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薩達

馬薩達

馬薩達是以色列古代猶太國的象徵,公元1世紀晚期被突然徹底摧毀,猶太人就此散居在世界各地;馬薩達的希律王宮殿是早期羅馬帝國奢華宮殿建築的代表,至今保存完好;當初猶太人藉助希律王宮和周圍的帳篷、防禦工事成功的抵禦了迄今時間最長的、著名的“羅馬圍攻”。

基本信息

簡介

馬薩達馬薩達
馬薩達是以色列古代猶太國的象徵,公元1世紀晚期被突然徹底摧毀,猶太人就此散居在世界各地;馬薩達的希律王宮殿是早期羅馬帝國奢華宮殿建築的代表,至今保存完好;當初猶太人藉助希律王宮和周圍的帳篷、防禦工事成功的抵禦了迄今時間最長的、著名的“羅馬圍攻”;躲避在馬薩達古堡希律王宮的猶太難民在城池被攻破前全部集體自殺的悲劇事件不僅僅描述了猶太人的歷史,更是人類自古以來尋求自由、反抗壓迫的鬥爭精神的歷史寫照。馬薩達是猶太人的聖地,聯合國世界遺產之一。
位於猶地亞沙漠與死海谷底交界處的一座岩石山頂,北距EnGedi約25公里。其東側懸崖高約450米,從山頂直下死海之濱;西側懸崖高約100米。山頂平整,呈便菱形,南北長約600米,東西寬約300米,周圍城牆長約1,400米。通向馬薩達的自然道路都極為險峻,最主要的是東側的“蛇行路”(SnakePath)。
馬薩達以色列古代猶太國的象徵,猶太人的聖地,聯合國世界遺產之一。耶路撒冷第二聖殿時期(公元前536年—公元70年),猶太人反抗羅馬人侵略的最後戰役就發生在馬薩達。近千名猶太男女占領了死海附近的馬薩達希律王山頂宮殿並構築防禦工事。他們在這裡堅守了3年,最後900多名馬薩達居民集體自殺,並燒毀宮殿和房屋。今天,馬薩達古城仍然是每年猶太成年禮儀和新軍誓師大典的舉行之地。“永不陷落的馬薩達精神”也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瑰寶。2001年,馬薩達城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早期歷史

馬薩達馬薩達
“馬薩達”(Masada)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希臘文手抄本中,可能是亞拉姆語中“堡壘”的意思。關於它的歷史,主要的了解途徑是弗拉維斯·約瑟夫(FlaviousJosephus)的記載。據約瑟夫《猶太戰記》記載,馬薩達最初由Jonathan所建,但史學家們對於這個Jonathan究竟是何許人並無一致意見,有人認為他是猶大·馬卡比的兄弟(公元前2世紀中期),有人則認為他是亞歷山大·亞納伊(公元前103-76)。不過好像約瑟夫本人對這個問題也搞不太清楚,他在《猶太戰記》的另一章節中,又說馬薩達是“古代的國王們”所建。公元前40年,希律王為躲避帕提亞人扶植的國王MattathiasAntigonus,曾從耶路撒冷逃到馬薩達避難。之後,從公元前37年到公元前31年,希律王在馬薩達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並把它作為緊急情況下的避難所。——希律王面臨的威脅一方面來自桀驁不遜的猶太人,一方面則來自南邊虎視眈眈的埃及豔后克里奧帕特拉七世。有記載表明,希律王死後,從公元6年到公元66年,曾有羅馬軍團在此駐紮。

猶太起義

馬薩達馬薩達
公元66-70年爆發了猶太人反抗羅馬人的起義。起義之初,MenahemBenJair率領“狂熱者”奪取了馬薩達。70年,耶路撒冷包括第二聖殿被羅馬人摧毀,Menachem也已在耶路撒冷被殺。他的外甥Eleazar僥倖逃出耶路撒冷,在馬薩達建立了自己的統治。此後,被羅馬追捕的猶太人陸續來到這裡,馬薩達成為起義的最後據點。72年,羅馬總督FlaviousSilva率領羅馬第十軍團包圍了馬薩達,並開始在西側修築高台。在圍困2-3個月後(對於具體圍城時間,有著多種不同的說法),公元73年,羅馬軍隊完成築城,並用攻城槌攻破馬薩達的城牆,但他們看到的僅是約960具屍體、燒毀的建築和保存完好的糧倉。約瑟夫沒有記載羅馬圍城期間,猶太人曾發動過任何進攻,這一點頗令人費解。在馬薩達即將被攻破之時,Eleazar對全體猶太人發表演講,強調絕不能屈從羅馬人的奴役,而寧可作為自由的人民死去。他最終說服了大家選擇自殺。據約瑟夫說,最後僅有兩個大人和五個小孩躲在一處蓄水池裡得以倖免,他也因此得知了羅馬破城前發生的故事。現代的考古發現對自殺的故事提出了懷疑,有人認為這是約瑟夫在刻意編造猶太人的英雄事跡。因為雖然他後來投靠羅馬人,但作為曾參加起義的猶太人,他內心深處仍懷有作為猶太人的自豪。

考古發現

1838年,美國考古學家Robinson和Smith首先確認了這一地點就是歷史上的馬薩達——當時阿拉伯人叫它al-Sabba。1848年,來自美國、英國考古學家開始在此進行發掘。但主要的發掘工作是在1963年-1965年間完成的,負責人是以色列的著名將軍兼著名考古學家YigolYadin。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馬薩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馬薩達精神

馬薩達馬薩達
猶太民族歷史事件演化而來的專門概念,意指嚮往自由的品格和英勇無畏的氣概。馬薩達又譯馬塞達,是羅馬統治時代巴勒斯坦一要塞名,靠近死海東南岸,建於呈船形的山頂上,高出死海海面434米。公元66年,巴勒斯坦的猶太人首次掀起反對羅馬殘酷統治的起義,羅馬皇帝尼祿派兵鎮壓,因尼祿猝死而中斷進兵。70年春,新登皇位的維斯帕先繼續派重兵進軍耶路撒冷,很快攻占了耶路撒冷周圍的據點。
被圍困在城中的起義將士堅守耶路撒冷,終因寡不敵眾於70年8月被羅馬軍攻入城中,無數猶太人慘遭屠殺。義軍殘部撤退到馬薩達要塞,頑強抵抗羅馬軍的圍攻,堅持2年多時間,也曾給敵人以重創。最後決定在公元73年4月15日猶太教逾越節日集體殉難。殉難前起義領導人發表演說:“我們是最先起來反抗羅馬,也是最後停止抗爭的人。感謝上帝給了我們這個機會,當我們從容就義時,我們是自由人,不論敵人多么希望我們做活俘虜,但他們沒有辦法阻止我們。遺憾的是我們沒能打敗他們,但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與所愛的人一起去死。讓我們的妻子沒有受到蹂躪而死,孩子沒有做過奴隸而死吧!……我們寧願為自由而死,不為奴隸而生!”這次殉難總計960人。

1963~1965年考古學家對整個山頭進行發掘,結果與史料的敘述完全一致。殿堂、庫藏、防禦工事和羅馬軍營、進攻工事一應俱全。馬薩達要塞已成為旅遊聖地,也是猶太民族進行傳統教育的場所。在這一史實基礎上抽象出來的馬薩達精神成為猶太民族英雄主義和自由品格的概括。

社會評價

馬薩達是一個地勢險峻的天然堡壘,它威嚴肅穆地矗立在猶地亞沙漠中,俯瞰著死海。馬薩達是古代以色列王國的象徵:公元73年,在羅馬軍隊的圍攻下,該城池遭到嚴重摧毀,它是猶太人愛國者在這片土地上陷落的最後一個據點。馬薩達是由朱迪亞王國的希律王(公元前37年到公元前4年在位)修建的宮殿群,帶有典型的早期羅馬帝國的古典建築風格。當初猶太人藉助希律王宮和周圍的帳篷、防禦工事成功的抵禦了迄今時間最長的、著名的“羅馬圍攻”。

所起作用

使馬薩達揚名的並不是在高山上建一座城堡,而是猶太人以堅毅與勇氣寫成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慘烈歷史。馬薩達是2000年前的猶太人在這片土地上陷落的最後一個城堡。公元70年,羅馬人占領了耶路撒冷,對猶太人大肆殺戮,倖存下來的猶太人紛紛攜帶家眷,投奔馬薩達。

當年希律王修建的馬薩達,固若金湯,易守難攻。庫里有滿倉滿檁的糧食;天上的降水被城堡里精密的渠道收集起來,後備充足。儘管是最後的孤城,但沒有什麼能夠動搖猶太人勇敢的心。

羅馬人圍攻了整整三年,毫無辦法之後選擇了最笨的方法。在山旁堆一座與山同高、巨大無比的土堆,再堆一個巨大的斜坡到城堡的圍牆下。羅馬人最後醒悟過來,重兵切斷水源,才使堅守三年的要塞被攻陷。

城將破的前夕,馬薩達全城的男女老少967人,為避免落入敵手,全體自殺了。他們推出十名勇士作為自殺的執行者,所有人緊抱妻兒,躺在地上,自願接受親密戰友的一劍刺喉。留一名勇士處死其他殺手,最後自盡。羅馬人經過三年殫精竭慮而拓道攻下的,不過是一座死城和960具死骸。從此,猶太人的足跡從迦南之地上消失,他們以這樣的慘烈上演了自己的最後一幕。

布局結構

希律王山頂宮殿如今唯余斷壁殘垣,但憑藉想像,我們依然能構築出當年的奢華與堅固。寬大的屋舍,巨大的糧倉。土耳其浴室中,當年精美的裝飾仍有殘跡,燒火加熱的痕跡也宛然。坍倒的地方,人們也只是將原來的模樣復原,並不修復成所謂的旅遊景點。被黃沙淹沒的三分之二城堡都被發掘出來:拱門、望塔、浴場,裝飾著馬賽克的宮殿,還有暢盪無阻,銅笛一般銳利乾爽的風。

馬薩達古堡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教授伊果亞丁(YigalYadin)於1963年至1965年期間,帶領考古隊陸續挖掘出來的。古堡內遺蹟有猶太希律王宮殿城堡,也有古羅馬浴池和蒸氣室、儲水庫、墓碑、劇場、拜占庭時代基督教堂,以及猶太教徒祈禱經典殘卷等,頗富宗教、建築藝術之考古價值。

馬薩達古堡建築技術頗為困難,三層防衛堡壘,既隱匿安全、又可監視堡下動靜。曠野乾旱地形、供水系統工程更是艱巨。希律王時代,於西面山腳下河谷建造水庫,以疏導泛濫洪水,再引水導至挖鑿在峭壁上的12個洞穴,然後以吊桶和牲口運水至山頂巨大貯水槽內,堡中羅馬蒸氣室和浴池水源得以不絕,工程之浩大難以想像。

意義

馬薩達馬薩達
馬薩達是以色列歷史上最慘烈的一次戰鬥的見證。它曾是約2000年前的猶太人這片土地上陷落的最後一個城堡。公元70年,羅馬人占領了耶路撒冷,對猶太人大肆殺戮,倖存下來的猶太人紛紛攜帶家眷,投奔馬薩達。
馬薩達是希律王修建的,固若金湯,易守難攻。那裡庫里有滿倉滿檁的糧食;天上的降水被城堡里精密的道渠收集起來,後備充足。儘管是最後的孤城,但沒有什麼能夠動搖猶太人抵抗的決心。
羅馬人的圍攻持續達數月之久,他們甚至還在山旁堆了一座與山同高、巨大無比的土堆,再堆一個巨大的斜坡到城堡的圍牆下,以便採取火攻,這也許是唯一的能夠讓猶太人屈服的辦法。根據介紹,當時羅馬大軍有1萬到1萬5千人,而堅守馬薩達的猶太人包括婦女兒童在內一共967人。
公元73年4月15日,就在羅馬人點燃柴火,馬薩達即將陷落的前夕,馬薩達要塞與上萬羅馬大軍抗爭到最後的猶太人決定集體自殺。他們抽籤選出十名勇士作為自殺的執行者,所有人緊抱妻兒,躺在地上,自願接受親密戰友的一劍。最後這10名勇士再抽籤選出其中一人處死其他殺手,再放火燒毀城堡後自盡。
第二天清晨,攻入城內的羅馬人驚訝地發現他們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但是,他們很快發現,這死般的寂靜比遭遇抵抗更為可怕:他們歷經數月攻下的,不過是一座死城和遍地的屍骸。從此,猶太人的足跡從這片土地上消失,直到2000年後的1948年重新在這裡建立以色列國。復國後的猶太人在入伍時,都會來到馬薩達,許下自己的誓言:寧為自由死,不做奴隸生。以色列軍隊的新兵在馬薩達進行入伍宣誓的另外一句著名的誓言是::“馬薩達永遠不會再陷落!”
在殉難前夕,猶太人領袖愛力阿沙爾(ElazarBen-Yair)發表了後來在以色列人人盡知的著名演說。他說:“天亮時我們將不再抵抗,感謝上帝讓我們能夠自由地選擇和所愛的人一起高貴地死去。讓我們的妻子沒有受到蹂躪而死,讓我們的孩子沒有做過奴隸而死吧!把所有的財物連同整個城堡一起燒毀。但是不要燒掉糧食,讓它告訴敵人:我們之死不是因為缺糧,而是自始至終,我們寧可為自由而死,不為奴隸而生!”
這就是馬薩達,一個民族乃至世界的一段慘烈的往事,一個以少、弱勇敢抵抗強敵的往事,一個為了政治和宗教自由而不惜犧牲生命的往事。今天,它已經成為世界範圍的一個勇敢、自由精神的象徵,成為很多旅遊者心目中的聖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