跖屈畸形明顯,距骨跖屈,可從足背側皮下摸到突出的距骨頭。因跟骨後端上翹藏於脛骨下端後側,足跟似乎變小,乍看似無足跟而呈棒形,故又稱棒形足。跟腱攣縮嚴重。從後方看,跟骨內翻。前足也有內收內翻,舟骨位於足內側深處,靠近距骨頭,骰骨突向足外側,足內側凹下,踝內側和足跟內側皮紋增多,而足外側及背側皮膚拉緊變薄。當被動背伸外翻時呈僵硬固定,此種畸形不易矯正。患兒站立困難,走路推遲,跛行,扶持站立時可見足外側或足背著地負重。年齡稍長,跛行明顯,軟組織與關節僵硬,足小,小腿細,肌萎縮明顯,但感覺正常。長期負重後足背外側可出現增厚的滑囊和胼胝,少數發生潰瘍。患者常同時有其他畸形。

鬆軟型

畸形較輕,足跟大小接近正常,踝及足背外側有輕度皮膚皺褶,小腿肌肉萎縮變細不明顯。最大的特點是在被動背伸外翻時可以矯正馬蹄內翻畸形,能使患足達到或接近中立位,容易矯正,療效易鞏固,不易復發,預後好。該型屬於宮內位置異常所致。

檢查

根據臨床表現均能作出診斷,一般不需依據X線檢查確診。但對於判斷馬蹄內翻足畸形程度和對治療療效的客觀評價,X線攝片是不可缺少的。正常新生兒足部X線片可見跟、距和骰骨的化骨中心。馬蹄內翻足的患兒足部諸骨的骨化中心出現較晚。舟骨在3歲後方才出現。跖骨幹生後骨化良好。

正位片

正常的足距骨縱軸與跟骨縱軸之間有30°左右的夾角,若小於20°,示足後部內翻。正常足第1跖骨與距骨縱軸、第5跖骨與跟骨縱軸平行或交叉角小於20°,大於20°時,示足前部內收。

側位片

正常足距骨縱軸與第1跖骨平行,在馬蹄內翻足患者則二者相交成角。

診斷依據

1.嬰兒出生後即有一側或雙側足部跖屈內翻畸形

2.足前部內收內翻,距骨跖屈,跟骨跖屈內翻,跟腱、跖筋膜攣縮;前足變寬,足跟變窄聖,足弓高,足外緣凸起;外踝偏前突出,內踝偏後且不明顯。
3.站立時足外緣負重,嚴重時足背外側負重,負重區產生滑囊及胼胝。
4.單側畸形,走路跛行;雙側畸形,走路搖擺。
5.X線攝片顯示距骨與第一跖骨縱軸和跟骨與第4、5跖骨縱軸不平行而形成夾角;距骨與跟骨縱軸夾角小於30°(正常為30°~35°)。

鑑別診斷

新生兒足內翻

新生兒足內翻與先天性馬蹄足外觀相似,多數為一側,足呈馬蹄內翻但足內側不緊,足可以背伸觸及脛骨前面,經手法治療1~2個月可完全正常。

神經源性馬蹄足

神經改變引起的馬蹄足,隨兒童發育畸形逐漸變的明顯,應注意腸道和膀胱功能有無改變,足外側有無麻木區,特別注意腰骶部小凹或竇道及皮膚的色素改變,必要時應行MRI檢查確定是否存在脊髓栓系。肌電圖及神經傳導功能檢查對了解神經損傷有幫助。

脊髓灰質炎後遺馬蹄足

出生時足部外觀無畸形,發病年齡多在6個月以上,有發熱史,單側多見,伴有腓骨長短肌癱瘓,早期無固定畸形,大小便正常,可有其他肌肉癱瘓。

腦癱後馬蹄足

圍產期或生後有缺氧史,大多於出生後就發現異常,馬蹄足畸形隨生長逐漸明顯,但在睡眠中可消失或減輕,一經刺激畸形更明顯。馬蹄為主,內翻少,無內收,畸形多為雙側性或同側上下肢,雙下肢交叉步態,下肢肌痙攣明顯,常伴有智力減退。

多關節攣縮症

馬蹄足呈雙側性,足畸形為全身多個關節畸形的一部分,全身大多數肌肉萎縮、變硬,脂肪相對增加,馬蹄足僵硬不易矯正,髖、膝關節常受累。
全身多個關節畸形的一部分,全身大多數肌肉萎縮、變硬,脂肪相對增加,馬蹄足僵硬不易矯正,髖、膝關節常受累。

治療原則

早在Hippokrates時代,即有用手法矯正及繃帶固定的治療方法,以後有作跟腱皮下切斷術來矯形的。16世紀開始有人用暴力矯正法,這種一次性機械的矯正方法,至今仍被人所套用。這種方法引起軟組織損傷,使局部出血、纖維化、疤痕攣縮,所造成的後果甚為嚴重。因此近年來已為大多數學者所反對。1930年Kite報導逐次楔形切除石膏的矯正方法,至今仍不失為最佳的非手術治療方法。近年來對非手術治療失敗、年齡超過3~5歲以及短肥型足的病例均主張套用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方法

非手術治療方法適用於新生兒、幼兒期患者,其方法繁多如手法矯正結合膠布固定、石膏逐步矯形、石膏楔形切開逐步矯形(Kite法)、Dennis-Browne夾板法等。不論何種方法,其治療原則相似,即治療愈早效果愈佳,在新生兒期即需開始治療。矯形步驟應該是先矯正內收,後內翻,最後矯正馬蹄畸形。因為內收畸形未予矯正時,舟狀骨位於距骨頭的內側,矯正後則位於距骨前方,此時其前後足的負重線在同一直線上,使畸形不易再發。而在內收畸形未矯正時,其負重線和肌肉力淺不在正常位,此時先矯正內翻畸形可因脛前、後肌的牽拉使內翻及內收畸形的矯正均發生困難。過度矯正內收畸形可使舟狀骨移位於距骨的外側,從而產生平足症。如不矯正內翻畸形、而先矯正馬蹄畸形,此時約有一半的距骨在跟骨的前上方(在矯形過程中距骨逐步向後,跟骨向前移動至正常位),同時脛後肌、腓腸肌的牽拉使踝關節不能背屈,背屈的應力則集中在中跗關節而產生舟底(搖椅)足,使距、跟及跗骨關節粘連形成頑固畸形。醫務人員及家屬均應堅持治療,並做好長期隨訪,千萬不能半途而廢。
改良Kite法,即逐步楔形切除石膏的矯形方法:在畸形足部先上一石膏靴,待乾後在跗骨部作楔形石膏切除,然後合攏楔形空隙,用石膏加固,於內翻馬蹄位作短腿石膏固定。如為短肥型者,則作屈膝長腿石膏固定。每周作楔形切除石膏矯形1次逐步矯正畸形,一般楔形切除1~2次後,就需更換石膏,經4~6次後即可矯正內收畸形。內收畸形矯正後,再矯正內翻畸形。同樣先作一石膏靴,乾固後在外踝部切去部分石膏(使在外踝呈鞋狀)。握住整個石膏靴儘量外翻(用力要柔和),在此位置上用上述的短腿石膏或長腿石膏固定。每周在外踝部作石膏楔形切除1次,一般經4~6次後便可矯正內翻畸形。 在上述內收、內翻畸形矯正以後,在門診手術室作跟腱皮下切斷術,術後上一石膏靴,切除其踝部足背石膏,然後用一木板將踝關節背屈外翻(以防止舟底足的產生)用短或長腿石膏固定,4周后換石膏固定於中立位,治療便告結束。此後必須作定期隨訪,如有復發現象即用石膏矯形,一般4周左右即可、矯正。如不及時隨訪與處理,可因畸形復發而殘留畸形。

手術療法

手術療法:適用於非手術治療失敗或年齡較大的患者。手術方法很多,可分為軟組織松解、肌腱移位及骨手術三種。

⑴軟組織松解術:適用於3~7歲患兒。手術時必須將畸形完全矯正,不能將殘留的畸形寄託於術後的石膏矯正。手術名目繁多,茲將下面幾種作重點介紹。
①內收畸形的矯正:可作跖跗關節囊切開術(Heyman法)。足背作一橫向的弧形切口或以2~3個縱形小切口暴露第1~5跖跗關節,將內、外、前方的關節囊切開,矯正內收畸形。作短腿石膏固定前足於矯正位3個月。
②內翻畸形的矯正可作足內側松解術,Ober法與Brockman法最為常用。本文介紹Ober法,在內踝處脛骨下端至舟楔關節作弧形切口,暴露脛骨下端和內踝。於內踝上方作“Λ”形切開骨膜,將骨膜連同三角韌帶向下翻轉,同時將其周圍軟組織與踝部剝離,並繼續沿距骨、跟骨、跟距關節,距舟關節剝離,切斷跟距韌帶。術中可將神經血管束和肌腱牽開,在必要時可“Z”切斷肌腱,後再縫接,也可切斷跟距窩韌帶。畸形矯正後用石膏固定8周。
③馬蹄畸形的矯正可作跟腱延長術。如有跟腱止點內移畸形者,跟腱延長時可作移位縫合。
⑵肌腱移位:在復發病例中畸形易用手法矯正,如因肌力不平衡而致畸形復發者,可按小兒麻痹後遺症的治療原則進行手術。
⑶骨手術:跟骨截骨術適用於3~8歲有足後部內翻畸形者。截骨方式有撐開或閉合性兩種:即在跟骨內側切開後填入一楔形骨塊稱撐開性;跟骨外側作一楔形切除,將切骨端閉合稱閉合性。
關節融合術適用於12足歲以上已伴有骨性畸形者。常用的有跟骰、跟距及三關節(距舟、跟骰、跟距關節)融合。
以上所述的各種方法,必須根據患者的年齡、畸形的程度以及醫生的經驗和技術水平來選擇最合適的方法。治療不當可產生各種併發症。

護理

馬蹄內翻足馬蹄內翻足
手法扳正時,注意觀察患兒有無劇烈哭鬧及表情變化,以免用力過猛損傷骨骼及軟組織,並注意防止皮膚損傷。手法扳正後使用外固定器具或石膏,膠布等維持正位時要經常檢查足趾血液循環及小兒皮膚是否對膠布過敏,發現問題,應立即報告醫生,採取防範措施。使用矯形板時固定要妥善,經常檢查其鬆緊度,及時調整。手法扳正時,要維持患足矯形過正位數年,治療時間短畸形易復發。
手術後要注意觀察足趾血液循環,包括足趾的感覺,皮溫顏色,並耐心觀察足趾血循環及傾聽主訴,若患兒訴患肢疼痛劇烈,麻木、應考慮是否石膏過緊,及時匯報醫生檢查處理,並檢查有無石膏壓傷皮膚。
若關節融合術者因手術涉及松質骨,容易出血及疼痛較重,術後要嚴密觀察滲血情況,出血過多時要及時告知醫生處理,疼痛嚴重且患肢麻木,感覺障礙者應立即檢查處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